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製背景
“基洛夫”級輕巡洋艦是
蘇聯第二個五年計畫的產物。隨著
第一個五年計畫的成功完成,新生的
蘇維埃國家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軍工體系,具有了建造大型作戰艦艇的能力。然而,此時蘇聯的造船工業仍然缺乏設計大型軍艦的經驗。無奈之下,1933年,蘇聯政府與義大利薩多船廠簽訂了設計契約,這型代號為26號工程的巡洋艦在義大利設計師的手中逐漸成形。義大利人在設計這級艦時,大量參考了本國建造的“萊蒙德-蒙特庫科里”級輕巡的設計。在整體設計上與後者如出一轍。唯一不同的是由於不是條約締約國,該艦裝備了180mm主炮,有人藉此認定該艦為重巡洋艦,但是在紅海軍中,“
基洛夫”級仍被稱為輕巡。紅海軍計畫在兩艦服役後,再開工4艘改進型,就是後來的 “馬克西姆-高爾基”級(26比斯)。然而,二次大戰的爆發,讓紅海軍雄偉的造艦計畫戛然而止。
二戰結束,百廢待興的蘇聯重新走上發展的道路,蘇聯海軍也認為有必要重新設計建造一艘大型巡洋艦。鑒於當時蘇聯面臨的國際勢,以及考慮到蘇聯國情狀況,蘇聯海軍最需要的就是迅速恢復二戰以前的元氣,確保使國家免於遭受敵國的海上入侵。因此,蘇聯迅速設計建造了設計、製造、技術難度都比較低的“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68比斯),事實上68比斯可以看作是26比斯計畫的戰後重生版本。
很多人認為,二次大戰中,最終決定蘇聯取得勝利的是規模龐大的蘇聯陸軍。在戰爭期間,所向披靡的蘇聯陸軍裝甲洪流,還有以波波沙衝鋒鎗、
T-34坦克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蘇聯陸軍武器成為二戰期間的經典,甚至至今仍然為人稱道。
蘇聯空軍以每年2萬架的作戰飛機更新速率和有效的飛行員培養制度(即一線王牌飛行員取得一定的戰果後就不允許繼續參戰,立即被調往後方培養更多新飛行員),從一開始的幾近全軍覆沒到最後成為令德軍乃至西方社會聞風喪膽的紅色鷹群。然而,和蘇聯陸空軍相比,蘇聯海軍在二戰期間的表現可謂乏善可陳,在遭到沉重打擊之後始終沒有擁有能夠和德國海軍進行正面
戰略決戰的實力。甚至在冷戰剛剛開始的年月里,蘇聯海軍用以和美國數十艘航空母艦對抗的武器竟然是
圖波列夫航空設計局一群航空專家設計的快速魚雷艇。
海軍二戰中的“差勁”表現嚴重的影響了戰後的蘇聯海軍戰略。在“
積極防禦”的戰略中,蘇聯海軍的戰略是近海防禦,在這一戰略的影響之下,蘇聯海軍的兵力基本上是由中小型潛艇、
岸基航空兵、驅逐艦、護衛艦、
魚雷艇、海岸炮兵等等組成,配備的武器也大多是火炮、魚雷等等
常規武器。直到50年代之後,史達林才對海軍的看法有所改變,他認為,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的
蘇維埃聯盟,沒有一支像樣的海軍是說不過去的。所以,蘇聯海軍開始著手發展遠洋海上作戰力量。
這股力量包括20多艘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一大批中型柴電潛艇,甚至還包括有建造航空母艦的計畫。因此,斯維爾德洛夫級才得以大規模營建。該級艦作為紅海軍戰後第一型批量建造的大型水面主力戰艦,也是史達林心中雄偉
蘇聯紅海軍發展計畫中的重要一環。斯維爾德洛夫號於1949年10月15日在列寧格勒的波羅的海船廠開工建造,1950年7月5日下水,1952年5月15日服役。僅僅30天后,6月15日就參加了在英國為慶祝
伊莉莎白女王加冕而舉行的盛大的閱艦式。新一代蘇聯紅海軍艦艇的雄姿令英美海軍官兵驚嘆不已。在列寧格勒和
北德文斯克的各大船廠,更多的同級艦開工建造。蘇聯海軍計畫建造30艘同級艦。由於設計上的易於施工性,以及蘇聯政策上的集中性,僅僅5年間,就有17艘新巡洋艦下水。
然而,隨著赫魯雪夫的上台,蘇聯海軍的
軍事戰略從“
積極防禦”變成了“對外進攻”。1955年9月蘇共中央作出決議:“大規模建設強大的遠洋
核飛彈艦隊。”然而,赫魯雪夫認為“造價太大”的水面艦艇是多餘的,在核武器時代“最強大的
水面戰艦也是浮動的鐵棺材”。史達林宏偉的海軍建設計畫戛然而止。不久,“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停止建造。最終,只有14艘巡洋艦建成入役,進入紅海軍各大艦隊。
同型艦
艦名 服/退役時間 服役艦隊 備註
斯維爾德洛夫(Sverdlov) 1952.5-1989.5 波羅的海
捷爾任斯基(Dzerzhinsky) 1952.8-1988.10 黑海 改裝為70E型
奧爾忠尼啟則(Ordzhonikidze) 1952.8-1963.1 波羅的海
日丹諾夫(Zhdanov) 1952.12-1990.4 波羅的海,黑海 改裝為“068 U1工程”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r Nevskly) 1952.12-1989.5 北方
納希莫夫海軍上將(Admiral Nakhimov) 1953.3-1960.7 黑海 用於
反艦飛彈試驗
烏沙科夫海軍上將(Admiral Ushakov) 1953.9-1987.9 波羅的海,北方,黑海 改裝為068 A工程
拉扎列夫海軍上將(Admiral Lazarev) 1953.12-1986.10 波羅的海,北方,
太平洋亞歷山大·蘇沃洛夫(Alexandr Suvorov) 1953.12-1989.2 波羅的海,北方,太平洋
辛亞文海軍上將(Admiral Senyavin) 1954.11-1989.5 波羅的海,太平洋 改裝為68-U2型
莫洛托夫斯克(Molotovsk) 1954.11-1987.9 北方,波羅的海 改裝為068 A工程,1957年8月改名為“
十月革命”號(Oktyabrskaya Revolutsiya)
米哈伊·庫圖佐夫(Mikhall Kutuzov) 1954.12-1989.1 黑海 改裝為068A工程,退役後成為海上博物館
迪米特里·波扎斯基(Dmitriy Pozharsky) 1954.12-1987.3 北方,
太平洋技術特點
與“
基洛夫”級相同,“
斯維爾德洛夫”的設計依然體現了蘇聯海軍對艦船適航性的重視。“斯維爾德洛夫”採用長艏樓型艦體,艏樓長度約占艦體的2/3。長艏樓是二戰後大型水面艦艇較多採用的主艦體外型,其優點主要是提高了
乾舷並改善了耐波性;增加了上甲板下的艙室容積,便於布置大量電子設備和改善居住性;增加了艦艇的儲備浮力及穩定性等。採用直線型前傾首柱,艦艏有角度很小並略微外張的舷弧線,艦艉則採用了標準的巡洋艦尾,艦體向後逐漸收窄到小圓弧型,垂直剖面則呈半卵型,故而在風浪中的快速性和穩定性都更好。新建成的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標準/滿載排水量14290/17970噸。
在武備和上層建築的布置上,“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的艦艏是兩座3聯裝152毫米艦炮。上層建築前有兩座雙聯37毫米炮座。艦橋後方是三腳
主桅和直立式
煙囪,它們與後三腳桅及後部煙囪之間是救生艇甲板。兩側布置有6座雙聯裝100毫米副炮,8座雙聯裝37毫米高炮和兩具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後
甲板室上方布置有主炮火控雷達與6座37毫米高炮。艦艉有兩座三聯裝152毫米艦炮,其中3號炮塔的部分基座被包攏在尾甲板室中。艦艉甲板下方是水雷庫和布雷裝置,布雷口設在水線以下。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有較為完善的裝甲防護。中部
側舷水線附近有100毫米裝甲,
水密艙壁裝甲120毫米,司令塔側面裝甲厚130毫米,頂部裝甲100毫米,底部裝甲50毫米。主炮炮塔正面裝甲175毫米,側面裝甲50毫米,頂部裝甲75毫米,炮塔基座裝甲130毫米。100毫米副炮炮塔基座裝甲20毫米。裝甲總重量2910噸。
動力系統
“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其動力系統由6台KV-68型鍋爐與2台TB-72型
蒸汽輪機組成,最大功率11萬
馬力,雙軸推進,其最大航速33.7節。艦上可攜帶燃油3900噸,航速為18.2節時續航力5229海里,以33.5節航速航行時
續航力為1975海里。發電機組為5台TG300渦輪發電機與4台DG250
柴油發電機。艦上可攜帶150噸淡水與417噸鍋爐用水,自持力30天。
主炮
“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裝備12門B-38型152毫米57倍口徑艦炮。B-38型有雙聯裝和三聯裝炮塔,“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裝備的是MK-5比斯型三聯裝炮塔。1-3號炮塔重250噸,4號炮塔重243噸。火炮俯仰射界-5度至+45度,最大俯仰速度為12度/秒。方向射界為1至3號炮塔為正負148度,4號炮塔為正負140度,最大水平旋轉速度7度/秒。
B-38型火炮單門全重17.5噸,全長8.9米,發射速度6.5發/分鐘,最大射程23.7公里,身管壽命450發。“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的副炮為12門CW5-1型100毫米70倍口徑艦炮,採用雙聯裝炮塔,左右舷各布置3座。CW5型主要用於防空作戰,是蘇聯第一種帶有全套
火控系統的自動艦炮,主要用於艦載中小口徑火炮進行對空作戰,其核心是兩部“防曬板”火控雷達,中心計算機負責處理目標數據,數據傳送至各炮塔後再進一步解算,各炮塔上也有一部功能有限的SPN-500型火控雷達,如果中心計算機被摧毀或發生故障,各炮塔也能接受雷達數據後自行解算射擊。
副炮
CM5-1型火炮的炮塔布置在一個可滾動的基座上,可以使整個炮塔在艦體經受正負20度的橫搖下保持水平穩定。炮塔重45噸,火炮俯仰射界-5度至+85度,最大俯仰速度16度/秒。方向射界為正負200度,最大水平旋轉速度17度/秒。100毫米火炮單門重3.9噸,長7米,最大射速15-18發/分。配備的彈種有
高爆彈,
破片殺傷彈,專用高射炮彈,
照明彈和
箔條幹擾彈等。火炮最大射程24.2公里,最大有效射高16000米。每門100毫米火炮備彈320發,具有優異的對空和對海作戰能力。
魚雷及布雷
“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在甲板兩側各安裝了一具PAT-53-68比斯型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53-51型533毫米直航式魚雷,用於反艦,魚雷速度51節時射程4000米。這些魚雷性能較為落後,從1957年後,“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上的魚雷發射管被陸續拆除。該級巡洋艦的艦艉甲板下方是一個大型水雷儲存庫,在執行布雷任務時,“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可以一次布設多達108枚老式M-1908錨式觸發水雷,也能投放蘇聯在二戰後研製的各種水雷。
後期改裝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核武器和各種
精確制導武器開始進入美蘇海陸空三軍服役,美國擁有大量二戰中建造的大型艦艇,能夠攜載和發射新式
艦載飛彈,因而蘇聯決定對“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進行改裝,以確保在軍備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1957年,蘇聯第一種成熟的區域
防空飛彈S-75進入
國土防空軍服役,與此同時
蘇聯紅海軍決定將它移植到水面艦艇上。“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中的“捷爾任斯基”號擔當了
艦空飛彈實驗艦的角色。
1957年10月至1958年12月該艦在
塞瓦斯托波爾接受了改裝工程,改裝後的巡洋艦變成為70E型,改裝後拆除了3號主炮塔、四座37毫米炮塔和魚雷發射管,延長了後甲板室並設定了巨大的SM64型雙臂飛彈發射架,下方是可容納8枚飛彈的彈庫,彈庫與下面的動力艙之間加裝了裝甲隔板。發射架的後方是散歌
火控雷達,而負責對空搜尋的P-12遠程雷達則安裝在後主桅上,探測距離達275公里。兩座煙囪之間安裝了PRV-11型側網
測高雷達。
綜評
“
斯維爾德洛夫”級
輕巡洋艦是蘇聯戰後建造的第一批大型水面艦艇,也是史達林心中雄偉
蘇聯紅海軍發展計畫中的重要一環。從1939年4月開始擔任蘇聯紅海軍總司令的庫茲涅佐夫一直忠實地按照史達林的要求發展海軍大型艦艇。1955年赫魯雪夫上台後立即將蘇聯大型水面艦艇打入冷宮,就在這一年包括“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在內的所有大型艦艇被停建或者停止研製,一向忠於史達林的庫茲涅佐夫也於1956年1月被
戈爾什科夫取代。從此,蘇聯紅海軍開始了長達30年的“戈爾什科夫時代”。
對於赫魯雪夫將所有的大型水面艦艇嗤之為“浮動的鐵棺”(儘管如此,赫魯雪夫卻很喜歡乘坐“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到處出訪),戈爾什科夫很不以為然。在他上任時,海軍已進入核武器和制導武器時代,對蘇聯來說,來自海上的主要威脅是美國能投送核武器的
彈道飛彈潛艇和
航空母艦戰鬥群。戈爾什科夫認識到對付這兩種威脅必須發展遠洋反潛和
中遠距離(即在艦載機
作戰半徑以外)的反艦作戰能力。儘管蘇聯建造了大量用於反潛和反艦的核動力和
常規動力潛艇,但僅靠水下作戰是不夠的,必須發展大型的遠洋
反潛和反艦作戰艦艇。
蘇聯在20世紀60-70年代建造的水面艦艇都是以此戰略目標而發展的。但對於
戈爾什科夫來說,
蘇聯紅海軍戰略還不僅僅是這些。在他的《
國家的海上威力》一書中,戈爾什科夫將海軍的任務分為海軍對海軍和海軍對岸上行動兩大類,他甚至認為後者的重要性要大於前者,“由於戰爭的目的主要在於占領敵人的領土,因此成功的海軍對岸上行動比海軍對海軍行動具有更大的效果。在前一種情況下,海軍能直接完成占領領土的任務,而在後一種情況下,對敵人海軍的勝利只不過是為下一步完成占領敵人領土的任務創造一些先決條件罷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海軍支援下完成的大規模登入行動對戰爭的進程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
蘇聯紅海軍的艦炮火力在列寧格勒、
塞瓦斯托波爾和
摩爾曼斯克的保衛戰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切都給
戈爾什科夫及其追隨者以深刻印象,而
海軍航空兵和攜帶對陸攻擊飛彈的
潛艇部隊的出現,只不過使海軍的對岸作戰變得更具威力和更有意義罷了。
“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在戈爾什科夫的海軍戰略里正是一種進行對岸作戰的有效武器。其12門152毫米艦炮齊射時,每分鐘能發射78枚炮彈,儘管威力無法與二戰的
戰列艦相比,但
火力支援的力度也非常可觀。艦炮對岸支援不像
航空兵那樣要受到天氣的影響,臨海作戰又進退自如,這使蘇聯紅海軍將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看成是
登入作戰和瀕海要地爭奪戰中可靠而有效的火力支援平台。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適用於對陸作戰的另一點是,它擁有強大的布雷能力,僅出動一次就可以將一個大型港口用水雷徹底封鎖。無論是日俄戰爭還是偉大衛國戰爭,水雷都給蘇俄海軍留下了許多遺憾和創傷,“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便成為
蘇聯紅海軍提高
水雷戰能力的重要一環。
“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是蘇聯紅海軍大型火炮戰艦的最後的傑作,也是完成得最好的一級。在設計上它直接承襲了戰前“
基洛夫”級巡洋艦的特點,而後者又是義大利設計師的作品。蘇聯在二戰中根據
租借法案從美國得到了一艘老式的“米爾沃基”號
輕巡洋艦,戰爭結束後從
軸心國得到了幾艘破爛不堪的巡洋艦,其中就有義大利的“德奧斯塔”級的首艦,該級輕巡洋艦就是蘇聯設計人員從中受益匪淺的“蒙特庫科利”級的改進型,保持了後者的高速性。這艘巡洋艦被改名為“刻赤”號,直到1957年才解體。
從蘇聯紅海軍艦艇幾十年的發展來看,最佳化線形設計、追求高航速時十分鮮明的特點,即使是目前在役的俄羅斯海軍艦艇,航速都比西方國家的艦艇快2-4節,這也許就是當年義大利巡洋艦在蘇俄艦艇設計上留下的最深遠的影響吧。
和美國建造的最後一級火炮
輕巡洋艦“伍斯特”級相比,除前面提到的防護水平相當外,在火力上,斯維爾德洛夫及還略勝於後者—伍斯特也裝備了12門152毫米主炮,但副炮為22門76毫米艦炮。雖然有些西方海軍專家稱斯維爾德洛夫級在建成之日就已過時,其作為火炮巡洋艦也不像其後建造的一系列
飛彈巡洋艦那樣被西方國家所重視,但它仍在
蘇聯紅海軍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全部17艘巡洋艦都活躍在從建成到80年代末,它們見證了蘇聯紅海軍從滿目瘡痍到馳騁在四大洋上的光輝路程,在其間也發揮了自己的作用,相對於現在那些僅服役了10-20年就停泊在各軍港慢慢生鏽的俄羅斯軍艦來說,“
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也稱得上是幸運兒了。
“斯維爾德洛夫”級總體上達到了後條約艦的水平,如果早出生幾年,也許會在二戰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生不逢時,出現在了飛彈淘汰火炮的時代,這是蘇聯僵化的決策機制帶來的惡果。這些有著堅甲利炮的戰艦,只能在不斷的改裝中,唱響
大艦巨炮主義最後的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