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梧綠園浮雕

蒼梧綠園浮雕

拂去了舊日的風塵,經2003年被列入連雲港市城市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而進行改造後的蒼梧綠園如今已煥然一新,以嶄新的面貌來直面新世紀的嶄新歲月,引用毛主席的一句話正所謂“紅裝素裹,分外妖饒”。而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大門兩側牆壁上的大型鍛銅浮雕壁畫,便是改造中的一個重頭戲----<連雲港市歷史文明長河圖>。壁畫由連雲港籍著名畫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壁畫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彥東教授和南藝學生陳磊共同創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金屬工藝實習基地加工製作,而其中的歷史資料則是由我市知名學者彭雲先生提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蒼梧綠園浮雕
  • 時間:2003年
  • 地區:連雲港市
  • 類型:城市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
概況,將軍崖岩畫,藤花落古城,羲仲祭日,殛鯀羽山,孔子望海,徐福東渡,立石東門,道教發祥,摩崖造像,糜氏興劉,黃公斗虎,王謨題名,

概況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人類從蒙昧中緩緩走來。大家看,一幅幅磨痕縱橫的神秘岩畫,無不浸透了五千年的風霜雨雪。一塊塊石器時代的簡陋工具,隱顯著若干萬年的艱難跋涉。當東夷先民沐浴到文明的最初曙光,連雲港大地便投入了熔鑄中華民族的漫長過程。始皇立闕,奠定秦帝國東方的唯一門戶。徐福樓船,劈開駛向未知世界的巨浪驚濤。儒教的孔子望海,道教的曲陽得書,佛教的摩崖造像,閃耀著民族智慧的晶瑩光彩。孫恩蹈海水戰,魏勝的孤膽抗金,宋江的折戟沉沙,演繹出可歌可泣的鐵馬冰河。後來的《西遊記》,《鏡花緣》,更把這一片明山秀水渲染得文采飛揚,嫵媚多姿

將軍崖岩畫

對於連雲港,我想問大家知道這裡的名勝古蹟都有哪些嗎?我先給大家講這么一件事吧,在公元1981年4月4日,北京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在京的中國考古學界的第一流學者雲集在此,你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嗎?是在進行一場鑑定討論會。討論會開始了,人們一起把目光投向中國考古學界的泰斗---蘇秉琦老人,這位摸摸陶片就可以一口道出遺址年代的資深考古家。摸著貼在牆壁上來自連雲港將軍崖的岩片,說出的第一句話就是“這是一本東方的天書”。在這幅岩畫中,有一位大人物喔,而且是一位東方女神。在古史傳說中和他聯繫最密切的是伏羲氏。這時大家該猜到她是誰了吧?對了,他就是“能補天”“能造人”的東方女神---女媧,別稱女皇。現在大家抬頭看,那個體形最大的就是女媧,頭飾繁麗,額前有著相對成菱形的複線三角紋裝飾,顯然是對原始部落中女首領頭飾的描摹。她用各種精美的玉石、角、蚌、牙等手工製品系成一串,扎在頭上。著是一種裝飾,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而女媧的頭飾非同一般,在母系氏族社會中,女媧有著最高的權威。這時大家是否有疑問,為什麼在女媧面相正面有一條線通向大地呢?其實這是反映的是她用繩索造人。同時也映照了在《山海經》中所說的女媧人腸。在這個石器時代的岩刻的女媧像上,造人的草繩和腸子替代了女媧的軀體,也容指了原始先民對土地的信賴無誤。但在偉大詩人屈原眼中,女媧的軀體是一個很大的疑問,到了漢代畫像石的作者手下,繩子和腸子變成了蛇身。千百年來,許多學問家,《楚辭》的註解家,漢畫像的研究家都苦苦的思索,這位東方的女神為什麼會有蛇一樣的身體?將軍崖岩畫的女媧像就是一個最形象的也是最有證力的答案。
在岩畫中的東方女神,連著太陽星象,連著大地禾苗,連著風雨,連著鳳鳥----這一切都與農業部落的利益息息相共,包括她的 壯舉和她的造人技巧,都說明了這位東方女神是大地的女兒,而將軍崖岩畫中的女媧像是這位東方女神在原始人類藝術中唯一似的身影。 藤花落遺址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中雲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東經119°20′48〃,北緯34°40′48〃。遺址位於南雲台山和北雲台山的谷地沖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1996~2000年進行了大面積發掘。發掘總面積達4000平方米。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以及炭化稻米等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
蒼梧綠園浮雕

藤花落古城

藤花落古城由內外兩道城垣組成。外城平面呈圓角長方形,由城牆、城壕、城門等組成,面積約14萬平方米。南北長435米、東西寬325米、城周1520米。牆寬21~25米、殘高1.2米,由堆築和版築相結合築成。內城有城垣、道路、城門和哨所等。內城平面呈圓角方形,面積約4萬平方米。南北長207~209米、東西寬190~200米,城周806米。牆寬14米、殘高1.2米,主要由版築夯打而成。內城牆體夯土中均發現非常密集而又粗壯的木樁。整個內城牆的建造,耗費的木樁數以萬計。外城為生產區,外城垣有明顯的防洪功能。內城為生活居住區。在內城裡發現30多座房址,分長方形單間房、雙間房、排房、回字形和圓形房等各種形狀。門大多朝向西南,與現代民居方向一致。房址有等級區分。其中最大的一座平面呈回字形,外間面積達100平方米,內間面積31平方米,應是一座與宗教、祭祀或其他大型集會活動有關的建築設施。此外還發現水溝、水口、水坑、水田等與稻作農業生產有關的遺址。發現炭化稻米數百粒,與現代栽培稻極為相似。 藤花落龍山文化遺址,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以及各類動物遺骸標本。生產工具中,斧、錛、刀、鏃、鑿等各類石器形式多樣,且大部分磨製極為精細。玉器僅發現小件錛、墜、錐形飾和六棱形水晶柱狀體等。陶器有鼎、罐、盆、盤、豆、杯、器蓋等。動物遺骸有豬、牛、梅花鹿等,而不見貝類等海洋生物遺骸,也很少見有魚骨。證明藤花落遺址以農業經濟為主,稻作農業經濟非常發達。兩城類型中也有少量蚌器和骨角器,而生產工具中不見蚌器和骨角器。陶器有夾砂陶和泥質陶,陶色有黑、紅、褐、灰、白、黃等。從紋飾風格看,以素麵為主,有弦紋、附加堆紋、繩紋、方格紋、籃紋、刻劃紋、竹節紋、盲鼻、鏤孔等,其中繩紋、籃紋和方格紋較多。
蒼梧綠園浮雕
考古專家說,江蘇連雲港藤花落龍山文化城址的發現是目前我國聚落考古和史前城址考古的重大收穫之一,其獨特之處在於城內的龍山時代景觀保存較好。
1999年10月至2000年5月,由南京博物院、連雲港市文管會、連雲港市博物館組成的考古隊對連雲港市藤花落遺址進行了第三次大面積科學發掘,發現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蹟200多處,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以及炭化稻米等各類動植物標本逾2000件。
龍山時代距今已5500至4000年之久,該時代城址並不鮮見,從70年代開始,我國已陸續發現龍山時代城址50多處。但這些城址大多只發現了城牆和城濠,城內遺蹟保留很少。這是因為選擇作為城址的地點一般地理位置較好,隨著時代的推移,後繼的文明痕跡替代了前期文化,原貌大多遭到破壞。與其他城址相比,藤花落古城因為自然原因或人為原因而過早地廢棄了,所以城內的龍山時代景觀保存較好。
主持發掘工作的考古領隊林留根說,這次發掘不僅確定了藤花落古城具有內外兩重城垣的框架結構,並對城址內部的平面布局作了初步揭示。發現了三處夯土台基、台基之上的大型迴廊式建築,城內有明顯等級差異的居址以及城內的主要道路系統。
藤花落古城外城由城牆、城壕、城門等組成。內城由城垣、城外道路、城門和哨所等組成。在內城以內發現了35座房址,分長方形單間房、雙間房、排房、回字形房和圓形房等多種形狀。此外還發現水溝、水坑、水田等與稻作農業生產有關的遺蹟。
考古工作者在城內發現了碳化稻米數百粒,其中一粒茶色稻穀,從外形上來看與現代栽培稻已極為相似。大量發現碳化稻米在龍山文化中尚屬首次。這說明在當時已經有了發達的稻作農業。根據稻粒是在城內發現的,有專家推測,為了抵禦自然災害及戰亂,當時的人們除了在城外種糧食,城內也可能存在生產區。
林留根說,該城址的發掘回答了中國起源的許多問題,也留下了許多待解之謎。
待解之謎一:藤花落城址的廢棄之謎。一種推測是自然原因毀滅說,根據外城牆上發現有洪水衝擊痕跡,許多專家認為,該城位於南雲台山和中雲台山之間的沖積平原,海侵,即海水倒灌導致了藤花落的滅亡。但地層發掘情況證明,洪水衝擊層並沒有越過外城牆的頂部,證明藤花落古城在當時就有防洪功能,並不一定是洪水滅亡了藤花落。有人認為,城牆內栽埋了大量的粗木樁,多達數以萬計,再加上建造房屋和日常生活等需要,大面積的森林砍伐,造成了當地的環境惡化,加上人口膨脹,致使正常的自然與社會的協調關係遭到致命的毀壞,從而導致藤花落滅亡。這是自然加社會原因毀滅說。
待解之謎二:藤花落處於龍山文化南部邊緣,但在該城內卻發現了位於中原的河南龍山文化的陶器,其中有王油坊文化類型的陶器。這些陶器是如何到這裡來的?兩種不同文化是如何融合相處的?根據王油坊文化比藤花落文化時代較晚,有學者推測,河南王油坊文化的部落集團通過戰爭侵入到東海一帶,占領了藤花落,這又構成了藤花落的社會原因毀滅說。
待解之謎三:藤花落的墓葬區在哪裡?根據發掘,在城內沒有發現墓葬區,這說明當時城址的居住功能已經強化,城內由活人與死人共處變為專供活人居祝但城外的墓葬區究竟在哪裡?目前仍在探索之中。
待解之謎四:城內的平面布局之謎。一般城址中百姓住在外城,但在藤花落的外城沒有住房的遺址。所以有可能百姓與貴族同住在內城,以房屋所在地勢的高低和房屋結構的不同來區分身份地位的不同。在城內,除了在2號台基上發現有在宗教活動中起重要作用的迴廊式建築外,城內的廣嘗道路、水溝、生活區、作坊區的布局的分布規律仍需通過考古發掘和分期研究作最終判定。

羲仲祭日

——太陽石與祭日大典,堯帝使者的祭日遺蹟
蒼梧綠園浮雕
這幅圖講的是羲仲祭日。連雲港東磊就是 被《尚書集解》的作者孔安國稱作太陽升起處的“暘谷之地”。清代乾嘉學派的王良士指稱它就是當年羲仲、羲和舉行祭日大典的聖地。作為經學家的王良士乘船泛海在中國東部沿海搜尋了幾十處海島,得出的結論就是“雲台在海中,周二百里。為 島嶼 無疑,東磊面東為谷,四時旭日所照,奇峰怪壑,異草仙花,必羲和所居之暘谷也”。
後來20世紀80年代東磊太陽石的發現,更是一個有力的證據。太陽石在東磊北側的漁灣山頂,海拔150米,因刻有醒目的直徑大到25厘米的太陽圖象,當地的鄉民世代都稱之太陽石。
遙想當年堯帝,派人到一處僻在海隅的山谷去舉行祭日大典,並安排農藝耕作,決不是忽發奇想盲目而為的。羽山少灝部落那充滿神奇色彩的太陽崇拜,足以使一個靠天吃飯,以農為經濟基礎的古代部落的君王為之傾倒,羽山東磊的拜日禮儀,那些關於太陽形象的刻石記錄,也是以使堯部落的官員們眼花繚亂與熾熱的太陽崇拜一樣,部落的農作技術在東方和中原皆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在上古歷史檔案的彙編在分析九州風物時,對羽山的農業水利工程以及發展種植的條件皆備受讚譽。
所以堯帝在命令下屬到羽山同時,又要求他們定居在羽山發展農作,在他看來,東方羽山農業的發達和作物的豐熟是受之於太陽的“鴻恩”。於是,這物在中華文化史上久負盛名的大典就在羽山東磊的太陽石舉行擔任這一使命的牙的在完成大典之後,居然也成了少昊部落的成員。根據史籍所分析的少昊的世代,羲和是少昊孫顓頊的後代,《山海經》的《大荒南經》還明確地指出她是位女性,她的一個令人震驚的壯舉就是曾經生下了十個太陽。對此,民俗學家和古史傳說的研究者有共同的解釋,那就是羲和又繁衍了十個崇拜太陽的部落。而他們都是少昊的後裔。
無論是參證古代載述的史料,還是分析這場集日大典主人的背景太陽石的鑿到皆昊與那場著名的是史事也就是說先有羽山東磊地區相沿已久,盛行不衰的太陽崇拜,先有了反映崇拜的太陽石岩畫以及岩畫作者所到造的農作文化,才會有祭日大典的舉行,才會有京王朝中民地域的先民東遷,定居異發民農來生產的一系列活動。
太陽石岩畫促成了祭日大典,並且成為這場大典的祭壇,祭日大典又把太陽石的光華瀝向九州方圓。</CC>

殛鯀羽山

史記》記載了舜殛鯀於羽山的事件。當時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堯命鯀去治水,鯀只知道用加高堤壩的辦法堵霍截,越治越糟。後來舜就在羽山這裡把鯀殺了,又叫他的兒子禹接替治水。我們都知道。大禹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在治水的13年了,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採用疏導法,把洪水引到大河大江里,成功的制服了洪水,因此也贏得了部落民眾的認同,後來他接替了舜,成為繼堯和舜後的又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領。羽山是中國最早的地理標誌之一,有殛鯀泉等古蹟。它不公記錄了鯀的失敗,更是人類與洪水鬥爭前赴後繼的有力見證。

孔子望海

兩千四百多年前,孔夫子領著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門生,周遊列國,講學傳道。孔子聽說郯子的祖先少昊故國,就在東夷海外郁洲,非常嚮往。師徒數人坐著車子,這一天來到海州地面。時近晌午,天氣燥熱,忽聽得“轟隆……嘩啦!”“轟隆……嘩啦!”的響聲,孔夫子打了個愣兒,忙叫子路停車。子路問道:“老師,有什麼吩咐?”孔夫子說:“你聽呵!山那邊轟隆嘩啦,又打雷,又下雨,你怎么還一個勁地往山前趕車呢?快點兒找個地方落腳,免得挨雨淋哪!”子路聽了孔夫子的話,趕緊勒住韁繩,停下馬車。這時候,子貢忍不住“噗嗤”一聲笑了,對孔夫子說:“老師,山那邊並沒有下雨呀!”孔夫子說:“沒下雨怎么會有雷雨之聲?”子貢道:“老師有所不知。過去,我曾到此地做過珠寶買賣,對這塊兒的地理情形知道一些。你看,前面那座不高不矮的小山叫朐陽山,山那邊是大海……”
蒼梧綠園浮雕
孔夫子生活在山東曲阜,遊歷過的幾個國家也都在山野平原,他一直沒有見過什麼大海。眼下子貢提到“大海”二字,孔夫子覺得新鮮,問道:“大海是什麼樣子呢?”子貢說:“大海呀,無風三尺浪,有風浪滔天。那轟隆嘩啦的聲音,本是驚濤拍岸,而不是……”說到這兒,子貢見孔夫子臉色有點兒發紅,急忙把話頭一轉,說:“老師,咱們到山上逛逛,一來觀賞大海,二來避暑乘涼,不亦樂乎?”孔夫子高興地連連點頭說:“好好,上去看看!”當即吩咐子路,把馬車趕到朐陽山下。師徒們下了馬車,子貢在前,孔夫子隨後,子路、顏淵等幾個門生也都跟著登山。孔夫子鼓起勁頭攀到山頂,向東一看,喲!只見天連水,水連天,波浪滔滔望不到邊,好大的海,好多的水呀!孔夫子連連感嘆,說“海矣,海矣!我一輩子奔波,要‘克己復禮’。如果再沒有人用我的主張,子貢啊,我們就乘木排到海外去吧!”“海矣”這話,傳得久了,成了海州地方的一條歇後語:“孔夫子觀潮——海了。”海了,變為沒用,不成了的意思。
孔夫子爬山爬累了,覺得喉嚨發乾,嗓門冒火,心裡渴得難受,於是吩咐顏淵道:“你到山下去舀點兒海水來解解渴。”“是。”顏淵解下隨身攜帶的飲瓢,抬腿剛要下山,忽聽背後有人放聲大笑:“哈哈哈哈……!”顏淵愣住了,孔夫子更覺奇怪。轉臉一看,嘿!只見一個老漁民,左手提著魚網,右手拿著魚叉,肩後背著魚簍,腰間繫著葫蘆,面孔黝黑,身材魁偉,精神抖擻,衝著孔夫子和顏淵直笑。孔夫子問道:“老兄弟,你笑什麼呀?”老漁民說:“你們幾位是外鄉人吧?要知海中事,須問打漁人,可不能冒失呀!那海水,又鹹,又腥,又澀,又苦,不能喝,一喝就會鬧肚子!”說罷,打腰間解下盛水的葫蘆,說裡面是玉帶河的淡水,遞給孔夫子解渴。孔夫子又慚愧,又感激,捧起小葫蘆喝了幾口,感到心裡涼爽痛快,正要向老漁民道謝,天空中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陡地撲了過來。子路大聲叫喊:“糟了糟了,到哪兒躲雨呵!“老漁民說:”莫慌,跟我來!“說著,把孔夫子和他的門生領進一個山洞。這山洞面對著大海,是老漁民藏魚落腳的地方。孔夫子覺得洞裡有點兒悶熱,便走到洞口,觀賞雨中的海景,看著看著,詩興大發,不由地吟誦起來: “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批沙灘——萬點坑。” 老漁民聽了這兩句詩,忙道:“先生,你說的不對呀!”孔夫子問:“怎么不對呢?”老漁民說:“‘千層浪’,‘萬點坑’,皆不妥當。難道海浪整頭整腦只有千層,沙坑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你數過嗎?”孔夫子以為老漁民是在故意抬槓,心裡很不高興,把問道:“既然不妥當,怎么才合適呢?”老漁民不慌不忙說:“我生在水邊,長在海上,時常唱些漁歌。歌也罷,詩也罷,雖說不必真魚真蝦,字字實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傳神。依我看,你那兩句應當改改?”孔夫子沒想到漁民也懂詩理,有心聽聽高見,急忙問道:“老兄弟,你看怎么改呢?”老漁民說:“最好改成這樣:‘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浪層層,坑點點,數也數不清,這才合乎情理,對不?” 孔夫子一聽,心服口服,真想稱讚幾句,不料子路在一旁來了火,衝著老漁民說:“哎哎,聖人做詩,怎能亂改?你懂個什麼!”這話太嗆人了!老漁民厲聲問道:“誰是聖人?”子路指著孔夫子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就是孔夫子聖人!”孔夫子喝道:“子路!不可傲慢!休得無禮!”老漁民拍著子路的肩膀,齊頭並進:“小伙子!對聖人,吾敬佩,可你也不能拿‘聖人’嚇唬人呀!聖人有聖人的見識,可也不見得樣樣皆比別人高明。比方說,這魚怎么打法,你們會嗎?”一句話,把子路問了個倒憋氣。他想說會,可自己確實沒有打過魚;說不會,又怕丟了面子。想了想,便把胸脯一挺,說:“打魚誰不會,拿根魚棍,往水裡狠狠地打就是了!”“哈哈哈哈……!”老漁民笑得前仰後合,說了聲:“請看!”飛身奔下山去,跳上漁船,撒開魚網揮舞魚叉,表演起打魚的招數來。
孔夫子看著老漁民熟練的打魚動作,想著老漁民談海水、改詩句、議“聖人”、責子路的情形,猛然間發覺自己的言論出了個大岔子,於是把門生招攏在一起,嚴肅地說道:“為師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話錯啦!大家要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說罷,順口吟出小詩一首: “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聖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 只因這么個傳說,加上早先人們尊孔崇聖,所以後來朐陽山就改叫孔望山了。

徐福東渡

說到求長生不老之藥,就要轉回來看這一幅徐福東渡。而說到徐福我們並不陌生,他就是我們連雲港市贛榆縣人。他博學多才,精通醫學,天文、氣象、農耕、航海等知識。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巡遊琅郡即今江蘇、山東沿海一帶,這時,徐神速上書秦始皇說東海中有三個神仙居住的地方叫蓬萊,方丈瀛洲,那裡有長生不老之藥。於是秦始皇就派遣徐福攜帶幾千童男女入海求藥。可是他尋打了九年也沒有找到那所謂的長生不老之藥。徐福怕皇帝怪罪,便對秦始皇說:“蓬萊仙島的藥可以得到只是海中有鯊魚興風作浪,無法抵達”,請求皇上再次造巨船,攜童男童女、百工匠人、技師及武士數千人,裝載五穀種子和絲綢等,浮渡東海,赴蓬萊求藥。他們經過生死搏鬥,藥還是沒找到,卻到達了今日本九州地區佐賀市,並就此定居,不再返回,與當地土人共同生活。秦朝時候,日本剛從狩獵時代進入農耕文化時期,徐福等人在當地開拓土地,並傳授種田,蠶桑和醫藥知識,把中國的農業文化帶到日本,使日本社會猶如久旱逢甘露般來了一個飛躍。在日本,徐福被稱為“農耕之神”、“紡織之神”,甚至還被尊為神武天皇。在日本的佐賀市還建立了“金立神社”,每年4月,當地舉行歷時三天的祭祀徐福活動,人們抬著我們連雲港人徐福神轎遊行,萬人空巷,非常隆重。可見徐福在日本的影響有多大,光與徐福有關的遺蹟便有56處。作為我國出使日本最早的使者,作為中日文化交往的始祖,徐福故里即今連雲港市贛榆縣金山鄉徐福村,倍受中外遊客的青睞,尤其成為日本人旅遊和尋根的勝地。
蒼梧綠園浮雕

立石東門

秦始皇一統天下,為了”示強威””服海內”顯示一統天下的功德,鞏固秦朝的統治,先後五次出巡東部沿海地區,其中三次到過連雲港。我們看到的這座浮雕就是在海州城門立著的。秦始皇三十七年東遊來到朐縣,又令立石於朐界中(今孔望山)曰:”秦東門”這個門立在孔望山頂上,十分雄偉壯觀。漢朝崔季在泛舟去郁州時,親眼看到高大雄偉的秦東門,他在述初賦中說:依高艫以盼兮,觀秦東門之鏘鏘”現代秦東門被海州區政府從孔望山頂上”搬下來”,重立於海州中心大轉盤上。
蒼梧綠園浮雕
秦始皇統一中國,是秦國強盛的標誌。秦始皇來海州觀海,在孔望山建起秦東門,定海州為秦國的東大門,肯定了海州在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提升了海州歷史文化的品位。由於歷史幾經蒼桑,孔望山上的秦東門坍塌殆盡,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傳承歷史文化,體現歷史文明,海州區特邀請省著名專家為海州建立城雕,將秦東門搬進了市區。於是在1994年位於海州幸福路與新建路之間的大轉盤上的”秦東門”落成了。這座城雕威武壯觀,氣魄雄偉,反映了海州歷史文化之光彩。以高大而威風的秦始皇為主雕,左邊站著宰相李斯,右邊站一侍從手執大傘為秦始皇遮日,左後方有衛土護駕,秦始皇的後邊有四匹強壯的馬拉著一駕馬車,整個城雕構思巧妙,立意新穎,從設計到雕刻製作,體現出很高的藝術水平。它已成為我市海州區旅遊觀光的一個景點。</CC>

道教發祥

連雲港市是道教發祥地之一,看這裡有三幅圖,第一幅是道教天官地官和水官三位。也就的道教信奉的三元大帝。乾寶<收神記>上說他們是東海陳光蕊的三個兒子。花果山又是三元崇拜的發祥地之一,三元大帝是蘇北魯南廣泛信仰的三位神仙。相信他們門夠護佑鄉里,為民眾消災解難。這幅圖就是道教的經典著作<太平清領書>。而我們能看到下面的八仙過海。這裡為什麼會有他們呢?原來啊道教主要神仙呂洞賓,其父是海州刺使呂讓。位於孔望山的漢化東海廟、飛泉的隋代鬱林觀,都是早期的道教著名建築。說起道教,它可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順帝時,沛國人即今江蘇徐州人與長道陵在蜀中創立“五斗米道”,奉老子為始祖,《道德經》為主要經典。連雲港市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漢代道教的經典著作《太平清領書》,文獻記載由於吉得自今東海縣曲陽泉上,道教是個多神教,其神仙系統十複雜。一般地說,“神”是執掌一方權的天神系統。如代表道教三尊最高神的“三清”、其次為“四御”,還包括日月北斗、城隍土地、文昌、雷電、鬥神、財神、灶神、瘟神等,就連歷史上的聖哲賢才和忠孝義烈火之士如關羽,岳飛等也列為神。而“仙”是由凡人修煉得道而成,為不掌權,不管事而雲遊四方的逍遙者,如“八仙”、“三茅真君”等。而我們這裡主要講的是道教奉祀的三元大帝。早在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代,有個叫乾寶的人寫了本《搜神記》,書里記載:東海人陳光蕊生了三個兒子,得道升仙,分管天、地、水三界。明朝出版的《三教搜神大全》里又補充說,陳光蕊是真仙轉化為人,後娶了龍王的三個女兒,每個龍女生了一個兒子。這些兒子個個神通廣大,法力無邊,後來被上天封為三元大帝。傳說遇有大災大難,三元就會來搭救;遇有大饑荒,三元就變在善人到處放賑。。有趣的是《西遊記》里說唐僧是海州弘農縣陳光蕊的兒子。如此說來,面前的這三位神仙,可就都成了唐僧的親兄弟了。</CC>
蒼梧綠園浮雕

摩崖造像

這一幅叫摩崖造像。也就是位於孔望山西南角,依山就勢浮雕而成的具有"九洲崖佛第一尊"之美譽的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整個造像分布在長17米,高8米的赭黃色崖壁上,共刻有人像110多個,分成18組。大的1.54米,小的僅有10厘米,內容包括道教,佛教和世俗生活等三個方面。整個造像內容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佛教內容,有佛、菩薩、弟子、力士和供養人等,以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和本行故事為題,主要是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涅盤、初轉**等。二是道教內容,主要是表現道教的崇拜形象,為三尊獨立的漢式衣冠正面像,是造像民眾中最大的造像。三是世俗內容,為漢畫像石中常見的“井謁”、“宴飲”等。造像群的雕刻技法有單線陰刻、平面線刻、淺浮雕、高浮雕四種,主要以平面減地浮雕為主,風格古樸。在這組佛教摩崖藝術造像中,有站,坐,跳,臥,形象豐富,神態迥異,人物或悲或喜,十分生動。如立佛像,坐佛像,涅磐圖像,施主像,供養人,樂舞吹竽像以及這個被人認為是屬於"道教造像"的門亭長像,經專家鑑定,摩崖造像刻於東漢末年,比敦煌莫高窟還要早200年,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在造像附近還有我國最大的漢代圓雕石像和具有漢代典型風格的石蟾蜍,還有道教祭祀遺址杯盤刻石,承露盤等,都是堪稱國寶的重要文物。
蒼梧綠園浮雕

糜氏興劉

這一幅叫糜氏興劉。東漢末期,封建軍閥割據,宗山靖王之後劉備劉皇叔在徐州做州牧時,兵敗下邳,妻子被捉,將領失散,因無處安身,便帶領殘兵逃到海西,後得識雲台山關里村\的富戶糜竺,糜芳兄弟。糜家世代居住在東海朐縣,由經商發了大財,到糜竺糜芳兄弟時,家產極富。當時兩兄弟便拿出全部家產作為軍費,獻出家奴作為士兵,並將胞妹嫁給劉備,從物質和精神兩主面全力支持劉備,使他得以東山再起,為以後的三國鼎立揭開了頗富傳奇色彩的序幕。後來糜竺還做了安漢將軍,現石棚山下尚有"安漢將軍糜竺之墓"。</CC>
蒼梧綠園浮雕

黃公斗虎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的《東海黃公》條目,記載了西漢時期一出東海黃公斗虎的流行戲。這個記載源出《西京雜記》,大意是,東海人黃公,年輕時練過法術,能夠抵禦和制服蛇,虎。他經常佩帶金刀,用紅稠束髮。黃公做起發來,興雲起霧,本領很大。到了老年,氣力衰疲,加上引酒過度,法術漸漸不靈。秦朝末年,東海出現白虎,黃公仍想拿赤金刀去鎮服它,可是法術不起作用,反被白虎咬死。
蒼梧綠園浮雕
這齣戲在中國戲曲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因為西漢時期,戲曲演員還沒有固定的腳本,都是臨場發揮,即興表演,隨意說說笑話逗逗樂,譏諷一些時事。只是到了《東海黃公》的出現,才第一次有了特定的人物和故事,再加上還有舉刀祈禱,人虎相搏等舞蹈化動作,這就把戲曲表演的幾種主要因素開始融合起來,為戲曲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礎。
像這樣一出開山始祖式的戲,故事安排在東海,而且是人虎相鬥,絕非偶然。因為那時東海確實有虎,數量很多。其中還有些是珍貴的白色老虎。
這可以在東漢,晉代的一些文字記載中得到證實,都說“秦末有白虎見於東海”。一千年以後,《宋書。符瑞志》仍說,元徽三年(475年)在這裡捉住了一隻白虎,敕使劉善明將它作為貢品獻給朝廷。</CC>

王謨題名

1975年嚴冬季節,市博物館周錦屏等三位同志來到廟嶺山蕭望之釣魚台,忙著拓印石壁上的隋代王謨碑刻,第二年開春,當地的採石場就是在這塊石刻上鑽孔裝炸藥,轟隆一聲巨響,經歷了一千四百多年漫長歲月的國寶,便兮崩離朽,化為一堆碎石。石刻的全文是:“維大隋開皇三年,歲次葵卯,四月乙丑塑使七日,使持節,上儀同,海州諸軍事,海州刺使,南陽縣開國侯,京兆王謨巡歷至此。因巡來至此,矚海看波流。自此一度往,何日更回眸。”
開皇三年,為公元583年,這個古老的碑刻,稱得起是風毛麟角,稀也之珍,王謨,京兆霸城人,出身於名將之家,曾祖父王羆,祖父王慶遠,父親王長述,分別在北魏,北周和隋朝坦任過顯赫的官職,為帝室鎮壓叛亂,建立隋朝擔任過顯赫的官職,並立下汗馬功勞,被襲封為扶風郡公,龍門郡公。所以王謨在年輕的時候,便受到隋文帝的垂青,委以重任封至侯爵,王謨是當時海州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和最高行政長官,權勢很大,隋文帝把安排在海州,有其重要的戰略意圖,因為南北朝對峙時期,湯州是雙方爭奪的焦點,幾次大戰都鏖兵一二十萬人,有一次戰役還曾斬下首級十餘萬口,這裡同時又是重要的水軍基地,從海州沿海南下,可以直擒南朝大後方,比起搶渡長江天塹,更能夠起到出奇制勝的作用。
刻石雖毀,但青山尚在,綠水長流。若能另折一個景觀類似的處所,依據劫後倖存的拓片,重新將王謨的碑文鐫於石上,則仍不失頗具歷史價值的文物。
順時間之河而下,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晉代,對推東晉隆安五年(公元401年)/這時,秦晉淝水大戰已過去了十九年,而離東晉的最終滅亡也還有十九年……當時,社會的現狀是:東晉政權對外節節勝利。收復失地;對內毫無建樹,民不聊生——社會因而動盪不安,農民起義不斷。
大家請看這幅圖。這幅圖所描繪的,就是當時的一支農民起義軍,在轉戰郁州,就是現在的連雲港時,與前來鎮壓的晉軍在海上大戰的場景。我知道,作為我國著名的海軍基地,港城人均為此而自豪;可是,大家能想到嗎?早在上千年前,這裡已是我國的海防重鎮,已經爆發過在海戰史上足以媲美淝水之戰的偉大戰役。
這場戰役就發生在隆安五年。起義軍的領袖名叫孫恩,祖籍山東,早年避禍江南。(孔夫子說:“苛政猛天虎也!”據此可以推之,苛政亦猛於戰禍也!)右揭竿而起,陷廣陵(今揚州)眾十萬往北犯郁州,戰寧朔將軍高雅之,大破晉軍,生擒其首。其事,見《晉書?安帝紀》——現在的高公島,便是因此而得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