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1953年5月14日,根據蘇聯內務部(MDI)第223號令,蘇霍伊(P.O.Sukhoi)被指派取代康卓切夫(V.V. Kondratyev)出任OKB-1設計局(不是阿列克謝耶夫S.M.Alekseeva的那個)的總設計師。該設計局是在一年前設立的,目的是仿製美國F-86“佩刀”戰鬥機。蘇聯莫斯科航空研究所(MAI,俄文МАП)1953年10月26日的135號令,設計局得到了第155號工廠(原先是MAI的第51號工廠)以作為它下屬的生產企業,設計局正式成為蘇霍伊飛機設計局。
1953年夏天,蘇霍伊設計局參與兩種構型的超音速戰鬥機的設計:一種是後掠翼,該類飛機被賦予編號“S(俄文C)”;另一種是三角翼,該類飛機則被賦予編號“T”。蘇聯軍方要求的設計指標是最大速度達到180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達到19000米。在1953年8月5日獲得政府的授命後,蘇霍伊設計局的新機研製工作正式展開。蘇-7戰鬥轟炸機是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單發戰鬥轟炸機,是作為
米格-19戰鬥機的後繼機設計的。
研製進程
1953年11月,被命名為S-1(C-1)後掠翼前線戰鬥機的概念設計方案通過了預研論證。
1954年2月,在蘇聯空軍總司令波諾馬雷夫(A.N.ponomarev)的幫助下,通過了實體模型論證。
1955年10月,蘇-7原型機S-1首次試飛。1958年批量投產,1959年正式服役,蘇軍編號蘇-7B。西方綽號“裝配匠”(Fitter)。本來該機是作為空戰戰鬥機設計的,後來作為前蘇聯前線航空兵的標準戰鬥轟炸機。
1956年6月24日,在阿穆爾河畔
共青城(Komsomolsk-on-Amur),與來自蘇聯航空界的其他新型飛機一起,S-1(C-1)原型機以蘇-7(CУ-7)的名稱在傳統的圖希諾(Tushino)航展上公開亮相。原型機S-1(C-1)設計方案的結構與系統整合了一系列的創新:在機身1/4分割線處後掠60º的機翼;全
自動控制系統;可調軸流頭部進氣道;在兩翼翼根處各設有一門30毫米機炮;由OKB-165設計局(即後來的留里卡設計局)開發的新的高性能AL-7F(AЛ-7Ф)
渦噴發動機,設計加力推力為10000千克。
1956年的秋天,第二架原型機S-2(C-2)製造完畢,10月起開始了試飛。(另有文章說,設計局還改型了一架S-41(C-41)原型機。)該型為在頭部安裝
雷達而將機身延長了335毫米,發動機改為AL-7F-1-100U。
1960年8月18日,蘇聯空軍總司令批准了蘇-7B飛機國家測試檔案,該飛機被正式命名為蘇-7B(S-22)。蘇-7B戰鬥轟炸機的戰術任務是“摧毀(壓制)敵方戰術和直接作戰縱深內“重要小型和移動的地面(海上)目標”,也可以用作戰鬥機執行空中作戰。
1961年1月24日,蘇聯部長會議決議第75-25號“關於採用蘇-7B戰鬥轟炸機”通過,蘇-7B戰鬥轟炸機正式服役。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機翼
蘇-7戰鬥轟炸機採用了單座後掠式中單翼布局,懸臂式中單翼為全金屬結構,無上、下反角,機翼尖削,前緣後掠角80°,在靠翼根部位形成一段無後掠角平之後緣。從根到副翼內側有一塊小翼。機翼無前緣襟翼和調整片。機翼上有兩對附面層翼刀,一對在兩側機翼中部,一對靠近翼尖。受米格-19的設計影響,蘇-7的翼型與米格-19外翼段的翼型完全一樣,斜度也基本一樣。該機副翼有單獨的助力操縱系統。
機身
蘇-7戰鬥轟炸機的機身採用普通全金屬半硬殼結構,採用機頭進氣的超音速進氣道,進氣道裝有自動調節的三激波型進氣調節錐,在離唇口不遠的地方開有防喘進氣門。機身的截面呈圓形,沿機身背部有兩條細的背鰭。後機身沒有腹鰭,但在後機身兩側各有一對門板式減速板,減速效果較好。
尾翼
蘇-7戰鬥轟炸機的尾翼採用懸臂式全金屬結構,各面均有後掠角,平尾為全自動式,由單獨的助力器操縱,助力器是不可逆的,平尾翼尖有防頗振配重。方向舵為普通結構,其操縱系統內裝有偏航阻尼器,用以解決方向安定性問題。在方向艙的整流罩內裝有減速傘。
起落架
蘇-7戰鬥轟炸機採用可收放前三點式,前起落架向前收起,主起落架向內收入翼根。因為機後掠角較大,生起落架採用槓桿懸掛式,以便於起落架收起時,縮短起落架支柱。
座艙
蘇-7戰鬥轟炸機座艙前後以及風擋、座椅等都有防彈裝置。前風擋玻璃厚8毫米,前後有36毫米厚的鋁合金防彈板,座椅靠背採用雙層防彈板。可以推斷,這些防護裝置不是原來設計的,而是決定將其作為戰鬥轟炸機之後改裝的。後期該機安裝了最佳化設計的K-1
彈射座椅。
動力裝置
蘇-7戰鬥轟炸機早期型裝備一台AⅡ-7Φ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後來改裝為一台加大推力的AЛ-7Φ-1發動機,正常推力為7000千克,加力推力為10000千克。最大加力狀態的耗油率為2.2千克/千克·時。機內燃油裝在四個機身油箱和兩個機翼油箱裡,內部總載油量為3180千克,兩個並排掛在機身下的副油箱的載油量共為950千克。發動機配置工作壓力為210千克/厘米的液壓系統;一套動力控制系統;雙室助推器。
機載設備
蘇-7戰鬥轟炸機的座艙前側裝有一具瞄準具,機頭還裝有測距雷達和照相槍。作戰時,飛行員採用瞄準具目視投彈,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瞄準設備。該機頭部進氣錐內裝有SRD-5M(CPл-5M)測距
雷達,採用ASL-5HL(ACД-5HД)瞄準具以及其他輔助儀表。
武器裝備
蘇-7戰鬥轟炸機裝備有兩門30毫米機炮,機炮位於翼根前緣,每門炮帶彈70發,無炸彈艙。四個機體下掛架可掛炸彈或火箭彈。該機通常攜帶的外掛武器是19枚55毫米火箭彈,兩側750或500千克炸彈,若掛載副油箱時,外部武器最多掛載量1000千克。
蘇-7是蘇聯空軍冷戰年代最早的大量使用的戰術
攻擊機,投棄炸彈後可當作戰鬥機進行有限的空戰。該型不足之處是掛彈量偏低,航程太短(掛2個副油箱和1000千克炸彈後僅為1380千米),對跑道要求高,不適應土質機場使用,限制了作戰設備。但蘇-7
推重比較大,中高空機動飛行性能不錯。
性能數據
型號 | Su-7 | Su-7B | Su-7BM | Su-7BKL | Su-7U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衍生型號
蘇-7Б:蘇-7B型為蘇-7戰鬥轟炸機的標準生產型;
蘇-7БМ:蘇-7標準生產型的改進型,主要的改進是飛控及導航設備,換裝了發動機等;
蘇-7БКЛ:蘇-7飛機在副油箱掛架後增掛了兩台起飛助推
固體火箭發動機,取消了機炮,但沒有投入使用;
蘇-7БМК:蘇-7飛機單座型的最新改進型,機體經加強,可攜帶更多的載荷;
蘇-7У:蘇-7飛機串列式雙座教練型,裝有機炮,頂部有背鰭。
蘇霍伊設計局與飛行研究院(FRI)還使用蘇-7進行各種實驗研究,主要有:
100LDU:以蘇-7為平台,以遙控方式測試T-4(類似
XB-70“女武神”的三倍音速轟炸機)“100”
飛彈載機與
蘇-27戰鬥機的系統。
FL:測試了以蘇-7U(蘇-7У)為基礎的救生系統。
蘇-7IG(C-22I):1966年改裝的蘇-7可變後掠翼試驗機。在機翼外段改為可變
後掠角形式,以改善高速與低速飛行之間的平衡。變化範圍25-60度,提高了航程、起落性能及低空飛行品質,是蘇聯第一種可變後掠翼軍用機,後成為
蘇-17戰鬥轟炸機(攻擊機)的原準型。
服役動態
多國裝備
蘇-7戰鬥轟炸機,是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單發戰鬥轟炸機。1959年開始裝備部隊,於1989年從蘇軍中退役,是
冷戰時期華約國家的標準作戰飛機之一。曾出口埃及、阿富汗等國,印度還購買專利生產近百架蘇-7“裝配匠”戰鬥轟炸機,該機曾參加過
印巴戰爭和阿富汗內戰。
印巴空戰
1971年12月8日,印巴戰爭中巴基斯坦空軍的F-6(殲-6)戰鬥機對印度的蘇-7飛機作戰。當日上午,巴空軍接到兩架印軍蘇-7戰鬥轟炸機前來偷襲的通報,即起飛一批F-6攔截。巴空軍飛行員駕機上升到2000米高度,根據地面引導發現了印機並搶占了印機後下方攻擊陣位。印機發現咬尾後打開加力直線逃跑,巴空軍F-6逼近至600米距離並發射紅外製導
“響尾蛇”飛彈,將蘇-7飛機打得凌空爆炸。
總體評價
蘇-7戰鬥轟炸機是蘇聯空軍
冷戰時期最早大量使用的戰術攻擊機,投放炸彈後可作為戰鬥機進行有限的空戰。該機的不足之處是掛彈量偏少,航程短,對跑道要求高,不適應土質機場使用,限制了其作戰效能的發揮。但蘇-7戰鬥轟炸機的推重比較大,中高空機動飛行性能不錯,裝備印度的蘇-7飛機曾在空戰中擊落過巴基斯坦空軍的
殲-6戰鬥機,但蘇-7被殲-6擊落的更多。(
《名機點評》 評)
蘇-7戰鬥轟炸機的研製是在蘇聯空軍尋求替換
米格-19的要求下而展開的,如果單純從取代米格-19而設定的新一代截擊機的技術指標來看,蘇-7是個失敗的設計。其空戰能力及其有限,航程太短,低空活動半徑不足300千米,起落性能差,只能在二線機場使用,難以在前線機場起落,其使用受到了極大限制。印巴空戰的結果表明,在以米格-19為基礎發展而來的中國提供給巴基斯坦的殲-6面前,先後有8架蘇-7被殲-6擊落。蘇-7飛機儘管其機翼面積和載彈量較大,但蘇聯空軍的前線航空兵部隊,對搖身變成了蘇聯第一種單座超音速戰鬥轟炸機的蘇-7並不滿意,原因是其航程太短,且起飛和滑跑距離太長難以勝任一線航空兵的使用要求。(
《航空檔案》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