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蓮蓬人
- 創作年代:1900年
- 作品出處:《魯迅全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魯迅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蓮蓬人1
芰裳荇帶處仙鄉2,風定猶聞碧玉香3。
鷺影不來秋瑟瑟4,葦花伴宿露瀼瀼5。
掃除膩粉呈風骨6,褪卻紅衣學淡裝7。
好向濂溪稱淨植8,莫隨殘葉墮寒塘9!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蓮蓬:又名蓮房,是荷花謝後所結的果。因其挺生水際,飄逸高雅,風姿綽約,清香四溢,亭亭玉立如少女,故譽之為“蓮蓬人”。
- 芰(jì):即菱,水生植物。裳:作衣裳,名詞動用。芰裳,以菱葉為衣裙。語出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荇(xìng):即荇菜,也是水生植物,帶:作帶子,亦為名詞動用,意即以荇莖為帶子。
- “風定”句:語出陸游《雙清堂夜賦》:“人靜魚自若,風定荷更香。”風定:即風停。碧玉:青顏色的玉石,指蓮蓬潤綠而有光澤,如同美玉。
- 鷺(lù):鷺鷥,水鳥名,常棲水邊。瑟瑟:秋風聲,喻秋意蕭瑟。
- 葦:蘆葦。瀼瀼(ráng):露水很濃的樣子。如《詩·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 膩粉:舊時女子化妝的用品。呈:顯示。風骨:指正直者的不同於世俗的高尚品格和風采骨氣。
- 褪卻:即脫去。“紅衣”與“淡妝”都是婦女的裝束,前者喻濃艷華麗的裝飾,後者喻淡雅純樸的風姿。
- 濂(lián)溪: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的別號:周一生酷愛蓮花,並著有《愛蓮說》名篇。稱:稱道,告慰。淨植,即潔淨地挺立著。
- 殘葉:深秋時殘敗的荷葉。寒塘:指秋時殘葉沉沒,冰冷污穢的荷塘。
白話譯文
以菱葉作衣荇莖為帶的蓮蓬人,她如同純潔的少女居住在仙鄉 。
即使秋風停止了,仍然散發著清香。
在秋風輕吹的時候,鷺鷥鳥早已飛逃遠方。
在寒露濃聚的深夜裡,只有潔白的蘆花伴她入夢鄉。
她洗淨了滑膩的脂粉,更顯露出品格的高尚。
她脫掉了過去濃艷的矯飾,卻換上了如今純樸的淡妝。
這正好告慰在天的濂溪先生,她仍然潔淨地挺立生長。
永遠保持淡雅絕塵的風采,不隨殘葉墜入冰冷污穢的荷塘。
創作背景
1900年秋,魯迅正在南京礦路學堂念書。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正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的時代。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和激烈爭奪,中國封建社會迅速崩潰;淪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清王朝昏庸腐敗,出賣民族利益,和帝國主義勾結起來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鬥爭,使得階級鬥爭激化,民族危機加深。魯迅於1898年離開紹興故鄉,到南京求學。兩年中,他目睹帝國主義列強橫行中國。清王朝腐敗無能。統治階級大小官僚驕奢淫逸,人民生活動盪不安;同時又經歷了戊戍變法及義和團運動等重大事件。這首詩正是借對蓮蓬人的讚頌,來表明他決不和惡勢力妥協,立志作一個高尚的人。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借物寓情、托物言志的詩作。作者通過對蓮蓬人“芰衣荇帶”的外貌裝束,“風定猶香’的內在神韻,卻紅衣、學淡妝的綽約風姿,亭亭淨植的正直風骨的敘寫,描繪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蓮蓬人的畫像,讚美了蓮蓬人“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節操和迎著秋風淨植荷塘的抗爭品格。作者正是假借蓮蓬淡雅絕塵的特徵,寄託和體現自己對奴顏媚骨的鄙視,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更體現了作者敢於與世俗抗爭的精神。因此,全詩以詠蓮蓬為形,以抒情懷為本,正是作者立世為人的自況自勉,標舉風骨的真實寫照,也是作者對他人的忠言警諫。
全詩可分為四層。起聯側重述寫蓮蓬人的外表風姿:她以菱葉為衣,以荇莖為帶,居住仙鄉,清香不散,真是高潔雅致,體現了作者對美好的理想境界的神往。頷聯側重述寫蓮蓬人的典型環境:秋風蕭瑟,鷺鷥遠飛,夜深露濃,蘆花伴宿,勾勒出一幅秋景的畫面。這是作者另尋新路,獨立自持的寫照。頸聯側重述寫蓮蓬人的風骨神采。洗淨脂粉,脫去矯飾,換上淡妝,更顯高雅別致。是描其形,攝其神。這既是對蓮蓬人改紅妝為淡妝的實寫,又是作者與世抗爭的虛寫。尾聯側重抒發作者的勸諫之情:蓮蓬亭亭淨植,迎秋風,斗秋雨,沐秋露,不隨殘葉墜荷塘,永“呈風骨”。作者勸諫他人勿與鄙俗之輩同流合污,永葆獨立挺拔的本色。全詩至此,情感愈真,格調愈高,意境愈深。
這首詩通過對寒秋淒涼的荷塘上仍直立水際的蓮蓬美好形象的描繪,借物寓情,抒發詩人淡雅絕塵、高標淨植的人格理想。擬人的手法,脫俗的妙思,寄託著純潔的精神境界,顯示出崇高的品格追求。
名家點評
廣東魯迅研究學會會長鄭心伶:本詩“寫物以附意修,“詠物而不滯於物”。作者運用屈原借“美人香草”比擬賢人的傳統藝術手法,以蓮蓬擬人,歌頌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這是魯迅詩“比興合一”的典型代表。“莫隨殘葉墮寒塘”的忠告,在那漫漫長夜的舊中國,有如空谷足音,使人感到格外的響亮和親切。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吳中傑:稱蓮蓬為人,是一種擬人化手法,而對蓮蓬的稱頌,則又是托物喻志,表明作者自己的志趣。當時的社會環境非常惡濁,周圍的空氣也很凜冽,魯迅表明自己要像蓮蓬人一樣,亭亭淨植,不墮寒塘。
著名學者張向天:“這裡有作者崇高的寄託,他假借了蓮蓬的清標高致,淡雅絕塵而加以歌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