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星魚的學名為絲鰭毛足鱸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 (Pallas, 1770) ,隸屬於歸屬於鱸形目(Perciformes)攀鱸亞目(Anabantoidei)絲足鱸科 (Osphronemidae)。原產中國雲南,寮國,泰國,高棉和越南的湄公河流域。該魚腹鰭已退化為長絲狀物,故又名絲足鱸。其體側有三塊極其鮮明的黑色圓斑,一個在鰓蓋後,一個在軀部中央,一個在尾柄基部,把魚體裝飾得非常俏麗。三塊圓斑就象三顆黑色的星星,鑲嵌在藍色的天空中,故被贊為三星魚、藍星魚或藍三星。常見的藍曼龍是三星魚(藍星魚)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 (Pallas, 1770) 的人工變種品種。
基本介紹
簡介,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殖特點,
簡介
又名“藍三星”、“絲足鱸”。熱帶觀賞魚。產於西雙版納。藍星魚的外形體長可達10—15厘米,卵圓形,側扁,眼較大,背鰭短而高,腹鰭長絲體達尾鰭,鰭基起自胸下至尾鰭基部,尾柄很短,尾鰭分叉。藍星魚遍體藍灰色,在軀幹中部和尾柄處各有一塊深藍色圓斑,與黑眼珠形成等距離的三個斑點,各鰭淡黃色,有小點。藍星魚雜食性,魚蟲、絲蚓、孑孓和乾飼料都可攝食,性情內向愛靜,喜棲息於水草多的靜水或緩流水中。藍三星4—5月齡性成熟,雌性魚鰭短而鈍,腹部膨大,雄性魚色澤艷麗,背鰭較尖長。雄魚與雌魚配對入箱後,雄魚吐泡沫築浮巢,浮巢達一定幅度後,雄魚開始追逐雌魚。雌魚游到浮巢下,雄魚彎體擁抱雌魚,幾次擁抱翻滾後,完成產卵、排精。撈出雌魚,留下雄魚守巢護幼,24小時後仔魚孵出。
形態特徵
體形和習性:體長可達10——15厘米,體高、側扁,胸腹部至尾柄末端呈長弧形。腹鰭長絲體胸位,臀鰭相應前位,鰭基延長直達尾鰭基部,尾鰭短,略分叉。通體藍灰色,在鰓蓋後、軀幹中部和尾柄處有三塊大黑斑。各鰭淡黃色。繁殖期臀鰭出現橙紅色寬邊。藍星魚最適宜生活的水溫是22——26℃,對水質沒有特殊的要求。有褶鰓可以利用空氣中的氧氣,不愁水中缺氧。雜食性,魚蟲、水蚯蚓、乾飼料、蝦蟹籽粒都攝食。藍星魚愛靜,不愛動。因此,不宜與好動的魚類混養,例如:斑馬魚等。
繁殖特點:4 ~5 月齡性成熟,雌雄魚較難區分,仔細觀察,可見魚色較雌魚艷麗,背鰭較尖長。繁殖
繁殖水溫應達27——28℃,其餘條件與飼養期相同。當雌雄魚配對人箱後,雄魚吐泡沫築浮巢,至浮巢達一定幅度後,雄魚開始追逐雌魚,雌魚游到浮巢下,雄魚彎體擁抱雌魚,幾次擁抱翻滾後,完成產卵、排精過程,
此時應撈出雌魚,留下雄魚守巢護幼。通常,受精卵在浮巢內經24小時孵出小魚,但應注意小魚應儘快撈起。
生活習性
1、對溶氧的要求:藍星魚和麗麗魚、珍珠魚一樣有褶鰓的輔助呼吸器官,位於鰓腔上方,由黏膜狀的複雜皺褶組成,可以在含氧量較少的水中生活,並且當水體缺氧時還可以浮到水面吞咽空氣,所以它們對水中缺氧不會犯愁。
2、溫度要求這種魚喜歡棲息於不太流動或完全靜止的天然水域中,對水質沒有特殊的要求。需要的水溫比較高,但耐低溫的能力卻較強,有時偶爾也在低溫處(14℃)生存,致死的下限溫度為11.5℃。一般養殖此魚最適宜的水溫為23~26℃。
4、飼養:由於藍星魚軀體較大,且愛幽靜,所以飼養水族箱宜大些,同時箱內最好種植一些水草,如能同時用美麗的石塊堆成假山,既可供藍星魚藏匿,又能引起“以景襯魚”的作用。藍星魚適應能力強,性情溫和,常有規律的游到水面。因其常欺負體型比自己小的魚兒,所以不能和個體特別小的魚如寶蓮燈、紅綠燈、綠蓮燈等在同一個水族箱混養,但可以和體型大小一致的其它品種的熱帶觀賞魚混養。
藍星魚體長可達10——15厘米,體高、側扁,胸腹部至尾柄未端呈長弧形。對水質沒有特殊的要求。
體呈橢圓形,側扁,頭中等大,眼大,位於頭側中央,胸腹部至尾柄末端呈長弧形。腹鰭胸位,已退化為絲達尾部,起觸覺器官的作用。成魚體長約在10~15厘米。其通體為藍灰色,腹部為淺黃色,在弱光的照射下身體發出綺麗多彩的紫羅蘭色,其體側有3個黑色的斑點,背鰭、臀鰭和尾鰭灰色,各鰭上有白色珍珠狀的斑點。背鰭短而高,略帶黃色,展開時飄飄如一面小旗。臀鰭很長,自胸部往後一直延伸到尾鰭基部,淡黃色,有鮮麗的橙紅色寬邊,遊動時酷似柔軟的裙邊在迎風飄動。尾鰭淺叉狀,基色淺黃而透明。鰓蓋部閃爍藍色綺麗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