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宗瀚,字宣富,號得舒,道號清容子。浙江省黃岩市頭陀區長潭鄉前蔣村後窯人,一生除潛心修道,對醫藥學精心研究和實踐,建樹頗多,畢生為民眾解除疾苦,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
基本介紹
- 本名:蔣宗瀚
- 字號:字宣富,號得舒,道號清容子
- 所處時代:近現代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浙江省黃岩市頭陀區長潭鄉前蔣村
- 出生時間:1901年8月24日
- 去世時間:1979年12月17日
- 主要作品:《針灸講義》
- 主要成就:北京白雲觀方丈、中國道協副會長
人物履歷,社會活動,主要成就,齊家愛國,主要作品,
人物履歷
生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二十四日。蔣宗瀚家境貧寒,父親為鋸板工,兄妹四人,他排行老大。八歲喪父,因家貧無錢營葬,其母忍痛賣了蔣宗瀚之三弟,蔣宗瀚亦 被送至長潭鄉茅恩路廊的道教廣福宮當燒火。他九歲正式束髮,拜蔣理富道長為師,為全真龍門派第廿三代玄裔,開始了修道生涯。其師見其純良敦厚,且天資聰慧,為培養他成為有學識的道士,便送其進鄉間私塾讀書。
12歲時,蔣宗瀚感到山鄉僻處,山民貧病交迫,因無錢診病而喪生者甚多,遂立志學醫,治病救人。從此他以其堅韌不拔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難,經歷五年的苦學,終於懂得了中醫的醫理藥性及辯證治療方法,走進了鄉間醫生的行列。17歲時,投黃岩委羽山大有宮潛修道功,並開始行醫。由於心地慈善、精細診斷,不數年,聲譽鵲起,名聞遐邇,來求治病者絡繹不絕。
24歲時,應海門(現椒江市)乾元觀道友邀請登壇打醮。為道眾所賞識,請其到海門常住,由范陶氏與楊氏兩家為主贊助蓋起老子殿三間,後來,陸續擴建了廚房臥室三椽。從此安居在南門山修道,同時精研醫術、針灸。
26歲開始坐關,不見賓客,閉門治學,專攻道經與醫學。三年坐關期滿,到武昌長春觀受三壇大戒(即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得中道教狀元——天字第一號。
1933年主委羽山大有宮講席,同時收徒傳戒,傳人有陳宗耀、張誠樂、許誠謙等。
解放後在道觀中行醫。1952年受海門信孚藥店聘請,坐堂門診。1956年參加海門聯合診所,後併入中醫院任副院長。1959年調入溫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講授針灸。1960年調入杭州莫乾山醫院工作。同年受聘浙江醫科大學任副教授,參加省中醫研究所科研工作和浙江第一醫院門診。
1965年以後,國內強調階級鬥爭及改造世界觀的政治氣溫日高,他內心頗有所不安,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亦頗生疑慮。
1966年以母病乏人照顧為由,向中國道協請求離京還鄉,經同意後返回黃巖縣。該地縣第二人民醫院(即今椒江市人民醫院)聞訊後即聘請他參加醫療工作,並任副院長職務。
社會活動
主要成就
蔣宗瀚信仰虔誠,頗有振興道教之志,毅然應請來京,放棄中醫教授職務而改事道教教務。他一方面主持中國道協所辦道教徒進修班的教學工作,一方面領導白雲觀民主管理小組管理白雲觀教務,此外還接待中外著名人士來訪和列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參政議政。當時他雖然深居道觀,已不業中醫,但慕名遠道來京求治者依然不少,蔣方丈均儘量安排時間,精心給予治療。
齊家愛國
蔣宗瀚信仰虔誠,頗有振興道教之志,毅然應請來京,放棄中醫教授職務而改事道教教務。蔣方丈事親至孝,在母親身邊時,恭敬順從,伺候周到,有事外出,亦必僱請一老婆婆與年邁的慈母為伴並照料生活,久而久之,鄉鄰皆譽蔣方丈為孝子。他一生自奉儉樸,布衣素食,但對人則十分慷慨,接濟貧困,從不吝惜,特別是為貧困者支付藥費乃是常有的事。他臨終時僅存有三百多元工資,囑咐門徒用這點錢為其營葬,不要給工作單位增添麻煩。他一生嚴於律己,謙謹做人,一生為人做好事,品德高尚。他晚年亦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曾當選為縣人民代表、浙江省政協委員。
他從12歲起立志學醫救人,直到1979年12月17日仙逝,終生都在為人治病,都在為人民民眾作好事。他是一位虔誠的全真道教徒,是一位道德高尚的醫生,是一位愛國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忠實的朋友。儘管他在十年浩劫中受過凌辱,但他是非分明,只憎恨萬惡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對以鄧小平為首的黨中央則衷心愛戴。臨終時他告誡門徒,要相信以鄧小平為首的黨中央和政府,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要多作有益於人民的好事,作有益於社會的善人。
主要作品
其手稿在十年浩劫中損失不少,僅存殘稿,他也未來得及整理便仙逝。據說,尚存者有《針灸講義》手稿及《醫客筆錄》等,希望其門人整理、繼承,造福人民,以慰蔣方丈之仙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