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出處
解題
此詩亦系
魯迅於清光緒二十六年年底在
紹興老家度寒假時所作。作者或因少年時期飽覽南國荷塘所開蓮花,因思此花頗為歷代文人高士所鐘愛,並不時賦諸吟詠者;而前人詩中所
蘊涵之
高潔寓意,與青少年
魯迅精神意蘊有某種程度之相通處。然蓮蓬終不如蓮花之受歷代文士青睞,唯其“
掃除膩粉呈風骨,
褪卻紅衣學淡妝”之
風貌與精神,自是絕不亞於為世人所喜愛之蓮花,且更有進之者,故少年
魯迅因有所感,乃不覺開撰以寄其深沉之慨意焉。
全詩
掃除膩粉呈
風骨,褪卻紅衣學淡妝。好向濂溪稱
淨植,莫隨殘葉墮寒塘!
用韻
平聲,陽韻
源流
此詩錄自
周作人辛丑(1901年)日記所附《柑酒聽鸝筆記》,署名“戛劍生”;原為句讀。此詩與
周作人自署“躍劍生”之《鯗魚》詩同錄為一組。
周作人於抄錄後註明:“庚子舊作。”其後收入《集外集拾遺補編》。今按,清光緒二十六年,即庚子年,亦即1900年。故《
魯迅詩編年箋證》著者
阿袁所據底本《魯迅散文詩歌全編》、《
魯迅全集補遺續編》、1958年版、1981年版及2005年版之《
魯迅全集》(中含《魯迅生平著譯簡表》等)以及諸多《魯迅年譜》等均定此詩作於1900年,然考諸《
周作人日記》手稿影印本,則知周作人於辛丑年(1901)四月錄有眾多關於其自身及魯迅之詩;而魯迅此詩即錄在本書前詩《庚子送灶即事》之後。夫《庚子送灶即事》作於庚子十二月二十三日,是時仍為夏曆庚子,然以西曆論,則已在1901年2月11日矣,與真正之夏曆辛丑年(1901)者有異。故知
魯迅是詩既同屬“庚子舊作”,則當知魯迅作於庚子年年底,亦即在1901年2月11日之後,1901年2月18日(庚子十二月三十日)之前也。至於或謂作於辛丑春間者,非。
箋注
【蓮蓬人】清人
陳維崧《迦陵詞·六月》自註:“小兒剝蓮蓬,以線縛之,反裘振袂,儼然老翁,名蓮蓬人。”按,蓮蓬,即“蓮房”,指蓮之花托上部延長而成倒圓錐形,有二三十個小孔,每孔生一雌蕊,所結果實,即藏於此。各孔分隔如房子,故稱“蓮房”。至秋後荷花凋謝,而蓮蓬仍如人挺立荷塘中,故有“蓮蓬人”之稱;清人吳偉業即曾詠之(詳後)。宋人黃庭堅《清人怨戲效徐庾慢體》:“試煩春筍手,聊為剝蓮蓬。”又,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芰裳荇帶】唐人
王勃《採蓮賦》:“荷為衣兮芰為裳。”杜甫《曲江對雨》:“林花著雨燕脂濕,水荇牽風翠帶長。”又,屈原《離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又《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帶,倏而來兮忽而逝。”南朝齊人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劉長卿《貶南巴至鄱陽題李嘉祐江亭》:“荷衣照下帷。……新文怨楚辭。”此蓋合用之。按,裳,音“常”(見《正韻》),下裙也(見《說文》)。薺,音“記”,菱也,葉呈菱形;荇,音“幸”,又名莕菜,浮於水面,二者皆為水生植物。《詩·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流之。”《顏氏家訓·書證》解釋“荇”時稱:“今是水悉有之,黃華似蓴,江南俗亦呼為豬蓴,或呼為荇菜。”而岡元鳳《毛詩品物圖考》以為日本“荇葉圓而稍羨,又不若蓴之尖也。”可參看。華,即“花”;蓴,即“蓴”。荷衣,隱者之服。【仙鄉】指景物幽靜,塵氛不擾之地。南唐人李中《思簡寂觀舊遊寄重道者》:“閒憶當年游物外,羽人曾許駐仙鄉。”亦猶“神鄉”,《十洲記》:“處玄風於西北,坐王母於神鄉。……是以仙都宅于海島。”【“風定”句】南朝梁人沈約《江南曲》:“採蓮渡湘南,……隨馬碧玉簪。”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荷風送香氣。”陸游《雙清堂夜賦》:“人靜魚自躍,風定荷更香。”又《喬南納涼》:“風定蓮池自在香。”唐人姚合《和李補闕曲江看蓮花》:“粉膩黃絲蕊,心重碧玉錢。”又,清人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九回回目:“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南史》陳人謝真《春日閒居》:“風定花猶落。”宋人蔣元龍《好事近·春晚》:“葉暗乳鴉啼,風定老紅猶落。”此合用其意並摘其字。碧玉,青綠色玉石,此借指青綠色蓮蓬。按,蔣元龍,清人先著《詞潔》卷一稱“蔣雲龍,字子云”,他書有徑作“蔣子云”者,此則據《全宋詞》第二冊。【“
鷺影”句】金人元好問《山居》:“鷺影兼秋靜。”按,鷺為捕食魚類之水鳥,多棲息在各地沼澤中,一名白鷺,又名鷺鷥。《詩·陳風·宛丘》:“值其鷺羽。”又,《禽經》云:“寀寮雍雍,鴻儀鷺序。”晉人張華註:“鷺,白鷺也。小不逾(按即‘逾’)大,飛有次序,百官縉紳之象。”此有暗喻仕途之意。【
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明人
楊慎《升庵詩話》卷十一則云:“瑟瑟,本是寶名,其色碧,此句楓葉赤,荻花白,秋色碧也。”又,劉楨《贈從弟三首》(其二):“瑟瑟谷中風。”【
葦花】陸游《初寒》:“葦花漠漠弄斜暉。”按,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葦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蘆,長成曰葦。葦者,偉大也。”又云:“北人以葦與蘆為二物,水旁下濕所生者皆名葦,其細不及指大;人家池圃所植者皆名蘆,其乾差大。”又,《詩·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後以“蒹葭之思”擬於懷人之意。本詩即暗含此意。【伴宿】猶雲“侍宿”,宋玉《招魂》:“二八侍宿。”【
露瀼瀼】《詩·鄭風·野有蔓草》:“零露瀼瀼。”瀼,音“瓤”,露濃貌;見《說文新附》。【掃除】此蓋暗用後漢名士陳蕃語。《後漢書·陳蕃傳》:“(陳)蕃年十五,嘗閒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膩粉】此指多餘之花粉也。南唐人張泌《柳枝》:“膩粉瓊妝透碧紗,雪休夸。”宋人曹希蘊《西江月》:“有艷難尋膩粉,無香不惹游蜂。”宋人吳文英《聲聲慢》:“膩粉闌乾,猶聞憑袖香留。”又,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染指鉛粉膩。”李賀《昌谷北園新筍四首》(其二):“斫取青光寫《楚辭》,膩香春粉黑離離。”按,《楚辭·招魂》:“靡顏膩理。”膩,滑潤,細密也。【
風骨】指不隨流俗之品格。《南史·宋武帝紀》:“
風骨奇偉。”按,《魏書·祖瑩傳》:“常語人云:‘文章須自出機杼,成一家
風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此則指文字之骨格。
魯迅此詩當指獨有之風神而言,並可借指為人高尚之風格。【紅衣】唐人羊士諤《玩荷花》:“紅衣落盡暗香殘,葉上秋光白露寒。”唐人趙嘏《長安秋望》(一作《長安晚秋》):“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唐人許渾《蓮塘》:“水泛紅衣白露秋。”李商隱《如有》:“芭蕉開綠扇,菡萏薦紅衣。”杜甫《秋興八首》(其七):“露冷蓮房墜粉紅。”又《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五):“共說總戎雲鳥陣,不妨遊子芰荷衣。”此合用其字與意者。而王維《紅牡丹》亦云:“紅衣淺復深。”【淡妝】指薄施脂粉,與“濃妝艷抹”相對。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濂溪稱
淨植】宋人周敦頤(1017年~1073年),字茂叔,號濂溪,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我國北宋時期之著名理學家,曾以蔭出仕,官任大理寺丞、廣南東路轉運判官等。其名作《愛蓮說》曾詠贊蓮花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
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殘葉】此指殘餘之荷葉。猶“墜葉”,南朝宋人謝靈運《山居賦》:“送墜葉於秋晏。”見《宋書·謝靈運傳》所錄。【寒塘】劉長卿《宿懷仁縣南湖寄東海苟處士》:“寒塘起孤雁。”又《過湖南羊處士別業》:“寒塘獨一家。”又《送陸澧倉曹西上》:“家住寒塘獨掩扉。”趙嘏《寒塘》:“曉發梳臨水,寒塘坐見秋。”唐人李嘉祐《奉陪韋潤州游鶴林寺》:“寒塘歸路轉,清磬隔微波。”唐人李群玉《傷思》:“芙蓉抱香死,……寥落寒塘水。”又,唐人劉滄《長洲懷古》:“停車日晚薦藻,風靜寒塘花正開。”明人湯顯祖《鷺洲釣月》:“猶憐白鷺蕭蕭影,秋老寒塘獨照渠。”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寒塘度鶴影,冷月葬詩魂。”此雜用其意並摘其字。而末尾一句蓋亦反用劉長卿《奉寄婺州李使君舍人》:“葉去逐寒波。”
作者簡介
作者
魯迅先生(1881~1936),中國
文學家、
思想家、
革命家和
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
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
尼采超人哲學和
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
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
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
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
吶喊》、《
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
野草》、散文集《
朝花夕拾》、雜文集《
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
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
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 副刊》(乙種)、《
莽原》、《
語絲》、《
奔流》、《
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蒐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
中國小說史略》、《
漢文學史綱要》,整理《
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
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
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
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
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
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
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
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國小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