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南通戈語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和特定的歷史原因。它既是蘇利南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產物,又是多民族長期共處的結果。
蘇利南原是南美洲印第安人聚居地之一。哥倫布首次發現南美洲東北部海岸後,歐洲探險家紛至沓來,到南美洲大陸尋找傳說中的“黃金國” 。西班牙探險家首先宣布蘇利南海岸為其屬地,其後荷蘭人開始在蘇利南地區定居。英國人首先在蘇利南建立移民區並大量地向蘇利南移民,正式宣布蘇利南為其殖民地。英國人利用其帶去的黑人奴隸和當地的印第安人作勞動力,建立村鎮,發展甘蔗、棉花、可可、咖啡等種植業。在巴西的葡萄牙人猶太人為逃避葡萄牙被西班牙吞併後的宗教迫害,亦紛紛移入蘇利南謀生。於是,蘇利南境內逐漸形成了一個多民族社會。英國人統治蘇利南多年,而後將蘇利南轉讓荷蘭。荷蘭的統治基本上一直延續到蘇利南獨立。
印第安人不堪忍受英國等殖民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或逃離種植園進入內地深山老林,或大批地慘遭殖民者殺害,最後能供殖民者役使的所剩無幾。接著,殖民者從歐洲本土引進移民。但是,歐洲移民來到蘇利南後不適應熱帶種植園的繁重體力勞動,死亡率很高,仍不能解決種植園勞動力短缺問題。於是,殖民者另闢勞動力來源,開始由非洲往蘇利南大量販運黑人奴隸。大約有數萬黑人奴隸被販人蘇利南。當初奴隸們來到後被分售到各個種植園,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他們沒有任何人身自由,甚至連說話的權利都沒有。奴隸主不準許奴隸們使用本民族語言,原因是奴隸主是歐洲人,不懂得非洲的民族語言,尤其是那些方言土語。他們害怕奴隸們使用他們不懂的語言謀劃逃跑、暴動、起義等反抗活動。與此同時,奴隸主也不允許奴隸們與他們使用同一種語言,因為那樣則意味著奴隸們和他們處於平等的地位,有失他們的身份。在這種情況下,奴隸們沒有可供進行思想交流的工具。但是,奴隸們畢竟也是人,他們要生活就不可能不說話。最初女奴隸們用變換頭巾裹戴樣式的辦法來交流思想和傳遞信息。但這種辦法並不是所有奴隸都可以選擇的,而且裹戴頭巾的樣式也是有局限性的。於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奴隸們逐漸嘗試“ 檢字湊話” 。他們既使用英語等歐洲語言的單詞,又使用非洲原籍語言的辭彙,同時還使用土著居民印第安人語言的用語,摻雜和拼湊一起,伴著手勢來表達思想。他們講的這種不倫不類語言,主要是以英語單詞為基礎,故被人稱之為“黑人英語”,後來隨著語言的演變改稱現名。奴隸主們對這種不倫不類的混合語給予容忍和認可,並命令奴隸們使用下去,以此來表示奴隸們為劣等民族,低人一等,只配使用這種“鄙俗的語言” 。該語言大致成型後不斷發展和完善,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伴隨著歐洲、亞洲、非洲、西印度群島等地各種移民的大量湧入,該語言又不斷地吸收了
荷蘭語、
葡萄牙語、
法語、
西班牙語、
希伯來語等語言的許多單詞,使其辭彙更加豐富,遣詞造句在使用過程中漸趨規律化和規範化,並且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熟悉、理解和使用,最後成為各種民族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的共同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