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脫貧,是中央、省、市、縣對於欠發達鄉鎮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的重要內容,也是上級政府在新時期扶貧開發、實現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重大舉措和有效途徑,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山脫貧
- 外文名:Down Poverty
- 繁體:下山脫貧
- 拼音:xià shān tuō pín
簡介,對策和建議,實施下山脫貧工程的主要成效,
簡介
對於欠發達山區居住在高山、深山、遠山的農戶,缺乏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資源稟賦不足,交通十分不便,信息相對閉塞,生存環境惡劣,能否搬遷下山,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發展能力,實現異地脫貧奔小康?
儘管近年來,作為欠發達山區縣下山脫貧奔小康工作成效明顯,但由於多方原因,還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
(一)農民搬遷下山的難度增大,成本增加。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能搬遷下山的,大多數是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戶,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的農戶一時難以搬遷下山,再加上山下中心集鎮村土地升值、土地指標嚴控等原因,搬遷成本逐年增加,生活在山上的農戶更難以搬遷下山建房,落戶移民點。
(二)農戶思想觀念相對落後,文化素質有待提高。農戶大多世代生活在高偏遠山中,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經濟落後,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觀念陳舊,生活方式守舊,習慣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方式,過著自給自足、量入為出的生活,下山後適應和融合過程慢。
(三)缺少技能,就業能力差。由於生活在山上的農戶過著單一的耕種生活,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質差,缺少培訓,無論是發展效益農業,還是外出務工經商,沒有一技之長,難以尋找一條致富路。
(四)下山脫貧點多,相對分散。從調查情況看,全縣有230多個下山移民點,其中規模較大的,僅有120多個。部分移民點規模偏小,相對分散。
(五)下山脫貧資金有限、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由於下山脫貧點多,省市縣扶持資金有限,但各類移民點的基礎設施卻必須一應俱全,因此下山脫貧點的資金相對分散,部分移民點配套設施建設滯後,康居條件差。
對策和建議
對於欠發達山區縣生存條件較為惡劣的高山、深山、遠山(以下簡稱“三山”)的農戶,如何搬遷下山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從近年來泰順縣的實踐情況來看,採取優惠政策和多項措施,鼓勵“三山”上的農戶搬遷下山,進行異地脫貧是一個深受農戶歡迎、投入成本小,成效顯著的辦法。但從實踐上看,也存在著一些困難,如何正視並加以解決,下一步作為欠發達山區縣的泰順縣應圍繞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結合欠發達山區的實際,根據“小縣大城關,小鄉大集鎮”的山區城鎮化發展戰略,深入推進下山移民工程,促進人口產業的集聚,加快實施欠發達山區縣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具體的對策是:
(一)立足於“搬得下”,強化兩項最佳化。
1、最佳化政策,加大對下山農戶的扶持。通過制定完善落實政策,幫助農戶在搬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把搬遷所需的成本降到最低限度,搭建好農戶自覺遷移下山的台階。凡是符合下山脫貧條件的農戶,政府優先安排土地指標。
2、最佳化服務,為下山農戶提供更多便利。進一步宣傳和引導,削除農戶的思想顧慮,激發他們搬遷下山艱苦創業的鬥志,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創新工作機制,在項目立項、新村規劃、子女入學、戶口遷移、土地和建房審批等方面,提供“一條龍”、“一站式”服務,提高辦事效率。
(二)著眼於“安得下”,轉變三種方式。
1、搬遷方式由零星搬遷為主向整鄉整村搬遷為主轉變。堅持“政府引導、農戶自願、科學規劃、整體推進、分步實施”的原則,制定完善搬遷規劃,對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的高山村、遠山村、深山村,對土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和村莊,對重點庫區、自然保護區、重點水源保護區和村莊,要按照縣裡的行政區域調整和撤村並鄉擴鎮的要求,在基本完成零星搬遷的基礎上,向整鄉整村搬遷轉變,有計畫地分步實施,逐步進行“萎縮性”管理,讓條件成熟的整村、整鄉搬遷或跨鄉鎮區域搬遷。
2、安置地點由分散安置向集中安置轉變。要改變以住脫貧安置點多、分散不集中的現狀,引導支持下山農戶向中心村、中心城鎮遷移,做到“一步到位”,真正避免二次三次搬遷,使下山農戶很快能共享城鎮各項基礎設施,提高生活質量。
3、資金投向由分散扶持為主向統分結合轉變。在科學規劃、合理調整確定下山移民點的基礎上,要集中有限財力,加大對上規模、有發展空間、有發展潛力的脫貧小區基礎設施投入,重點搞好小區內的水、電、路、通信等設施,完善配套功能,為集中安置搬遷的群體創造優美環境。
(三)著力於“富得快”,注重七個結合。
1、下山脫貧與推進城鎮化相結合。要通過“整體規劃、整體建設、整體遷移”,實現了整村整鄉農戶的下山脫貧與山下中心城鎮化的互促互動、共進共贏。
2、下山脫貧與農民知識化培訓相結合。通過政府買單、定點培訓等方式,進行文化素質教育培訓、單項技能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來料加工培訓、“訂單式、定向型”培訓和擇業技能培訓,培養傳統技術型、新興產業型和現代服務型的農民,使下山農民掌握先進適用技術,成為工農業生產的技術骨幹引路人和外出務工經商創業、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3、下山脫貧與勞務輸出相結合。勞務輸出已成為當地民眾轉移勞動力,快速致富的重要途徑。
4、下山脫貧與發展來料加工業相結合。來料加工業是“兩隻手”的工業,是沒有圍牆的工廠,不需要大的資本投入,可以不離鄉土而有效解決山區農民的就業問題。要充分利用溫州平原發達地區工業經濟興旺、勞動密集型產業多,閒置勞力少、成本高,而泰順是山區縣,閒置勞力多、成本低。因此,要充分利用這一反差優勢,發揮山海協作,大力從山外工業經濟發達地區引進和發展來料加工業,出台政策、減免規費、最佳化服務,對來料加工項目的加工場所建設要優先安排用地指標、減免規費;對來料加工的負責人和經紀人要進行培訓、扶持和表彰、獎勵。
5、下山脫貧與發展加種養業相結合。農民搬遷下山後,要結合種養業,做好“山上”和“山下”兩篇文章。要完善政策,鼓勵下山的農戶以租賃、承包、股份制經營等方式,整合遷出地的各類資源,對遷出地的農田、山林進行股份制、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引導農田、林木果業承包關係向大戶流轉,興建山上的“綠色銀行”,真正改變遷出地無人管理和資源閒置浪費現象;下了山的農戶可以在山上發展竹林果木基地,在山下建加工廠,走“農戶+基地+工廠”的農業產業化之路,帶動農戶發家致富。
6、下山脫貧與幫扶相結合。幫扶是推進欠發達地區低收入農戶發展的一項有效舉措,要結合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以提高低收入農戶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為中心,以搬遷下山農戶為重點,開展幫扶活動,加強與泰順籍在外創業成功人士的聯繫,積極引導他們反哺、回報家鄉,與家鄉的貧困村和下山的低收入農戶掛鈎結對,落實幫扶資金。
7、下山脫貧與救助保障相結合。對下山農戶要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把開發性扶貧與救濟性扶貧結合起來,對那些沒有勞動能力、生活最困難的農戶,要採取低保、救濟的辦法,使他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對下山的五保戶則集中在當地城鎮敬老院供養;下山農戶要納入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住房保險、農業保險,實現了應保盡保,從而提高農戶抗風險能力,使農戶生病、房子倒塌、農業受災有救助、有保險、有理賠。對一時遷不下山的低收入農戶,要結合縣裡實施的貧困戶危房改造工程,鼓勵農戶下山建房,予以優先照顧、安排土地指標、落實危改補助資金。此外,對遷下了山卻一時建不起房的特困農戶,當地政府可集中建廉租房和民工公寓,低價租給農戶居住。
實施下山脫貧工程的主要成效
首先,較好地解決了貧困山區農民改善生活存在的諸多困難,逐步改變了原先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基礎薄弱、缺乏經濟來源的狀況,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有利於欠發達地區農戶子女接受較好的教育,同時也有利於逐漸實現脫貧致富。
其次,有利於人口集聚、推進城鎮建設和城市化進程,促進地方產業發展。下山農戶向中心鎮、中心村遷移,使人口、技術、資金等各種資源要素迅速在中心鎮、村集聚,加快了遷入地城鎮化建設,促進了城鄉一體化進程,使有限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的快速發展,推進了“小縣大城、小鄉大鎮”戰略的有效實現。
再次,有利於生態保護、促進特色旅遊產業、綠色產業的發展。大量農戶搬遷下山後,高山深山人口大幅度減少,有效緩解了山區貧困人口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從源頭杜絕了亂砍濫伐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發生。同時,通過退宅還耕、退宅還林,發展經濟林木,部分緩解了耕地緊張問題,促進了生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