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概述,背景,過程,結果,歷史評價,其它,
概述
12世紀初,女真族崛起於中國東北的白山黑水間,女真族傑出首領完顏阿古打在1115年建立金朝後,很快滅亡了遼朝。地處通向中原、連線東北戰略要地的阜新,正是女真族與遼王朝爭戰的重地。遼金之際,兩軍在阜新境內發生了阜新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役。
背景
1112年(遼天慶二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今吉林前郭爾羅斯)漁獵,召集附近女真族的酋長來朝,宴席中醉酒後令諸位酋長為他跳舞,只有完顏阿骨打不肯。兩年後,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一開始天祚帝並未將完顏阿骨打放在眼裡,但是所有他派去鎮壓完顏阿骨打的軍隊全部戰敗。此時,遼朝國內也發生兩起叛亂,一年後才被平定。
天祚帝認為遼東難民會怨恨女真,於是授鎮守遼南京(北京)的燕王耶律淳為大元帥,召募難民組建“怨軍”,分為前宜營、後宜營、前錦營、後錦營、乾營、顯營、乾顯大營、岩州營共八大營,又選河北禁軍(守衛遼南京的警備部隊)五千人,民兵二千人,征民夫三千人,計三萬人。這支雜牌軍主力駐紮在蒺藜山(在今阜新境內)。遼軍統帥耶律淳是天祚帝的叔父,從小就由其祖母遼興宗的仁懿皇后蕭撻里撫養,蕭撻里也是阜新人,是蕭觀音的叔伯姊妹。耶律淳決心與金兵決一死戰。
“怨軍”實為一支以漢人難民為主體組建的農墾兵團,缺乏訓練,裝備極差,多以槍刀、氈甲充數,弓弩、鐵甲很少;時至寒冬,朔風凜冽,卻無棉衣。“怨軍”又無機動權,一切軍事行動統由天祚帝和幾位昏庸的老臣決策。當時流傳的民謠稱:“五個翁翁四百歲,南面北面頓瞌睡。自己精神管不得,有甚心情殺女真”。
金兵由完顏婁室率領,此人作戰勇猛,被女真人譽為常勝將軍,另一名將軍完顏斡魯古也是金國悍將。金兵不足萬人,但都是騎兵,裝備精良。50人為一隊,前20人全披掛重鎧甲,而且在戰馬的要害處也有精鐵護甲,手持長矛或狼牙棒,腰跨利刃。後30人著輕甲,操弓箭。每名騎兵都配3匹戰馬,交替使用,具有很強的連續作戰能力。
1117年(金天輔元年)十一月,耶律淳率領輕騎兩千,從蒺藜山出發,赴顯州(北鎮) 處置譁變哄搶軍需的兩營“怨軍”。先鋒郭藥師(此人為蓋平人,後投宋,又降金)挺身而出,殺死“怨軍”譁變的領頭人物,及時控制了局面。此時,探馬報告金兵已渡遼河。耶律淳立即召大軍集結於徽州(阜新境內),但怨軍經過這樣一番折騰,整個部隊士氣低落,戰鬥力大減。
過程
1117年十二月,遼、金兩軍大戰蒺藜山。金兵重鎧甲騎兵向遼怨軍輪番發起集團衝鋒,輕騎兵百步之外弓箭齊發,無不中者。
“怨軍”在金兵反覆兇猛的衝擊下,紛紛潰逃。也有些“怨軍”官兵懷著對金兵燒殺搶掠的刻骨仇恨,奮不顧身地與金兵血戰,手相撕扯,刀斧相砍,有扯去金兵頭盔披甲而刺之者;有身中數刀而猶刺金兵不已者;有與金兵相抱滾入壕溝而死者。蒺藜山下,屍橫遍野,血染大地。
結果
在金兵大舉壓境時,遼懿州寧昌軍節度使劉宏聽從幕僚孔敬宗的建議,把懿州官衙和百姓從順安(塔營子鎮懿州古城)遷至寧昌(平安地鎮古城),使得百姓沒有遭受戰禍。劉宏並派孔敬宗降金。孔敬宗奉順安城降金後,為金兵嚮導,引導金將斡魯古攻陷顯州,以功封為順安縣令。
1121年(金天輔五年),金兵攻占遼上京(赤峰市巴林左旗)。第二年又占遼中京。天祚帝西奔山西雲中,後入夾山(內蒙古大青山)。昭君墓之戰,有兩個皇子和五個公主被俘虜。1125年(金天會三年)二月,頂風冒雪逃亡的天祚帝跑到山西應州大漠中,饑寒交迫,只能吃一點炒麵,衛士只能吞冰咽雪以解饑渴,二月二十日,被完顏婁室俘虜。八月,被解送金上京(黑龍江阿城),囚於長白山。1128年病死,終年54歲,(袁騰飛在百家講壇上認為天祚帝死因是在1156年海陵王完顏亮命令56歲的宋欽宗趙桓和82歲的天祚帝耶律延禧去打球,天祚帝是草原皇帝,精於騎射,上馬後,有金兵射他,他先搶過幾個金兵的弓箭殺死了幾個金兵,最後才被金兵殺了,死時82歲)葬於北鎮閭山。
歷史評價
蒺藜山是章古台山,本是一座遼西大地上名不見經傳的小山,四周被大片的沃野良田包圍著。然而,千年前,遼金史上著名的一場決戰就發生在這裡。也正是從這場決戰的慘敗開始,曾經輝煌至極的大遼王朝走上了分崩離析的亡國道路。
其它
《阜新史稿》記載:九月,整頓後的怨軍屯於衛州蒺藜山……遼置怨軍與金兵“戰於蒺藜山”,是指這次戰役蒺藜山是主戰場……這樣,可知蒺藜山即努魯兒虎山脈烏蘭木圖山支脈中的一座山……在這其中,今有八樓子山、東駱駝山等。阜新業餘考古學者羅顯明通過實地考證和查實史料,並發表學術論文稱:從前相關《遼史》中記載的屯兵“渭(衛)州蒺藜山”應是“徽州蒺藜山”之誤,而此前有學者認為遼代徽州城當在阜蒙縣烏蘭木圖山南麓以及當在阜蒙縣舊廟鎮他不郎村、舊廟鎮四家子村古城遺址、大五家子鎮塔園子等說法都不準確。
羅顯明考證認為,遼代徽州古城應該位於阜蒙縣八家子鎮境內的城子窪古城遺址。比照史料地圖,當年遼金決戰的蒺藜山,理當就是現今阜蒙縣哈達戶稍鎮境內的章古台山。“章古”,蒙語意為植物蒼耳、蒺藜,“章古台”,即是“有蒺藜的山”,漢譯為蒺藜山。
羅顯明考證認為,遼代徽州古城應該位於阜蒙縣八家子鎮境內的城子窪古城遺址。比照史料地圖,當年遼金決戰的蒺藜山,理當就是現今阜蒙縣哈達戶稍鎮境內的章古台山。“章古”,蒙語意為植物蒼耳、蒺藜,“章古台”,即是“有蒺藜的山”,漢譯為蒺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