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略決戰
- 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
- 原則:避免不利決戰,執行有利決戰。
- 主要目的:殲滅敵方
概述戰略決戰是指敵對雙方使用主力進行決定戰爭勝負的作戰,通常由一系列戰役、戰鬥組成。其主要目的是殲滅敵方主力,剝奪對方的戰爭能力,奪取戰爭的決勝權。有時根據...
是對戰爭全局有重大影響的決戰性戰役,是一種大規模的戰役,有的國家軍隊稱之為戰略性會戰戰役。它分為戰略性陸上戰役、戰略性海上戰役、戰略性空中戰役和戰略性核...
昆陽之戰是新朝末年,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這場大戰的主戰場在昆陽一線(今河南省葉縣),故稱為昆陽之戰。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
《決戰——毛澤東、蔣介石是如何看待三大戰役的》是2012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金沖及。...
對戰略防禦之敵實施的全面性進攻,或為達成戰略目的而在一定方向和地區對敵實施的進攻。它是戰略行動的基本類型之一,是大量殲滅敵方有生力量,奪取或收復領土(領海、...
戰略攻勢,軍隊轉入戰略外線的進攻作戰。與戰略守勢相對。處於戰略攻勢的軍隊,應當依據戰爭發展的客觀實際,正確判斷情況,並採取正確的戰法,不失時機地發展進攻的有利...
戰略,也稱“軍事戰略”,是對軍事鬥爭全局的策劃和指導。基本含義是戰略指導者基於對軍事鬥爭所依賴的主客觀條件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認識,全面規劃、部署、指導軍事...
六集文獻紀錄片《決戰背後的決戰》以新的視角和更加廣闊的視野,對發生在六十多年前的國共戰略決戰——遼瀋、淮海、平津三次戰略決戰進行了新的發現,將關照的著力...
戰略原則是關於戰爭全局指導必須遵循的一些準則。如關於保存自己與消滅敵人、兵力的集中與分散、作戰的重點與次點、持久與速決、主要作戰形式與次要作戰形式、戰略...
《戰略決戰立頭功:遼瀋戰役紀實》是2005年3月1日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仁華。本書講述了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我軍同國民黨軍進行了中國戰爭...
戰略追擊的時機,一般在戰略決戰殲敵主力之後,敵戰略防禦已基本瓦解,或發現敵退卻徵候時。實施戰略追擊,首先要判明退卻之敵兵力、撤退方向和退卻企圖,以及在退卻中...
戰略包圍(strategic encirclement)是對敵戰略集團、戰略區或國家的包圍。是戰略進攻行動,也是戰略機動的一種樣式。...
《決戰:畢其功於一役》內容簡介:決戰,不一定是規模空前的大戰,也不一定要有重大的犧牲,它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其決定性。戰爭的決定性告訴了我們戰爭的重要性,這樣...
淮海戰役是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是解放戰爭中敵我雙方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從1948年11月6日開始,到1949年1月10日結束,歷時65天。我參戰部隊有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
偵察是指對目標進行探測定位,並進行目標識別。其手段有電子、光學、聲學。戰略偵察可分為戰略預警和戰術預警兩種。主要採用預警衛星、機載預警雷達和地面預警雷達等。...
《大決戰》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關於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的系列電影,分為 《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三部,影片分別於1990,1991,1992年上映。...
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是一個極其嚴整的理論體系,既包括戰略防禦思想,也包括戰略進攻思想。對毛澤東戰略進攻思想進行深入開掘和系統研究,構建其理論框架,使之形成完備的...
戰略,是指籌劃和指導戰爭全局的方略, 即根據對國際形勢和敵對雙方政治、 軍事、經濟、科學技術、地理等諸因素的分析判斷,科學預測戰爭的發生與發展,制定戰略方針、...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中華民國國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