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蘆圩鎮地處
賓陽縣城,是縣政府所在地是廣西四大古鎮之一,南梧、南柳公路交匯於此,距南柳高速公路王靈入口處僅20 多公里,距廣西鐵路交通樞紐
黎塘鎮30公里,距
南寧市區80千米。面積187.4平方千米。全鎮下轄28個村委,16個社區,212個自然村,全鎮總面積188.84平方 公里,總人口19.0245人(不含流動人口)。
鄉鎮概況
蘆圩鎮自古商貿繁榮,個體私營經濟和傳統手工業發達。全鎮現有民營企業121家、個體工商戶9000多戶、專業村48個,形成了皮革、魚苗、竹編等特色產業,產品種類繁多,款式新穎,暢銷全國,出口歐美及東南亞。該鎮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多彩,迴風古塔和被譽為“百年中一人才矣”的明代進士蒙大賚恩榮坊以及
炮龍節、游彩架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2006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37.52億元,比上年增長19.7%;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94億元,比上年增長44.34%;財稅總收入1.2億元,比上年增長34.16%;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1元,比上年增長19.98%。招商引資項目18個,資金到位1.93億元,獲得全縣三個文明目標責任狀考核第一名,被評為全縣“十佳人民滿意機關”,並獲得南寧市“十佳鄉鎮”榮譽稱號,名列全市各鄉鎮前茅。
建制沿革
蘆圩造屋建圩於明朝嘉靖年間,距今已有五六百年歷史,開始時是由圩南同仁街頭老樹幾家姓“盧”的人擺粥鋪,粥謀生,鄉鄰百姓稱它為“盧家粥鋪”。後來此地居民逐漸增多,商賈雲集,發展成為圩市,人們便叫它為—— “盧圩”。
由於建圩初期,有人經常聚眾鬧事,為了縮小影響,避免官府查緝,所以後來當地鄉紳建議將“盧圩”的“盧”改為“蘆”,才形成了現“蘆圩”的名稱。
行政區劃
全鎮下轄28個村委,16個社區,212個自然村:
臨浦、中和、同仁、興仁、商城、鎮興、中靖、蒙村、商貿城、城中、楓江、永武、建設、南社區、三聯、仁愛16個社區居委會;蘆圩農業村、新賓農業村、陸村、新廖、寶水、北街、新模、顧明、國太、王明、黃盧、吳村、蒙田、古城、六明、碗窯、恭村、六嶺、六和、七里、勒馬、長崗、沓塘、展志、文偉、太鄉、基塘、三韋28個村委會。
農業
蘆圩鎮是一個農業大鎮,糧食種植面積6.48萬畝以上,2003年糧食產量達到5.75萬噸,甘蔗總產量達到3.45萬噸。該鎮將各村委的經濟作物劃分為四大片,分別定為優質甘蔗(水果)、蔬菜、優質糧、畜牧、水產養殖基地,形成"四大"支柱產業。在培育龍頭企業方面,從資金、信息、技術、政策等 給予引導扶持;在加快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方面,完善、整頓農副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培育農村經紀人。發展訂單農業,同時還大力發展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創辦科技開發示範基地,加強人才培養的引進。目前,蘆圩鎮已初步形成六和村委四季蔥生產基地;六和村委80多畝火龍果連片生產基地;圍村、六嶺良種葡萄生產 示範基地;黃盧、太鄉村委黃牛品種改良養殖基地;碗窯、六明村委400畝八角種植基地等10多個種養基地,直接促進了農民的增收。
商業
蘆圩鎮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人文優勢,目前,蘆圩鎮已擁有商貿城開發區、新城開發區,其中建設了機車專業市場、賓陽建築裝飾材料專業市場,水果批發市場等9個專 業市場。蘆圩鎮新城區位於縣城立新東路,是賓陽縣鄉鎮企業示範園區的所在地,整個占地面積已擴展至6平方公里。城區規劃科學合理,街道筆直寬敞,每條街道 寬達36米,城區距南寧80公里,距廣西鐵路交通樞紐黎塘30公里,距南柳高速公路王靈入口處20多公里。公路從城區穿過,汽車日流量6000多輛,客流量10000人次以上,在城區內落戶的有恆利皮革有限公司、新宇軋鋼有限公司等賓陽縣大型的民營企業,塑膠加工、小五金生產、汽車修理等小企業也如雨後春 筍般地在城區內湧現。
特色經濟
蘆圩鎮是賓陽縣傳統手工業大鎮,分布著有悠久歷史的手工業村,從事手工業生產人數達3萬多人,年產值達3億多元。如王明村人生產的瓷器歷史悠久,產品以做工精細,式樣美觀,價格低廉,銷往貴州、雲南等地,有吳村人生產的瓦堡;有蒙田村人製作的鐵鋸木製品;古城村委孟村人製作的涼蓆等。
財稅
2003年,全鎮完成財稅收入3352萬元,分別占年初預算和調整預算任務的99.4%和108%,其中:國稅完成1529萬元,分別占年初預算 和調整預算任務的94.2%和112.6%;地稅完成1396萬元,分別占年初預算和調整預算任務的104.3%和108.2%;農業四稅完成427.9 萬元,分別占年初預算和調整預算任務的103.8%和92.6%。全年完成預算支出2387.6萬元(其中,一般預算支出2213萬元,專項上解支出 82.6萬元,體制上解支出92萬元),占預算支出任務的95.6%。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178元。
民間藝術
1、高蹺 由賓陽縣蘆圩鎮石村藝人製作,是解放初期南下文藝兵授給我縣的一種藝術。由男女青年扮裝戲劇人物(大多是古代人物)站立於木棍的把上,約離地有五、六十工分高。邊走邊演。四十、六十或八十人組成一個方塊隊。
2、舞炮龍 是蘆圩民眾特有的一種傳統舞龍形式,每年農曆十一晚上舉行。首先是“開光”祭典儀式,然後由“龍牌”、鑼鼓、八音開路,舉火籃、火把相隨,按“龍路”行進。舞龍者頭戴藤帽、赤膊上陣,各家各戶均燃爆竹夾道相迎。
鄉鎮特色
一、勒馬蔬菜基地 勒馬蔬菜種植示範
基地是蘆圩鎮和縣農業局於2003年引進北京聯華食品有限公司以土地流轉(轉包)的形式投資興辦的“三高”農業示範基地。基地規模1000畝,目前已投資150萬元,基地內溝、渠、路和深井灌溉用水等硬體基礎設施基本齊備。它的建成將成為我鎮乃至我縣發展規模型農業、深加工型農業的科技
示範場所。勒馬蔬菜示範基地選址在我鎮南柳二級公路沿線的
勒馬村委勒馬村勒馬垌,占地1000畝。計畫秋種馬鈴薯,春搞雜交水稻制種和其它名、特、優農產品品種的引進和試驗。基地從去年開始引進實驗種植加工型馬鈴薯品種斯諾頓已獲初步成功,畝產達1000公斤左右,產品市場售價高於本地其它品種並且全部外銷作為深加工原料,預計畝產值達2000元左右。如再加上雜交水稻制種每畝一年可獲4000—5000元經濟收入,經濟效益十分可觀。該示範基地採用科學管理方法,運用新技術,引進優質高效
品種,預計年可獲經濟效益400萬以上。基地發揮效益後,將是一個極具輻射能力的農業生產基地和龍頭企業。
二、六和村委四季香蔥生產基地
六和村委位於蘆圩鎮與
大橋鎮交匯處,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六和村委四季香蔥產業也不斷壯大,並成為該村委支柱產業,到目前為止,該村委已種植四季香蔥900多畝。由於氣候適宜,四季香蔥極易生長,一年可種三季,每畝產量為2500—3000斤,按每斤0.4元計算,生產基地年產值可達200多萬元,目前四季香蔥主要銷往貴州、柳州、南寧等地。該村黨支部依託本地優勢,因地制宜,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揮戰鬥堡壘作用。一是轉變觀念,調整結構謀發展。該村委從1987年開始引進種植四季香蔥,當時種植僅為零星幾畝。許多民眾認為靠種植農作物沒有什麼
出路,通過調查分析,村黨支部一班人看到了種植四季香蔥周期短、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而且市場前景廣闊。為了轉變民眾觀念,帶動民眾儘快致富,黨支部一班人帶頭種植四季香蔥,按照幹部帶頭搞示範,民眾認可再發展的思路,逐步調整
產業結構。目前,僅塘表自然村就種植四季香蔥500多畝,是該村委最大的四季香蔥生產基地並逐漸輻射到周邊的幾個自然村。二是依靠科技,發展壯大產業。起初,種植四季香蔥範圍小,影響力不大,為了使該產業做到“上規模、上效益、上水平”,該村支部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提高民眾種植技能。到目前為止,已舉辦4次培訓班,受益農民3000人次,該村委逐漸湧現出一批種植能手。同時,通過科學管理,增加科技含量,精心打造四季
香蔥品牌。三是搞好服務,走向市場。隨著四季香蔥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找市場,找銷路,是非常關鍵的一環,村黨支部從大局出發,從民眾的長遠利益出發,以支部為核心,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作用,走南闖北,多方聯絡,打開市場銷路。目前,六和村委四季香蔥遠銷貴州、
柳州、南寧等地。隨著四季香蔥品牌叫響,各地客商紛紛到六和村委訂購四季香蔥,四季香蔥
前景看好。
蘆圩鎮超華養殖場
三、蘆圩鎮超華養殖場 蘆圩鎮超華養殖場是由蘆圩鎮
水產畜牧獸醫站退休職工鄭桂田等幾個養殖大戶合資興建的一個頗具規模的種草養蘆圩鎮牛場,該場始建於2003年6月,當年12月份投產,養殖場占地面積165畝,其中魚塘面積15畝,種草110畝,固定資產投資60萬元,建有22列式1800m2牛舍2幢,可容納飼養
肉牛400頭。該場自興建已成為蘆圩鎮和周邊鄉鎮的規模養殖和典範。超華養殖場目前主要通過種植桂牧1號牧草進行育肥牛這種“短、平、快”方式養殖,牛育肥後銷售廣東沿海等省份,每批牛的育肥周期為2個月左右,一年可以育肥牛5批,每批能養殖300頭左右。每銷售一批馬上補充一批,如此交替循環,不讓有空閒欄出現。按每頭平均450公斤左右,市場
價格22元/公斤計,年產值可達100萬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同時利用魚塘進行立體養殖,牛糞作為魚的飼料,塘泥作為牧草是肥料,牧草作為牛、魚飼料,形成生態循環,大大提高養殖
效益。養殖場的遠景規劃種草養牛為龍頭,以肉、奶用牛品改為發展方向,推行“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與基地周邊養牛戶掛鈎合作養牛,養殖場為合作農戶提供種苗、藥物、技術服務、銷售等一條龍服務,實行農工貿一體化經營,走
產業化帶動農民致富的道路。
旅遊景點
迴風塔
迴風塔位於賓陽縣蘆圩鎮新模村的合嶺山之巔,距縣城約5公里,人稱合嶺塔,又因靠近大模村,也叫大模塔,與大橋鎮的秀峰塔一起,稱為賓陽縣兩大古塔。迴風塔為一座由青磚砌成的七層寶塔,清光緒二年(1876年),由知州
葉茂松倡建,距今已一百二十多年。寶塔高23.3米,底徑4米,呈八稜錐體狀直指蒼穹。每層塔檐外伸,略為上翹,造型古雅,檐下飾有各種圖案。塔頂的八個檐角各掛一個銅鈴,風吹鈴響,清脆動聽。清南海張中武題書“迴風塔”三個大字刻於塔門之上,塔門兩側為寶塔建成時知州葉茂松題書
石刻“秀氣凌雲天上星辰俱動,祥光耀日人間將相迭興”。民國十三年(1924年),塔頂被雷電擊崩一角,後經縣知事陸之璜、朱璠熙先後撥款補修,才恢復舊貌。
蒙大賚“恩榮坊”
蒙大賚“恩榮坊”位於賓陽縣蘆圩鎮南街古城,系明嘉靖皇帝為虎炳蒙大賚之功德而賜建。
蒙大賚出生於明正德末年,卒於嘉靖年間,出身科第輝映的書香世家。大賚生性聰穎,才華橫溢。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舉人,任郡守,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高中進士,官升朝廷禮部儀制司主政,兵部職方司南京,刑部山西司郎中,敘事職期間屢立功勳,為朝廷所器重,被明世宗恩封為“國舅”,後殉難於任上。明皇帝所賜建的“恩榮坊”代表賓陽縣明代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份寶貴的文化
遺產,亦是一座精美的建築,但歷經滄桑,建築物遭到嚴重破壞,大部分已不存在。1997年開始籌資重建,規劃以碑坊為軸心,統一故居、紀念館、華表、長廊、亭閣、花壇等。現已完成部分建築,其面貌可窺一斑。
鄉鎮文化
游彩架 賓陽特有的民間
藝術,是一種技巧與造型完美結合的藝術形式,多在春節期間舉行,亦配合大型活動游演。遊行時,裝制4至8台不等,伴以舞龍、八音。其造型以檯面上二個或三個孩童(5—7歲)扮飾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為主,每人坐立於特定的手指或佩帶的小道具上,裝配巧妙,五彩繽紛,驚險絕妙。1991年秋,賓陽彩架曾參加全國第四界少數民族
運動會開幕式表演,轟動南寧,民眾嘆為觀止。2002年賓陽彩架在賓陽“經貿”兩會開幕式上再次走上街頭,深受民眾歡迎,場面熱辣火暴。據史料載,游彩架為清代武舉人李若珠從廣東
佛山引進賓陽的。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若珠自老家帶回一套彩架道具,指導民間藝人按我國古典文學傷口中的人物形象造型,製作成《書扇鐲》、《雙賣武》、《梅鹿鏡》、《湘江大會》4台彩架。這便是賓陽彩架的開始。此後彩架又經過幾十代藝人的更新改造,形成今天一支獨秀的藝術奇葩。
蘆圩鎮改名賓州鎮
2009年10月13日,在一陣鑼鼓鞭炮聲中,賓陽縣城所在地——蘆圩鎮更改為賓州鎮,恢復了使用千年的歷史名稱。
改名,體現悠久歷史
賓陽縣城蘆圩鎮是廣西四大古鎮之一,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
蘆圩這一名稱的由來,始於賓陽縣城的一條老街。據介紹,早在清代,一盧姓人家搬到此處居住,在門口擺攤賣粥。後來,不斷有生意人聚集在此經營,集市漸漸形成規模,後演變成蘆圩街——跟蘆(盧)有關的集市。
蘆圩最早成為鄉鎮名稱是在1958年。到了1994年,改名蘆圩鎮,持續至今。
賓州這一稱謂並非生造,而是有著悠久的歷史。蘆圩鎮轄區內的這塊土地,有史以來一直屬於“賓州”。自唐貞觀五年(631年)設賓州郡以來,賓陽縣城就是郡治所在地,轄區曾包括附近數縣。賓州一名幾經反覆,變更之後很快又改回來,先後持續使用了一千多年。
其實,1984年之後,賓陽縣內仍有賓州鎮,轄區包括部分縣城。2003年前後,賓州、新賓、河田3個鄉鎮併入蘆圩鎮,鎮名仍叫蘆圩。這次改名,只是恢復賓州歷史沿用的名稱而已。
改名,改出文化底蘊
在賓陽縣城北部,有一座歷史悠久的老城——賓州古城,當地人稱為南街。據史料記載,南街始建於元而成於明。清至民國期間,這裡商賈雲集,商貿紅火,如今古蹟遍布整條街道。附近的外東門街有李家大屋、湛家大屋,建築結構頗有特點。街東原建有一座“東樓”,樓上正面有乾隆手書“紫氣東來”的牌匾,如今牌匾尚存。這些文物古蹟,構成了賓州古城的特色,賓陽正以此為依託,建設賓州古城。
此外,原蘆圩鎮還有最能代表賓陽歷史文化的炮龍節,已經以“百龍舞賓州”為主題,打造成為一個影響力巨大的旅遊品牌;古賓州還遺留下師公戲、游彩架等頗具特色的民間文藝活動。一名縣領導介紹,經過多方徵求意見,只有將蘆圩鎮改為賓州鎮,才能更好地體現賓陽的歷史文化底蘊。
改名,著眼謀劃未來
賓陽縣城商貿發達,交通便利,有“八桂通衢、百年商埠”之美譽。賓陽民間商品生產起步早、知名度高,素有“廣西溫州”的美稱,而隨著縣城的持續發展,今日的蘆圩鎮囊括了整個縣城,有15個社區33個村,轄區常住人口就有近22萬。“誰見過這么大的圩?”鎮上一名幹部說,而如今縣城正努力打造中等城市,仍稱為“圩”不妥,改名勢在必行。
自2003年2007年,自治區政府發出《廣西壯族自治區十一五城鎮化發展規劃》,賓陽被列為“中等城市”規劃等級,與欽州等12座城市並列。根據這一規劃,到2010年,縣城城區人口要達到25萬人,建成區25平方公里。這次蘆圩鎮改名為賓州鎮,也是順應了當地居民的呼聲。
事實上,從2003年賓州鎮併入蘆圩鎮開始,基層民眾不斷要求恢復賓州這一地名,每年都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恢復賓州鎮名稱的議案。
賓州鎮負責人韋波介紹,為了做好鎮名更換工作,鎮政府已組織力量,免費為居民製作新門牌,為單位更換公章和牌匾,而居民原來持有的相關證件仍然有效,是否更換名稱,將本著自願原則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