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源鄉

蔡源鄉

蔡源鄉是一個行政鄉,位於遂昌西南部,距縣城50公里,東倚焦灘,南與王村口鎮相連,西靠黃沙腰,北鄰湖山鄉,鄉政府駐地下村村,海拔530米。據2004年底統計,全鄉總面積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11公頃,山林總面積5768公頃。蔡源以山地為主,地勢較高,以種植稻穀、大豆等糧食作物為主。糧食、生豬是蔡源鄉傳統的主導產業。近年來,正培育發展茶葉、竹筍高山蔬菜馬蘭頭、木本藥材厚朴等新興產業,現已初具規模。全鄉轄9個行政村,44個自然村,74個村民小組。至2004年,全鄉總人口4374人,戶數1336戶以黃、羅、占三姓氏人口為多,占全鄉65%。第六次人口普查全鄉常住人口為200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蔡源鄉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
  • 政府駐地:下村33號
  • 電話區號:0578
  • 郵政區碼:323311
  • 地理位置:遂昌縣西部
  • 面積:56平方公里
  • 人口:3530 
  • 方言:吳語,畲語等
  • 氣候條件:中亞熱帶季風類型
  • 著名景點:蔡源大柯古村
  • 火車站:麗水火車站
  • 車牌代碼:浙K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配置資源,蔡源文化,蔡源米塑,蔡和臉譜,行政區劃,旅遊資源,大柯村古村,蔡相翠谷,

歷史沿革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定遂昌為4鄉24都,蔡源鄉為保義鄉所轄的十九都。宣統三年(1911年)5月,實行地方自治,全縣分10個自治區,蔡源鄉為保禮區管轄範圍。民國初,縣以下行政區劃用清末舊制,設10區,民國17年(1928年)6月,推行村里制,縣分10區、9里、74聯合村,蔡源為保禮區。民國28年5月,調整鄉鎮區域,縣分為5區、5鎮、35鄉、275保、2910甲,蔡源鄉與焦石婁鄉合併為蔡溪鄉,屬於王村口區管轄。1949年解放初沿用蔡溪鄉名,1950年蔡溪鄉調整為蔡溪、焦嶁兩鄉。1956年焦婁鄉和王村口鄉的塘坑村劃入,稱蔡溪鄉;1958年9月,撤消區級建制,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建制,蔡溪鄉屬於躍進人民公社蔡溪管理區。1959年稱王村口公社蔡溪管理區,1961年稱蔡溪公社。1983年4月,蔡溪公社分置為蔡源、焦灘兩公社;6月,政社分設,蔡溪公社改為蔡源鄉。1992年6月,浙江省境內實行“撤區、擴鎮、並鄉”遂昌縣設20個鄉鎮,蔡源鄉保留。

經濟發展

蔡源鄉2004年工業總產值512萬元,農業總產值126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118元。2000年10月蔡源鄉被省政府列入浙江省“百鄉扶貧攻堅”鄉鎮之一,2003年又被列入省“欠發達鄉鎮”。到2004年,建設下山脫貧點,安置下山脫貧戶38戶,危房改造127戶,移居到外地鄉鎮198戶,在扶持農業開發項目中,新發展種植茶葉52公頃,茶園改造37公頃,新種毛竹73公頃,改造毛竹基地58公頃,新種中藥材87公頃。新建茶廠2家,蔬菜加工廠2家,供銷合作社1家,加強科技技能培訓,舉辦各種培訓班45期,有4000餘人接受了培訓,四年共投入各項扶貧資金500多萬元,其中下山脫貧300餘萬元。蔡源鄉面貌大大改善,生活生產條件提高幅度極大,農民存款從2000年全鄉500萬元到2004年1000萬元,人均收入從2000年的1408元到2004年的2118元,年增長10%以上。
2013年,鄉政府在縣委縣政府和鄉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在鄉人大的監督和支持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實施“經營山水、統籌城鄉,全面建設長三角休閒旅遊名城”發展戰略,積極融入全縣“轉型跨越、強縣富民”工作大局,團結帶領全鄉人民,把握機遇,真抓實幹,堅定實施“弘揚蔡和文化、發展休閒旅遊,建設原生態特色農產品之鄉”的工作目標,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實現工農業總產值達4231萬元,增長9.87%;農業總產值達3143萬元,增長14%;工業總產值達1088萬元,減少0.05%;財政收入723萬元。增長10%;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0010元,增長14%。
一、最佳化產業布局,全力促進農民增收
一是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種植獼猴桃100多畝,預計2014年畝產可達萬餘元。大力發展茶葉種植,茶園面積4479畝,新增130畝,產值792萬元,增長11.8%。新建竹林500畝,種植百合60餘畝。二是大力發展來料加工業。來料加工經紀人12名,來料加工從業人員701人,增加了29人。發放來料加工費270萬元,增長11%。三是推進旅遊產業發展。全年接待遊客13萬人次,旅遊收入達25萬餘元。十一期間,大柯接待遊客4000餘人次,農家樂營業總額4萬餘元。“八月會”遊客數量創歷史新高,達到1.2萬人次。年末,信用社存款餘額4134萬元,增長10.9%,貸款餘額2509萬元,增長31.5%。
二、推進項目建設,著力夯實發展基礎
一是深入實施省級中心村建設,提升集鎮品位。投資270餘萬元的蔡源小區市政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信用社新大樓已完工,將於2014年年初投入使用。中心幼稚園已進行地質勘查等階段。投資140萬餘元的蔡和文化長廊已投入使用。二是繼續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機耕路6條,涉及4個行政村,投資70餘萬元。總投資為330萬元的大柯村和蔡和村電氣化改造工程正在實施當中。雙溪村和永興村實施總投資80餘萬元的自來水提升工程,雙溪村已全面完工。投資790萬元的中小流域治理項目,已於11月動工,目前正在全面實施當中。三是加快推進高坑土地開發項目。完成進度70%;涉及雙溪村5個自然村43戶,面積7300㎡的整村搬遷已完成。土地復墾項目已完成項目投標工作。占地186.3㎡的110千伏石練變擴建三座塔基已完成鐵塔安裝。
三、健全工作機制,有效推進重點工作開展
一是穩步推進“三改一拆”工作。深入開展重點區域集中專項行動。完成拆除違章建築面積3836.05㎡,其中拆除重點區域違章建築974.7㎡,完成縣裡下達年度指標的383.6%,三年總任務的109.60%,為全縣第一個完成三年任務的鄉鎮,縣裡已將我鄉作為全縣唯一一個向省里申報的無違建鄉鎮。二是潔淨鄉村工作穩中有升。確定每月第一周的星期一為“美麗蔡源,潔淨鄉村”全民行動日。建立健全潔淨鄉村獎懲機制,加大督查暗訪力度,實行打分排名公示。5至12月潔淨鄉村全年累計得分152.5分,全縣排名第二。永興村率先與全縣開展了垃圾分類處理工作。

配置資源

1998年5月,由比利時華商會會長杜樹輝先生捐資100萬比利時法郎在上村村南山下修建了一座建築面積達970平方米的新教學大樓。 1998年秋撤併所有村國小,國中於2002年9月撤併。2003年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鄉收繳醫療保險金66580元,農民參保率81.8%。1973年12月,石練至大洞源公路建成通車,鄉所在地每天始有班車通往縣城。 1997年,蔡源鄉開始安裝程控電話,目前全鄉安裝電話 381部。2002年,移動、聯通兩家通信公司先後在蔡源建立基站,網路覆蓋全鄉各村。2002年完成焦灘至蔡源的道路硬化工程。鄉所在地大小道路基本實現硬化,中心村安裝了路燈。2003年5月,全鄉完成農網改造,電價城鄉同價,減輕農民負擔。同年,完成下村武堂坑防洪堤建設。2004年,實施康莊工程,將對大柯村機耕路進行拓寬硬化,郭塢頭村機耕路的拓寬。1996年,廣播線路設備更新,入戶率達90%,通村率達100%。1997年後安裝有線電視,2003年底有電視用戶812戶,網站覆蓋全鄉8個村。2003年遂昌縣聯網電視信號接到蔡源鄉。

蔡源文化

蔡源米塑

蔡源鄉民間有一個習俗,每逢喜慶節日、婚喪嫁娶或慶祝壽辰,都要捏制米塑。據宗譜記載,蔡源鄉這項民俗起源於公元979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起初,人們捏制米塑用作祭拜神靈、祖宗以祈求平安、豐收,製作方法和形狀單一。沿襲至今,米塑在蔡源已不僅僅是這一用途,它還成了一件民間藝術品,製作工藝和造型層出不窮。2005年,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縣文化部門對蔡源米塑的歷史淵源進行了詳細查證。相傳一千多年前蔡源有24位結拜兄弟,他們專為老百姓打抱不平,除惡揚善,後來成了仙。當地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建蔡王廟,每逢過年過節祭拜。但由於條件限制,許多祭品無法獲取,老百姓便做米塑以代替各種祭品。

蔡和臉譜

“蔡和班”最早建立於明代嘉靖(乙已)二十四年(1545)。創始人金小文,起初提線木偶戲,後改辦人戲即“蔡和班”。有“蔡和班”演出的同時就有了“蔡和”臉譜。“蔡和”臉譜歷史悠久,幾經興衰,風風雨雨。1886年,“蔡和班”由於管理不妥,“蔡和班”逐漸衰敗。1904年,蔡和班重新組織
演員恢復演藝。1919年發展新、老蔡和班,當時名聲響譽四方,演出劇目達108本大戲。民國31年後形勢動盪不安,蔡和班再次蕭條。三中全會後,蔡和班又組建了演出隊伍,熱鬧幾年,由於市場經濟的衝擊,演員外出搞經濟,造成演員青黃不接現狀,停演近20年。2006年11月借省東海明珠業務試點之機會,在當地鄉、村領導重視和支持下,老藝人張承書、鄭存知努力下,“蔡和班”組織新、老演員培訓2個月,沉寂已久的“蔡和班”臉譜再次登台亮相。
蔡和臉譜代代相傳
第一代、金小六,已故,學藝年齡1543年。
第二代、鄭樟壽,已故,學藝年齡大致1886年。
第三代、張福良,已故,學藝年齡大致1900年。
第四代、石貴,已故,學藝年齡大致1919年。
第五代、張承書,已故,學藝年齡14歲,1941年。

行政區劃

2010年前所轄行政村是,定山頭村 下村村塢頭村 上村村 甚坑村 葉嶺村 嶺頭村 郭家嶺村 大柯村。
2010年底,由原來的九個行政村合併為五個行政村,分別是:蔡和村(由上村村和下村村合併)、雙溪村(由葉嶺村和郭家嶺村合併)、大柯村(由定山頭村和大柯村合併)、永興村(由郭塢頭村和嶺頭村合併)和甚坑村(原甚坑村)。

旅遊資源

大柯村古村

蔡源鄉大柯村海拔560米,有農戶169戶527人。該村有典型的浙南民居特色的黃牆黛瓦古村落;有層層疊疊的梯田及深厚的農耕文化與蔡和文化;有集雲海、梯田、村莊於一體的迤邐秀麗宛如仙境的田園風光;還有美麗神話“神仙趕山”所創造的充滿神秘色彩的黑石陣。
(一)綺麗的自然風貌
風格獨特的民居。高低明顯的坡度造就了上下梯田和中間黑瓦黃牆的民居,是少有的保存較完好的能代表遂昌農居的村落,是很好的攝影題材,有豐富的攝影資源。對面公路平行一帶遠眺,炊煙裊裊,霧氣蒙蒙,別有番風味。
蔡源鄉
錯落有致的梯田風光。民居上下,是錯落有致的梯田,條塊明顯,分外鮮明。春秋豐收時節,鮮明的金黃穗;油菜花開時節,一色的黃。都給攝影提供了極好的素材。有“華東第一梯田之勢”。
濃密的古木群落。村落左上角有片古樹群。濃密的參天大樹間計畫以順山開路,以鵝卵石徑蜿蜒,以石凳石桌擺落當中,鞦韆,涼亭,是天然的綠色休閒長廊。群落以大片苦櫧樹為多,可以采苦櫧果為活動,提供磨製苦櫧豆腐,非常好的農家特產。土名“苦櫧山”
豐富的山谷森林資源。村後北北岸有一座高500多米,面積500畝的闊葉森林山體(已封山育林多年)。林間山道縱橫,小澗流水潺潺。穿行其間,林海茫茫,抬頭不知昏曉,縱目不及邊際,古道、寺廟、亭榭點綴其間,枯藤、怪石、崖壁隨處可見,山野氣息撲面而來,號稱“天然氧吧”,是休閒養生的最佳場所。其間,石階是最天然的走道,順勢而走,彎彎曲曲,也為攝影提供了素材。
蔡源鄉

蔡相翠谷

蔡相翠谷位於黃家坪自然村,風景秀麗 山清水秀 由於交通的不便 沒有遭到人為破壞,至今還保持原始般的自然風光。

蔡源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