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呂氏家族墓地

藍田呂氏家族墓地

2006年3月~2009年12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對藍田縣五裡頭村北宋呂氏家族墓地進行了調查、測繪、勘探及發掘。共清理墓葬29座(成人墓葬20座、嬰幼兒墓葬9座)和東、西、北三側圍溝各一處,調查勘探家廟遺址一座。出土遺物700餘件組,磚、石墓志銘24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藍田呂氏家族墓地
  • 發掘時間:2006年3月~2009年12月
  • 發掘地點:藍田縣五裡頭村
  • 出土遺物:700餘件組磚、石墓志銘24合。
墓地外部,墓地內部結構,墓葬文物,家廟遺址,收穫與探索,歷史價值,相關報導,

墓地外部

墓地東、西、北部均有圍溝環繞,形成長321、寬273米南部敞開的南北向長方形墓園。墓葬群位於墓園正中偏北,墓地中軸延長線正南500米處為呂氏家廟“呂氏莊閣雲寺”故址。墓葬排列脈絡清晰,中軸線上自南向北縱向貫魚式為長子長孫系列,橫向則按輩分分排布置。墓地使用時間為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至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總計埋葬五代呂氏族人。

墓地內部結構

墓葬皆為豎井墓道、土洞墓室,坐北朝南,深7.5~15.5米。形制有單室、前後雙室、並列雙室、單前室雙後室、主室帶側室五種,頂部近平或略拱。其中有3座墓葬主室上部縱向疊置1~2個空墓穴,應屬防盜掘設施。葬具及人骨已朽,死者基本為仰身直肢斂於棺槨中。
內部結構內部結構

墓葬文物

發掘至今共出土器物600餘件組,包括陶、、石、銅、鐵、錫、銀、金、漆、骨、珠貝類,皆為實用器。
其中陶器數量較少,以灰色陶罐、灰色鏟形陶硯為代表。瓷器均屬餐飲具,以陝西銅川耀州窯青釉瓷為主,包括五曲刻花碗和盤、纏枝牡丹紋梅瓶、牡丹紋渣斗、獸鈕深刻花蓋碗、素麵套裝酒壺與溫酒樽、素麵套蓋瓷盒等,做工精到、造型別致、釉色晶瑩細膩。其中套裝酒具的出土,印證了耀州窯生產的花口樽有與酒壺配套使用的功能;而套蓋瓷盒共設內外雙重蓋,內蓋又為兩件組合而成,根據需要既可全部打開又能只提揭中心小蓋鈕取物,更好地起到封閉作用。出土瓷器中屬景德鎮湖田窯青白釉瓷的較少,但品相好、造型佳。如瓜棱腹執壺,圓唇、高領、鼓腹、平底,執手與短流對生肩上,蓋鈕做蹲獸狀,蓋沿與執手端各有小貫耳以穿繩連線,構思縝密周到,執手與流設計得當、使用方便順手,加之渾然墩厚的外觀造型、剔透細膩似天成的青白釉色,使其在眾多出土瓷器中獨占鰲頭。還有一件素麵香熏亦是寶中之寶,精緻的做工附以巧妙的構思更顯出影青瓷具的玲瓏晶瑩。此外,還出土有建窯的黑釉茶具,其釉色莊重華美。其中兔毫茶盞、油滴釉茶盞等在宋代上流社會中非常流行。隨葬器物中河北定窯的產品則以碗、碟等餐具和瓷盒居多。其中出於M2東後室的印泥盒中尚保留半盒紅色印泥。
驪山石器是每座墓葬中必出的物品,極具地域特色。驪山石產於驪山北麓,色青灰、質疏鬆,以此石為茶具和儲物器,不但製作便宜,且具有透氣保質功能。此外,各類石硯是隨葬器物中的又一亮點。豆綠色俏紅邊賀蘭石硯以其巧奪天工、自然俏色而稱瑁世間孤品;黛色歙硯的細膩質地、潤澤成色以及渾然厚重的器形都充分顯示了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超凡脫俗。
銅器不多,主要為鏡類,分方、圓兩種,素麵居多,置於棺、槨蓋上,起照妖鎮邪作用。鐵器主要有三類,即剪刀、犁頭與棺環,置於墓道入口處,取其諧音,意指“剪斷塵緣、離別人世”。較為特殊的是M2東後室土的鎮壓木槨四角的臥牛,體量沉重、造型逼真,其用意尚不能確知,推測仍為震懾避祟之物。
金、銀器很少,有素麵金簪一枚,造形簡潔質樸,當為男子束髮所用;鏨花妝盒一件,圓形,大如胡桃,精巧玲壠,應屬女子隨身攜帶之物。蓋面鏨刻大朵牡丹、下襯魚子紋。盒記憶體留暗紅色物質,經科技大學實驗中心鑑定,為女子使用之胭脂。
此外,錫屬較活潑金屬,所以大部分錫器均損毀嚴重,從器形看,主要用做茶具、餐具;而漆器在北方很難保留,在這批墓葬中雖然不多見,但有出土,只是保存狀況極差而無法提取,現僅存一件碗狀器皿,器胎已朽,僅剩內紅外黑漆皮兩層。
已發掘墓葬中共出土磚、石墓志銘23盒,是難得的珍貴文字資料,十分重要和珍貴。石墓誌多為一盒,盝頂式志蓋上篆刻墓主職官或封號,志石為近方形,陰刻楷書志文。墓誌尺寸差異較大,與墓主身份、家族榮衰有關。磚墓誌皆為鋪地方磚製成,面上刻劃楷書,內容簡單,主要用於家族中未成年人。

家廟遺址

家廟遺址位於墓地中軸線南500米,為北宋時期呂氏家族所建,名曰:呂氏莊雲閣寺。金代毀於戰亂,明朝藍田縣政府為紀念呂氏四傑,撥專款在其廢墟上建立呂氏祠堂。該建築經調查、鑽探後可確定為南北向三進院式磚木結構,門頂為拱形,現有寬2米青石門條為證。前院正中建五開間式正房,現遺留房屋殘址。中院仍居中設五開間正房,現房屋基址輪廓及柱礎仍模糊可見;後院呈四合院格局,應屬祠堂看護者、往來祭拜人住宿歇息之處。清代文人牛兆廉是白鹿原上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祖上與呂大臨等兄弟淵源頗深,曾受其教誨。他本人亦致力於朱熹理學的研究與傳播,在呂氏祠堂中辦學授教,故該處自清代以來又是學堂所在。解放後五裡頭村民辦國小順理成章建於此地。80年代中期,原房已破敗不堪,為確保學生安全,校方將其拆毀,並於中、後院間蓋就兩層磚混教學樓。中院後部、後院前部遺蹟被破壞殆盡。只有那些零散在角落草叢中的石條、柱礎、碑座和殘磚碎瓦,還有那歷盡滄桑依然挺立的兩株古柏,默述著這個古老家族的輝煌。

收穫與探索

通過對呂氏家族墓地的一系列田野考古工作及對出土文物、墓志銘文等資料的初步清理規整,現有以下幾點收穫:
1.通過考古發掘,較完整地揭示了北宋呂氏家族墓地全貌,該墓地是由27座墓葬、“門”字形圍溝、家廟遺址三大部分配套組成的整體結構。
2.出土的眾多墓志銘文確定了大部分墓葬主人名諱身份,以此為依據,可排列出家族墓葬的分布次序:墓葬布局呈馬蹄狀,最南端為高祖呂通墓,身後為祖呂英、呂黃墓,其後為一字排開的父輩七座墓葬,包括呂大臨等兄弟。再後屬“山”字輩子嗣墓葬。重孫輩僅葬一人,因年輕夭折而祔於祖父墳塋之側。故云,藍田呂氏家族墓地中共埋葬五代人,使用時間在北宋中、晚期的40餘年之中。
3.出土墓誌內容豐富,為研究北宋官制、科考制度以及河南汲郡呂氏家族起源、分支、途遷和定居陝西藍田後的家族發展譜系、延續脈絡、家族成員在墓地中墓穴的排列制度提供了極其珍貴的第一手研究資料。根據出土墓誌。現排列出藍田北宋中、晚期呂氏家族譜系。
4.大部分紀年墓中都有陶器出土,從而為北宋時期考古學的分期斷代提供了最確實可靠的實物標準器。清理的大量耀州青瓷器、景德鎮湖田窯青白瓷器、建窯茶具、定窯瓷器都製作精美、形制完整,不但為研究宋代制瓷工藝提了更多更完整的標本,而且在鑑賞審美方面也不失為一批難得一見的優秀藝術作品。出土的驪山石茶具用品獨樹一幟,其他地區宋墓出土器中基本不見。
5.對發掘過程中提取的石器標本做了科學鑑定,確定其質地結構、特性及產地。瓷盒內收藏的紅色、暗紅色、白色膏、粉狀物與墓中提取的黑色物質標本均專程送交中國科技大學實驗中心檢測,明確其質地、名稱、結構,使自然科學技術在考古研究領域中得到充分發揮。
6.呂氏四兄弟中呂大忠呂大鈞墓葬已確知,呂大防卒於福建宮任上,靈柩是否運回歸葬尚有不同說法,但藍田墓園中至今沒有明確信息反映其位置。呂大臨墓葬現今亦位置不明。筆者認為上述M2很可能即呂大臨葬所,原因有三。首先M2位於“大”字輩族人墓葬排列線上,但因早年被盜,墓誌遺失,墓主不詳;其次“大”字輩族人墓葬基本可對人入室唯大臨去處不明;另外,M2中出土屬大臨所有的銘文石墩。至於能否確定,還需整個墓地發倔結束才能知曉。

歷史價值

通過對呂氏家族墓地的發掘,較完整地揭示了北宋呂氏家族墓地全貌,為研究北宋家族墓地的構成提供了寶貴資料。出土的眾多墓志銘文確定了大部分墓葬主人的名諱身份,以此為依據,可排列出家族成員墓穴的分布次序,這對研究北宋家族墓葬禮制提供了重要線索。出土墓誌內容豐富,為研究北宋官制、科考制度以及河南汲郡呂氏家族起源、分支、遷徙和定居陝西藍田後的家族發展譜系、延續脈絡提供了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呂大臨墓葬雖早年被盜,墓誌遺失,但有證據顯示其墓葬位置亦可基本確定,這對研究中國考古學史亦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報導

1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舉辦的年度考古學論壇正式對外發布了2009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江蘇張家港市東山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內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山東高青縣陳莊村西周遺址、河南安陽縣西高穴曹魏高陵、陝西藍田縣五裡頭北宋呂氏家族墓地、江西高安市華林宋元明時期造紙作坊遺址等六項考古發現入選。
北宋金石學家呂大臨與兄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並稱“藍田呂氏四賢”。1月13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蘊在中國社科院“200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考古學論壇上詳細匯報了陝西藍田縣“中國考古學鼻祖”呂大臨家族墓地的發掘情況。
呂大臨是中國最早的金石學家(青銅器專家),他的大部分著作已散失,只留下《易章句》和《考古圖》。《考古圖》將青銅器和青銅器銘文作為一門學問系統地進行研究,並對文字加以考證,奠定了現代考古學、古文字學的基礎。2006年3月至2009年12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對陝西藍田縣五裡頭北宋呂氏家族墓地進行調查、測繪、勘探及發掘,共清理墓葬29座(成人墓葬20座、嬰幼兒墓葬9座),出土遺物700餘件,磚、石墓志銘24塊,另勘探出家廟遺址一座。北宋呂氏家族墓葬排列脈絡清晰,中軸線上自南向北縱向為長子長孫系列,橫向按輩分排列布置。墓地使用時間為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至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總計埋葬五代呂氏族人。隨葬器物種類有瓷、陶、石、鐵、銅、錫、銀、金、漆及珠貝類。
中國社科院考古學論壇2002起每年舉辦一屆,是中國最新考古信息的交流平台、重大考古發現的展示舞台和最新考古進展的學術講台。(三秦都市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