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浩偉

薛浩偉

薛浩偉,一級演員,余派老生,1927年生於北京的一個梨園世家。2019年5月19日凌晨4點13分在合肥去世,享年93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薛浩偉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27年
  • 逝世日期:2019年
  • 職業:一級演員
  • 代表作品:《滿江紅
生平經歷,藝術成就,天賦勤奮,婚姻家庭,

生平經歷

其父薛長發,京劇藝人;祖父薛寶善,先學梆子,隨著京劇之興起而改唱二黃;曾祖薛固久,藝名“十二紅”,乃響噹噹之一代名優,以“秦腔老生之高手”而被載入《中國音樂舞蹈戲曲名人詞典》。薛自幼隨父學藝,四、五歲起,便天天跟著上戲園子,接受京劇藝術薰陶,時而登台客串《三娘教子》、《汾河灣》中娃娃生。十歲拜張鳳祥,學得《天水關》、《魚腸劍》、《文昭關》、《取成都》等十數出汪派戲,兩年後於北京搭班效力。為生活計,十六歲時便辭別父母,孤身南下闖江湖,立足江浙多年。建國後,他廣投名師,力求精進。1953年於上海拜陳秀華譚派戲;同年秋,在赴朝慰問期間,經李多奎引薦,向譚富英行“戰地拜師”禮;1954年於北京,又向名琴師楊寶忠請益,深得其《擊鼓罵曹》中鼓套子演奏之法;同年在中南海慰問解放軍演出期間,又有幸問藝於馬連良;1956年春,著名琴師王瑞芝從香港返滬,經梅蘭芳密友李釋戡先生引薦,再拜王瑞芝學余派藝術。
投師深造之同時,薛未曾脫離舞台。建國之初,先於蘇滬一帶演出,1951年秋任北京革新京劇團團長,率團去呼和浩特演出。繼而,他奔石家莊,闖上海灘,去南昌,下漢口,巡迴演出於大江南北。1957年,首次赴皖於合肥、六安搭班。1958年演於揚州,被留任為該地區京劇團團長,翌年,該團併入江蘇省京劇院,他又被委任為京劇院二團團長。1962年初,他攜帶家小,來到安徽省京劇團,從此,便紮根於京劇故鄉之地。1989年退休後,一面致力於京劇學術研究,一面投身於普及京劇的教學活動之中。

藝術成就

京劇藝術博大精深。薛浩偉在他60餘載的藝術生涯中,由於博學而多才,廣蓄而多發,業績卓著,碩果纍纍,是位集演、編、導於一身的京劇藝術家。建國前夕,20歲的他便以“北京老生”而名噪江南。1951年他參加上海春節文藝競賽演出獲優秀獎;1953年他被入選到名流薈萃的第三屆赴朝慰問團;翌年又被選進全國人民慰問解放軍華北區代表團,連續三進中南海為中央領導和解放軍演出;同年,他與言慧珠合作演出的《梁祝》,由中國唱片公司灌制唱片發行海內外。他的舞台藝術成就當首推他的余派藝術,其拿手的余派劇目有《四郎探母》、《清官冊》、《轅門斬子》、《大探二》、《紅鬢烈馬》、《定軍山》、《戰太平》、《碰碑》、《洪羊洞》、《搜孤救孤》、《捉放曹》、《失空斬》、《奇冤報》、《打棍出箱》、《珠廉寨》、《八大錘》、《御碑亭》等數十齣;他整理改編、自導自演的劇目有《李白》、《白居易》、《東方朔》、《吳越春秋》、《三戲白牡丹》等。1979年他主演了《滿江紅》,獲省戲曲調演演員一等獎;粉碎“四人幫”後,他編演了揭露“四人幫”罪行的《青雲夢》,受到省委領導的高度讚揚;1983年,與他人合作編創的《闖王會獻忠》,又獲劇本創作獎。由於他的藝術成就與貢獻突出,1981年後,他相繼被選為政協安徽省委委員、民盟安徽省委常委。退休後,他將自己幾十年積累的舞台經驗,精心整理,寫就了《京劇功與法》一書。繼而,又致力於京劇起源的學術研究。自1991年起,他先在程長庚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了《徽班起自安慶》的論文(收入《程長庚研究文叢》一),其後,又相繼在《中國京劇》、《戲劇電影報》、《安徽日報》、《京劇之友》報等刊物上,連篇累牘地發表了《徽班不是徽州班》、《徽班·徽音·徽伶》、《潛山潛水·澤及梨園》、《何謂徽州徽劇》、《秦聲楚歌皮黃一體》、《[南梆子]的興衰盛敗》、《[高撥子]的原起與形成》等數篇學術論文。這些論文,不但是薛浩偉自身藝術成就的體現,同時,對於中國京劇史的研究,也是一份很有價值的貢獻。

天賦勤奮

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的成因,一般地說,半由天賦半由勤。薛浩偉當然也不例外。論天賦:他生來有副好嗓子,五音純正,且高音堂亮,低音寬厚,音色甜潤;身材修長勻稱,扮相清秀,舞台形象可人;更兼天資聰穎,反應敏銳,能集眾位名師的藝術精華於一身。論勤奮:他幼國小戲之初,不論寒暑,天不亮就隨其父去窯台練功喊嗓子,使他這個未進科班的孩子也具備相當的基本功;十六歲後南下闖江湖,他跑過“廉外”,搭過“堂鳴”,串過茶館,甚至撂過地攤。惡劣的環境,艱苦的歲月,磨練了他學藝的堅強意志。他節衣縮食買書看,花錢向老藝人求教,研習四功五法,豐富自己藝術內涵。舞台上,他不僅演自己本行應功戲,還經常串演生行以外的戲,諸如《釣魚龜》的老旦康氏,《打鸞駕》的花臉包公,《法門寺》的丑角賈桂。單就《黃鶴樓》一劇而言,劇中劉備、趙雲周瑜、張飛諸行角色盡皆勝任。為此年復一年,使他通達南北戲路,極大地豐富了征服觀眾的藝術手段。建國後,他遍訪名師以求實學:投陳秀華時,上午學唱,下午練把子,晚上去戲園子看名家演出。學戲之中,他備有一本子,把所學、所看、所悟的東西記下來。那時,他一不識簡譜,二不懂工尺,更無現代導演知識,所謂“記”,只是在本子上畫各種各樣用以表示唱腔行進和舞台動作變幻的符號而已。這本子,是除他自己以外,可謂是誰也看不懂的“天書”。為此一年多,所學頗豐。1992年,有位老戲迷在《戲劇電影報》上撰文,回憶建國初期看薛的演出。文章說:“薛浩偉工老生,當時是言慧珠的丈夫,他的《打金枝》、《除三害》、《失空斬》我都看過,嗓音清亮,頗具余譚風範。”可見薛從陳秀華學有所成。跟楊寶忠鼓套子時,他隨身帶副鐵鼓簽,一有閒暇,抄起就練,半年下來,再操起木質的堂鼓簽來,便覺雙手運用自如,能把楊先生之所教,恰到好處地體現出來。不久後在天津演出該劇時,唱的是余派的腔,用的楊先生所傳的鼓套子,一曲奏罷,掌聲四起。拜王瑞芝,他如魚得水,更加發奮用功,有段經歷,便至今不忘:1956年夏在中國大戲院王玉蓉合作演出《四郎探母》,時逢高溫天氣,連演四十餘場,場場滿座。那期間,早起練功、打把子、學戲;下午王先生操琴為其溜嗓子;晚上演出,由先生為其伴奏;完戲後先生幫他一起總結。為此一天四功,天天如是,勤藝之苦,可見一斑。也正是由於薛浩偉的勤奮好學,王瑞芝才將其滿腹技藝傾囊而授之。幾十年來,薛浩偉孜孜不倦地勤於敬業。從無懈怠,以至退休後,成為一名受人敬重的京劇學者。

婚姻家庭

1955年與言慧珠認識。言慧珠要請個二台老生,名演員都要價很高,我年紀輕,資歷淺,薪水低,她看了薛浩偉的戲。她花錢請老師請琴師。1955年後,言慧珠在上海受了衝擊,薛浩偉從北京去看她,怕她輕生,從此正式在一起,結婚後,第二年生下兒子言清卿。由於種種原因,於1960年辦理了離婚手續。
第二人妻子是江蘇京劇團的同事結婚,生有三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