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研究部門,設備資源,科研成就,研究成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合作交流,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發展定位,現任領導,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為填補中國國內在醫療器械裝置研究等生物醫學工程產業領域的空白,回響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要求,2008年2月,中科院與江蘇省、蘇州市共建“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2009年6月,蘇州醫工所園區正式開工奠基。
2010年3月,院省市三方簽訂《二期建設協定書》,明確了一二期建設經費共7.8億元,建設用地208畝。12月,所園區落成啟用。
2012年7月,中編辦正式批覆成立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8月,中國科學院發文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11月,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正式通過驗收成為中國科學院序列研究所。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止2022年底,人員總量1300餘人:其中國家重大人才工程項目13人,中科院重大人才工程項目22人,江蘇省雙創人才19人,江蘇省雙創團隊5個;研究員87人,副研究員146人;博士生導師46人,碩士生導師82人,在學研究生近500人。碩士及以上學歷占98%,35歲及以下青年職工占68%。
研究部門
截至2022年底,蘇州醫工所設立了9個研究室(中心),建成半導體照明聯合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光與健康研究基地(蘇州)、中科院生物醫學檢驗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省醫用光學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先進體外診斷技術工程實驗室和10個蘇州市高技術重點實驗室。
研究室(中心):醫用光學技術研究室、醫學檢驗技術研究室、醫學影像技術研究室、醫用電子技術研究室、醫用聲學技術研究室、康復工程技術研究室、光學與健康研究中心、工程化研究中心、醫療健康信息中心
設備資源
搭建了獨具特色的價值5000多萬元的包括設計、加工、測試與檢驗等功能的工程化平台,組建了近百人的專業化工程技術隊伍,為醫療器械科技成果的放大實驗和工程化提供技術保障,有效降低醫療器械產業化風險,高端工程化技術服務特色顯著;成果轉化模式逐步得到了各界的認可,在國內外多個地區建立了域外研究單元,實現了模式輸出。
公共技術服務中心由微納技術支撐平台、工程化平台、生物醫學檢測平台、光學顯微成像平台和動物模型實驗平台構成。
微納技術支撐平台建有百級、千級和萬級潔淨實驗室,以及配套的光學平台和生物實驗室,總面積400平方米,擁有國際先進的MEMS前道和後道加工設備,主要開展納米加工和表面微製作技術和工藝的研究和服務,具備納米級電子束光刻能力、金屬和非金屬膜加工能力、微米級聚合物加工能力、微納材料及器件測試、分析能力,具備微光機電系統(MOEMS)設計、加工、檢測整體技術實力。
工程化平台主要開展醫療儀器的工程化開發,下設測試實驗中心、柔性加工中心和小微光學元件加工中心。其中測試實驗中心集醫療儀器的電磁兼容檢測、物理/環境檢測和電器安全檢測為一體。柔性加工中心主要開展精密/超精密機械結構的加工和檢測服務,目前具備微米到亞微米的精密機械加工和裝調能力,形成醫用精密儀器設計、加工、檢測、裝調等綜合基礎能力。小微光學元件加工中心集光學設計、光學加工、光學裝調及光學檢測於一體,擁有萬級恆溫恆濕超淨間500平方余米,實驗室擁有高精度光學加工、集成及檢測設備,具備國際一流的微小光學元件加工、裝配及檢測能力。
生物醫學檢測平台具備主要圍繞研究所在生物醫學領域檢測、實驗需求開展建設,形成的能力包括:細胞培養與分析、生化分析、蛋白純化與分析、核酸分析等。
光學顯微成像平台由蘇州醫工所自主研發的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單分子定位超分辨顯微鏡、結構光照明超分辨螢光顯微鏡、基於雷射干涉的Trif-SIM和非線性SIM等超分辨顯微成像設備組成,平台的主要目標是為促進研究所內的光學、生物醫學、納米材料等學科的融合發展,同時為長三角地區的科研單位以及生物醫藥企業提供顯微成像技術支撐。
動物模型實驗平台主要提供實驗動物飼養、模型構建及檢測服務,有感染性試驗區和飼養區,占地340平方米,2017年獲得江蘇省實驗動物許可證(SPF級大、小鼠)、生物安全2級實驗室備案證書。能夠為所內外科研實驗人員提供完善的科研服務。
公共技術服務中心面向研究所、企業及其他機構全面開放,用戶可根據自身需要向服務中心申請使用設備及場地、送樣加工或測試、技術諮詢與支持、人才培訓等。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截至2022年底,累計授權專利近1400項,其中發明專利580餘項;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1200多篇。共承擔國家、中科院及省市各類科技項目、軍工項目、企業委託項目1300餘項,科研經費總額18.1億元。
成果轉化
截至2022年底,蘇州醫工所已成功孵化項目公司58家,註冊資本9.3億元,吸引社會投資5.4億元。水性膠微柱凝膠產品、時間分辨能量分析儀、超聲溶栓治療儀等項目已順利轉移轉化,深層光譜治療儀、三重四極桿質譜儀、血栓彈力圖儀、流式細胞儀等拿到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並轉讓給企業。陸續獲批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專業所、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和國家級雙創示範基地。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蘇州醫工所設有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培養點,光學工程、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機械電子工程4個學術型碩士培養點,以及機械、電子信息2個工程博士培養領域和機械、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藥3個工程碩士培養領域。
教學建設
截至2022年6月,蘇州醫工所有博士生導師46人,碩士生導師82人,另有外聘知名醫院、高校等兼職博士生導師42人,在學研究生518人。
研究生住宿5人(或3人)一套間,每人擁有獨立的臥室,配備衛生間、熱水器、空調、網線和齊全的家具,並免收住宿費。入所後,碩士生待遇不低於2000元/月、博士生不低於4000元/月(含餐補),並為在所學生辦理蘇州市大學生醫保及人身意外險。
合作交流
蘇州醫工所已與歐美、“一帶一路”國家及地區等機構建立了全面的戰略合作關係,通過項目合作、人員交流培訓、共建研發中心和聯合實驗室等多種方式,吸引國際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設立成果轉化海外中心,推動技術成果轉移轉化。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蘇州醫工所所標外觀輪廓為圓形,內外環圖案顏色為藍色,文字和環內空白為白色,和中國科學院的logo基調一致,表示蘇州醫工所是中科院序列的研究所。
外環文字“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為時任中科院院長路甬祥所題,下為英文簡稱。
圓形內部為兩個S,呈現了蘇州園林窗花及四葉草的形態圖案,而S也是“蘇州”的拼音首字母,代表了研究所地處蘇州。
兩個S也表示“Science”(科學)和“Sanative”(有益健康),表示研究所建所宗旨是“創新生物醫學工程,服務人民健康幸福”,也表示研究所踐行“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
兩個S互相纏繞,象徵了DNA雙螺旋結構,代表著研究所是面向生物醫學的重大需求,開展醫學儀器、試劑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整個標誌象徵研究所生生不息,創新無限,發展前景廣闊。
發展定位
發展理念:忠誠 務實 合作 創新
定位:面向生物醫學的重大需求,開展先進生物醫學儀器、試劑和生物材料等方面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引領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的發展,建成醫療儀器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平台,成為不可替代的國立研究機構
現任領導
所獲榮譽
2020年12月9日,入選“第三批雙創示範基地”名單。
2022年4月,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團委被授予“江蘇省五四紅旗團委(團工委)”稱號。
2022年5月,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超聲內窺團隊獲得首屆“蘇州青年五四獎章”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