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炮龍節
- 節日時間:農曆正月十一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節日活動:彩架遊行
- 節日飲食:吃燈酒
- 節日意義:聯絡感情、鄰里溝通往來
歷史傳說,節日場面,
歷史傳說
據介紹,在北宋儂智高起義時,三聯杜區是賓陽府所在地,當時官兵與起義軍就在附近激戰,但未分勝負。於是官兵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在正月十一這天全城紮起炮龍張燈節彩,而城裡居民提前過起了元宵節,城內一片喜慶祥和的氣氛。儂智高探得訊息後被迷惑了,以為對方正在過節不會有軍事行動,放鬆了警惕,結果被官兵突襲打敗了。此後,當地的居民便每年都定期過起了炮龍節。(八十年代舊賓陽縣誌有記載,根據這一傳說,炮龍節大概是八百多年歷史)
傳統炮龍年年舞,年年傳統舞炮龍。賓陽炮龍節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2008年6月賓陽炮龍節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吃燈酒是賓陽人民歡度炮龍節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習俗。這天也是正值正月十一那一天。“燈盞花開歡盛世,酒香人醉樂綿綿”,這是古人讚頌賓陽燈酒節的詩句,也描繪了太平盛世喜慶豐年的美好景象。到現在吃燈酒則是人們共同出資,“丁酒”仍是原來的“丁酒”,可是賦予了燈酒會時人們聯絡感情,規劃創造美好未來等更多新意。
節日場面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一是賓陽的炮龍節,讓我們一起來領略“龍騰人躍”、“百龍鬧賓州”的場面吧!
彩架遊行
開始時間:上午10時30分出發地點(每年時間不同,詳情請留意當地發布的炮龍節信息):文化大廣場行進路線:文化大廣場——>思遠路——>臨浦街——>商貿城大門——>文化大廣場
一般都由8頭雄師(每頭獅子附帶悟空八戒兩個木偶引路)、2條長龍在陣陣鑼鼓聲和鞭炮聲作前導“開路” ,隨後緊跟各大主題的“彩架”入場,如“蓮花飄香”、“大戰洪洲”、“梁祝姻緣”、“三姐傳情”等各大主題彩架,一般裝制6、8、12台不等,伴隨主題彩架之後還有孔雀隊、昆蟲隊、彩燈、音樂櫃等,隊伍有350米至600米
長。(每台彩架由4人肩抬,彩架上有數名3~9歲左右的兒童扮飾的某一特定情景的形象造型,或坐或立,手裡還有伴劍、弓、刀之類的小道具,裝配巧妙,五彩繽紛)。 值得注意的是:彩架遊行隊伍與國內外所有一切狂歡遊行形式都不一樣,國內外文藝遊行往往會拉警戒線讓觀眾隔開一定距離觀看,有強烈的距離感;而賓陽彩架遊行隊伍雖長達近600米左右,卻不拉警戒線,市民、遊客均可近距離接觸、與之同步遊行、與之合影留念!真正做到了“參與其中”!
燈酒節“百家宴”
時間:14:30左右~17:00左右(時間根據各街道實際情況)
地點:賓陽縣城(賓州鎮)各大街道、街上
舊習俗:燈酒本是“丁酒”,是一年來有喜得貴子(民間也叫“添丁”)的人家為了表示慶賀,獻出閹雞等好菜好酒宴請鄰居街坊共同慶祝,同時希望來參加的各家各戶也人丁興旺,來年喜得貴子事業興旺發達。在古代封建舊俗中帶有重男輕女之意。
新寓意:到現在,吃燈酒則是同街道社會的家家戶戶共同出資。“丁酒”仍是原來的“丁酒”,仍有街道社區中,當年喜得貴子的家庭共同出雞、鴨、豬頭為主(一般占所有費用30%左右),但燈酒節卻賦予了街道社區里人們聯絡感情、鄰里溝通往來的一個很好平台。很多外出奔波、讀書工作的人、很多街道里平常往來較少的人,趁著這個過年燈酒節的機會聚在一起聯絡感情、敘敘舊,成為了當今社會鄰里關係冷漠的最好的“反面教材”!這一活動值得向全國推廣。
炮龍節開幕式
時間:19:00主地點:炮龍老廟(雲集約18條龍、其中五條是百年老龍王,見圖)
當天傍晚6時40分,從四面八方奔涌到炮龍節發源地“炮龍老廟”(原佛光寺)開光點的市民與遊客,一睹舞炮龍風采,炮龍老廟門前人山人海。只見5條白須巨龍被蓋住雙眼,幾百位全副武裝的警察維護秩序、幾十家各大電視台媒體從中午就搶占了制高拍攝點準備直播。在老廟門口,一位長者拿著一隻雞,等待開光;旁邊的角落香火裊裊,不時有民眾去燒香;許多台攝像機、照相機在狂拍。。。
時間到晚上7時。
“開光!”開光師傅大聲說。人群像炸開了鍋,紛紛湧向開光點,使開光處的人群混亂,幾乎失控。
兩名青年舞著子珠和財珠,帶領龍頭靠近視窗開光。拿雞的長者咬破雞的羽冠後,用雞血對準龍嘴內含的龍珠塗血,炮龍老廟一位主持撕開遮蓋雞眼睛的布。當龍頭向上仰,拿雞血塗龍眼的瞬間,龍的靈魂附回龍體,不管是當地居民還是外地遊客紛紛點燃鞭炮開始炸龍,“啪啪啪”,鞭炮聲在四面八方響起,巨龍王狂舞,鞭炮聲響徹雲霄。
)等樂器開路,火籃高舉,火把相隨,按事先安排好的線路,在賓陽縣城所在地蘆圩鎮的永武、同仁,楓江、太平、仁愛等11條街道循序漸進。
炸炮龍
時間:晚上,19時00分至次日6時30分轟隆的炮聲震耳欲聾,空氣中瀰漫著濃烈的火藥味,火把此刻揮動著,佛光寺前臨浦街已是一片火的歡騰,此時人群在這裡歡呼著,不知疲倦的遊客伸長脖子望著,生怕錯過每個精彩的鏡頭。
舞龍者頭戴藤帽,身系腰帶,吆喝著赤膊上陣,任由鞭炮在身邊爆炸。炮助龍興,龍憑炮威,上百條巨龍時而高昂起頭,向天空噴射出一團團火焰;時而搖擺奔騰,和光彩奪目的大金珠相互輝映。一串串的電光爆竹,驚天動地脆響,為巨龍助威助興。
鑽龍肚
炮龍所到之處,各家各戶都夾道相迎,將事先準備好的鞭炮拿出來燃放。有的家庭一買就是幾十萬頭的鞭炮,從自家4樓懸掛而下,要燃放完這些鞭炮,起碼需要20分鐘。炮龍在鋪天蓋地的爆竹中左右翻騰起舞,給每一戶人家叩頭送福。在當地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當這一家的爆竹未放完時,炮龍是不能到另一家去舞的,因此,往往是一個通宵,炮龍才舞過一條小街。
當龍在炮光中游舞時,人們紛紛擠到迴廊下,伺機“鑽龍肚”,即從龍的肚皮下穿行。傳說鑽了龍肚能帶來一年的吉祥如意:大人事業有成,家寇美滿;若是年輕的情侶攜手鑽龍,今生定能喜結良緣,白頭偕老。鑽龍肚不僅給人一種在炮聲火光中穿行的刺激感,更因它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舞動的龍身,片刻不熄的爆竹聲,大人、青年、孩子紛紛穿梭在龍身的左右,樂悠悠的,全然忽略爆竹在身邊炸響。
搶龍珠
龍身的每一件東西都代表著吉祥如意:捋下幾絲龍鬚,系在家畜欄上,能求得家畜無病無瘟;扯一小塊龍皮,可保你今年五穀豐登;最吉祥的是取得龍含於口中的財珠,商人獲得此珠就能生意興旺、財源廣進。所以,引來人們不遺餘力地“搶龍珠”,以博得一年的好兆頭。
據當地人介紹,隨後當炮龍行至街尾時,整條龍僅剩下骨架和筋。這時由族中長者指揮人們燃
起火堆,奏響八音,把龍投進火中,讓它隨著熊熊的烈火升天,這叫做“送龍歸天”、至此,舞龍就算結束了。人們就著那堆熊熊烈火,架起一口大鍋下了水;米、碎肉、作料等熬一大鍋“龍粥”以慰勞舞龍的勇士,各家各戶的人們也紛紛來分享“龍粥”。據說喝了“龍粥”能消痛去病。這時天也大亮了。
炮龍節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了
炮龍比一般常見的彩龍要大,裝裱簡單,短有7節,長有11節不等;龍長有30-40米,龍頭龍尾用竹篾扎制,用沙紙裝裱,龍身用色布裝配。舉舞之前,一般由組織單位發動捐獻,籌備,張貼龍路(即向全城各單位各戶發出邀請喜貼),敬請當日炮竹增光。是日,黃昏時分,無論是舞龍人,還是鳴炮者,無論是父老鄉親還是貴客嘉賓,他們從四面八方奔踴到各個開光點,興奮地等待著開光一刻。舉舞時,組織單位首先舉行開光(開光可分多個點)儀式。開光時,"啪啪啪",總指揮準時發出三發信號彈,震撼人心的開光時刻突現,多處開光點的幾十條龍同時向天地拜幾拜,迅速間萬炮齊鳴,光焰沖天,巨龍狂舞,歡聲雷動。整個縣城傾刻變成了炮龍之城,輝煌之城。開光後,由龍牌、鑼鼓、八音(嗩吶、京胡、二胡、大胡、秦琴等管弦樂器以大小鑼鼓、鈸、木魚)等打擊樂器開路,高舉火藍、火把相隨,按事先安排的龍路循序漸進。舞龍者可分多套人馬,輪流舉舞,他們頭戴滕帽,身系腰帶,個個赤膞上陣任由多少鞭炮爆灼。請看吧,炮助龍興,龍憑炮威,那一條條穿著金色龍袍的巨龍,時而高昂起頭,向天空噴射出一團團吉祥的火焰,時而搖著奔騰,和光彩奪目的太金珠相戲相樂,一串串的電光炮竹,驚天動地煨響著,為巨龍助威助興。炮龍每到各家各戶各單位,都事先備足炮竹夾道而迎。凡炮龍到之處,鞭炮齊鳴,焰火繽紛,萬頭攢動,鼓樂助興,熱鬧非凡。炮龍每到一家都必須待鞭炮響停後方可向前舞去,放炮竹數量有的戶放幾千頭,有的放數十萬頭。舞龍一定要沿原來邀請的大街小巷舉龍舞去,直到舞完所有的街道為止。炮龍舉舞一般連續晝夜,炮竹長鳴,也可直至兩晝夜。舞龍者(人馬)不怕疲勞,晝夜不睡,堅持到底。如有炮龍被炮毀,不管多少條龍全在所不顧。炮龍節,人們看到的是全城街巷人群萬頭贊動,鞭炮轟鳴,霧氣沖天,竹光映紅滿城,街道全是鋪滿炮竹紙屑和火藥的塵砂。
賓陽炮龍之所以能夠久盛不衰,全在於當地人民認為舞炮龍能招吉祥興旺。當晚舞炮龍時,有不少人抱子抱孫去鑽"龍肚",以求吉祥;敬請炮龍進自家屋宅舉舞,更為吉利。有些民眾求子心切,早與龍隊私下定取"龍珠",以求添丁發財。
20世紀80年代後
賓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炮龍節規模更為盛大。1993年炮龍節,賓陽縣委、縣人民政府隆重召開炮龍節招待會,邀請廣西區、地、鄰縣各廳、部、委、辦、局、銀行、公司、軍分區等有關領導及海外僑胞,港澳台胞、外籍在華的專家、教授等200多人參加。這年炮龍節,為歷史上最隆重、最盛大的一次,共有炮龍28條,游遍全城12條街道,熱鬧通屑達旦。2007年,為了展示賓陽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豐富的民俗風情,打響炮龍文化特色品牌,賓陽縣委、縣政府決定舉辦百龍舞賓州炮龍節活動。外地遊客約十五萬,自駕車3萬多
2008年參加炮龍節的各地遊客約20萬,自駕車猛增到7萬多
2009年參加炮龍節的各地遊客約28萬,自駕車近8萬
2010年參加炮龍節的各地遊客約30萬,自駕車8萬多
2011炮龍節 南寧市委書記親自上陣“全副武裝”參與了舞炮龍活動。參加炮龍節的各地遊客約40萬,自駕車猛增到10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