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淮分省

蘇淮分省,是清末由於漕運的衰落,在裁廢漕運總督的過程中而出現的歷史性事件。太平天國運動漕運改海、漕糧折色等變化後,改漕運總督為江北巡撫以及廢漕運總督之說乃起。光緒二十四年(1898),康有為戊戌變法時上《請廢漕運改以漕款築鐵路折》,提出“以漕運總督缺為鐵路總督,運丁倉丁船夫衛兵充車路工”,可奏摺上達不久,變法即告失敗。光緒二十八年(1902),調任漕運總督陳夔龍屯衛已裁、漕務無事,防衛河工與漕督名實不符,奏請裁撤,政務處會同吏部議奏認為,漕督尚有河堤各工之責,“此時應請暫緩裁撤”,而當時又有“議設江北巡撫”之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淮分省
  • 時間:1905年1月27日)
  • 結束:1905年4月21日)
  • 事件背景太平天國運動漕運改海
基本信息,經過,裁撤,影響,

基本信息

江蘇地處中國東部沿海,長江下游,但是在清朝立國之初並沒有江蘇省,只有江南省。江南省所轄為今江蘇和安徽二省之域,名為江南,其實兼有江北之地。康熙六年(1667),江蘇、安徽分省,江蘇轄八府三州,即蘇州府、松江府、揚州府、常州府、太倉州、江寧府、鎮江府、徐州府、淮安府、通州、海州,依然分轄江南江北。因為地理位置重要,且為民豐物阜之域,所以治權亦大,巡撫以外,也為兩江總督所轄。兩江總督駐節江寧(今南京),在淮安府城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駐有漕運總督,府城西北15千米處的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浦區)則駐有南河總督江南河道總督),江蘇巡撫駐節蘇州。

經過

由於江蘇省一撫二督,各有掣肘,隨著時間的推移,吏治腐敗、河道淤塞、漕運功能退化等問題日益突出,至道光初年漕運已經處於癱瘓狀態。同治光緒時候,漕糧征運一半改作折價征銀鈔即所謂“折色”,一半改由海運,這一來運河所經各省漕運機構就得撤銷,屯戶也被並改,漕務無事可督,名存實亡,於是裁撤漕運總督之說興起。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905年1月27日),清廷發布上諭:準政務處奏,以江蘇江寧在政使所屬江淮揚徐四府暨通海兩直隸州,歸江淮巡撫管理,仍著兩江總督兼轄,各專責成。新設江淮巡撫清江浦(即原漕運總督駐地),原漕運總督恩壽被任命為江淮省巡撫

裁撤

江淮巡撫的設立,遭到了中外朝野強有力的反對。 光緒三十一年(1905)正月,都察院左都御史陸潤庠等奏:
“江淮分省事體重大。”清廷決定:“下政務處會議。”(清實錄《德宗實錄》)然而,上諭公布後卻遭到了都察院左都御史陸潤庠、翰林院侍讀學士惲毓鼎等江蘇籍京官的反對。光緒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陸潤庠上奏,提出江淮建省不便有四,大意為:一、江淮設省與光緒二十六年朝廷開始實行的裁革冗員新政精神不符,二、劃江而治使江蘇失去形勝,難以成省;三、將影響江蘇、江淮兩地的財賦;四、增加機構,影響行政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在陸潤庠折上列名者達20餘人,“凡蘇省在京三四品京堂均與其列,淮省則寥寥無幾人。”
同年二月初九日,史官惲毓鼎接著上奏,他也提出四點意見,建議朝廷對江淮設省宜審慎從事。二月二十五日,時任兩江總督周馥上奏:
“蘇淮分省,利少弊多,擬請將淮揚鎮改為江淮提督,文武並用,節制徐州鎮及江北各營。仍以淮揚海道兼按察使銜,以理刑案。”得旨:“著政務處歸併會議案內議奏。” (清實錄《德宗實錄》)
同年4月21日(三十一年三月十七日),清廷又諭令,以蘇淮分立行省,治理既多不便,著即無庸分設,江淮巡撫即行裁撤,所有淮揚鎮總兵著改為江北提督,以資鎮懾。在平常時期,一個省級行政區劃如此匆匆興廢,在我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影響

在近代史上,我國省一級行政區劃有過一些變化,但是在清未的江淮省,不甚為人所知。關於這件事,在諸多清人、清史著作中都有記載,比如張之洞的《張文襄公文集》、朱壽朋的《光緒朝東華錄》,以及《清史稿》和當年上海的《申報》等等。台灣作家高陽也曾經以文學筆法作史家文章,在他的《慈禧全傳》中列出專門章節作了生動的描寫,但是依然鮮為人知。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江淮省”僅僅存在三個月,沒有對現實生活和歷史產生多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