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歷史上的鄂爾多斯在18世紀後,隨著清朝“借地養民”“屯墾實邊”“開放蒙荒”政策的實行,以及近代“走西口”現象的出現,大量的晉陝漢民湧入烏審旗、準格爾旗、達拉特旗、杭錦旗等便於灌溉的沿黃河地區,開展農業勞作,牧民也逐步定居。有學者認為“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形成應追溯到元代,鄂爾多斯部蒙古族人創造了大量的短調民歌。
清末以來,內蒙古地區被大量放墾,蒙古族民眾脫離了傳統的畜牧業生產生活方式,轉為農業耕作,從而在蒙古族人生活的地區出現了半農半牧的經濟狀態。與此相關,蒙古族傳統音樂形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長調民歌趨於衰微,而短調民歌卻日漸昌盛,原來那種草原長調牧歌和短調歌曲並存的格局,逐漸產生變化,長調歌曲呈衰微之勢,進入短調風格為主的新時期。而到了近現代,一方面,由於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古族民眾由遊牧經濟向農耕與遊牧兼作的轉變,使得他們固有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另一方面,隨著近現代晉、陝地區大量漢族民眾的遷入,鄂爾多斯蒙古族民眾生活的地區出現了蒙漢民族雜居的格局,蒙古族民眾在經濟、文化等方面不斷交融,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古族民歌逐漸催生出了節奏歡快,情緒熱烈,結構短小的近現代短調民歌。
基本特徵
基本類別
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大體劃分為四大類別:1、抒情歌曲。2、宗教歌曲。3、敘事歌曲。4、民俗歌曲。主要歌種有:婚禮類、敘事類、情歌類、讚歌類、酒歌類、思鄉類、兒歌類、宗教儀式類等題材。
音樂特徵
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從音樂結構上來看,以五聲音階為主體,也有六聲音階的歌曲;從調式上來看,短調民歌調式較為豐富,多以羽調式為主,宮調式、徵調式也較多,且調式多變。
調式風格
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調式以蒙古族音樂特有的羽調式為主,兼有其他調式,其中尤以宮、徵調式居多。宮調式的歌曲有《金色的百靈鳥》《嫦娥》等;商調式的歌曲有《瞭望》《烏達高勒》等;角調式的歌曲有《蓿駭灘》《哈地溫都爾》等;徵調式的歌曲有《巴音杭蓋》《我有錢的弟弟呀》等。另外,鄂爾多斯蒙古音樂還在傳統五度調式的民歌中加入七度調式的引子和過門,別具一格。鄂爾多斯短調民歌採用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拍比較固定。多系即興歌唱,以四胡、揚琴、笛子、三弦、箏、馬頭琴等樂器伴奏。歌詞簡單而不呆板,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
音階旋律
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六聲音階和七聲音階構成的歌曲中,“4”與“7”兩個音在旋律間多以經過音的形式出現。民歌旋律多用大跳音程,以切分節奏為主,風格歡快活潑,曲體結構多為單樂段,每段包括二至四樂句,樂句間平衡呼應,調式多為la、sol、do為主。鄂爾多斯地區的短調民歌所反映的內容較廣泛,有反映思鄉情懷的,如《送親歌》《春天裡聚來的百鳥》;有反映蒙古青年愛情生活的,如《森吉德瑪》《黑緞子坎肩》;有歌頌父母恩情的,如《三匹棗驟馬》;還有禮俗性的酒歌,如《金杯》《西泉流水》《圓頂帽》等。除此之外也有少數時政歌曲,如《獨貴楞》《席尼喇嘛之歌》等。
演唱特徵
1、表演形式
短調民歌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分獨唱、齊唱、坐唱、歌舞等多種形式。
獨唱是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常見的演唱形式,獨唱分清唱(不帶樂器伴奏)和有樂器伴奏的演唱。清唱一般在野外勞動時獨自演唱,不受場合地點的限制,較隨意。帶伴奏的演唱一般是在較為正式的場合演唱,如家庭聚會、民俗活動、節慶祭祀等場合中演唱。
齊唱分有聲部的合唱和同一聲部的齊唱兩種,一般用在那達慕、婚禮儀式、宗教祭祀等活動中。合唱在鄂爾多斯民歌中較少出現,一般都是以齊唱形式出現。
坐唱是鄂爾多斯地區的一種獨特的演唱形式,鄂爾多斯人每逢喜慶節日、勞動閒暇、賓朋團聚時大家圍坐在餐桌旁,邊飲酒邊唱歌,以這種獨特的坐唱形式來表達鄂爾多斯人的熱情。
歌舞是鄂爾多斯蒙古族人民間音樂的一種主要形式。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大都歡快活潑,節奏性強,具有鮮明的舞蹈性。《筷子舞》《盅碗舞》等優秀鄂爾多斯民間舞蹈,其舞曲都是用短調民歌來改變的。
2、演唱特點
鄂爾多斯短調民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直腔的運用
直腔是指在演唱短調歌曲中時值較長的音時,咬字行腔比較簡單,平直,無需華彩裝飾。這些平直、簡單的長音拖腔,恰恰折射出鄂爾多斯地區民歌中淳樸無華,蒼勁有力的藝術魅力。直腔在演唱中,樂句的拖腔裝飾音較少,表現出平直樸素的特點。
(2)真假聲結合
真假聲結合是鄂爾多斯民歌演唱的一個較為重要特點。鄂爾多斯民歌手在演唱中在中下聲區一般運用較多的真聲演唱,在高音區會很完美的過渡到假聲,使整個音域真假聲比例有機協調,具有較高的藝術表現力。
(3)滑音的運用
滑音在鄂爾多斯民歌演唱中,也出現有“滑音”技法,一般出現在樂句結尾處;“滑音”技法也常出現在樂曲的中間部分,在相同字上進行三度、四度音程下行,節奏齊整的樂句,演唱者常使用滑音技法,充分運用呼吸腰腹部和胸腔支點的穩定性,唱出滑音效果,使作品具有委婉抒情的韻味。
(4)甩腔的運用
甩腔是鄂爾多斯短調民歌演唱較為常見的方法,一般在三度、四度、五度或更大的音程向上跳進時出現,也有在樂句的結尾處常常會出現甩腔,增加音樂的表現力。
伴奏形式
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演唱通常採用蒙古族傳統的樂器四胡、三弦、笛子、揚琴、蒙古箏和三弦等樂器來伴奏。一家老幼既是樂手,也是歌手,在勞動之餘,閒暇之時,喜慶之際聚在一起或演奏或歌唱,這種小樂隊的伴奏形式是與當地民間的樂器普及率之高有著較大的關係。
代表作品
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短調民歌)代表作品有《金色的百靈鳥》《嫦娥》《瞭望》《烏達高勒》《蓿駭灘》《哈地溫都爾》《巴音杭蓋》《我有錢的弟弟呀》《送親歌》《春天裡聚來的百鳥》《森吉德瑪》《黑緞子坎肩》《三匹棗驟馬》《金杯》《西泉流水》《圓頂帽》《獨貴楞》《席尼喇嘛之歌》《烏審呼日和》《圖格拉岱朝拉更》《引狼入室的李鴻章》《反日歌》《六十個美好》《珍貴的三件寶》《半圓的月亮》《葦壕》《天馬駒》《白水泉》《金杯》《搖籃曲》《黃羊的歌》《圖金山力《潔白的雲彩》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鄂爾多斯短調民歌記錄了鄂爾多斯地區蒙古族社會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狀況,從中折射出鄂爾多斯人的民族精神和思想意識,為民族學、藝術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生動的第一手材料。
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的急速發展,蒙古族民歌的原生態唱法發生了很大變化,代表性傳承人日益減少。在此形勢下,鄂爾多斯短調民歌也陷入發展困境,瀕臨衰亡的危險,急需採取保護措施。
傳承人物
哈勒珍,女,1950年11月12日出生,蒙古族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短調民歌)代表性傳承人。內蒙古自治區
鄂爾多斯市申報,項目名稱: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短調民歌)。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鄂爾多斯市民眾藝術館獲得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短調民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短調民歌)項目評估合格,鄂爾多斯市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表演活動
1978年,鄂爾多斯短調民歌歌手扎木蘇參加全國部分省市自治區民歌調演,登台演唱一曲《棗樹嶺》,被專家們讚譽為“鄂爾多斯的美聲唱法”。
榮譽表彰
2008年9月,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非遺傳承人楊玉蘭在參加鄂爾多斯市第二屆原生態蒙古與老年文藝匯演中獲得合唱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