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福(早夭神童)

蘇福(早夭神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蘇福(1372-1385年),惠來神泉人。洪武間舉神童,年十四而夭。八歲賦《三十夜月詩》,其中《初一夜月》詩云:“氣朔盈虛又一初,嫦娥底事半分無?卻於無處分明有,疑是先天太極圖。”又如《初三夜月》詩云:“日落江城半掩門,城西斜眺已黃昏;何人伸得披雲手,錯把青天搦一痕。”分別描寫從農曆初一和初三夜月亮的形象,“視通萬里”,“思空太極”,直追李白浪漫主義色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福
  • 國籍:中國,明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神泉鎮
  • 出生日期:1373
  • 逝世日期:1385
  • 職業:詩人
  • 代表作品:《三十夜月詩》《獨角聯》《秋風辭》
蘇福簡介,蘇福作品,《獨角聯》,《秋風辭》,神童故里,海角甘泉,玉華寶塔,雅致觀月,

蘇福簡介

大明洪武年間,潮州府誕生了一位神童,大名蘇福。古郡千年,神童唯一,絕對稱得上是寶貝中的寶貝。當代版《潮陽縣誌》、《惠來縣誌》均有蘇福的專傳,內容大同小異,茲擇其一。
蘇福(1372-1385),惠來縣神泉人。2歲喪父,5歲還不會說話。一天,在路旁見一青蛙翻仰,福驚訝作聲:“這不是出字嗎!”聞者大感駭異。從此,出口成章,下筆如有神助,人皆稱為神童。蘇福天資聰敏,曾隨母拾穗于田壟上,遇北山驛丞,驛丞以“拾穗與神童”句相戲,福隨口答“折梅逢驛使”。8歲賦《三十夜月詩》。明洪武十八年(1385),福赴京應童子科,朱元璋親自面試,甚為賞識,但因年幼未錄用,派林鼎元護送回家,並通知地方,月給廩米。歸途於浙江濮州病亡,年僅14歲。朝廷頒旨賜葬,潮陽知縣楊智為其造衣冠冢於神泉赤山村馬東山。清乾隆三年(1738),鄉人在神泉內建蘇福祠。蘇福詩文大多佚沒,遺作有《三十夜月詩》、《秋風辭》、《紈扇行》、《遣睡魔》、《送林鼎元》等(《潮陽縣誌》P.1045)。
說起惠來,一定有說到海角甘泉這一勝景;而說到此勝景,又一定會說到惠來的明代神童蘇福。蘇福是數百年前潮汕一顆耀眼的童星,雖說是稍瞬即逝,在人世間只不外是短短14個年頭,但他的詩詞和故事卻流傳千古,與他有關的遺物遺蹟數百年來也倍受世人的憑弔。

蘇福作品

《獨角聯》

“抉(快)取攜不竭任鹵浸鹹蒸獨標平淡”這是刻印在神泉海角甘泉一亭柱上,至今無人能對出下聯。

《秋風辭》

庭皋梧影動,樹杪秋風起,人見秋風悲,我見秋風喜。彤雲掃盡煙塵生,萬里乾坤淨如洗。冥鴻一舉橫四海,霜隼孤飛渺千里。從渠伯勞燕,零落下蓬葦。芃蘭傲霜秀,蒼玉叢桂搖空噴金蕊。從渠蒲柳姿,蕭疏嘆零萎。人言西風吹人老,漆發酡顏變枯槁。又言西風生客愁,砭骨寒心裂肝腦。吁嗟西風兮本無情,慘粟者自悚,衰謝者自驚。丈夫不與草木腐,安與草木同枯榮。我願西風常識面,年年歲歲長相見。吹將鬢髮似磻溪,快我鷹揚邈雲漢。

神童故里

南海之濱,粵東之南,有一座歷史悠久的美麗港城——神泉鎮。她背山面海,雷嶺河、鹽嶺河和龍江河在這裡交匯入海,是惠來門戶,揭陽市最大漁港,對外商貿主要口岸。
隋唐時代,就有中原及福建等移民在此繁衍生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神童蘇福就在這個美麗的海濱小城誕生。神童8歲時,就以其靈異的思維和匠心獨運的超凡想像,寫下了著名的《三十夜月詩》而震動朝野,為明太祖朱元璋所賞識,欽定為神童,傳為佳話。
神泉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尤其有神童的麒麟彩筆閃爍著耀眼的光環,使這個美麗的港城散發著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互輝映的獨特魅力。

海角甘泉

人們常說:“到惠必到神,到神必到泉。”神泉鎮東南角有“海角甘泉”,古時近海灘。宋代,人們在這海灘邊發現了一個淡水泉眼,泉水甘洌,取之不竭,且能去暑祛邪,勝於藥石,真是神奇極了!明代時,人們把它砌成了泉井。後泉井旁建甘泉亭,亭中立一石碑,清乾隆年間惠邑縣令王瑋撰碑記,記載神童蘇福引眾在此汲水等事,其中有句云:“故泉以人顯,城以泉稱也。”這大概可以知道“神泉”城名的來歷。
石碑左側一亭柱留有神童蘇福的獨腳聯:“抉取攜而不竭,任鹵浸鹹蒸,獨標平淡。”神童的獨腳聯,吸引了歷代的文人墨客、才子名士、文臣武將撰寫下聯。雖有佳對,但因上聯乃神童所撰寫,故至今仍沒有人將所撰下聯刻於亭柱,讓神童的上聯永遠成為神泉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玉華寶塔

“玉華寶塔”佇立於甘泉南邊約200米處,建於清代,是一座七層八角形實心塔,是漁船歸航的標誌。遠遠望去,就像一支如椽大筆,在藍藍的天宇上寫下瑰麗的詩篇。塔門留有清惠邑縣令王瑋撰寫的對聯:“瀉影入滄溟,靜浪恬波,早見鯨潛鯢伏;高標出雲漢,捫星摘斗,佇看鳳起蛟騰。”塔下新建八角形墩台,周圍回欄繞築,景地幽雅。

雅致觀月

沿玉華寶塔的水泥路向西,迂折朝南,再向西,便是西港碼頭。據說這裡是看“蜃樓海市”的最佳地點。有書記載,神泉鎮的蜃樓海市是我國三大蜃景之一,常於春夏之交出現在神泉港西南海面上。
據說,2005年3月的一天下午,在西南方向的港面上出現一大片橙黃色的彩雲,徐徐向東飄來。突然,一些彩雲變成帆船,乘風朝這裡駛來,那些帆船後來競湊在一起,變成一座拱形的大橋,橋上有霓虹燈在閃爍,來往的車輛疏落有致。其後,幻景變化萬千,異常美麗。
西港碼頭南面是港灣,港彎過處是南岸。與大海親密接觸,赤著腳踏在軟綿綿的沙灘上,腳底下傳來了海的呼吸。掬一捧海水對潑,別有生趣;摟一縷海風入懷,豪情頓生。
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審美情趣日趨高雅,“南岸觀月”遂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神泉的一新景觀。
每年中秋之夜,神泉鎮及周邊鄉鎮的人們,男女老少相攜坐輪渡,帶著煙花紅燭、水果飲品、魷魚脯、月餅等至南岸。有的在沙灘上圍沙牆,點燃煙花燭火,品酒談心;有的在海邊戲水踏浪、拾貝殼、賞月觀海,共享天倫之樂。青年男女在此約會,向“月娘”祈願。中秋夜,成為神泉及周邊鄉鎮年青人的“情人節”。
看海的另一妙處在神泉西南高地的煙墩。登臨這裡,南眺大海,別具一番境界。只見煙波浩渺,翔鷗點點,船隻隨波起伏。漁船出海時,千帆競發,如出征的軍艦,浩浩蕩蕩;漁船入港時,如萬馬奔騰,又如鋪天蓋地的將士凱旋而歸,景象非常壯觀。登高眺海,使人眼界開闊,心曠神怡,浮想聯翩。這就是“煙墩望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