蘭州刻葫蘆

蘭州刻葫蘆

蘭州刻葫蘆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間技藝,主要用刀或者針在葫蘆表面進行陰刻,來體現中國傳統繪畫山水、花鳥、人物和書法,然後塗上松墨,令其線條明晰。隨著技藝高超的歷代民間藝術家的不斷發展創新,蘭州刻葫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欣賞收藏的藝術品。刻葫蘆和蘭州牛肉麵、羊皮筏子並稱蘭州三寶。坊間有:“吉祥葫蘆牛肉麵,羊皮筏子賽軍艦”的說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蘭州刻葫蘆
  • 外文名:lanzhoukehulu
  • 產地:蘭州
  • 類型:工藝品
介紹,歷史,起源,初步發展,雕刻技藝,成為藝術,再發展,葫蘆名師,近況,

介紹

蘭州刻葫蘆,融詩書畫於一體,主要是以刀和針為工具,運用雕刻技法加以表現,是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其刻繪之線條多源自中國傳統白描繪畫,圖案豐富,許多好的作品要在國家級博物館才能見到。蘭州刻葫蘆,凝集了歷代蘭州葫蘆藝人的文化修養、藝術遐想、精湛技藝和高潔的情懷,是中國民間工藝中的珍品。
刻葫蘆刻葫蘆
蘭州刻葫蘆蘭州刻葫蘆

歷史

起源

蘭州刻葫蘆,起源於魏晉。考古資料已充分證明,自魏晉起,生產技術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那時中國絲綢經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輾轉販運到中亞、印度。商人便接踵西行。至此絲綢之路益加暢通,大量絲帛錦繡通過蘭州不斷西運,同時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輸入中國。魏晉時,東西商業往來不斷,位於絲路咽喉重地的蘭州和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5~6世紀時,南北朝分立,但沿絲路的東西交往卻進一步繁榮 。北魏建國後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以後中亞各國的貢使、商人常集於金城蘭州,金城蘭州更成為各國商人薈萃之地,金城中也聚集著不少胡商。因此金城蘭州也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補給地之一。當時胡商從和田帶過來的巨型葫蘆(盛水用的),經蘭州工匠刻上圖案和文字出售,這便是最早的蘭州刻葫蘆。
蘭州刻葫蘆蘭州刻葫蘆

初步發展

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自漢至唐、宋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出現了絲綢西去、天馬東來的盛況,蘭州逐漸成為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聯繫西域少數民族的重要都會和紐帶,在溝通和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時候蘭州刻葫蘆除了盛水用以外,工匠們開始刻“藥葫蘆”。古絲綢之路也在這裡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蹟和燦爛文化,隋煬帝曾派黃門侍郎裴矩張掖招徠西域商人,把大量的西域葫蘆運到蘭州,說明當時絲路的興旺。

雕刻技藝

到了唐貞觀年間稱葫蘆為匏器,當時蘭州刻葫蘆雕刻技藝已很精巧。據《隋蔭刻緝》記載,隋末蘭州周圍已大量種植葫蘆,把葫蘆的外皮颳去後磨光,在葫蘆上雕刻書法碑貼或花紋圖畫 。蘭州葫蘆雕刻的發展與雞蛋葫蘆的發現、套用有極其重要的關係。隋唐宋元時期,葫蘆上雕刻書法碑貼之所以文字簡短,可能所用質地堅硬的匏器和瓠有關,與當時葫蘆仍以形狀有關。隋唐時期蘭州丫腰葫蘆做為“藥葫蘆”中藥鋪前都掛著一個藥葫蘆,葫蘆上刻有“藥”字,但這藥葫蘆內通常是空的。 李繼遷,銀州(今陝西省榆林縣南)人。祖先為拓跋氏,唐朝時因參預鎮壓黃巢起義,被賜姓為李。党項族,北宋時任節度使,西夏國奠基者。在位14年,被箭射傷,創傷惡化死去,終年42歲,葬於裕陵(今寧夏賀蘭山平羌堡西北五里處)。公元1003年,李繼遷對宋作戰勝利後,又轉而西攻回鶻吐蕃諸部。先攻陷金城蘭州,11月攻陷西涼府(今甘肅省武威市)。繳獲了金城守城軍隊大量刻有姓名和番號的用於盛水的葫蘆,可見當時蘭州刻葫蘆已經很盛行了。
蘭州刻葫蘆蘭州刻葫蘆

成為藝術

而隨著蘭州刻葫蘆至明清時已發展成了一種藝術品,它的藝術性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崇禎十六年囊雲大師(一六四三年),進士,字唯一(一六o三至一六七一年)。鄞(今浙江寧波)人。曾在金城葫蘆萬處學藝,清順治三年(一六四六年)後為僧,人稱囊雲大師。刻葫蘆畫山水,超脫畦徑,槎桿突兀,孤峭絕人。家居時,每以匠者入門即審視其法,自仿造,所用器輒能善其事。及於盤谷構山房,束竹覆茅,盡出己手。得懸壓一奇木,制為養和(唐書李泌傳:“泌嘗采松穋枝以為隱背名曰養和。”)日臥坐其間。拾燒余以為爐,狀絕古。卒年六十九。《杲堂集、明畫錄》作品有傳世孤品-葫蘆雕刻嬰戲圖。到康熙年間發展為以瑪瑙制的刀具刻出凸起的陽文,有的為兒童鬥蟋蟀等圖畫,兒童面目各異,而且不留刀痕。道光年宮中有太監梁九公,人稱梁葫蘆,精於刻葫蘆 ,其手藝是受金城胡鼎和傳藝,葫蘆大者如斗,在葫蘆上刻鏤山水花鳥之狀,細入毫髮,有的鑲嵌象牙、紫檀為蓋,空隙處刻有“梁九公制”小方印,為京師所貴重。

再發展

到20世紀40年代,蘭州刻葫蘆的質量進一步提高,其中以阮光宇王德山王雲山陳唯一的作品最為出名。阮光宇原本是河北省的一個民間畫家,1938年移居蘭州後,開始研究刻葫蘆的技藝,並將他在詩書畫印等方面的修養引入了這一民間藝術。因而他的刻葫蘆,題材廣泛,刻功精細,凡詩詞書法,南北派山水,以及西廂、紅樓、聊齋人物,應有盡有,技法也日臻完美。及至50年代,蘭州刻葫蘆開始繁榮,並在政府的支持下,於1954年成立了蘭州市特種工藝美術社,專門從事刻葫蘆的製作。1959年首次出口海外,行銷於英國、德國、匈牙利和蘇聯等國,年出口量達1100多件。
70年代刻葫蘆所用的葫蘆經過改良、培植的獨特品種,如雞蛋,小者如算盤珠,皮質細膩而光滑,略呈淺黃色。每到成熟採摘後,經過颳去外皮、曬乾、磨光,尤見光亮。然後,藝人們在葫蘆上設計、刻畫各種人物、雲山煙雨、花卉、詩文書法等。風格古樸典雅。傳統以針淺刻,技法以工筆畫為主。80年代以後,蘭州葫蘆藝術大家阮文輝以刀代針,並且創作出鏤空刻葫蘆、仿水墨畫刻葫蘆、彩畫刻葫蘆等,一改傳統針刻線條的死板單薄的缺點。有的刻葫蘆上端開口,配以蓋,下端配以底座,有的可以懸空吊掛。
進入90年代以後,蘭州葫蘆藝術界更是人才濟濟,高手如林。有些優秀藝人對傳統刻法進行改進和再完善,在前人的基礎上產生了一些新的技法,如難度最大的針刀並用技法、彩刻技法、押花和雕刻相結合的技法等等,這些技法最終使葫蘆作品構圖更加新穎,線條流暢,藝術價值更上一層樓。技法是為了表現物體結構、空間、質感、色彩關係的。現在的優秀藝人對美術基礎理論的全新認識,依賴高超技法而體現。對現代雕刻藝術的各種技法的認識較全面,如此下去,必將造就新的傑出的藝術大師。

葫蘆名師

蘭州刻葫蘆藝術,在近百年里不斷發展進步,目前刻葫蘆名家中,老一輩的名家就是阮文輝陳唯一王德山
蘭州刻葫蘆之所以有名,與一批技藝精湛的藝人們創出的不同風格大有關係。讓我們看到了葫蘆藝術新的曙光和希望:齊鴻民、唐占鴻、彭彥文、邱臨俊王小弟等(排名不分先後),都具有良好的傳統藝術造詣,他們的風格各異,並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在技法、布局上大膽細化和創新。齊鴻民作品有書畫的韻味,以寫意和工筆兼修,他的作品種類也比較多,所表現的人物線條有力。邱臨俊刻法獨闢蹊徑,善於在葫蘆上雕刻人物、書法、山水、老虎等,他的作品給人以雄健、高遠、空靈的美感。唐占鴻所雕刻的山水系列的葫蘆,以古代山水圖為藍本,加以自己的構圖,雕刻針法多變,在葫蘆上刻繪出獨特風格的山水。王小弟善於用刀,粗獷但不失變化,拙樸自然。
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也聚居著大量葫蘆雕刻人員,臨夏刻葫蘆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回族藝人馬耀良從蘭州傳過去的,馬耀良當時是拜李文齋為師。在臨夏,師傅們多以針刻為主,針刻技術易於掌握且成品速度快,所以產量很大,現在蘭州市售的絕大多數作品都來自臨夏地區,占據著9成以上的旅遊紀念品市場。總的來說甘肅的葫蘆藝人中,大多數普遍受到自身文化水平和藝術素養的限制,對一個藝人來說,需要具有發達的審美感受能力、創造性的想像、豐富的情感和嫻熟的藝術表現技巧,這些是藝術家的主要內涵。達到這些要求的人鳳毛麟角,所以精品不是很多,但這也是自然規律,精品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少數。

近況

最初,許多人從事刻葫蘆只是一種業餘愛好,後來開始將作品送給親朋好友,再後來刻葫蘆擺上了街頭,進入了市場。今天,在蘭州,刻葫蘆藝人多在城隍廟設攤雕刻。小小的刻葫蘆,作為集蘭州傳統文化、民間工藝和地域特色於一身的工藝品,漸漸走出了蘭州、走出了甘肅。隨著小葫蘆的聲名遠播,如今,刻葫蘆不再只是人們把玩、收藏的物件,小葫蘆蘊含的大文化,已展示出新風景,開創出一片大市場。
現在,儘管在山西地區、河北地區、河南地區也出現了刻花葫蘆工藝品,但蘭州刻葫蘆由於刻工精細絕妙,注重傳神寫意,藝術感染力強,具有濃郁的民族地方特色,仍然是饋贈親友、工藝收藏之首選,深受國內外鑑賞者所喜愛。如今,刻葫蘆名家輩出、高手如林,雕刻技藝和工藝水平達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不少精絕奇妙的驚世之作被國家乃至海外有關部門收藏。五光十色、技藝精美的刻葫蘆,遠銷英、德、日、美等國,成為蘭州市出口的傳統工藝品之一,每年出口量在萬枚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