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清末革命民主派報刊)

蘇報(清末革命民主派報刊)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近代 1902年《蘇報》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國內第一份報紙,1896年6月26日創刊於上海,創辦人胡璋,1903年6月底終刊。章太炎、柳亞子等在《蘇報》上發表過文章。1900年後由宣傳改良轉為傾向於革新,連續發表大量文章,“放言革命”,揭露清王朝的反動本質,遭到當局查封。“蘇報案”震動全國,促使革命運動迅速興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蘇報》
  • 語言:中文
  • 類別: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報紙
  • 編輯單位:章士釗擔任主筆
  • 創刊時間:1896年6月26日
  • 地點:於上海
  • 查封:1903年7月7日被查封
清末革命民主派報刊,歷史意義,

清末革命民主派報刊

《蘇報》簡介
《蘇報》1896年6月26日創刊於上海,創辦人是胡璋,但由其妻日人生駒悅出面向日本駐滬總領事館註冊。第二階段即陳范階段。第三階段是陳范、章士釗階段。
蘇報
1903年,愛國學生章士釗擔任《蘇報》主筆,《蘇報》增設“學界風潮”和“輿論商榷”兩個專欄,用來報導學生運動和大造革命輿論,並大力宣傳的《革命軍》。中國清代末年的著名日報。
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6月26日創刊於上海。初創時﹐由胡璋的日本籍妻子生駒悅任“館主”﹐鄒弢任主筆。在日本駐滬領事館註冊。多刊社會新聞。
1900年原主無力維持﹐讓給陳范。陳范聘汪文溥為主筆﹐一度致力於保皇立憲的宣傳。
1902年起﹐陳范逐漸傾向革命﹐《蘇報》態度也明顯轉變。該年冬特辟“學界風潮”專欄﹐公開支持學生的愛國運動和革命活動﹐並約請中國教育會愛國學社成員撰寫評論﹐成為兩個革命團體的講壇。
1903年起﹐言論日趨激烈。同年5月27日﹐聘請愛國學社社員章士釗任主筆。一個多月內﹐先後發表了《哀哉無國之民》﹑《客民篇》﹑《駁革命駁議》﹑《殺人主義》等十幾篇具有強烈民主革命色彩的評論﹔刊登《讀革命軍》﹑《革命軍序》等文﹐推薦鄒容寫的《革命軍》。同年6月29日﹐《蘇報》又以顯著位置刊出章太炎的著名政論《康有為與覺羅君之關係》﹐對革命發出熱情的禮讚。這些言論﹐引起清政府的震恐。兩江總督魏光燾派人到上海﹐會同租界當局對《蘇報》進行迫害。陳范﹑章士釗等先期走避﹐章太炎﹑鄒容等6人被捕。章太炎被判監禁3年﹐鄒容被判監禁2年。
1903年7月7日《蘇報》也被查封。史稱“蘇報案”。《蘇報》的革命宣傳和“蘇報案”﹐當時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促進了民主革命形勢的發展。
專欄鼓吹革命
1903年2月,上海《蘇報》開闢了《學界風潮》專欄,該專欄特為刊登革命師生的反清排滿、抗議封建專制的文章而設。《蘇報》原是一家日僑報紙,1896年發刊,1898年秋轉售與中國人陳范。
《蘇報》為宣傳革命的急先鋒《蘇報》為宣傳革命的急先鋒
陳范 字叔柔 ,號夢坡,湖南衡山人,他憤於清朝政府腐敗,想主持清議以挽救時局,便鼓吹維新保皇。《蘇報》與教育會和愛國學社的關係密切。《蘇報》報導了南洋學退學風潮後,受新型思想的影響,言論日趨激烈。這年春節後,報館聘愛國學社師生蔡元培、吳稚暉等七人撰寫論說,並每月100元補助學社經費。很快,"革命排滿"的呼號出現於報端,《蘇報》開始變為教育會和學社的機關報。"同盟會"一詞廣泛使用
1903年4月,《蘇報》連續發表各地籌組"中國教學同盟"、中國學生同盟會"、"國民同盟會"等訊息。排滿反清的革命思想已經迅速深入人心,並有燎原之勢。革命派的聯合已為大勢所趨,"同盟會"一詞由此而風靡一時,被廣泛使用。
支持學潮
1903年5月3日,上海廣方言館學生為反對總教習舒高第的無理壓迫,倡議集體退學,總辦趙濱彥竟欲調兵圍校,後見學生堅執不屈,才設法調停。9日,杭州教會學校蕙蘭書院學生,因反對美國教士甘惠德的欺侮,50餘人退學,組成了改進學社。
1903年5月11日,《蘇報》就學潮一事發表《讀〈杭州蕙蘭書院學生退校始末記書〉所感》,指出:"官立學堂,政府壓制之小影也";"教會學堂,宗教壓制之小影也"。因而學潮鬥爭是"脫奴隸之教育,去專制之範圍";"釋宗教之迷信,不受外人之羈絆"。文章認為,學潮乃是"政治界反抗力之先聲"。
反擊《中外日報》
1903年5月12日,《中外日報》在《存誠篇》中,攻擊革命派創非常之論,挾駭眾之言,遂欲首發大難,以號召徒眾,假義聲以風動天下",實則不足以要其成","不能實有所聯結"。上海拒法、拒俄運動是改良派和革命派聯合發動的演說自己的主張的有維新派、保皇黨的汪康年、龍澤厚、馮鏡如、易季服,也有革命派的蔡元培、吳稚暉、馬君武、鄒容;兩派旗鼓相當。在拒俄會上,兩派曾發生"因宗旨不合,相對駁詰,哄然走散之事"。
《中外日報》指責革命派的第二天,《蘇報》即發表《敬告守舊諸君子》,指出"居今日而欲救吾同胞,舍革命外無他術。非革命不足以破壞,非破壞不足以建設,故革命實救中國之不二法門也"。該文並說,革命是要流血的,革命者寧願流血,以為救四萬萬同胞。
14日,《中外日報》又發表論文《乘時篇》,攻擊革命主張是"時之所必不能為"。《蘇報》即於18日發表論說《讀〈中外日報〉》,公開應戰,指出民眾幼稚的改革要求,"要不可謂非國家思想之萌芽者也,吾固將引而進之,而不知彼主筆之一切用消極手段者何為也"。
文章還指斥道,汪康年是聽到了潮朝要鎮壓拒俄運動的風聲,"故亟為此論以自解於官場也"。
改良 連續刊登革命文章
1903年6月1日,在主筆章士釗主持下,《蘇報》開始"大改良",於文章、訊息重要之處夾印大號字,突出學界風潮欄,增設輿論商榷欄,減少一般新聞。改革的主要目的在於"以單純之議論,作時局之機關",就是說用革命的輿論影響中國政局。
1日,發表《康有為》一文,說"天下大勢之所趨,其必經過一黨之革命,殆為中國前途萬無可逃之例","革命之宣言,殆已為全國之所公認,如鐵案之不可移"。"新水非故水,前漚續後漚。戊戌之保皇,不能行於庚子之勤王;庚子之勤王,不能行於今後之革命",即使清廷百般設法阻止,包括抬出康有為,也"於中國之前途絕無影響"。斥康有為"間接乞憐於滿清政府,而保聖清子孫萬世之業",以為"今日之新社會,已少有康有為立錐之地"。2日,登《哀哉無國之民》以及《論江酉學堂學生無再留學之理》,號召學生不再"俯首就範於亡國家奴之下"。
3日,刊章炳麟之《客民篇》,斥清廷為"客帝"。
6日,發表"自然生"(張繼)所作《祝北京大學堂學生》,指出"革命有二種,曰中央革命,曰地方革命",中央革命即由"中央政府所地為起點而延及於地方者",地方革命就是"革命洪水以地方為起點而奔赴中央政府所在地",號召北京大學堂學生學習巴黎、維也納、柏林、聖彼得堡學生"撞自由鐘"、"樹獨立旗"、"殺皇帝"、"倒政府"。
7日,載《論中國當道者皆革命黨》,反對清政府的文化高壓政策。
9日,載章士釗的《讀〈革命軍〉》,指出出:"仇滿之見,固普通之人所知也,而今日世襲君主者滿人,占貴族之特權者滿人,駐防各地以壓制奴隸者滿人,夫革命之事亦豈有乎去世襲君主、排貴族特權、覆一切壓制之策者乎"?
10日,刊張繼的《讀〈嚴拿留學生密諭〉有憤》。說:"非因不去,良果不結;小丑不除,大敵難御"。"對今之滿洲既能張復仇主義,以光復我有,則他日之大英、大法、大俄、大德之來主我者,亦可張復仇之氣,以驅逐之也何難"!
11日,載無名氏《雜感》,疾呼"時乎,時乎,機不再失!乘是而流一點萬世不磨之鮮血,造一個完全美備之政體,盪清胡氛,強我種類。雖千萬圓顱亂擲於血雨肉泥中,而萬世欽仰此光明磊落之手段,豈不大快樂事"!
12日,發表柳亞子、章炳麟、蔡冶民及鄒容等人合寫的《駁〈革命駁議〉》,痛斥"只可立憲,不可革命"的論調,提出革命與改良是根本對立的,只有流血鬥爭,才能創建"新中國"。
20日,登《江南水師學堂之鬼蜮》,指出:"蓋學生者,實能於方今各社會中獨樹一幟,有吸取新思想之資地,有翕受新感情之腦筋,有擔任新中國之學問。社會主義方倒歐風、傾亞雨而來,旁皇而無所著,而直接承受之力,不得不以學生為之媒"。
22日,刊《殺人主義》一文,說清政府與四萬萬同胞"有二百六十年不共戴天的大仇",號召人們與仇敵鬥爭到底"。路易死,法乃強;英靳去,美乃昌。毋餒爾氣,毋韜爾芒;插義旗於大地,覆政府於中央;掃除妖孽,還我冠裳!時則獨立廳建,自由鐘撞,率我四百兆共和國民,開一殺人之大紀念會,以示來者於弗忘"。完全是一篇武裝起義的檄文,讀之令人心砰。
中國教育會分裂
1903年6月1日,《蘇報》刊登了中國教育會的廣告,聲明通訊地址是"大馬路泥城橋外福源里二十二號中國教育會",特彆強調"切勿誤寄愛國學社"。愛國學社與中國教育會的分裂,出人意料。愛國學社成立後影響日大。5月,教育會在張園開會時,有人提到"學社即教育會之一部分",學生大嘩,他們在自辦的刊物《童子世界》上刊出《愛國學社之主人翁》一文,針鋒相對地說:"愛國學社之主人翁誰乎?愛國學社者,愛國學社之愛國學社也"。這標誌著中國教育會與愛國學社這兩個革命團體的公開分裂。自此事情日僵。
13日晚,在學社召開評議會,討論會與社誰為主體?愛國學社代表認為學社為獨立機構,不受教育會教導。蔡元培、黃宗仰主張"聽學社獨立"。雙言語衝突,不歡而散。蔡元培氣得不願再管事,兩三天后便去了青島。裂縫無法彌補。
19日,愛國學社社員發表《敬謝教育會》一文,宣布獨立。
25日,黃宗仰代表教育會在《蘇報》發表《賀愛國學社之獨立》。教育會與學社正式分裂。
贊《革命軍》
6月,《蘇報》高度評價鄒容的《革命軍》和章炳麟的《駁康有為書》,讚揚《革命軍》是"以國民主義為乾,以仇滿為用,據扯往事,根極公理,驅以犀利之筆,達以淺直之詞","誠今日國民教育之第一教科書也"。"讀之當無不拔劍起舞,發沖肩豎。若能以此書普及四萬萬人之腦海,中國當興也勃焉"。而《駁康有為書》則"持矛刺盾,義正辭嚴,非特康氏無可置辯,亦足以破滿人之膽矣。凡我漢種,允宜家置一編,以作警鐘棒喝"。
清廷欲捕革命黨
6月,在恩壽督促下,上海道袁樹勛不斷與各國領事談判。
20日,兩江總督魏光燾電告外務部:"查有上海創立愛國會社,招集群不逞之徒,倡演革命諸邪說,已餳查禁密拿"。
21日,清廷據魏電下旨說:"似此猖狂悖謬,形同叛逆,將為風俗人心之害。著沿海沿江各省督撫,務將此等敗類嚴密查拿,隨時懲辦"。袁樹勛即以"奉旨查辦"名義繼續交涉。
22日,謂上海租界"有人名為拒俄抗法,實希圖作亂",要求密拿嚴辦為首等。並開出名單列有蔡元培、陳范、吳敬恆、黃宗仰、章炳麟、鄒容等人。兼湖廣總督端方23日電魏光燾,強調《蘇報》"悍謬橫肆,為患非小,能設法收回自開至妙。否則,我辦一事,彼發一議,害政惑人,終無了時"。
24日,魏光燾電復端方,告以已"囑滬道婉商工部局",查禁《蘇報》。
25日,候補道俞明震由南京抵滬,會同袁樹勛與駐滬領事署交涉,要求籤票協捕蔡元培章炳麟等6人。領事團以案犯屬政治性質為由,拒絕協捕。
逮捕章炳麟
6月,上海租界當局在上海道袁樹勛的不斷交涉下,開始讓步,同意清廷的要求。
章炳麟章炳麟
29日,袁樹勛、俞明震辦的交涉已告成功,租界當局開始捕人。
袁樹勛等拿著"聖旨"去請求領事們簽字捉拿"欽犯",各領事表示,如作為租界之案,在租界審理,便可以考慮。袁表現願照此辦理,領事們便同意簽字英、美領事告訴袁,清方必須恪守這一定約:"照章,凡在租界犯案者,應在公堂定罪,在租界受罪"。但工部局仍拒絕會同捕人,魏光燾採用英國法律顧問的主意,命袁、俞向英界會審公廨控告這些"欽犯",工部局才不得不出票拘人待訊。
29日上午,偵探、巡捕多人闖進三馬路《蘇報》館,出示查禁"愛國會社"和《蘇報》,捉拿"錢允生、程吉甫、陳叔疇、章炳麟、鄒容、龍積之、陳范七人"的牌告,當場將帳房程吉甫鎖去。陳范當天也在館內,巡捕兩次到館都沒有捉他,陳連夜走避。
30日上午,探捕又往愛國學社捕人。章炳麟仍住在社內。頭一天晚上,他與吳稚暉等去《蘇報》館向陳范打聽捕人情況知道自己也在列。
這天清晨,葉瀚又來到學社勸章等"留此身以有待",他們紛紛散去,章獨巋然不動。巡捕拿著拘票,一一指名查問。章答道:"餘人都不在,要拿章炳麟,我就是!"遂被銬走。同日,陳范的兒子仲歧、錢寶仁在女學報館被捕。4人均被押在巡捕房。
章炳麟並寫信勸鄒容、龍澤厚自動投案。龍當夜自首。
《蘇報》被查封
1903年7月6日,章炳麟的《獄中答新聞報》一文揭載於《蘇報》。當日,清廷方面律師古柏向公廨要求查封《蘇報》。審官允準,英領事簽字,但工部局拒不執行,用不派人會審他案相抵制,這樣,《蘇報》館於1903年7月7日被封。名震一世的革命報紙至此停言。
章炳麟、鄒容被判監禁
1904年 5月21日,經汪懋琨會同英國副領事德為門等復訊,宣布章炳麟監禁三年、鄒容監禁二年,罰做苦工,自到案之日起算,限滿釋放,驅逐出租界。"《蘇報》案"至此收場。
因此案頗多齟齬,故判決始終未下。輿論紛紛指責將章、鄒長期關押而不判刑有違法律和道德;工部局並放出風來,說再不宣判就將人放掉。清廷外務部怕前功盡棄,這才接受英使意見,同意縮短刑期。孫中山指出:"此案涉及清帝個人,為朝廷與人民聚訟之始,乃清朝以來所未有也。清廷雖勝訟,而章鄒不過僅得囚禁兩年而已。於是民氣為之大壯"。

歷史意義

《蘇報》初創時,由胡璋的日本籍妻子生駒悅任“館主”,鄒悅任主筆,在日本駐滬領事館註冊,多刊社會新聞。1900年原主無力維持,讓給陳范。陳范聘汪文溥為主筆,一度致力於保皇立憲的宣傳。1902年起,陳范逐漸傾向革命,《蘇報》態度也明顯轉變。1902年冬特辟“學界風潮”專欄,公開支持學生的愛國運動和革命活動,並約請中國教育會和愛國學社成員撰寫評論,成為兩個革命團體的講壇,1903年起,言論日趨激烈。
《蘇報》《蘇報》
同年5月27日,聘請愛國學社社員章士釗任主筆。一個多月內,先後發表了《哀哉無國之民》《客民篇》《駁革命駁議》《殺人主義》等十幾篇具有強烈民主革命色彩的評論;刊登《讀革命軍》《革命軍序》等文,推薦鄒容寫的《革命軍》。同年6月29日,《蘇報》又以顯著位置刊出章太炎的著名政論《康有為與覺羅君之關係》,對革命發出熱情的禮讚。這些言論,引起清政府的震恐。兩江總督魏光燾派人到上海,會同租界當局對《蘇報》進行迫害。陳范、章士釗等先期走避,章太炎、鄒容等6人被捕。章太炎被判監禁3年,鄒容被判監禁2年。《蘇報》也於1903年7月7日被查封。史稱“蘇報案”。《蘇報》的革命宣傳和“蘇報案”,當時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促進了民主革命形勢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