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椒園村

野椒園村

野椒園村,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曉關鄉下轄行政村,主要由張氏侗寨和楊氏侗寨組成,中國傳統村落,地處湖北省西南部,村域面積16平方千米。

野椒園村地處武陵山余脈,前有貢水河,後有馬鞍山,植被茂盛,山水相依,小河流淌,侗寨“四合天井”式吊腳樓比肩而立,“撮箕口”(一正兩廂房)、“鑰匙頭”(一正一廂房)吊腳樓依山而建,是當地古建築、習俗等保存較好的侗族民眾聚居地。野椒園村還流傳著“宣恩薅草鑼鼓”和“侗族大歌”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景點有古侗寨、鄂西紅豆樹王、古楓香樹等。

2014年11月17日,野椒園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遊局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野椒園村
  • 村落屬性:自然村
  • 所屬政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曉關鄉
  • 村域面積:16平方千米
  • 形成年代:清代
  • 主要產業:茶葉
  • 主要景點:古侗寨、鄂西紅豆樹王、古楓香樹等
  • 保護級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 批准單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7部局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7日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村落特色,選址理念,空間布局,建村智慧,經濟社會,人口,經濟,主要景點,歷史文化,歷史人物,傳統民俗,非遺項目,族譜家訓,物產美食,旅遊信息,交通,導覽,

歷史沿革

野椒園村主要由張氏侗寨和楊氏侗寨組成。
張氏侗寨,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從張氏古墓的碑文考證,侗寨天井院房屋建於清嘉慶三年(1798年)至清嘉慶九年(1804)年間。張先耀墓於同治五年(1866年)立碑,記載先耀生於“己丑年七月十五日螞蟻洞”,有子四個:希賢、希璉、希珩、希潘。希賢墓碑記載,墓主生於“嘉慶三年九月二十二日螞蟻洞生長人氏”;希璉墓失考;希珩墓碑記載,其生於“嘉慶九年冬月初六日戌時,系本保生長人氏”。
楊氏侗寨,緊鄰張氏侗寨,楊氏始遷祖楊昌松,生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死於康熙十年(1671年),於清雍正年間從湖南保靖遷入。
民國時期,楊氏侗寨村中的石板路成了螞蟻洞村、高橋村、野椒園村到到重慶、湖南等地做生意的必經之道。
野椒園村
野椒園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野椒園村屬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曉關鄉,地處北緯30°,距離椒石省道約2千米,巴石公路從東西兩邊繞村而過,村域面積16平方千米。
野椒園

地形地貌

野椒園村的北邊為砂岩大峰林地貌,村南邊多喀斯特岩溶地貌,村落處於兩種地貌的結合部,平均海拔700米。

氣候

野椒園村所處的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性山地濕潤氣候,冬少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2℃,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

水文

野椒園村前有一條小河從北到南流向東去的貢水河(忠建河),匯入清江;主要河流有貢水河、青龍泉、白虎泉、雙龍河等。

植被

野椒園村四周青山環繞,植被茂辨想紋盛,其主要植被類型為亞熱帶天然闊葉林、河章催挨亞熱帶天然針葉林等,在海拔800米以下多闊葉林,800米以上多針葉林。

村落特色

選址理念

野椒園村由張家院子和楊家院子組成,兩院落分別坐落在馬鞍山下的南北山麓,巴石公路、貢水河從東西兩邊繞村而過。兩個院子相距約1000米,有古道相連。
張家院子坐落在由馬鞍山脈主峰蜿蜒而下到貢水河的支脈環抱的台地上,其選址基本呈坐西朝東向。左有青龍山,右有白虎嶺,後靠青山翠竹掩映,前臨小河,進村口處有600年的的古楓香樹直插雲天。該村落雖離椒石省道不足2千米,因掩映在青山綠樹之中,不容易被發現,侗寨“四合天井”式吊腳樓比肩而立,“撮箕口”(一正兩廂房)、“鑰匙頭”(一正一廂房)吊腳樓依山而建,建築極富天人合一的理念,可謂風水寶地。
楊家院子背靠巍巍馬鞍山為太祖山,閻王官山為少祖山,支脈艷山紅山脈為玄武(即父母山),左青龍山為青山支脈(與張家古院落一山之隔),右白虎山為長灣支脈,前朱雀為紅豆溪,前暗山是紅豆樹旁埡口。院落坐落在這三山兩溪交匯處,是完全依據古代風水學理論而設計布局的。
野椒園村
野椒園村

空間布局

張氏侗寨坐落在悼疊妹婚“圈椅形”台地上,由3棟四合水天井相鄰的吊腳樓和12棟單體吊腳樓組成。3個四合水天井院落建築面積1780.8平方米,吊腳樓下有過道。寨內12棟單體吊腳樓合圍在天井院落四周,總面積約1420平方米。寨內吊腳樓、半邊火爐、神龕、雕花窗戶、燕子樓、掃檐萬字格、瓜瓜齊、鼓釘磉礅等,特別是天井正屋前面的二屋建成吊腳樓的建築形式在整個武陵地區獨具特色,整個侗寨以姓氏群聚院落為主,散居次之。
楊氏侗寨分布在三山兩溪的相思谷中,緊鄰張氏侗寨。楊氏侗寨有18個堂屋,房屋多為正屋,也有四合水天井。其它多為單體吊腳樓,一正一廂房或一正兩廂房形式,堂屋內有神龕,供有家神。寨內有楊氏始祖墓地,院落東西兩邊有小溪縈繞,溪邊建有造紙作坊。

建村智慧

張氏侗寨位於貢水北岸,與貢水河相距僅1千米,左為繁忙的巴石古道,房屋坐向與貢水流向一致,與巴石古道平行,後依大山,寨前視野開闊,峰巒層疊,達到天、地、人和諧統一的境界。侗寨布局講究,符合傳統的審美觀念,並上升到天人合一的身心體驗。
楊氏侗寨院子大門朝旁開,與中國傳統民居建築講究盛簽民對稱、屋宇正堂與大門必須在一條中軸線上的講究不同,楊家院子其獨特之處,當看到這道門躲開周邊擁擠的樓群,將門前石板路延伸到翠竹掩映的紅豆溪時,自然會感受到這怪異整屑布局中獨闢蹊徑的合理性。

經濟社會

人口

據2020年7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野椒園村轄9個村民小組,191戶,共637人,其中黨員16人,村支兩委班子成員6人。

經濟

2014年,野椒園村產業以茶葉為主,茶葉種植總面積802畝,產量89.71噸,2014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881.6萬元,人均純收入6928元。

主要景點

景點
簡介
圖片
張家侗寨
建於清嘉慶三年(1798年)至清嘉慶九年1804年間,由3棟四合水天井相鄰的吊腳習恥嘗放樓和12棟單體吊腳樓組成,以木質結構為主體重遙慨,採用穿斗式群體式四合天井。
張家侗寨
楊家侗寨
有18個堂屋,房屋多為正屋,也有四合水天井。以木質結構為主體,採用穿斗式群體式四合天井、鑰匙頭、吊腳樓。
楊家侗寨
古楓香樹
又稱“許願樹”,樹高約50米,胸徑1.35米,樹齡600餘年。樹幹下有一樹洞,名曰“許願洞”。
古楓香樹
鄂西紅豆樹王
國家一級保護(瀕危)樹種,樹高31米,胸徑1.95米,樹齡約1200年。紅豆以其精美、珍稀著稱,是愛情的象徵珍品,被喻為“相思豆”,青年男女喜歡把它作為定情的無價信物。
鄂西紅豆樹王
古墓群
位於屋後西南部,共24座,其中14座有碑文,坐東南朝西北,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最高處是先祖墓,其子孫墓層級而下,尊卑有序,多有合葬墓。
古墓群

歷史文化

歷史人物

人名
簡介
張先耀
生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歿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男,自螞蟻洞沿貢水河西遷野椒園居住,開疆拓土,艱苦創業,繁衍生息。
張盛雅
生於民國十年(1921年),男,字子言,大學文化,任教多年。1985年受聘到宣恩參加編修宣恩縣誌,參編著作有《宣恩縣誌》;回憶錄《求學記》;行草書法作品《岳陽樓記》等,2009年去世。
楊詩味
男,中過秀才。民國十五年(1926年)前後在野椒園張家院子的私塾學堂教過書。
楊詩則
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死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男,名典林,又名玉堂,精通古文,尤擅書法,在楊氏院落辦私塾學堂,傳授《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等知識,其書作鐫刻於宋、張、楊、陳等家族的墓碑上,主持紅白喜事等,還是一名遠近文明的風水師。
楊芳元、楊芳槐
生卒年月不詳,毛竹引進人和楊氏家族造紙的第一人。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從湖南寶慶府邵陽縣老屋橫板橋引來毛竹(又叫刺竹),種到馬上湖的溪溝里,作為造紙的原材料。造紙的作坊從此誕生,後來代代傳承,直到20世紀末,造紙都還是楊氏家族的支柱產業。

傳統民俗

野椒園村移民文化特色鮮明。有張氏先民與唐、陸、鐘、田五姓結伴遷徙到螞蟻洞落業及發跡的歷史,有張氏族群保留的“麻陽古語”,有公共墓地,有半邊火鋪、公共走廊(天井朝門)、公共活動場所(天井院壩和堂屋)等民族特色建築,有族譜族規、過早年、敬菩薩、烤大火、初一拜尊長等民俗事項,還有以多神崇拜,特別是神樹崇拜、祖先崇拜(如神龕)、神火崇拜為主的宗教意識等等,是研究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族群文化、語言習俗的活化石。
野椒園村
攔門酒
野椒村張氏侗族主要節日:一年中該族要過的節慶日有:上九日(正月初九),元宵節(正月十五),過社(三戊驚蟄五戊社)。清明節(三月份),端午節(五月五日、十五日),六月六,(六月六,曬棉綢),月半節(七月十四日),中秋節(八月十五日),重陽節(九月九日),過小年(臘月二十四日),過大年(臘月三十日)。
攔門酒:凡侗族重大節日和婚嫁活動,主人都會在寨門或家門前用鮮竹做一道迎賓門,門前橫一根竹桿或紅綢帶或用桌子或二人凳攔住,攔門的姑娘或媳婦用手捧著美酒等著客人的到來,待客人喝過攔門酒,主人會給客人奉上下酒菜,並用手把菜送到客人口裡。當姑娘們敬酒時,客人千萬不要用手去碰牛角或碗,只需垂下或背著兩手,仰脖伸嘴去接,這樣一個姑娘敬一口也就算過關,不致被醉倒在門外。
野椒園村
合攏宴
合攏宴:是侗族人招待客人最隆重、最高貴的禮節。侗族是一個民風古樸、熱情好客的民族,一直以來就流傳著“搶客”的習俗。有搶不到的,那么就只好到客人多的家裡去商量,要求分客人,客人多的家裡不同意,則提出建議:沒有客人或客人很少的家裡可將自家的食物搬過來一起吃,桌子不夠就架板子拼起來,這就是後來的合攏宴。喝酒一般要喝“轉轉酒”表示親熱,吃菜要吃“轉轉菜”。吃合攏宴是侗族人民給客人的一種榮譽,能蒙此厚遇必非一般客人。

非遺項目

宣恩薅草鑼鼓也稱打鑼鼓,是土家族、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作的一種音樂與詩歌相結合的民間藝術形式。它起源於勞動,服務於勞作。薅草鑼鼓一般三人輪唱,樂器為鼓、大鑼、小鑼。四人的加鈸,二人只用鼓、大鑼。歌詞以七言四句為主,句句押韻。節奏明快,朗朗上口,風趣幽默,通俗易懂。演唱一般分為打鬧台、起歌頭、揚歌和送神結尾四部分。演唱內容十分廣泛,來自生活,反映生活,風土人情,天文地理、歷史典故、英雄人物、神話傳說、四季農事等,它傳播知識、交流感情、頌揚美德、鞭撻邪惡,既灰詼諧幽默,以濃厚的鄉土氣息、樸實風趣的表演形式、高亢激越的唱腔,深受民眾喜愛。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野椒園村
薅草鑼鼓
侗族大歌侗語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據傳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野椒園村
侗族大歌

族譜家訓

楊氏族譜:第一次始修《楊氏族譜》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第二次編撰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是楊氏十八世嗣孫楊芬祖任總編。據《楊氏族譜》記載,馬上湖楊氏族人,是東漢名臣楊震後裔。楊震生有牧、里、讓、秉、奉五子,馬上湖楊氏族人屬秉的後裔。《楊氏族譜》中的十二家訓、十六誡、倫理、禮儀等條文細則,儘管歷經時代風雨的剝蝕仍合拍於時代主旋律。
張氏族譜:本譜為原居於湖北省宣恩縣曉關侗族鄉螞蟻洞後部分外遷至野椒園、白沙溪、鹹豐縣城、白岩山、芭蕉溪、金竹園、窯罐場、高橋水源頭、桐子營小溪、上洞坪、鹹豐忠堡的張氏族譜,也是在曉關境內的湖南麻陽雄飛公後裔之族譜。記載了宣恩螞蟻洞張氏始遷祖正夏公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自湖南麻陽出生至2011年底止,凡311年張氏家族各支繁衍之史實。
家訓:楊氏侗寨還保留著一種古老的侗族習俗—十二家訓十七誡,並有明確的條文規定,這些行為規範家喻戶曉,世代相傳,人人遵守,使楊氏家族始終保持著一種古樸之風。十二家訓的內容為:敬天祖、凜國憲、愛親長、隆師友、課子孫、睦族鄰、勤耕讀、崇節儉、勵廉恥、修禮教、尚節義、謹閨門。十七誡的部分內容為:誡不孝、誡不弟、誡不忠信、誡無禮義、誡無廉恥、誡遊手好閒、誡酗酒、誡賭博、誡淫逆、誡盜賊等。這些行為規範世代相傳,人人遵守,使楊氏家族保持著一種文明古樸之風。

物產美食

十大碗。在宣恩縣野椒園張氏侗寨,仍流傳著一種千年古席“十大碗”。當地有順口溜曰,“七搶八盜九江湖,十碗才是待貴客。”用“十大碗”待客是取其“十全十美”之意,是當地人民尊重客人和招待客人的最高禮遇。何為“十大碗”,怎樣組成的。據當地人介紹,“十大碗”分為主菜與和菜兩大類。主菜五碗:第一碗名“墨魚絲”,用極細油豆腐絲加墨魚絲,用瓦罐經燉、煮、煨後添加香料調製而成。油豆腐絲柔軟細膩,墨魚味感鮮而爽口,蛋白質含量高,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這裡取“年年有魚(余)”之意。第二、三碗是“大肉”,為正方體砣子肉,肥瘦相間,烹製時用紅糖炒鹵,色香味俱佳,肥而不膩,有“慷慨大方”之意;第四碗名“腸湯”,即肥腸片加油豆腐片,取“久腸(長)久(遠)”之意;第五碗稱“心肺”,即切成三角形的油豆腐片和心肺片,取“客人費心、主人會意”和相互“心領神會”之意。其餘五碗為和(huo)菜。它們分別是粉條加白豆腐(清清白白、長長久久之意)、洋芋片、白菜、海帶、油豆腐果等。
野椒園村
蓋碗肉
“十大碗”是野椒園侗寨具有典型地域特色和濃郁民族風情的飲食習俗。它使用八仙桌,高條凳,圍坐八人;坐位分上席、下席和陪席,上下席又分主席和陪席。傳統的筵席上,客人、長者受到相當的尊敬禮遇,總是要等到客人、或長者坐定後才可發放餐具囉。只聽一聲“開席啦----”枯藤老樹下,古宅天井中,萬字格旁,燕子樓下,主客邊吃邊喝,輪番敬酒,划拳行令,吆三喝四,好不熱鬧。
野椒園村
油茶
蓋碗肉。做法:侗家崇尚“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習俗。每逢喜慶筵席,便將豬肉切成大巴掌大的一塊一塊的,經過精心烹製,質地晶瑩透亮,嫩黃透香,香軟可口,令人胃口大增。碗上最上一塊,可覆蓋全碗,俗稱“蓋碗肉”。
陰米油茶湯。做法:先將陰米和砂放鍋中炒成米花,去砂待用。將鍋洗淨,放菜油或豬油,將油加熱,再放茶葉炸成金黃色,加水燒開,投入食鹽、大蒜、胡椒、花椒等佐料,舀出,放陰米花,其味無比,香氣四溢。

旅遊信息

交通

入村路線:野椒園村地處湖北省西南,境內的主要公路有恩黔高速、恩來高速和209國道。從距離宣恩縣城25千米的曉關集鎮出發,沿椒石公路前行約3千米便到了野椒園古侗寨的入口,這裡綠樹成蔭,一條蜿蜒的公路通向野椒園古侗寨的腹地張家院子。

導覽

村內導覽:進入楊家院子——相思樹許願——楊家院子古桐寨參觀——水街遊覽——作坊參觀——山體游步道——從楊家院子有一條古道通向山麓北側的張家院子——進入張家院子——古楓樹參觀——古侗寨參觀。
楊家院子背靠巍巍馬鞍山為太祖山,閻王官山為少祖山,支脈艷山紅山脈為玄武(即父母山),左青龍山為青山支脈(與張家古院落一山之隔),右白虎山為長灣支脈,前朱雀為紅豆溪,前暗山是紅豆樹旁埡口。院落坐落在這三山兩溪交匯處,是完全依據古代風水學理論而設計布局的。
野椒園村
野椒園村

空間布局

張氏侗寨坐落在“圈椅形”台地上,由3棟四合水天井相鄰的吊腳樓和12棟單體吊腳樓組成。3個四合水天井院落建築面積1780.8平方米,吊腳樓下有過道。寨內12棟單體吊腳樓合圍在天井院落四周,總面積約1420平方米。寨內吊腳樓、半邊火爐、神龕、雕花窗戶、燕子樓、掃檐萬字格、瓜瓜齊、鼓釘磉礅等,特別是天井正屋前面的二屋建成吊腳樓的建築形式在整個武陵地區獨具特色,整個侗寨以姓氏群聚院落為主,散居次之。
楊氏侗寨分布在三山兩溪的相思谷中,緊鄰張氏侗寨。楊氏侗寨有18個堂屋,房屋多為正屋,也有四合水天井。其它多為單體吊腳樓,一正一廂房或一正兩廂房形式,堂屋內有神龕,供有家神。寨內有楊氏始祖墓地,院落東西兩邊有小溪縈繞,溪邊建有造紙作坊。

建村智慧

張氏侗寨位於貢水北岸,與貢水河相距僅1千米,左為繁忙的巴石古道,房屋坐向與貢水流向一致,與巴石古道平行,後依大山,寨前視野開闊,峰巒層疊,達到天、地、人和諧統一的境界。侗寨布局講究,符合傳統的審美觀念,並上升到天人合一的身心體驗。
楊氏侗寨院子大門朝旁開,與中國傳統民居建築講究對稱、屋宇正堂與大門必須在一條中軸線上的講究不同,楊家院子其獨特之處,當看到這道門躲開周邊擁擠的樓群,將門前石板路延伸到翠竹掩映的紅豆溪時,自然會感受到這怪異布局中獨闢蹊徑的合理性。

經濟社會

人口

據2020年7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野椒園村轄9個村民小組,191戶,共637人,其中黨員16人,村支兩委班子成員6人。

經濟

2014年,野椒園村產業以茶葉為主,茶葉種植總面積802畝,產量89.71噸,2014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881.6萬元,人均純收入6928元。

主要景點

景點
簡介
圖片
張家侗寨
建於清嘉慶三年(1798年)至清嘉慶九年1804年間,由3棟四合水天井相鄰的吊腳樓和12棟單體吊腳樓組成,以木質結構為主體,採用穿斗式群體式四合天井。
張家侗寨
楊家侗寨
有18個堂屋,房屋多為正屋,也有四合水天井。以木質結構為主體,採用穿斗式群體式四合天井、鑰匙頭、吊腳樓。
楊家侗寨
古楓香樹
又稱“許願樹”,樹高約50米,胸徑1.35米,樹齡600餘年。樹幹下有一樹洞,名曰“許願洞”。
古楓香樹
鄂西紅豆樹王
國家一級保護(瀕危)樹種,樹高31米,胸徑1.95米,樹齡約1200年。紅豆以其精美、珍稀著稱,是愛情的象徵珍品,被喻為“相思豆”,青年男女喜歡把它作為定情的無價信物。
鄂西紅豆樹王
古墓群
位於屋後西南部,共24座,其中14座有碑文,坐東南朝西北,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最高處是先祖墓,其子孫墓層級而下,尊卑有序,多有合葬墓。
古墓群

歷史文化

歷史人物

人名
簡介
張先耀
生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歿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男,自螞蟻洞沿貢水河西遷野椒園居住,開疆拓土,艱苦創業,繁衍生息。
張盛雅
生於民國十年(1921年),男,字子言,大學文化,任教多年。1985年受聘到宣恩參加編修宣恩縣誌,參編著作有《宣恩縣誌》;回憶錄《求學記》;行草書法作品《岳陽樓記》等,2009年去世。
楊詩味
男,中過秀才。民國十五年(1926年)前後在野椒園張家院子的私塾學堂教過書。
楊詩則
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死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男,名典林,又名玉堂,精通古文,尤擅書法,在楊氏院落辦私塾學堂,傳授《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等知識,其書作鐫刻於宋、張、楊、陳等家族的墓碑上,主持紅白喜事等,還是一名遠近文明的風水師。
楊芳元、楊芳槐
生卒年月不詳,毛竹引進人和楊氏家族造紙的第一人。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從湖南寶慶府邵陽縣老屋橫板橋引來毛竹(又叫刺竹),種到馬上湖的溪溝里,作為造紙的原材料。造紙的作坊從此誕生,後來代代傳承,直到20世紀末,造紙都還是楊氏家族的支柱產業。

傳統民俗

野椒園村移民文化特色鮮明。有張氏先民與唐、陸、鐘、田五姓結伴遷徙到螞蟻洞落業及發跡的歷史,有張氏族群保留的“麻陽古語”,有公共墓地,有半邊火鋪、公共走廊(天井朝門)、公共活動場所(天井院壩和堂屋)等民族特色建築,有族譜族規、過早年、敬菩薩、烤大火、初一拜尊長等民俗事項,還有以多神崇拜,特別是神樹崇拜、祖先崇拜(如神龕)、神火崇拜為主的宗教意識等等,是研究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族群文化、語言習俗的活化石。
野椒園村
攔門酒
野椒村張氏侗族主要節日:一年中該族要過的節慶日有:上九日(正月初九),元宵節(正月十五),過社(三戊驚蟄五戊社)。清明節(三月份),端午節(五月五日、十五日),六月六,(六月六,曬棉綢),月半節(七月十四日),中秋節(八月十五日),重陽節(九月九日),過小年(臘月二十四日),過大年(臘月三十日)。
攔門酒:凡侗族重大節日和婚嫁活動,主人都會在寨門或家門前用鮮竹做一道迎賓門,門前橫一根竹桿或紅綢帶或用桌子或二人凳攔住,攔門的姑娘或媳婦用手捧著美酒等著客人的到來,待客人喝過攔門酒,主人會給客人奉上下酒菜,並用手把菜送到客人口裡。當姑娘們敬酒時,客人千萬不要用手去碰牛角或碗,只需垂下或背著兩手,仰脖伸嘴去接,這樣一個姑娘敬一口也就算過關,不致被醉倒在門外。
野椒園村
合攏宴
合攏宴:是侗族人招待客人最隆重、最高貴的禮節。侗族是一個民風古樸、熱情好客的民族,一直以來就流傳著“搶客”的習俗。有搶不到的,那么就只好到客人多的家裡去商量,要求分客人,客人多的家裡不同意,則提出建議:沒有客人或客人很少的家裡可將自家的食物搬過來一起吃,桌子不夠就架板子拼起來,這就是後來的合攏宴。喝酒一般要喝“轉轉酒”表示親熱,吃菜要吃“轉轉菜”。吃合攏宴是侗族人民給客人的一種榮譽,能蒙此厚遇必非一般客人。

非遺項目

宣恩薅草鑼鼓也稱打鑼鼓,是土家族、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作的一種音樂與詩歌相結合的民間藝術形式。它起源於勞動,服務於勞作。薅草鑼鼓一般三人輪唱,樂器為鼓、大鑼、小鑼。四人的加鈸,二人只用鼓、大鑼。歌詞以七言四句為主,句句押韻。節奏明快,朗朗上口,風趣幽默,通俗易懂。演唱一般分為打鬧台、起歌頭、揚歌和送神結尾四部分。演唱內容十分廣泛,來自生活,反映生活,風土人情,天文地理、歷史典故、英雄人物、神話傳說、四季農事等,它傳播知識、交流感情、頌揚美德、鞭撻邪惡,既灰詼諧幽默,以濃厚的鄉土氣息、樸實風趣的表演形式、高亢激越的唱腔,深受民眾喜愛。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野椒園村
薅草鑼鼓
侗族大歌侗語稱“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據傳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野椒園村
侗族大歌

族譜家訓

楊氏族譜:第一次始修《楊氏族譜》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第二次編撰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是楊氏十八世嗣孫楊芬祖任總編。據《楊氏族譜》記載,馬上湖楊氏族人,是東漢名臣楊震後裔。楊震生有牧、里、讓、秉、奉五子,馬上湖楊氏族人屬秉的後裔。《楊氏族譜》中的十二家訓、十六誡、倫理、禮儀等條文細則,儘管歷經時代風雨的剝蝕仍合拍於時代主旋律。
張氏族譜:本譜為原居於湖北省宣恩縣曉關侗族鄉螞蟻洞後部分外遷至野椒園、白沙溪、鹹豐縣城、白岩山、芭蕉溪、金竹園、窯罐場、高橋水源頭、桐子營小溪、上洞坪、鹹豐忠堡的張氏族譜,也是在曉關境內的湖南麻陽雄飛公後裔之族譜。記載了宣恩螞蟻洞張氏始遷祖正夏公於康熙四十年(1701年)自湖南麻陽出生至2011年底止,凡311年張氏家族各支繁衍之史實。
家訓:楊氏侗寨還保留著一種古老的侗族習俗—十二家訓十七誡,並有明確的條文規定,這些行為規範家喻戶曉,世代相傳,人人遵守,使楊氏家族始終保持著一種古樸之風。十二家訓的內容為:敬天祖、凜國憲、愛親長、隆師友、課子孫、睦族鄰、勤耕讀、崇節儉、勵廉恥、修禮教、尚節義、謹閨門。十七誡的部分內容為:誡不孝、誡不弟、誡不忠信、誡無禮義、誡無廉恥、誡遊手好閒、誡酗酒、誡賭博、誡淫逆、誡盜賊等。這些行為規範世代相傳,人人遵守,使楊氏家族保持著一種文明古樸之風。

物產美食

十大碗。在宣恩縣野椒園張氏侗寨,仍流傳著一種千年古席“十大碗”。當地有順口溜曰,“七搶八盜九江湖,十碗才是待貴客。”用“十大碗”待客是取其“十全十美”之意,是當地人民尊重客人和招待客人的最高禮遇。何為“十大碗”,怎樣組成的。據當地人介紹,“十大碗”分為主菜與和菜兩大類。主菜五碗:第一碗名“墨魚絲”,用極細油豆腐絲加墨魚絲,用瓦罐經燉、煮、煨後添加香料調製而成。油豆腐絲柔軟細膩,墨魚味感鮮而爽口,蛋白質含量高,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這裡取“年年有魚(余)”之意。第二、三碗是“大肉”,為正方體砣子肉,肥瘦相間,烹製時用紅糖炒鹵,色香味俱佳,肥而不膩,有“慷慨大方”之意;第四碗名“腸湯”,即肥腸片加油豆腐片,取“久腸(長)久(遠)”之意;第五碗稱“心肺”,即切成三角形的油豆腐片和心肺片,取“客人費心、主人會意”和相互“心領神會”之意。其餘五碗為和(huo)菜。它們分別是粉條加白豆腐(清清白白、長長久久之意)、洋芋片、白菜、海帶、油豆腐果等。
野椒園村
蓋碗肉
“十大碗”是野椒園侗寨具有典型地域特色和濃郁民族風情的飲食習俗。它使用八仙桌,高條凳,圍坐八人;坐位分上席、下席和陪席,上下席又分主席和陪席。傳統的筵席上,客人、長者受到相當的尊敬禮遇,總是要等到客人、或長者坐定後才可發放餐具囉。只聽一聲“開席啦----”枯藤老樹下,古宅天井中,萬字格旁,燕子樓下,主客邊吃邊喝,輪番敬酒,划拳行令,吆三喝四,好不熱鬧。
野椒園村
油茶
蓋碗肉。做法:侗家崇尚“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習俗。每逢喜慶筵席,便將豬肉切成大巴掌大的一塊一塊的,經過精心烹製,質地晶瑩透亮,嫩黃透香,香軟可口,令人胃口大增。碗上最上一塊,可覆蓋全碗,俗稱“蓋碗肉”。
陰米油茶湯。做法:先將陰米和砂放鍋中炒成米花,去砂待用。將鍋洗淨,放菜油或豬油,將油加熱,再放茶葉炸成金黃色,加水燒開,投入食鹽、大蒜、胡椒、花椒等佐料,舀出,放陰米花,其味無比,香氣四溢。

旅遊信息

交通

入村路線:野椒園村地處湖北省西南,境內的主要公路有恩黔高速、恩來高速和209國道。從距離宣恩縣城25千米的曉關集鎮出發,沿椒石公路前行約3千米便到了野椒園古侗寨的入口,這裡綠樹成蔭,一條蜿蜒的公路通向野椒園古侗寨的腹地張家院子。

導覽

村內導覽:進入楊家院子——相思樹許願——楊家院子古桐寨參觀——水街遊覽——作坊參觀——山體游步道——從楊家院子有一條古道通向山麓北側的張家院子——進入張家院子——古楓樹參觀——古侗寨參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