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特民歌

烏拉特民歌

烏拉特民歌為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民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拉特民歌
  • 屬性:文化遺產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所屬地區:內蒙古 · 烏拉特
基本信息,歷史淵源,內容與特點,影響,傳承,地圖信息,

基本信息

遺產編號:Ⅱ-105
申報日期:2008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
級別:國家

歷史淵源

烏拉特民歌的歷史淵源,要從烏拉特蒙古人從呼倫貝爾草原遷徙到此定居生活講起,1648年烏拉特蒙古部落受清朝指令遷徙到現今的烏拉特地區鎮守疆域,從而烏拉特民間文化藝術也將隨著遷徙流傳到西部,成為西部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來看,烏拉特民歌大部分從東北帶傳過來,並與隔河相居的鄂爾多斯民歌文化長期交流相溶出現了很多相似而相近的民歌。直到十八世紀上旬,烏拉特地區隨著宗教信仰的盛行,各大廟宇的建起,民間文化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民眾的思想道德、行為規範及生活當中都滲透著深刻的藏傳佛教信仰教理,廟宇高僧喇嘛利用心領神會的民間歌曲這種特殊影響力和感染力、滲透力,把宗教理念的教化轉變為歌聲來影響百姓的精神領域,從此烏拉特民歌以它起源、內容、唱腔、影響力等四種特殊風格與其他蒙古族部落民歌形成不同性質而流傳至今。
起源:烏拉特古代民歌的八十一首詩歌長調出自於梅力更廟一、二、三世活佛之手,羅布桑黨比扎拉生(1717—1766)是著名的作家,是第三代傳教活佛聖徒,詞曲並編。他們編創的長短調民歌烏拉特民間乃至內蒙古各地廣泛流傳至今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受鄂爾多斯民歌文化影響形成的老百姓自編自創的民歌。

內容與特點

1840年以前的民歌叫古代民歌,長調詩歌的中心思想以佛教意念、祝願、讚揚喇嘛僧徒、達官貴人及父母恩德為主,而且還帶有哲學理念的深遠內涵,這種內容在其它地區民歌里是罕見的。古代民歌、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民歌、建國後的現代民歌,也就是說生活歌曲、紅火、花歌等,這些一般認為普通歌曲。
唱腔:長調民歌結構比較自由,各樂句之間的小節數不盡相同。節奏自由多變,多用徵調、羽調、宮調三個調式短調民歌短調民歌結構較規整,樂句之間大體一致、多用宮、徵羽調、商調次之,歡樂愉悅、剛健有力、敘述性強。長短調民歌五聲音階為常用。影響力:烏拉特長調詩歌的影響之大,至今深深熔鑄在民間百姓的生活當中,成為烏拉特民間大小酒席場合的規矩和特定模式,近代民歌主要以長短調結合成為特殊旋律唱腔。因此烏拉特民歌這四種特點與其他蒙古族民歌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和特點。

影響

烏拉特蒙古民歌主要流行在四個地區:1、幕那山(烏拉山)周圍,陰山前後牧區,這些地區的民歌叫“幕那山民歌”;2、包頭境內的蒙古族居住區、牧區;這一代的民歌叫“阿古如太民歌”3、烏拉特中旗蒙古族居住區,牧區,這一代的民歌叫“海流圖民歌”,4、烏拉特後旗蒙古族居住區,這一帶的民歌叫“賽烏蘇民歌”。這四個地區的民歌風格雖各不相同,它主要受近鄰鄂爾多斯民歌和地方文化的多樣性的影響而唱腔有所不同,但其他演唱規矩都是一樣的。
嚴肅的酒席場合唱詩歌,以三首歌曲開頭是烏拉特的習慣,以三盅敬酒是地方特點,三三九首歌曲唱完三三九盅酒也要敬完,烏拉特酒席上什麼時候唱什麼歌都有它固定的嚴格規定,五組輪迴,一組三首,但開頭和結尾一定要按照規定唱,開頭歌曲就是著名的《三福》長調,是酒席宴會的第一組歌曲,是任何宴席最先唱和必須唱的固定模式,《阿拉騰杭蓋》詩歌是酒席上結尾的歌曲,只要唱了這首歌曲那就說明必須散席了,沒有理由再延續,中間的歌曲有時可以調換,但是內容上必須選擇相同的具有說教理念較強的佛學內涵的歌曲,這就是烏拉特民歌不同於其他地區蒙古族歌曲的區別,最具代表性的烏拉特演唱風格。

傳承

但是隨著社會飛速發展,社會上的各種音樂傳播信息的誕生和傳入、新老交替,新時代的歌曲趨向於同化,並沖蝕著古老民歌,年輕的一代在無意識間丟失著自己民族最為寶貴而獨特的文化遺產。要想得到民族地區的文化藝術發展,有必要挽救和回復古老民歌採取實際措施,從資金和人才培養上大力支持,切實找到保護和發揚傳統民歌的有效途徑。

地圖信息

地址:新區文博中心B座1層青少年科學技術館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