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蘇亭伏擊戰
- 時間:1942年5月
- 主要指揮官:鄧小平,劉伯承
戰鬥概述,戰鬥起因,作戰部署,戰鬥經過,主要經驗,
戰鬥概述
24日拂曉,奉八路軍總部令,第769團1營及團直警衛排,在團長鄭國仲、政委漆遠渥的帶領下,經安窯底向小全方向急行軍前進,趕至南艾浦;掩護八路軍總部和北方局。八路軍左權副參謀長,指示鄭國仲率領769團部隊與總部特務團,堅守南艾浦地區和十字嶺,掩護總部、北方局機關安全轉移。
25日,第769團1營在營長李德生率領下,以第1、第2連堅守南艾浦;以第3連及團警衛排堅守十字嶺,分別打退日寇多次進攻,一直堅守到黃昏,使其合圍遲遲不能合攏,安全掩護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得以從西、北、南3個方向突出重圍。八路軍左權副參謀長在指揮突圍部隊的作戰中,於十字嶺壯烈犧牲。
八路軍129師385旅796團第1營與合圍南艾浦、十字嶺之日軍,激戰1天,完成掩護八路軍總部和北方局安全轉移任務之後,第769團1營營長李德生,率該1營1連、2連,轉移至共廟山莊一帶堅持游擊戰。
25日,第769團第3連,在連長兼黨支部書記李長林帶領下,於十字嶺激戰;掩護八路軍總部和北方局突圍後(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犧牲於十字嶺)剩餘之80餘人,戰至當日黃昏之後,順利轉移,由1營教導員王亞朴率領該連,於26日轉至遼縣以東拐兒鎮、後板峪村附近地區一帶活動。
當獲悉亞角溝日寇抓有民夫、牲口滿載掠奪民眾之物將經‘蘇亭’往遼縣轉運。該3連,滿懷對敵的仇恨,全連乾戰一致要求打擊日寇,討還血債,以配合主力,粉碎敵人的掃蕩。
戰鬥起因
1942年5月25日,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1營3連掩護總部突圍後,於26日轉移到遼縣扣拐兒鎮後板峪村。雖然減員較多,全連只集中起七、八十人,但士氣仍然高昂。
後板峪山上的民眾很多,而且有鄉、村幹部領導。他們在反掃蕩的間隙中,抓緊生產、支前,婦女們用野韭菜包子,送給部隊;3連的彈藥幾乎打光了,幹部和民兵將手中的子彈無償地送給部隊用,使連隊“如虎添翼”,重享“魚水之歡”。
教導員王亞朴帶3連,在遼縣以東地區單獨活動,抓緊打擊敵人的瘋狂氣焰。連隊官兵求戰心切,請來鄉、村幹部,了解周邊敵人的活動規律,共商伏擊敵人的作戰計畫。鄉親們說:“芹泉至遼縣那一道川,是敵人的交通線,敵人來往頻繁;另一道川的煤窯溝,敵人活動也不少。”於是,連隊指戰官兵展開五萬分之一的軍用圖,仔細選擇設伏點。副連長李基中認為蘇亭北山地形很好,便於設伏,且距敵人據點遼縣很近,敵人容易麻痹。教導員採納了他的建議。為了尋找更多戰機,3連確定在煤窯溝再找一個設伏點,由排長李長林帶三排去那裡單獨行動。27日晚,李基中等帶一排、二排出發。民兵帶路,沿著山間小道,經過一夜行軍,天明到達小節村。
自日軍‘掃蕩’以來,咱村長帶上公章,走到哪兒,就在哪兒辦公。”沐池與蘇亭同一個編村(鄉),正是當時部隊正在找尋的。李基中等說明來意後,鄉親們都拍手叫好!大家說:“應該痛痛快快教訓日軍一頓!敵人‘掃蕩’太瘋狂了!”王教導員說:“讓我們軍民緊密結合,在這裡打一個漂亮的伏擊戰。血債要用血來還!”村長把部隊領到東寺垴,隨即組織實地勘察。
東寺垴是一個十來戶的山村,高聳在河灘北面,臨河灘是一片陡坡,大路靠近北山。蘇亭在河對岸,靠近南山。那一段河灘地相當開闊,呈葫蘆形,兩頭出口很窄。經過實地勘察,李基中覺得比在圖上選的點更理想,是一個設伏的好地方。
作戰部署
769團1營教導員王亞朴,在於第3連長兼連黨支部書記李長林;副連長李基中;分析敵我情況後,決心以伏擊手段打擊敵人。遂以3連(欠3排)協同遼縣7區民兵在蘇亭鎮一帶設伏,以該連3排在煤窯溝設伏,擔任殺傷阻敵與消耗敵之運輸部隊任務。
3連各排受領任務後,除3排由排長帶領單獨執行任務外;營教導員王亞朴和連長李長林等連指揮員,當即同區武委會主任,帶領民兵數人,去蘇亭鎮東寺瑙一帶偵查地形。察知:由東寺瑙向西北、西南各伸出一道山樑,象把張開的大鉗,緊緊夾住蘇亭鎮,而東寺瑙西側則是一道陡岩,岩下公路成“乙”字形,路西則是清漳河,河的西岸為一片河灘,僅靠河灘即是蘇亭鎮。根據偵查和民兵報告的情況,進行了分析, 認為蘇亭,是我八路軍痛殲日寇的好地方,日軍驕傲麻痹,更是我軍取勝的有利條件。決心以蘇亭鎮以東山地,在當地民兵配合下,設下埋伏、伏擊敵人,具體部署是:
營教導員王亞朴在連部負責協調指揮;
以3連長李長林帶1排,位於東寺瑙西北凹地,組織連隊主要火力,以步、機槍截斷敵之前進道路;
以副連長李基中帶2排2個班占領東叫溝南側山樑,以火力封鎖懸崖死角,並於1排火力組,組成交叉火網;3連擲彈筒班,位於東寺瑙、東叫溝之間凹地。
車上鋪民兵10餘人配置在沐池以東山地各個小山頭,擔任對遼縣方向的警戒,沐池民兵30餘人位於擲彈筒班附近,搬集大石頭,準備以滾石打擊敵人。東寺瑙、柏官寺民兵20餘人配置在柏官寺以北山地。在2216和1807高地,各設1名觀察哨,分別監視南、北之敵。東叫溝民兵負責埋設地雷,於30日2時前埋設完畢。
戰鬥經過
1942年5月30日中午12時,柏官寺北高地觀察哨民兵,用信號報告:日寇300餘人正沿公路北上,其主力已通過柏官寺。3連即和各路民兵,迅速、隱蔽的進入預設陣地,13時,日寇到達蘇亭附近,因觸發地雷,被迫停頓。此時,雖是打敵機會,但距離較遠,敵人未全部進入我伏擊圈;故而,連長李長林,命令各排繼續保持隱蔽,不要暴露,並隨時準備戰鬥。
13時50分,敵人繼續前進,先頭部隊剛剛到蘇亭鎮正北轉彎道上,又踏響了埋設的連環地雷,死傷20餘人,頓時敵人一片慌亂,紛紛奔向懸崖下躲避,並派人向前偵查。
我3連見敵人已全部進入我伏擊圈,殲敵時機已到,立即發出戰鬥信號,沐池民兵推下滾石,把敵人打得人仰馬翻,大部奔向河灘,陷入我組織的輕機槍、擲彈筒及步槍的猛烈交織火網內。敵倉惶逃命,自相踐踏,失去了還手能力,在混亂中又踏響地雷兩枚。
整個戰鬥僅20餘分鐘,日寇死傷很多,其餘狼狽的向沐池村方向逃竄,我八路軍則以火力尾追敵人,沐池村以東山堤民兵,亦趁機以步槍側射殺傷敵人,直至15時左右,敵才糾集殘部,在輕、重機槍、擲彈筒的火力掩護下,向我伏擊區反擊。
而這時,769團第3連和各村民兵,在完成了重創敵人任務後,已勝利的隱蔽轉移。
主要經驗
1、正確的選擇了伏擊區。第3連遵照毛澤東主席關於“我預將大兵隱蔽集結於敵必經通路之側,乘敵運動之際,突然前進,包圍而攻擊之,打他一個措手不及,迅速解決戰鬥”的教導,選擇了適當的伏擊區。蘇亭谷地為敵人運輸隊必經之路,地形崎嶇狹窄,東有懸崖,便於我使用滾石,公路轉彎處又利於我軍發揚火力,阻敵前進;敵人進入谷地很難向我兩側迂迴,而我伏擊部隊則居高臨下,易於隱蔽和觀察敵情,為消滅敵人提供了良好的陣地條件。
2、充分發揮民兵作用。這次戰鬥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八路軍和民兵相結合發揮了威力。戰前,我根據地當地區武裝委員會主任,沐池村村長等,親自率領民兵配合參加3連的實地偵查,詳細介紹了敵人的行動規律,在區分任務時,民兵主要擔任觀察、報知;準備滾石、埋設地雷。第3連並抽出有戰鬥經驗的骨幹作技術指導,還抽出部分彈藥給民兵。 戰鬥開始後,民兵主要負責推滾石、仍炸藥包等殺傷敵人,並燒煙、插紅旗、放土炮,放鞭炮,以迷惑敵人。撤退時,則讓民兵先撤。整個戰鬥,體現了毛主席的人民戰爭思想,體現了軍民互助,密切配合,血肉相連的關係。
3、發揮土製武器的威力。此次戰鬥,我八路軍和民兵,在近距離上發揮了地雷、滾石等土製武器的作用,打得日寇措手不及。然後,又以嚴密的交叉火網,封鎖敵人之去路,使之進退兩難,遭到大量殺傷。由於各種火器密切配合,僅在20分鐘內,即斃敵日寇140餘名、並擊斃日寇討伐隊中佐副司令;戰後,民兵說:“滾石是咱們‘飛機’上的炸彈,地雷是咱們地上的‘炮兵’。”
蘇亭伏擊戰,八路軍385旅第769團第3連,受到八路軍129師劉伯承、鄧小平首長的通令嘉獎表揚。這次戰鬥,是我八路軍基層指揮員,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導原則,所取得的勝利。正如毛主席所說的那樣:“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