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鑼鼓(宣恩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宣恩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宣恩薅草鑼鼓),湖北省宣恩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宣恩薅草鑼鼓一般由四個或四個以上的歌師在勞動隊伍前方鳴鑼擊鼓演唱,伴奏樂器少則一鑼一鼓,多則有馬鑼、頭鈸、二鈸、嗩吶四種。演唱程式包括歌頭、揚歌、歌尾三部分,歌頭和歌尾為固定的請神送神儀式,揚歌為即興演唱,演唱形式包括領唱、合唱、穿歌、插白等幾種,唱腔則分高腔和平腔兩種。唱詞有固定唱詞和即興唱詞兩種,多段詞形成分節歌或變化分節歌的結構,多為民歌聯綴成套。因樂器配備不同,宣恩薅草鑼鼓又可分為文鑼鼓、武鑼鼓、夾鑼鼓三類,鑼鼓曲牌多達三十餘個,常用的有十幾個。

2008年6月7日,剪紙(苗族剪紙)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遺產編號Ⅶ-1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薅草鑼鼓(宣恩薅草鑼鼓)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湖北省宣恩縣
  • 遺產編號:Ⅱ-27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宣恩薅草鑼鼓又叫“山鑼鼓”,是與生產勞動相伴而生的一種民間歌鼓,其淵源可追溯到周朝的擊鼓祭祀,其後發展成獨立音樂類型,元明至清初達於鼎盛,現主要流行於湘、鄂、渝、黔接壤的武陵山地土家族聚居區及相鄰的漢族和其他民族地區。
歷史上,土家族地區山大人稀,單家獨戶勞力不足,加上野獸出沒,竊食莊稼,傷害人畜。在這種特定的自然條件和勞動環境中,土家族人形成了團結互助、結伴成群、協作生產的勞動風格,並配以鑼鼓敲擊,既可作為勞作的信息,又可起到驚嚇野獸的作用,還可以鼓舞勞動士氣,提高勞動效率,久而久之,薅草鑼鼓這一勞動藝術形式就在土家人的田間地頭產生了。經過祖祖輩輩的口碑承傳,不斷得到完善;經過歷史的錘鍊,逐漸形成了風格獨具的薅草鑼鼓。
自元、明至清初,宣恩屬土司統治地區,土地都集中在土司家族,農人僱工為土司集體耕種。人們在山區集體薅草或挖土時,為了達到催場催工的目的,常常擊鼓以作氣力,鳴鑼以節勞逸,酣歌以抒胸臆。清同治二年《宣恩縣誌》載:“耕種田土,每換工交作。夏時耘耨,邀多人併力耘之。選善唱田歌者,鳴鑼擊鼓,一唱一和,謂之打鑼鼓。”“改土歸流”後,土家族人廣胖荒地,種植糧食,演唱薅草鑼鼓的氛圍更盛,在春、夏兩季,經常可以看到山野田間成群結隊的土家族農人邊勞動邊敲鑼打鼓的景象。歌師演唱時提著“家業行頭”站在勞動隊伍的前面,隨薅草進度且唱且退,並以鼓點發號施令,唱先揶後,活躍勞動氣氛,愉悅勞動者性情,激發勞作熱情。

文化特徵

農忙時節,為達到催工催場的目的,人們擊鼓以作氣力,鳴鑼以節勞逸,酣歌以抒胸臆。“請好一個歌師傅,勝過十個勞動力”。扯起嗓子叫歌,甩開膀子擊鼓,氣氛熱烈。歌師傅一般都是當地有威望的中老年人,他們生產是行家,唱歌是里手。提著“家業行頭”,站在勞動隊伍前面,隨薅草進度且唱且退,以鼓點發號施令,以歌唱獎先揶後,活躍勞動氣氛,愉悅勞動性情,激發勞作熱情,提高勞動效率。
樂器
薅草鑼鼓伴奏樂器少則一鑼一鼓,多則增加馬鑼、頭鈸、二鈸。其程式為請神、揚歌、送神三大部分,其間又分諸多小段落。大致為清晨上工唱“引腔”,上午二歇抽菸喝茶時唱“茶歌”,下午頭歇唱“揚歌”,臨近收工前鼓勁,唱一曲提神歌。
唱腔
薅草鑼鼓唱腔豐富,曲牌多變。唱腔分高腔和平腔兩種:平腔為定調;高腔為“浮調”,且無鑼鼓間奏。演唱曲牌為聯曲體,根據勞動的不同時間和具體情形,轉換不同的唱腔曲牌。
演唱形式
薅草鑼鼓的演唱形式有韻白、穿號子、上交下接唱、問答盤歌、一唱眾和等。演唱時多以“穿號子”的形式出現,歌兒與號兒相互穿插,曲調高亢,詞格獨特,妙趣橫生。
唱詞有固定唱詞和即興演唱兩種,請神、送神程式中演唱固定唱詞,多以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為主,揚歌則即興演唱,內容按實際需要臨時新編,叫“見子打子”。歌詞結構一般較為固定,有五五七句式、五五七五句式等。詞體句法多樣,常見七言四句和五句,其唱詞結構有“板”有“眼”,四句一板,有平有仄。
薅草鑼鼓的“鑼鼓”,形式上由四人組成,掌鼓者稱為“上手”,持鑼和持鈸的稱為“下手”。鼓是鑼鼓班子的指揮,有“神不亂請,鼓不亂敲”一說。因樂器配備不同,又分文鑼鼓、武鑼鼓、夾鑼鼓。鑼鼓曲牌多達三十餘支,其中高腔曲牌有半聲號子、對聲號子、二接頭號子、揚歌等。平腔曲牌有端公調、四平調、請神調、揚歌調等,具有濃郁地方色彩。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宣恩薅草鑼鼓主要包括歷史傳說歌、長篇敘事歌、生活風情歌、兒歌等類型,題材豐富,涉及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蘊含著豐厚的古代文化遺存,為民俗學、民間文學和音樂學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家人的傳統生活、勞動方式已發生改變,大規模的集體勞作方式不復存在,薅草鑼鼓的生存空間也隨之不斷縮小。在市場經濟和外來文化大潮的衝擊下,人們對傳統民俗活動日益淡漠。越來越多的土家族青年走出鄂西大山,掌握薅草鑼鼓技藝的藝人相繼辭世,健在者也已到衰邁之年,古老的民間藝術後繼無人,相關的搶救保護工作已迫在眉睫,必須儘快著手進行。

傳承人物

冷浩然,男,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編號:05-2049,項目名稱:薅草鑼鼓(宣恩薅草鑼鼓),湖北省宣恩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宣恩縣民眾文化館獲得“薅草鑼鼓(宣恩薅草鑼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薅草鑼鼓(宣恩薅草鑼鼓)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宣恩縣文化館。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9年8月29日,宣恩土家族薅草鑼鼓《麼姑篩茶來》亮相2019中國原生民歌節閉幕式,在雲南衛視上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