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門煙樹(燕京八景之一)

薊門煙樹(燕京八景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薊門煙樹為燕京八景之一,指的西直門以北的元大都城牆遺址西段,這段城牆為夯土構建,元末明軍攻陷大都後,將元大都北側城牆南移5里,薊門煙樹所指一段城牆遂遭荒廢,在夯土城牆的遺址上樹木生長,遂稱薊門煙樹。但是在歷史上,金代的典籍中就有薊門煙樹的記載,有學者認為薊門煙樹指的是古薊州城門附近的樹林,目前的薊門煙樹是清乾隆年間考證錯誤的結果。乾隆御書薊門煙樹碑位於北京服裝學院附近的元大都城牆遺址上。1985年由北京市園林局進行重修,以石碑為中心,興建了亭台和城牆,植樹綠化,定名為“薊門公園”,以供遊覽。

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名稱由來,歷史淵源,歷史考證,

發展歷史

燕京八景之一的“薊門煙樹”在金代稱為“薊門飛雨”,至明代始稱今名。 在德勝門外土城,相傳此是古薊門遺址。當年這裡樹木蔭郁,花草茂盛,為古人郊遊之勝地。
薊門煙樹碑海淀區學院路黃亭子村元代土城遺址上。元、明以來把德勝門外元大都健德門(俗稱土城關)當作戰國薊門舊址傳說門外有二土阜,“樹木蓊然,蒼蒼蔚蔚,晴煙拂空,四時不改”,故名。此稱為“燕京八景”之一,此景早已不存。
碑高約3米、寬80厘米、厚25厘米。僧帽形碑首,刻雷紋。方形碑座,碑陽乾隆帝手書“薊門煙樹”四字,碑陰為乾隆帝御題七律:“十里輕楊煙揚浮,薊門指點認荒邱。青簾貰酒於何少?黃士埋人即漸稠。牽客未能留遠別,聽鸝誰解作清游?梵鐘 欲醒紅塵夢,斷續常飄雲外樓”。1985年整修,周圍已闢為公園。
春秋戰國時的燕國,以薊城為國都,古稱薊城為薊門。對薊城的始建之地,眾說不一,歸納起來,以下幾種說法較為集中: ①廣安門以西、蓮花池以東; ②宣武門和平門一線的南北側; ③廣安門以南。 上述說法均以出土遺物為推斷依據,極少文字記載。元、明以來把德勝門外元大都健德門(俗稱土城關)當作戰國薊門舊址。
《燕行日記》里記載:“薊州交界,西至枯樹店三里,東至彩亭橋五里”雲。西北山上有大樹,或言此乃“枯樹”,村名以此而得,閔參判聖猷今夏歸自北京,言此樹枯死已久,若生葉則真主起,自古傳說如此。而近來此樹又有生氣,人皆異之雲。遂令驛卒折而來,果有生氣。然,此樹今來枯死與否,既不可知,而去路頗遠,驛卒之折來者有同園之魚,亦安知必為其枝也。自過店,路益近北,往往循山址而行,南則廣野,一望眇然,意去海益遠也。是日,朝霧成木稼,所謂“薊門煙樹”化為“銀海瓊花”,天下奇觀也。過小枯樹,有村數十家,有路至山底僅一里,而皆棗林。
宿玉田縣城外鋪
鄭弘翼
玉田縣在薊州東,人物繁多地望雄。
城郭平臨喬木末,宿雲朝起戍樓中。
(21-462)次於玉田縣有述
李渲
客中悉思何時遣,世事紛紛日就非。
捲地塵沙迷去路,連宵霜雪滿征衣。
薊門北望空煙樹,海口南臨只夕暉。
竣事還朝春定晚,故鄉花柳減朱扉。
萬古燕都輔,風沙走傳過。
土邊東海盡,山向北邊多。
禿首看應慣,殊音聽易訛。
英雄幾留跡,今日一荒坡。
由這些記載不難看出薊門就在今天玉田縣彩亭橋孤樹鎮接壤處,薊門煙樹奇景也在那裡,燕國國都也在那裡。

名稱由來

北京著名風物景觀中,有“薊門煙樹”。“燕京八景”之說,始見於金代章宗明昌年間(1190—1198),其中的“薊門飛雨”,到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翰林學士胡廣等13位大臣創作《薊門八景圖詩》,把它改為“薊門煙樹”,遂以名世。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弘曆皇帝將此景御題樹碑,立於德勝門外東升鄉黃亭子村(現海淀區學院路上乾隆碑猶在)。薊門源於薊城。其形成的確切時間,一直沒有考古證明。一說當在商末,西周時為薊國都城;春秋戰國時為燕國都城。秦代曾置薊縣,但與天津薊縣無沿革關係。天津薊縣秦代置為無終縣,北魏時屬漁陽郡,隋改漁陽縣,唐屬薊州;曾有土城,明初以磚石包砌,與古薊城無關。1913年,始有天津薊縣。薊門煙樹遠依依。秋空莫射南來雁,縱遺乘風更北飛”。詩中“秦城”,地在京城南寶坻縣南十里,傳為“秦始皇所築”故名。詩中說的“薊門”,當時指的唐時幽州藩鎮城,亦後來遼金故都城之前身。不過在金中都城中,則又真有稱為“薊門”的一處地方。
薊門煙樹薊門煙樹
《金史》記: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世宗對臣下說:“朕前詣興慶宮,有司請由薊門,朕恐妨市民生業,特從他道”。可見當時的薊門是個繁華所在。據考證,其地約當今宣武門外大街西側一帶。垂直“南行約一里”便進了牛街北口,薊門在古燕都城中靠近大悲閣。據《析津志》載:“薊門在古燕都城中,今大悲閣,南行約一里,基枕其街蓋古蹟爾”。遼聖宗因避雨曾入大悲閣,因改名聖恩寺,成為“薊門飛雨”的來源。後來,大悲閣圮廢,薊門地名也不存在了。

歷史淵源

明代,姚廣孝曾作《薊門詩》:“雲樹依依接遠丘,時看飛雨灑征裘;不知銅馬坊何在?惟有桑乾水自流”。李東陽也有《薊門作》:“薊門城外訪遺蹤,樹色煙光遠更重;飛雨過時青未了,落花殘處綠還濃;路迷南郭將三里,望斷西村有數峰;坐久不知遲日暮,隔溪僧寺午時鐘。”詩中所敘薊門景色仍在金中都城中,但其景名逐漸由“薊門飛雨”演變為“薊門煙樹”。明人鄒緝所題王紱之《燕台八景圖》上說:“薊門在舊城西北隅,(誤指元大都德勝門)門外舊有樓館,雕欄畫棟,凌空縹緲,遊人行旅,往來其中,多有賦詠,今並廢,而門猶存二土阜,樹木蓊然,蒼蒼蔚蔚,晴煙浮空,四時不改,故曰薊門煙樹。
清代,乾隆皇帝好古,尋訪古蹟,指元大都西牆殘門為薊門。寫詩:“蒼茫樹色望中浮,十里輕陰接薊邱,垂柳依依村舍隱,新苗漠漠水田稠。青蔥四合鶯留語,空翠連天雁遠遊。南望帝京佳氣繞,五雲飛護鳳凰樓”。乾隆寫了詩還覺不夠,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碑於此,並在碑後賦詩:“十里輕楊煙靄浮,薊門指點認荒丘。青簾貰酒於何少,黃土填入即漸稠。牽客未能留遠別,聽鸝誰解作清游。梵鐘欲醒紅塵夢,斷續常飄雲外樓”。它確切地描述了薊門當時盛況。

歷史考證

其實,歷史上的薊門不在元大都西城牆北部(今學院路西側土城),而是在今宣武區界內的原金中都城中,今之“薊門煙樹”不過是借題發揮。為了後人懷古之情,1949年後,據史料和乾隆的詩,在學院路西側土城又建起雄偉壯觀的城門和碑台,薊門煙樹碑重新高高聳立;修造古樸典雅的樓、館、廊、青磚灰瓦,別具風采,種植了花木草坪,再現“芳樹重重擁薊門,蒼茫煙翠滿郊原”的景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