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 257年)初作“河橋”於蒲津;其後西魏、隋、唐,皆在此連舟為浮梁,仍號“河橋”。唐始稱蒲津橋,《唐六典》天下河橋有三,此其一。北宋時猶時壞時復。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河以西的秦國為了進取河東就在蒲州一帶修建了蒲津橋。以後的歷朝歷代又不斷翻修擴大蒲津橋的規模。到了隋唐時期,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終於使古老的蒲津竹索浮橋不堪重負,一座更牢固、更宏偉的蒲津浮橋呼之欲出。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強盛而繁華的朝代,唐玄宗在位的盛唐時期則是這一朝代的巔峰。蒲津橋是從首都長安通往黃河以東的交通樞紐,河東的鹽、鐵等等又是長安不可或缺的物資,蒲津橋的作用越發顯得重要起來,連蒲州城也跟著沾了光,成為全國六大雄城之一。於是唐玄宗下令把竹索浮橋改建成鐵索浮橋。蒲津橋的用鐵總量占當時全國年產量的近五分之四,可見改建蒲津橋工程是當時全國的重點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