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敏宇

薛敏宇,NEC中國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指導委員會委員。薛敏宇

薛敏宇博士在三年半前加入NEC公司並來到中國北京創立NEC中國研究院。在此之前,除了他從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畢業後去IBM TJ Watson 研究院工作了兩年之外,他一直在矽谷領導創業團隊,其中包括他合夥創辦的cadence Design Systems 公司。在NEC中國研究院裡,他致力於實現矽谷式的創業、創新的做法,憑藉一個世界級公司雄厚的資源,來做領先世界的技術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薛敏宇
  • 外文名:XUE MING YU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稱:NEC中國研究院院長
創業者薛敏宇
在創辦NEC中國研究院之前,薛敏宇曾有過數次在矽谷創業的經歷。每一次都是從“第一天走進房子,裡面空空的”開始。甚至有一次,當他走進一間空房的時候,裡面還沒有鋪地板,薛敏宇和同事穿著輪鞋在混凝土的地面上溜冰。“上班的時候可以在辦公室溜冰,這是創業的人才能享受的樂趣。”薛敏宇打趣說。豐富的創業經歷,讓薛敏宇比一般的技術人員更具企業經營的整體意識。在研究院,這種意識主導著人才甑選、管理考核等方方面面。
薛敏宇
研究院成長的苦與樂都與人才息息相關。“我們這個行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薛敏宇坦言,在研究院創辦之初,最大的挑戰來自人才,“你要讓人相信,你能把人才吸引過來。NEC雖然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進入了中國,而且是世界500強企業,但是世界上畢竟有500強啊。”
出生於中國台灣,青年時代即移民美國的薛敏宇,在國外的時候就發現“中國出來的人非常優秀”。著手創辦NEC中國研究院之後,看到“國內還有更多優秀的人”,他感到非常欣慰。他給人力資源部一個非常明確的思想:“找最優秀的人”。因為,優秀的人能吸引來更多優秀的人。“我們的薪酬機制非常好。”薛敏宇說。但同時,對人才的選擇也是嚴格的。研究院剛成立的時候,曾計畫3年內發展到100人的規模,但現在還只有60人。這樣的規模,薛敏宇已經覺得很合適了。9月8日當天,薛敏宇表示要“繼續尋找最優秀的人才”。
而在薛敏宇眼中,什麼樣的人才堪稱優秀?面試一個人的時候,薛敏宇首先會讓他描述自己做過的事情,並且在交談中了解他在這個領域的深度和廣度。除了專業素養之外,領導力是最為薛敏宇所欣賞的素質。薛敏宇很推崇矽谷那種創業氛圍,在以“最優秀的人”為成員的團隊里,“大家是比較平的,誰看到新的題目,有新的方案或想法,誰就提出來。提的對,大家跟著他做,提的不對,自己想辦法做得更好。在這種互相支持,互相競爭的氛圍下,事情可以做得更有效率”。
一旦有了好的人才,就要解放他們的思想。“一個人可以把自己做的事情講得很清楚,但是他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這種脫離現實需求做研發的人,與薛敏宇的創新思想背道而馳。薛敏宇常常要為這些學術水平很高的人布道,將他們從只做學術研究的思想禁錮中解放出來。“作為工業性的研究院,創新不只是在論文、智慧財產權的層面出成果,創新是真正要做出對社會有貢獻的東西。”
這種務實的思想同樣體現在業績評價方面。評價就是看研究成果。產品雛形的出台、論文的發表、專利的獲得,都是成果的體現,而薛敏宇最為看重的,是某項研究是否成就了某種技術。除了這些量化考核之外,薛敏宇還會根據屬下的定期工作匯報來對他們的工作做出評價:“你做的事情用一句話講清楚我最高興;三句話講清楚可以;用十句話講的話,可能你沒摸清楚你做的最重要最有創新的部分是什麼。”
應該需要一種什麼樣的機制來平衡信息的套用節奏?這對任何一家研究院,無疑都是一個野心勃勃的課題。
在中國消費者眼中,NEC是一家什麼樣的企業?儘管這個名字耳熟能詳,但幾乎很少有人能盡述其具體的業務方向。曾經蟬聯超級計算機榜首的“地球模擬器”的締造者?手機製造商?軟體服務商?這些似乎都不足夠準確。
而對於剛剛成立3年的NEC中國研究院,這樣的神秘感更加強烈。9月8日,在NEC中國研究院成立3周年的慶典上,NEC的技術面貌終於有了較為清晰的輪廓:NEC展示了包括Wi-Fi、RFID(無線射頻識別)、手機搜尋購物系統、移動信息管理平台等在內的多項為“普適信息服務”(ubiquitous Information Services)而創造的研究成果,涉及通信標準、RFID晶片、軟體等領域,層面廣泛。根據NEC中國研究院院長薛敏宇的解釋,NEC正在研究交通、物流等領域的“高私密性信息互動”。NEC的普適信息服務發展方向會為我們的未來生活帶來什麼?
另類Google
從技術研發的源頭上看過去,也許會有助於我們理解NEC在中國的技術發展思路。在NEC中國研究院成立之際,NEC中國副總裁杜軍被記者問到研究院的主要任務是否是研究面向3G的手機套用服務,杜的回答非常明確:“研究與硬體設備以及底層通信協定等無關的套用層”。
對套用技術的研究開發,決定了NEC中國研究院不可能像其他著眼於基礎研發或IT核心領域研發的公司一樣,動輒思考“下一代”或“十年之後的”。NEC中國研究院的研發定位,決定了其對市場以及用戶需求非常敏銳。“我們提倡在技術創新過程中要關注市場的變化,”NEC中國研究院的項目經理王亞波說,“技術發展太快,會顛覆五年、十年後的市場機制,我們不能只是定一個五年、十年的計畫,然後閉門研究,再把技術融入市場。”
儘管套用技術研究的定位沒有變,但時隔三年,NEC中國研究院的研究領域,已經從手機套用,拓展到了整個信息服務領域。院長薛敏宇是這樣詮釋“普適信息服務”這個主題的:“整個世界的信息會越來越分散。將來會有更多的人需要發布信息,同時有很多人需要蒐集信息。在這樣一個社會裡,我們要創造一種什麼樣的信息機制?包括如何存儲、檢索信息、保障信息安全的機制。”
這聽起來非常像Google在固網上所做的那些事情—信息的集成、檢索,但事實還不止於此。據薛敏宇透露,NEC中國研究院已經在與NEC日本研究院就企業信息檢索方面進行合作。企業信息檢索比公共信息檢索在複雜性和安全性方面具備更高的挑戰,而“NEC在日本已經有很大市場”,譬如在日本的交通、物流、金融、科學研究等方面的信息集成和檢索上,NEC都已經有套用案例。
儘管開局各有不同,但“信息服務”這個宏大的主題,今天已經成為Google、微軟、雅虎、NEC等IT巨頭殊途同歸的方向。未來的信息服務市場誰主沉浮?答案也許就在今年的研究院裡。
談到未來的競爭格局,作為圍棋愛好者的王亞波向記者畫了一張NEC業務布局圖,從3G網路到手機終端,從半導體到大型計算機、伺服器,從軟體開發到系統集成,NEC都有涉足,並有一定的基礎。他的言下之意是:NEC的布局更為大氣。
信息的安全性和私密性被薛敏宇認為是普適信息服務的下一個方向。薛敏宇喜歡舉汽車信息互動的例子來闡釋“私密性”這個課題。“陌生車輛間要能及時互傳可靠有效的信息,譬如急剎車,前方有障礙物等。但在這個互動完成之後,最好彼此再不擁有對方的任何信息。”這種處理高度分散、短時效信息的技術,目前正是NEC中國研究院和NEC德國研究院的合作項目。
其實歐盟早有這樣一個計畫,除了通訊公司之外,一些汽車企業也都參與其中。NEC中國研究院雖然沒有直接參與該計畫,但通過與NEC德國研究院的合作,探討了其研究成果在此項目中得以套用的前景,同時也了解到智慧型交通領域最前沿的技術動向。而且,在信息私密性的研發方面,NEC中國研究院也有一些創新的技術,被帶到其他國家去。同時,得助於NEC遍布全球的研究院和1800多名研究人員,NEC中國研究院“普適信息服務”戰略中也融入了越來越豐富的內涵。
在 “普適信息服務”的大主題之下,一些研發成果已經進入市場套用階段。七月初, NEC中國研究院與卓越網聯合推出了移動購物系統,該系統採用了高效智慧型搜尋技術,手機用戶通過簡訊可實現圖書和音像產品的搜尋和訂單生成。
此外,NEC中國研究院研究開發的MISP平台(移動信息服務平台),可以支持用戶通過簡訊或語音電話查詢本地信息,如位置服務、公交查詢、導路服務、路況查詢等等。NEC獨特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使得用戶通過日常生活語言即可與服務系統進行智慧型互動,並獲得精確答案。目前,NEC已經就MISP平台和多家移動運營商探討合作。在RFID的套用領域,也已經有相關的成果得到套用。
創新需要的價值鏈
NEC中國研究院的技術總監劉曉煒很清楚地記得,NEC中國研究院招聘的第一個工程師,是項目管理工程師。與此相對應的是,NEC中國研究院在創立之初,就設立了市場連線—研究隊伍—工程隊伍三部分環環相扣的組織架構。項目在研究以及產品化過程中,通過市場連線環節不斷得到市場和用戶的反饋。薛敏宇說,設立市場連線的架構是中國研究院的獨創,這種機制度一度引來NEC其他研究院的高度關注。
這種組織架構同樣是NEC中國研究院創新思路的體現。用劉曉煒的話說,創新需要有很好的價值鏈,覆蓋從研究到技術轉化的整個過程。沒有了“市場連線”的銜接,研究就脫離了市場。在加入NEC以前,劉曉煒曾經負責過863項目,並得過國家最高榮譽的科學技術進步獎,但他覺得,過去和現在有很多“為填補空白而研究”的研究,卻根本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空白需不需要去填補。中國需要的是對社會有實際意義的研究。對於像他這樣的技術人員來說,其實“最大的獎賞是成果上市”,“沒上市或上市後市場反響不好,打擊會非常大”。
劉曉煒這樣闡釋他轉投NEC中國研究院的理由:“各個公司的研究院性質都不盡相同,具體到做事的人,要看那個人的興趣。我希望我做的東西跟老百姓的生活結合得更緊密,每天看到有人用你做的東西,那種感受是不一樣的。這份工作的魅力正在於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