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概況
雖然體育運動在
沙皇俄國時期就有了一定的發展,蘇聯學者也提出了許多進步的體育思想,並初步實施,但在全民的身心健康、尖端體育和體育教育等幾方面蘇聯都遠遠落後於西歐和美國。20世紀初,人類在自然科學和教育科學上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績雖為蘇聯體育教育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當時的蘇聯卻沒有任何國家的體育教育體系,學校中神甫的數量幾倍於各學科的老師。參加1908年和1912年奧運會的運動員都是天生有運動才能、而沒有經過任何訓練的人;自發的體育運動也受到很大的限制,體育運動幾乎成為有產階級的特權。
十月革命為體育運動事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體育和運動成為全面和諧地發展人的個性、完善人格、強健身體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成為人民文化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
1917年根據列寧的提議,蘇聯建立了以盧那察爾斯基領導的
國家教育委員會。該委員會的學校衛生部成為革命後第一個負責體育教育的部門。它的任務就是在學校中開展體育教育,從普及開始,使每一個蘇維埃人都有可能參加體育運動。
1918年最早的體育運動小組成立,在民眾中廣泛開展各項體育活動,如:
越野跑、游泳、
拳擊、滑雪等。同年波德沃依斯基(1880-1948)組織開辦了民眾性體育教育組織者夜校,後來這個夜校的畢業生成為全國最早的全民體育運動的組織者。
20年代國內戰爭結束後,國家進人了和平建設時期,這時各級共青團組織和工會組織對國家體育運動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體育運動小組和體育聯合會紛紛建立,並普及到工廠、農村和各級企業、單位。今天最著名的體育俱樂部“狄納摩”、“斯巴達克”、“火車頭”、“軍人俱樂部”等都誕生於那時。1924年《紅色體育報》創刊(1946年起改為《蘇聯體育報》),1925年出版了體育科研雜誌《
體育理論與實踐》,1928年《體育和運動》雜誌問世。在各級組織的共同支持下國家的體育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真正成為人民的、全面健康的體育運動。
1928年8月12日在
莫斯科紅場舉辦了第一屆全蘇體育運動大會,有36個民族的70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28個運動項目的比賽。這樣的規模在當時的世界上是少有的。有趣的是,同一天在荷蘭的
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9屆奧運會也僅有3014名運動員參賽。在後來的歲月里全蘇運動會定期召開。到1929年全蘇共有90萬名體育工作者.5622名專家。
30年代是蘇聯體育運動事業走向成熟的時期。1930年組建了全蘇體育運動委員會,第一任主席為安季波夫(1894-1941)。1931年
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了一級勞衛制,之後是二級勞衛制,達到這些體育標準的人將獲得證章。30年代人們對體育運動的熱情空前的高漲,蘇聯元帥羅科索夫斯基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我常常回憶起美好的30年代,那時幾百萬人下班之後都走上運動場去通過勞衛制標準……一個小小的徽章成為勇敢和榮譽的象徵。”運動的廣泛性和民眾性成為發展尖端體育的沃土。在發展民眾性體育事業的同時,國家確定了趕超世界體育強國的目標。當時的口號是“通往奧林匹克獎章的艱難而曲折的道路始於小小的勞衛制徽章”。30年代末,全國共有6.2萬個體育集體,500萬體育工作者,通過一級勞衛制標準的人達到600萬,通過二級標準的超過10萬。30年代體育事業轟轟烈烈的發展,人民健康狀況的提高為40年代戰勝法西斯創造了條件。
戰爭之後,蘇聯體育的特點就是走出國門,登上世界體育舞台。當時西方的專家預測,蘇聯用50年也無法彌補戰爭的創傷,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蘇聯的體育運動事業在國家“儘快改善工作,加快培養和再培養幹部,建立運動網,恢復體育教育,重建體育設施”的政策指導下又蓬勃地開展了起來。從1946年到1952年共有1700萬蘇聯公民獲得了勞衛制證章,到1960年全國計有2800萬體育工作者和運動員,從1949年到1958年蘇聯運動員共創造了3594項蘇聯紀錄,666項世界紀錄。蘇聯體育又上了新的台階,為在奧運會上亮相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1952年第15屆奧運會的聖火在
芬蘭赫爾辛基熊熊燃燒起來,蘇聯343名運動員首次參加這一盛大的國際體育盛會。女子鐵餅運動員波諾瑪廖娃創造了新的奧運會紀錄,為蘇聯贏得了第一塊奧運會金牌。後來她在回憶錄中寫道:“當
國際奧委會主席布萊恩先生在身穿芬蘭
民族服裝的姑娘的陪同下向我走來的時候,當我的雙手感到了重重的金牌的時候,我才意識到發生了什麼,我是蘇聯第一個奧運會冠軍,第15屆奧運會第一個紀錄的創造者……”在這次奧運會上蘇聯運動員共獲得了22金、30銀和15銅,打破了兩項世界紀錄和奧運會紀錄。
蘇聯運動員在許多項目上都代表著世界的頂尖水平,如滑冰、冰球、西洋棋、體操、田徑等,他們的名字也永遠載人世界體育運動的史冊,如:尼娜·波諾瑪廖娃(1952年赫爾辛墓奧運會女子鐵餅冠軍,世界紀錄創造者;
1960年羅馬奧運會冠軍,打破奧運會紀錄)、西洋棋大師阿·卡爾波夫、維·薩涅耶夫(1968年
墨西哥奧運會、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和1976年奧運會三級跳冠軍)、弗·薩利尼科夫(1978年歐洲錦標賽900和1500米自由式冠軍、莫斯科奧運會1500米自由式冠軍)、瓦·阿列克謝耶夫(20,21屆奧運會重量級舉重冠軍)、亞·季佳金(莫斯科奧運會體操比賽獲三金、四銀、一銅)、伊·羅德尼娜和亞·扎伊采夫(花樣滑冰雙人滑世界冠軍,被譽為“不可戰勝的大師,’)等等。從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到工996年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共12屆,其中1984年由於蘇美冷戰,蘇聯隊未參加在美國舉行的第23屆奧運會,即戰後蘇聯隊共參加了11屆奧運會,9次獲得冠軍(1992年西班牙
巴塞隆納奧運會是獨立國協聯隊),2次獲得亞軍。蘇聯隊從1956年開始參加冬奧會,到1996年挪威利樂哈默爾冬奧會共11屆,獲8次冠軍,3次亞軍。除此之外,在世界錦標賽、歐洲錦標賽上蘇聯運動員都有驕人的戰績,這是在任何國家的體育運動史上都沒有的記錄。
80年代蘇聯的體育運動出現了危機。蘇聯體育運動事業一直是沿著兩條線向前發展的,即推廣民眾性的體育運動和創造尖端體育成績,為國爭光。但是到了80年代,國家對創造更高體育成績的興趣遠遠超過了對全民健康的關心,因此靠服用違禁藥品出成績的現象相當普遍。各級學校的體育教育日漸落後,人們對通過勞衛制標準逐漸失去了興趣‘據社會學家的資料顯示,共有三分之一的被調查者希望通過1972年制訂的勞衛制標準,但到1982年僅剩下1.2%。從1985年1月1日開始推行的新的勞衛制標準更是很少有人問津。全蘇僅約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堅持早鍛鍊.三分之二的人口根本不參加體育運動,約五分之一的人口體重超重,7000萬人吸菸。
1991年9月5日,
蘇聯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非常會議確認了各加盟共和國的主權地位,支持其作為國際法意義上的國家的獨立願望。大會之後,國際奧委會收到了波羅的海三國國家奧委會(1988年11月到1990年1月分別恢復建立)關於恢復承認其二次大戰前即擁有的地位的申請。1991年11月,蘇聯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被撤銷之後,全俄奧委會執行委員會於1991年12月19日決定:(1)向
國際奧委會遞交承認全俄奧林匹克委員會的申請;(2)請求俄聯邦總統
葉爾欽向國際奧委會提出承認全俄奧林匹克委員會的申請; (3)請求蘇聯奧委會執行委員會支持向國際奧委會提交的承認全俄奧委會的中請。
管理制度
蘇聯的體育管理制度分為
政府機構和社會體育組織兩大系統。體育管理的最高權力機構是
蘇聯部長會議,職能機構是蘇聯
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它的任務包括:制訂和實施有科學依據的民眾體育鍛鍊制度,建立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體系;協調科研計畫,收集體育運動情報;制訂競賽規程、比賽規則,登記最高紀錄;組織比賽和監督其他團體舉辦的比賽,監督所有團體與單位的體育工作;宣傳體育運動,與工會、共青團和其他組織一起,加強運動員的思想教育工作;培訓和有效地使用體育幹部;協調體育器材、設備的生產與分配,修建體育場館;組織國際交往等。蘇聯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主要通過各加盟共和國、州(邊疆區、自治共和國)、市、區體育運動委員會來行使管理職能。
《準備勞動與衛國》全蘇體育綜合制度(簡稱《勞衛制》),自1930年開始推行以來,屢經補充修訂,包括6級(7~60歲),1935年又創立全蘇運動員統一等級制度,按奧運會周期,每4年修訂1次標準,包括3級運動員、2級運動員、1級運動員、候補運動健將、運動健將、國際級運動健將(奧運會、世界錦標賽前6名水平);少年運動員(多數項目規定為15~18歲)另設3級、2級、1級;民族體育設"加盟共和國民族形式項目運動健將"為其最高級別。近年來每年通過等級運動員約2000萬,其中運動健將8000名左右。教練員、裁判員也各自建立相應的等級制度。
蘇聯的社會體育組織主要包括志願體育協會和單項運動協會,在體委領導、協調下開展工作。蘇聯有40個志願體協,其中10個屬於行業系統(公安、軍隊、機械、軍工、地方工業、鐵路、海運、職業技術教育、高教、中國小),30個屬於加盟共和國。全國有體協基層組織22萬個;從1960年起,基層體協完成一定指標,即可授予運動俱樂部稱號,運動俱樂部有權頒發等級運動員稱號,組織集訓、派隊參加全蘇比賽,此類運動俱樂部全國已有7000多個。單項運動協會是在1959年由體委領導下的單項運動部(創立於1924年)發展成立的。除
技巧、
登山、
羽毛球、
籃球、
拳擊、
摔跤、柔道、腳踏車、水球、
滑水、
排球、
競技體操、
韻律體操、
擊木、
划船、皮划艇、速度滑冰、
馬術、
田徑、
滑雪、
冬季兩項、高山滑雪、帆船、游泳、消防、跳水、蹦床、
橄欖球、
手球、
雪橇、現代五項、碟靶射擊、射擊、射箭、網球、桌球、舉重、擊劍、
花樣滑冰、足球、
冰上曲棍球、
曲棍球、
冰球、
西洋棋、
跳棋等項目建有協會外,尚有體育宣傳、體育電影電視、運動醫學、體育記者等協會。另有支援陸海空軍志願協會,領導開展全國的飛機、直升飛機、
跳傘、
滑翔、汽車、機車、無線電、潛水、摩托艇、射擊、模型及其他國防體育項目。
體育人才培養
蘇聯是體育人才輩出的國家,它培養了大批的優秀運動員和為數不少的世界著名運動員和世界記錄創造者。蘇聯大批優秀運動員是在
全民健身的基礎上,在完善的體育設施、先進的體育教學、訓練和科研體系中培養出來的。
開展全民體育活動
蘇聯時期,民眾性體育活動開展得十分廣泛。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數約占總人口的10%;到蘇聯解體前,參加體育運動的人數已發展到占總人口的35%以上。
戰後,蘇聯開展民眾性體育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在全國普遍實行“勞衛制”。“勞衛制”由兩個部分組成:少年勞衛制和普通勞衛制。少年勞衛制適用於中小學生。普通勞衛制適用於青年學生和其他勞動者。普通勞衛制一般分為三級。每個級別的勞衛制都規定不同的、需要掌握的體育知識、技能、部分運動項目的測驗及標準。勞衛制的測驗項目往往通過體育比賽的形式,比如校際、廠際,以及班組之間的體育比賽進行。通過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勞衛制,體育運動逐漸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全民體育活動,不僅增強了勞動者的體魄,而且為選拔優秀的後備體育人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體育教學、訓練和科研體系
俄羅斯的體育教學、訓練和科研體系包括高等體育院校、普通高等院校的體育系和體育科學研究機構。
1.高等體育院校系統
高等體育院校是主要的體育教學、訓練和科研的基地。最大和最著名的高等體育院校是莫斯科國立中央體育學院(俄羅斯獨立後改名為
俄羅斯國立體育大學)和
列寧格勒(現名為
聖彼得堡)體育學院。這兩所高等體育學府都是在
十月革命後的頭幾年建立的。
蘇聯解體前,莫斯科國立中央體育學院設立四個系:運動系、教練系、體育師資系和函授系;有教授、博士30餘人,副教授、副博士180多人,不僅擁有雄厚的教學和科研力量,而且具有完善的體育設施、良好的運動器材和科學實驗室。蘇聯時期,莫斯科國立中央體育學院培養出來的運動員所奪取的奧運會金牌約占全蘇奧運會金牌總數的1/5。從1967年起,該學院還設立了幹部教練培訓系,對現役的教練員以及體育院校的教師進行培訓。
聖彼得堡體育學院是與
俄羅斯國立體育大學齊名的高等體育學府。它有一流的體育教學設備和同樣雄厚的教學和科研力量。在蘇聯時期,曾同俄羅斯國立體育大學一樣,獲得過“
列寧勳章”。
2.專業化訓練系統
20世紀50年代以來,為了躋身世界體育強國的行列,蘇聯一直實行與美國對抗的“奧運戰略”。在實施“奧運戰略”的過程中,蘇聯建立並不斷完善了以國家專業運動隊為主導的專業化的運動員訓練系統。專業化訓練系統是一個三級訓練網:最基層的一級是普通少年體育學校、寄宿體育學校和奧林匹克後備力量專項少年體育學校;第二級是高級體育技術學校和奧林匹克訓練中心;第三級是國家隊。在這種訓練系統下,具有體育天賦的少年體育人才通過各種渠道被發現,並在不同類型的少年體育學校接受初級訓練,然後逐級向上輸送。 蘇聯解體前,全蘇共有5000多所普通和專項少年體育學校、40多所寄宿體育學校,100多所高等體育技術學校。
3.體育科學研究機構
蘇聯的體育科學研究機構是一個多層次、多學科相互配合的體育運動技術和運動醫學的研究體系。它主要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由各專業體育科研人員與教練員、運動隊和隨隊醫生組成的科研課題小組;第二個層次是各體育科學研究所和高等體育院校的科研力量。在蘇聯的體育科學研究隊伍中,各體育科研所和高等體育院校的科研力量發揮了主導的作用。
體育設施
據1981年上半年統計,蘇聯有體育學院25所(包括分院3所),大學和師範學院體育系94個。設在莫斯科的全蘇體育科學研究所是體育科研的大本營,此外尚有
列寧格勒、
提比里西兩個體育科研所,以及9所體育學院的研究機構。有體育場(1500個座位以上者)3400多個;室外運動場約60萬個;球類,體操等館、房近7萬個;室內游泳池1400多個。中、小學生中參加學校體育團體鍛鍊的接近2000萬,每年通過《勞衛制》的有1000多萬。課餘訓練的主要形式是少年兒童體育學校、體育班級和體育寄宿學校,全蘇有少年體校6000餘所。
體育競賽
蘇聯除了按單項組織全蘇錦標賽、杯賽、重點地區或重點訓練單位對抗賽等多種形式的全國性競賽外,還舉辦全蘇綜合性運動會,包括:“希望之起點”兒童運動會、中學生運動會、青年運動會、農村運動會、全蘇運動會。蘇聯自1952年、1956年分別參加
奧林匹克運動會、
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來,非正式團體總分一直居第1、2位,迄今總共獲得奧運會前3名獎牌1018枚。
舉辦、參與奧運
1. 納粹德國 1936柏林奧運會
1931年,柏林獲得舉辦奧運會資格,1933年
希特勒的
納粹黨,奪取德國政權。希特勒很快意識到,奧運會期間各國的人都可以來德國,舉辦一次奧運會能造成極大影響。他宣布自己出任奧運會主席,批准籌建龐大的體育場館,是為了讓全世界注意德國,而他也可以利用這次盛會,將自己作為德國的救世主介紹給世界。
希特勒領導下的組委會,以驚人的速度、效率、投入工作,不惜耗費巨資,(1934-1936年間耗資4200萬金馬克)以德國人特有的高效,建設著有兩萬座位游泳池、空前豪華的奧運村,現代化的體操館,1935年的柏林到處的施工現場。帝國宣傳機構印發了萬噸納粹德國與奧運會的宣傳材料,開始了奧運史上空前規模的宣傳工作。
希特勒宣布奧運會開幕,一支龐大的交響樂團和五千名唱歌演員,演出了奧運會會歌及奧林匹克頌歌,場面輝煌壯觀之極。開幕式經過嚴謹的組織和精心準備,整個柏林體育場被歡呼聲籠罩,希特勒和他的納粹標誌被人們簇擁著,所有人都相信這一時刻將被永遠記錄為德國復興的偉大歷史,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次奧運會成為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曲。
奧運會開幕式,給予希特勒極大的滿足,一個信得過的形象被成功推出,讓所有的德國人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並找回了失落已久的大國復興的信心。
柏林奧運會結束後三年,1940年9月德國軍隊在2000多架飛機的轟擊下對波蘭發動攻擊,全世界第一次感受到希特勒的閃電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奧運會因此而再次被中止長達12年之久。
柏林奧運會結束後九年,1945年納粹戰敗,希特勒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