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淞區

蘆淞區

蘆淞區是株洲市的發祥地,地面起伏平緩。地理位置優越,古有“南北通衢”、“江南要衝”之稱,現為株洲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商貿中心,是株洲市的“視窗”和“門戶”,北為 石峰區,南鄰株洲縣,西有天元區,東接荷塘區

京廣、滬昆2條鐵路幹線在此交匯,320和1815國道穿越境內,全國客貨運特級站——株洲火車站、湘航株洲千噸級碼頭,連線河東——河西的湘江大橋都坐落在區內。距省會長沙和黃花機場,僅1個小時行程。

2013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253.2億元,比2012年增長11.8%,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4.9億、112.4億和135.9億元。

林木繁多,有林地面積近4萬畝,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工業已形成以服裝、食品、交通、航空機械等支柱產業。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歷史文化,四月八,耍龍燈,戲劇,旅遊資源,大京風景區,蘆淞服飾城,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株洲屬楚之黔中郡。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巫中地區為黔中郡,株洲屬之。
公元前202年,建長沙國,株洲是長沙國領地。公元214年,三國東吳在此設建寧縣,孫權割湖南縣以東和醴陵、修縣沿湘江東岸地帶置建寧縣,築縣城於今株洲市慶雲山解放街、南湖街沿建寧港兩岸,屬長沙郡,乃株洲建縣之始。建寧縣城商業發達,後一度毀於戰火。
公元589年,隋文帝開皇九年,隋滅陳,廢建寧。
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復置建寧縣,屬南雲州;六年後即唐太宗元年,將建寧併入湘潭,清順治七年,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寧碼頭,商業又有發展。木材、茶葉、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紙等貿易居湘潭集鎮商業之首。
蘆淞區蘆淞區
清末民(國)初,隨著粵漢、株萍鐵路的修築與湘江聯網形成水陸交通優勢。株洲鎮居民達3萬餘戶,且大都居住於解放街、建寧街一帶。
民國14年,彭松林(中共地下黨員)與友人合資在株洲新街(建寧街)開設米店。
民國15年,發動成立株洲商民協會,並出任執行委員長,組建了糧食、南貨、棉布、百貨、縫紉、五金、園林、理髮等16個同業公會。民國33年,日軍進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毀。日本投降後,鎮區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園。
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復,房屋結構大部分是木架蔑織牆體,杉皮或小青瓦屋面。
1997年5月31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7]40號):設立蘆凇區,轄原南區的建設、建寧、董家塅和原北區的賀家土4個街道,原郊區的曲尺、建寧、五里墩3個鄉。區人民政府駐蘆凇路。7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調整株洲市市轄區行政區劃:蘆淞區東南以原郊區與株洲縣界線為界,西以湘江河為界,北以白石港為河(老河),京廣鐵路(西邊線)及建寧鄉與明照線界線為界。蘆淞區轄4個街道、3個鄉。【註:原南區建寧街道的文化路、東湖2個居委會劃入荷塘區】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蘆淞區常住總人口226162人,其中,贄家土街道31675人、建設街道41018人、建寧街道72420人、董家塅街道41208人、建寧鄉23306人、五里墩鄉6957人、曲尺鄉9578人。
2004年,蘆淞區轄4個街道、3個鄉。 賀家土街道轄來園、大園、漂家井、長塘灣、曹塘壩、文化園6個社區。 建設街道轄大塘沖、學堂沖、公園、橋頭、何家坳、沿河、操坪、堤升街、車站路、碼頭、鐘鼓嶺11個社區。 建寧街道轄龍泉、荷葉沖、大衝口、鳥樹下、楊柳沖、慶雲山、結谷、南湖、王塔沖、楓溪港、塘頭、徐家橋、沿江13個社區。 董家塅街道轄友好、幸福、勞動、南華、南沿、新泉、金盆嶺、七斗新村、中心、新立、南苑、欣月12個社區。 建寧鄉轄楠竹社區;黃田、龍泉、朱田鋪、早禾坪、古大橋、龍興橋、南華7個行政村。 五里墩鄉轄五里墩、新莊、關口、百井、羅塘、道田6個行政村。 曲尺鄉轄曲尺、湘江、燎原、堅固、譚家段、栗塘6個行政村。(根據《湖南省縣及縣以下行政區劃代碼2004年》整理)
2005年1月24日,湖南省民政廳《關於蘆凇區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湘民行發[2005]7號):一、同意撤銷建寧鄉和曲尺鄉,將2個鄉(不含原建寧鄉的朱田鋪建制村)的行政區域併入建寧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調整後,建寧街道辦事處轄17個社區、12個建制村,總面積35.6平方千米,總人口9.94萬人,辦事處駐徐家橋。二、同意將原建寧鄉的朱田鋪建制村劃入五里墩鄉。行政區劃調整後,五里墩鄉轄7個建制村,總面積25平方千米,總人口0.72萬人,鄉人民政府駐地不變。1月28日,株洲市人民政府(株政辦發[2005]3號)批覆同意蘆凇區行政區劃調整。
株洲通用機場株洲通用機場

建制沿革

1949年8月3日株洲宣告解放,8月12日成立湘潭縣株洲區人民政府。
1951年5月,株洲從湘潭縣劃出成立專轄市。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株洲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8個工業城市之一。國家將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的四項安排在株洲建設,即株洲硬質合金廠、南方動力機械公司、株洲電廠、株洲洗煤廠。隨後,又安排興建株洲冶煉廠、株洲化工廠、株洲電力機車廠、株洲車輛廠等20多箇中央、省屬企業。
1956年3月,株洲升格為省轄市,同時新設立市郊區。成為湖南除省會長沙外第1個省轄市。1965年4月又設立由市管轄的株洲縣。
1983年5月,為發揮工業城市的中心作用,經國務院批准,將原屬湘潭地區的醴陵縣(市)、攸縣、茶陵縣、酃縣(今炎陵縣)劃歸株洲市管轄,共轄城市四區(含市郊區)、五縣(市)。
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市區湘江西岸設立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
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株洲市撤銷郊區建制將市區劃分為天元、蘆淞、荷塘、石峰四個行政區。
國務院1997年5月31日批覆(國函[1997]40號):設立蘆凇區,轄原南區的建設、建寧、董家塅和原北區的賀家土4個街道,原郊區的曲尺、建寧、五里墩3個鄉。區人民政府駐蘆凇路。
2004年轄4個街道、3個鄉。
2005年1月24日,湖南省民政廳關於蘆凇區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 湘民行發[2005]7號 ):一、同意撤銷建寧鄉和曲尺鄉,將2個鄉(不含原建寧鄉的朱田鋪建制村)的行政區域併入建寧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調整後,建寧街道辦事處轄17個社區居委會、12個建制村,總面積35.6平方千米,總人口9.94萬人,辦事處駐徐家橋。二、同意將原建寧鄉的朱田鋪建制村劃入五里墩鄉。(株洲市人民政府2005年1月28日株政辦發[2005]3號批覆)。
2010年末,白關鎮、大京管委會、姚家壩鄉劃入蘆淞區管轄。
2015年,蘆淞區鄉鎮區劃調整:白關鎮與姚家壩鄉成建制合併設立白關鎮。五里墩鄉與董家塅街道成建制合併設立董家塅街道。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蘆淞區共減少2個鄉級建制。

行政區劃

2010年蘆凇區轄2個鄉、1個鎮、7個街道,總面積216.8平方公里。
建寧街道、慶雲街道、楓溪街道、龍泉街道、建設街道、董家塅街道、賀家土街道、五里墩鄉、姚家壩鄉、白關鎮。
2015年,蘆淞區轄白關鎮,賀家土、建設、建寧、慶雲、楓溪、龍泉、董家塅7個街道,總面積220平方千米,總人口29.15萬人,區人民政府駐地太子路668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蘆淞區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13°6′21″—113°14′28″,北緯27°45′14″—27°51′31″,南北長11.45公里,東西寬10.7公里。

地形地貌

地面起伏平緩,總面積66.7平方公里。境內瀕臨湘江東岸,為平原和丘陵地地形。

氣候

土壤主要為紅壤。河溪有湘江及其支流楓溪港、建寧港、白石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18℃,最高氣溫40℃,最低氣溫零下8℃。熱量資源充足,無霜期長。年降雨量平均1400毫米左右。

自然資源

蘆淞區建成區綠化率達50.3%。林木繁多,有林地面積近4萬畝,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全區總人口29.23萬人,8.7萬戶,其中男性14.56萬人,女性14.67萬人。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82元,增長8.2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44元,增長8.2%;人均住房面積44.5平方米;城鄉居民文教娛樂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達19.6%。

民族

以漢族人口為主。

經濟

綜述

2017年,蘆淞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365億元,同比增長8.1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18.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40億元,分別增長3.3%、6.1%和9.5%;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8:32.4:65.8,對區域經濟成長貢獻率分別為0.7%、29.5%、69.8%,第三產業貢獻率較2016年提升6.6個百分點。
蘆淞區蘆淞區

第一產業

2017年,蘆淞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7606萬元,同比增長3.4% ,農林牧漁業增加值66154萬元,增長3.4%。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75萬畝,糧食總產量3.3萬噸;蔬菜種植面積4.44萬畝;肉類總產量7086噸。新增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苗妹子”食品榮獲中國中部(湖南)農博會金獎,乃仙種養合作社獲評省級示範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首證頒發。

第二產業

2017年,蘆淞區工業增加值55.1億元,同比增長7.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0.2億元,增長8%;規模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4.4萬噸標準煤,下降9.1%,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3.1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11.6億元,增長35.6%,主營業務成本95.2億元,增長11.7%,成本增速較收入增速低23.9個百分點。從主要行業看,航空產業(不含南方公司)產值11.2億元,增長5.7%,獲評全國首批、湖南唯一的國家通航產業綜合示範區。服飾產業產值23.7億元,增長4.4%,白關服飾產業園入駐企業56家,轄區魔美名作、狐軒等品牌效應逐步凸顯。汽車及零部件業產值14.5億元,增長20.8%,有色金屬冶煉及金屬製品業產值7.2億元,增長24.1%。
全區建築業總產值328.47億元,增長7.6%,建築業增加值63.3億元,同比增長12.3%。資質建築企業簽訂契約額685.5億元,增長33.1%,其中本年新簽契約額384.8億元,增長22.8%。
全區固定資產投資361.1億元,同比增長14.5%,其中77個50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69.6億元,增長20%,35個房地產開發項目完成投資24.8億元,增長33.1%。鋪排重點項目100個,實現項目開工33個、竣工26個,完成重點項目投資116億元。開竣工項目在全市數量最多,省級重點項目占比排名全市第一;國家“兩機”重大專項、航空科創園、白關服飾產業園二期等項目開工建設,利德鋼結構、電商產業園等項目加快推進;易力達、西迪、華銳等項目竣工投產;湘江河東風光帶中心段竣工開園;全省首個通用機場建成運營,中心城區連線航空城、服飾城的18.56公里主幹道全線貫通。

第三產業

2017年,蘆淞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7.2億元,同比增長10.7 %,其中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48.7億元,增長10.9%,住宿餐飲業零售額22.5億元,增長8.5%。限額以上企業主要商品銷售類別中,金銀珠寶類、日用品類商品零售額高速增長,分別增長14.6%和26.8%;家用電器類和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增長穩定,分別增長4.4%和5.9%;書報雜誌類和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分別增長-13.4%和-4.9%。
蘆淞區蘆淞區
全年共引進項目37個,完成指令性計畫15個,契約引進資金347.7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45億美元、內資58.8億元,分別增長13.4%和18%。
2017年,全區完成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40040萬元,同比增長3.1%;完成地方收入84178萬元,同比下降1.5%;完成上劃中央收入48831萬元,同比增長17.3%;完成上劃省級收入7031萬元,同比增長14.2 %;稅收結構64.9 %,同比提升5.5個百分點。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89767萬元,較上年增長33.1%,其中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超過70%。

社會事業

科技

截至2017年,蘆淞區實現高新產業增加值89.8億元,同比增長17.6%。在全省率先打造專利推送體系,實施高新技術企業育培工程,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2家,實現科技成果轉化12項,西迪硬質合金增材製造技術成為國際首創;新增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家。

教育

截至2017年,蘆淞區共有區屬中學10所,在校學生30810人;國小26所,在校學生21420人;幼稚園91所,其中公辦幼稚園10所,民辦普惠性幼稚園29所,幼稚園在園幼兒13082人。全區國小、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均達100%,城鄉義務教育秋季“一費制”全免率達100%,政策範圍內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免除率達100%。全年共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15670名,占全區中小學生人數的50.86%。安排教育支出2.7億元,較上年淨增4000萬元,增長17.3%。完成龍泉國小等14所學校標準化建設。新建何家坳楓溪學校、市特殊教育學校2所。

文化

截至2017年,蘆淞區舉辦首屆教職工健身舞比賽等民眾文化活動200餘場。免費放映公益電影場660次。社區文化創建經驗登上《人民日報》,成立全省首家殘疾人文聯。市十三屆運動會青少年組獲團體第一,第二屆世界象棋公開賽喜獲男子團體季軍。

衛生

截至2017年,蘆淞區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54個,新增14個,其中一級及以上醫院4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個。衛生技術人員3190人。流動人口健康促進經驗在全國推介,計生工作排城區第一,獲“省優”。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蘆淞區“民生100”工程全面完成,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實現100%全覆蓋。新增城鎮就業9871人,失業人員再就業3164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失地農民養老保險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惠及1.46萬失地農民。醫療保險、城鄉低保、救災救助、助殘幫困、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惠民政策有效落實。引進湖南普親、盛康頤養等健康養老服務機構,區社會福利中心實現社會化運營。投入1122萬元,幫扶炎陵縣8個貧困村通過省級脫貧驗收。連續11年保持省平安縣(市)區稱號。獲評全省安全生產先進縣(市)區。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5%。
蘆淞區蘆淞區

歷史文化

四月八

“四月八”是紀念一位名叫亞宜的苗族英雄的節日。每到農曆四月八日這一天,人們身著盛裝,成群結隊地湧向苗族英雄亞宜戰鬥過的地方——鳳凰落潮 井“跳月”,節日活動有吹蘆笙、吹嗩吶、賽歌、擊鼓跳舞等。趕秋”是苗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節日。每逢立秋日,人們著盛裝,聚集禾場盪鞦韆、賽苗歌、演苗戲、耍龍、舞獅、吹木葉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尋找伴侶。
蘆淞區蘆淞區
舊俗一般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止。新正初一雞鳴即起,庭前燃放爆竹,謂之“開財門”、“開門紅”。燃燭敬天地、拜祖先,然後出門拜五方,稱作“出行”或 “出方”。

耍龍燈

節慶活動更是豐富多彩,其中最為熱鬧的是耍龍燈。龍燈的品種繁多,如長龍、老龍、幼龍、鰲龍、草把龍等。玩龍燈一般是初五出燈,十五收燈,遊行於街巷與田壠之 間,遇寬敞人多之處即舞弄一番。在湘西辰溪一帶,有的玩龍燈直至正月三十日,要玩遍周圍數十里的同姓村寨,俗稱“玩家門燈”。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各家均要吃元宵,以示團圓。

戲劇

民眾喜歡看戲、聽說唱,因而地方劇曲種類繁多,流傳也廣。主要有花鼓戲、湘劇、祁劇、地花鼓、木偶戲皮影戲、鬼臉戲、漁鼓、絲弦、小調、蓮花劇、打連廂、打錢鞭、布圍戲、獨角戲以及瑤族談笑等。花鼓戲以小旦、小生、小丑“三小”見長,是民眾最喜歡的劇種之一。它起源於清順治年間,由原衡山的“採茶調”和衡陽的“車馬燈”等民間歌舞發展而成,因聲腔語言相近,流傳地方相通,故統稱“花鼓戲”。以後,逐步流入全省其他地區。1983年編修的《中國戲劇湖南卷》中,將流行在湘南各地的花鼓戲統稱為“花鼓戲”。湘劇屬湖南地方劇的一種,於三百年前由鄰近縣流入。湘劇的音樂分為唱腔音樂和伴奏音樂兩部分,包括崑腔、高腔、彈腔、雜腔小調等四種聲腔和過場曲牌、打擊樂曲。唱腔今以彈腔和高腔為主,尚保存一部分崑腔劇目。舞台語言以衡州官話為基礎,結合中州韻規範而成。湘劇的崑腔,格律同於崑曲,但咬字頗具地方特色,上聲字依湘南上聲字調高唱,使唱腔悠揚清亮。傳統曲牌有“粗牌子”、“細牌子”之分,前者古樸粗獷,腔簡字多,演唱速度稍快,用嗩吶笛子伴奏;後者細柔婉轉,腔繁字疏,演唱速度較慢,以曲笛伴奏。湘劇的高腔曲牌,可分為《駐雲飛》、《四朝元》、《錦堂月》、《桂枝香》、《香羅帶》、《八聲甘州歌》、《鎖南枝》、《一枝花》、《駐馬聽》、《漢腔》等類,分“腔”與“放流”兩個部分。腔尾由人聲幫腔,打擊樂伴奏;放流字多腔少,曲調為朗誦體,由鼓板擊拍。高腔由一個人清唱,眾人幫腔,不要音樂伴奏,地方特色十分濃郁。衡陽湘劇的彈腔也分南、北路,地方特色十分濃郁。南路唱腔無行當之分,但各行當的演唱風格有所區別。北路生旦分腔,小生與旦行同,淨行與生行同。旦腔比生腔高五度。旋律低且深沉,聲調淒涼、哀苦。

旅遊資源

大京風景區

大京風景名勝區位於長株潭“兩型”社會改革試驗區的核心區,地處株洲市東南部,距市區12公里,距滬昆高速互通口7公里,是長株潭旅遊休閒的“金三角”。景區轄四個行政村一個林場,面積29.67平方公里,農業人口6400人,水庫面積為3600多畝,蓄水量為1500萬立方米。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級風景區,2005年被省人民政府認定為湖南省風景名勝區。
蘆淞區蘆淞區
景區是一個以山、水、林、禽同生共榮為主要特徵的自然景觀與盛極明清的古金輪寺為主的人文景觀相結合的集旅遊、度假、娛樂於一體的旅遊勝地。盛夏景區溫度比市中心溫度低10度左右,負離子濃度每立方米3000多個,細菌個數每立方米僅4-7個,堪稱一個天然的綠色大氧吧。
景區分為仙峰嶺、京水湖、屏風嶺三大景區,擁有“金輪古寺”、“京水湖”、“松濤林海”等一級景點3個,“神龜軼事”等二級景點7個,“天上人間”等三級景點9個,景色獨異,各領風騷。水上滑索、京湖鐵索橋,驚險刺激;環湖游路,曲徑通幽;京水湖畔,阡陌縱橫、沃野千里、稻黃果香、炊煙裊裊,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清澈平靜的湖水變化多彩,波光綠樹相輝映,芊芊秀色漾水天;九曲十八彎而幽的小水灣,百鳥投林而妙的綠島,無一不是一個泛舟尋芳,悠然垂釣的好去處。
地址:株洲市蘆淞區白關大京水庫。

蘆淞服飾城

蘆淞服飾城位於株洲市蘆淞區北部,中心商圈內,服飾城內有多個商場,高樓林立,市場繁榮,為3A級景區。服飾城步行街四通八達,地下商城設施完備,是株洲的購物天堂。

城市榮譽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