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泄葉

藩泄葉

本品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的乾燥小葉。 甘、苦,寒。歸大腸經。瀉熱行滯,通便函,利水。用於熱結積滯,便秘腹痛,水腫脹滿。狹葉番瀉:呈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5cm,寬0.4~2cm,全緣,葉端急尖,葉基稍不對稱。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淺黃綠色,無毛或近無毛,葉脈稍隆起。革質。氣微弱而特異,味微苦,稍有粘性。尖葉番瀉:呈披針形或長卵形,略捲曲,葉端短尖或微凸,葉基不對稱,兩面均有細短毛茸。孕婦慎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藩泄葉
  • 拉丁學名:Cassia angustifolia Vahl
  • 別稱:旃那葉、瀉葉 、泡竹葉、丁內未利番瀉葉、埃及番瀉葉。
  • :植物界
  • :豆科植物
  • :狹葉番瀉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鑑別,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臨床套用,使用禁忌,藥理知識,植物栽培,中藥化學,

形態特徵

呈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5cm,寬0。4~2cm,全緣,葉端急尖,葉基稍不對稱。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淺黃綠色,無毛或近無毛,葉脈稍隆起。革質。氣微弱而特異,味微苦,稍有黏性。
尖葉番瀉:呈披針形或長卵形,略捲曲,葉端短尖或微凸,葉基不對稱,兩面均有細短毛茸。

分布範圍

產於熱帶非洲尼羅河流域,現廣東海南、雲南已從國外引種栽培。

主要價值

瀉熱行滯,通便,利水。用於熱結積滯,便秘腹痛,水腫脹滿。性味歸經:甘、苦,寒。歸大腸經。用法用量:2~6g,入煎劑宜後下,或開水泡服。注意:孕婦慎用。備註:(1)服量不宜過大,過量則有噁心嘔吐、腹痛等副作用,一般配木香藿香等行氣和中藥品同用,可減少此弊。
藩泄葉藩泄葉
摘錄:《中國藥典》

鑑別

(1) 本品粉末淡綠色或黃綠色。晶纖維多,草酸鈣方晶直徑12~15μm 。非腺毛單細胞,長100~350μm,直徑12~25μm ,壁厚,有疣狀突起。草酸鈣簇晶存在於葉肉薄壁細胞中,直徑9~20μm。上下表皮細胞表面觀呈多角形,垂周壁平直;上下表皮均有氣孔,主為平軸式,副衛細胞大多為2 個,也有 3個的。
(2) 取本品粉末25mg,加水50ml及鹽酸2ml ,置水浴中加熱15分鐘,放冷,加乙醚40ml,振搖提取,分取醚層,通過無水硫酸鈉層脫水,濾過,取濾液5ml ,蒸乾,放冷,加氨試液5ml ,溶液顯黃色或橙色,置水浴中加熱2 分鐘後,變為紫紅色。
(3)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和水的等量混合溶液3ml,超聲處理30分鐘,離心,吸取上清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香瀉葉對照藥材0。5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使成條狀,以醋酸乙酯-正丙醇-水(4:4:3)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螢光斑點;噴以20%硝酸溶液,在120℃ 加熱約10分鐘,放冷,再噴以5% 氫氧化鉀的稀乙醇溶液,在日光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化學成分

狹葉番瀉 呈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5~5cm,寬0.4~2cm,全緣,葉端急尖,葉基稍不對稱。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淺黃綠色,無毛或近無毛,葉脈稍隆起。革質。氣微弱而特異,味微苦,稍有粘性。尖葉番瀉 呈披針形或長卵形,略捲曲,葉端短尖或微凸,葉基不對稱,兩面均有細短毛茸。番瀉樹屬於豆科植物,在廣東雲南海南諸省有載培。番瀉葉有尖葉、狹葉之分,形似細小的柳葉。味苦,含二聚蒽酮類和黃酮類物質,肯有消積導滯的作用,適用於習慣便秘。新近,套用現代醫學臨訂檢驗方法,用番瀉葉治療急性胃、十二指腸出血,取得了較好療效。經340例套用,6天內完全止血者為320例,其中顯效286例,總有效率達94%。止血療效優於常規止血西藥,是“止血不留淤”的良藥。
藩泄葉藩泄葉

藥理作用

狹葉番瀉葉含番瀉甙(sennoside)A、BC、D,大黃酚(crysophanol),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3-甲基-8-申氧基-2-乙醯基-1,6-萘二酚-6-O-β-D-葡萄糖甙(tinnevellinglucoside),小葉中含山奈酚(kaempferol)。
藩泄葉藩泄葉
尖葉番瀉葉含番瀉甙A、B、C、D,大黃素,大黃素甲醚,大黃酚。嫩葉中含山奈酚。此外,同屬植物耳葉番瀉(Cassiaauriculata)葉含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s),樹皮含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

臨床套用

1.瀉下作用本品對小鼠、大鼠、家兔等多種動物及人均有顯著的瀉下作用,小鼠和兔於藥後2-4b致瀉,人口服後約6h引起瀉下。本品致瀉有效成分主要為番瀉甙A和B,尤其是番瀉甙A,番瀉甙C雖致瀉作用與A相近然含量很少。番瀉甙A20mg/kg即可引起小鼠瀉下。但倘於A中混入20%的C,則可使番瀉甙A的作用增強1.6倍。番瀉甙於小腸可以有部分吸收,後經血流或膽汁進入大腸,而主要則由小腸直接進入大腸,在腸內細菌作用下經水解、還原等變化成為大黃酸蒽酮或大黃酸蒽酮-8-葡萄糖甙。由於直接注入大黃酸蒽酮的瀉下作用不受影響,且可見腸內大黃酸蒽酮的生成量顯著減少,故認為大黃酸蒽酮才是番瀉甙引起瀉下的真正成分。另一方面,在翻轉小腸和結腸囊番瀉甙可阻止葡萄糖和Na的跨腸壁轉運,表明抑制腸道對葡萄糖、鈉和的吸收,增加腸腔內容積繼而刺激腸壁反射性地使小腸和結腸蠕動增強,也可能是其致瀉機制之一,且小腸也是其瀉下成分的作用部位。 2.止血作用對胃、十二指腸出血有效。用本品水浸液於胃鏡下噴灑於胃出血處,直視可見有即刻止血作用。番瀉葉總甙200mg/kg腹腔注射可明顯縮短小鼠出血時間。番瀉葉口服,可便血小板數及纖維蛋白原含量增加,凝血時間、凝血活酶時間、血漿復鈣時間和血塊收縮時間縮短。此外,本品對鹽酸和消炎痛所致大鼠胃黏膜損傷的保護作用也有利於對胃、十二指腸出血的防治。
藩泄葉藩泄葉
3.抗菌作用番瀉葉浸液對多種細菌有抑制作用,如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甲型鏈球菌以及白色念珠和某些致病性皮膚真菌。
藩泄葉藩泄葉
4.其他作用對於實驗性腸梗陰大鼠,番瀉甙50mg/kg腹腔注射可使降低的腸黏膜組胺含量恢復至正常水平。此外,曾報告本品有箭毒樣作用,能阻斷神經-肌肉接頭衝動的傳遞、阻止乙醯膽鹼與M受體的結合而使肌肉鬆弛。
5.毒性番瀉葉總甙腹腔注射小鼠的LD50為1.414g/kg,折合生藥為36.3g/kg。

使用禁忌

1.治療急性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症及消化道出血:一般每次服番瀉葉膠囊4粒(每粒含生藥2.5g)每天3次,24小時內未大便者加服1次。(《中醫雜誌》1986;(11):56)2.用於便秘:一般每日用乾番瀉葉3~6g,重症可加至10g,開水浸泡後服用。(《中藥通報》1987;(7):51)
藩泄葉藩泄葉
3.用於促進術後腸功能早期恢復:以番瀉葉4g開水泡服。(《中國鄉村醫生》1988;(1):35)
4.於肛腸病術前套用以代替清潔灌腸:於術前1天下午禁食,下午3時以番瀉葉10g開水泡服。

藥理知識

1.用量過大 番瀉葉致瀉作用因人而異,有人服用10克,並無通便作用,亦無不良反應。但有人服10克則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表現為腹痛、黑便。所以常規用量也應先以小劑量試用,逐漸加量。用量過大可致噁心、嘔吐、腹 痛、腹瀉,並可見頭暈、行走不穩、面部麻木等。一般用於緩瀉勿大於2克,峻瀉勿大於6克。
2.藥不對證 番瀉葉性寒,瀉下的同時可傷正氣,所以體虛津虧而長期便秘者不宜用此峻下。臨床可見一些老年病人長期自服番瀉葉導瀉,雖一時腹氣通暢,但並非治本之法,而且會加重氣陰虛損,不利於從根本上解決便秘症狀。此時應配肉蓯蓉、鎖陽、炎麻仁、地黃等補腎、養陰、潤下之品,以小量番瀉葉緩下,並逐漸撤減番瀉葉。
3.婦女哺乳期、月經期及孕婦忌用。劑量過大,有噁心、嘔吐、腹痛等副作用。
可促進腸蠕動而致瀉。番瀉葉有強烈瀉下作用,有效成分為番瀉甙A、B,吸收後的分解產物可興奮骨盆神經節而收縮大腸,引起腹瀉,並認為用於急性便秘比慢性便秘者更適合。 此外,本品還有抗菌解毒作用。

植物栽培

從播種至開花結實只需3-5個月。適宜生長的平均氣溫有低於10℃的日數應有180-200d,此期積溫不少於4000-4500℃。在我國較乾熱的雲南元江縣,年平均氣溫23.8℃,年雨量484.7mm,引種生長較好。土壤要求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土或沖積土,土壤微酸性或中性為宜。栽培技術種子繁殖:一般採用大田直播。宜2-3月旱季或於10-11月雨季末少雨時播種。行株距70cm×50cm,播種前一日控小穴澆足水,每穴播5-6粒,覆土2cm,蓋草保溫。田間管理苗長高至10cm左右時間苗,帶土移植於缺苗穴、保證每穴有壯苗1株,苗期每15d施清水肥1次。現蕾期施稍濃的腐熟人糞尿,並摘蕾摘心,促進枝葉生長繁茂,提高產量。留種地不摘蕾,並增施磷鉀肥,促進籽粒飽滿。整個生長期,特別是雨後要勤除草、鬆土,防雜草遮陰和爭奪養分,並防止土壤板結。
病蟲害防治①立枯病,為害幼苗,在發病前或初期噴1:1:150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防治;同時注意在旱季播種,施用石灰粉改善土壤pH及加強苗期管理。②葉斑病,為害葉片,可噴1:l:100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1000-1500倍液。③粉蝶幼蟲,為害枝葉,在雲南元江地區用“細腰馬蜂”天敵防治。

中藥化學

(1)粉末遇鹼液生成紅色。
(2)取本品粉末25mg,加水50ml及鹽酸2ml,置水浴中加熱15min,放冷,加乙醚40ml,振搖提取,分取醚層。通過無水硫酸鈉層脫水,濾過,取濾波5ml,蒸發至乾,放冷,加氨試液5ml,溶液顯黃色或橙色,置水浴中加熱2min後,變為紫紅色。(檢查蒽醌類)
番瀉葉為豆科山扁豆屬植物,有狹葉番瀉及尖葉番瀉之分。本品含有番瀉甙A及番瀉甙B,並含蔥酮衍生物:蘆薈大黃素、大黃酚大黃酸等。具有瀉下作用及抗菌作用,番瀉葉還有箭毒樣作用。《飲片新參》謂番瀉葉性味苦、涼,功能“瀉熱利腸府,通大便。”《現代實用中藥》說它“少用為苦味健胃藥,能促進消化;服適量能起緩下作用;欲其大瀉則服40~60毫升,作浸劑,約數小時即起效用而泄瀉。”有人認為:番瀉葉作用較廣泛而強烈,用於急性便秘比慢性便秘更適合。但平素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