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婚姻

蒙古婚姻

青海蒙古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姑表姨表兄妹不婚。除扎薩克王公外,男子一般不納妾。等級婚姻比較明顯,扎薩克王公之女絕對不允許嫁給平民,一般貴族富戶可以娶平民女子。蒙古族以民族內婚為準則,也有與別民族通婚的,宗教信仰不同不允許通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蒙古婚姻
  • 制度:一夫一妻制
  • 婚齡:男子為17—18歲,女子16—17歲
  • 結婚制度:族外婚 聘婚制 人贊婚 收繼婚
婚俗,初婚年齡,說親,建親,結婚,娶親,到夫家,新房中,敬佛,祭火神,交飯勺,正宴開始,新房讚詞,布克勒熟斯,上馬宴,解遮掩布儀式,家庭財產繼承,結婚制度,

婚俗

早期衛拉特蒙古, “男女婚姻以羊馬為聘禮。婚之日,婿至女門,女家誦喇嘛經,婿與女共持一羊脾骨拜天地日月,夫婦交結其發。女家為設蒙古包,以成婚。明日婿先歸,別擇日以娶婦,乘馬至婿家”。青海蒙古族由於特有的文化空間關係,對上述婚俗無論在內容上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變化。

初婚年齡

男子為17—18歲,女子16—17歲,也有13—14歲即結婚的。有些地區把“出痘”看作成熟的標誌,認為已經是“熟人”了,但一般講究男女年齡相當。未婚男女有一定的社交自由,可以交往、戀愛、互贈信物等。但婚姻還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方式主要是媒妁婚或包辦婚。

說親

自由戀愛或男方看中的姑娘,男方請媒人前去說親。有的地方由男方的父親或舅舅去求婚。媒人或男方求婚使者拿上哈達、酒等禮物到女家,說明來意,獻上禮物(向女方父母敬獻哈達為不可缺的),女家設宴招待。當返回時,女家將禮物原封送還,說明婚事不允。將禮物留下,表明已經允婚。之後,擇日訂親。如果拒婚一次,還可再次說親,如果拒婚兩次,男家再不能去求婚了。

建親

定親是婚俗中重要程式之一,日子是喇嘛算卦而定。定親日,男方親朋(有的地方包含媒人,人數講究偶數)帶著禮物(主要為哈達、酒、茯茶、綢緞衣料等。有的地方還帶上鮮奶、整羊等)前往女家,女家則設宴招待。儀式開始,男家代表(舅舅、叔叔,或者媒人,或者邀請的專人)手捧哈達,口誦祝詞。祝詞內容基本上是讚頌愛情,撮合婚姻、感謝雙親為主。祝詞畢,將哈達和其他禮物敬獻女方父母、舅舅或其他主要親屬,還要敬酒。然後商議聘禮和婚期。在整個定親過程中,女方舅舅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情況下,女方商談事宜主要由舅舅來承當。這顯然屬於母系氏族社會的遺風。主要商議三件事,(1)正式確定這門親事。(2)議定聘禮,女方要的彩禮主要有:緞面羔皮袍一至兩件,綢子罩袍(夾袍)一至兩件,襯衣一至兩件,綢腰帶~至兩條,辮套一副(上綴銀牌一般在八塊以上),銀耳環一對(經濟優裕些的要金耳環),靴子一雙,帽子一頂,還有銀盒、手鐲(銀或象牙的)、戒指(金的銀的或寶石的)等。男家要準備“新房”、(一頂新蒙古包),女方陪嫁則為齊全的炊具及其他生活用具,兩個木箱、被褥、氈墊、地毯,還有數目不等的馬牛羊駝。另外,新娘的婚禮服由女家準備,主要是“特日勒格”、“才德格”和“札拉”帽等。當然,男家也要結新郎分出一部分馬牛羊駝和生活資料。作為聘禮,男家必須送女家駿馬一匹。(3)確定婚期以及舉辦婚禮地點及其他事宜。三事議妥,招待男家客人,賓主雙方敬酒唱歌祝詞,盡歡一天,策馬而歸。事後,男女雙方家長向王爺頭人及有關親朋通報此事,得到各方認可,任何一方不得悔婚。

結婚

娶親

宴席熱烈持續下去,如果男方家距離較遠,迎親隊則在女家住宿一夜。宴席結束,眾人走出屋外,坐在準備好的白氈上,氈上同樣擺放油炸饃、手抓肉及“修木爾”、“查乾”等,按長幼給客人依次敬獻。女家的“執客”用銀碗按長幼向賓客依次敬酒,歌手們高唱讚歌。然後,把新娘的坐騎牽來(一般是裝飾漂亮的白馬),由專人朗誦馬的頌詞。頌畢,由新娘表弟騎上繞蒙古包跑一大圈。至此,新娘應起程了。
眾人先步行繞“ ”(一堆火,宗教儀式)3周,再迎親和送親的人們騎馬繞蒙古包3周,起程赴男家。新娘騎馬由雙方各二位伴娘陪著走在眾人中間。其中女方一位伴娘牽著新娘的馬韁,男方兩位伴娘扯著一塊遮掩布(一般寬3尺長5至7尺,兩頭由木桿固定,布面繡龍鳳和吉祥圖案),新娘跟在布後面。雙方母親騎馬並轡走在布前。女方送親隊中有兩名強悍機靈的小伙子,騎著挑選出的快馬,各拿一隻羊前腿,當眾人起程時,新娘的祖父或父親坐在屋內,右手拿著一根約一尺長並栓有各色(主要黃色)布(綢緞)條的木桿搖晃。這種宗教儀式,祈禱佛祖保佑孫女或女兒生活平安如意,前程似錦。
中途歡迎儀式,有的地方也稱為“午餐”由男方準備,地點一般在男女兩家中問的地點,而非在男家門前。在草坪上鋪幾塊白氈,氈上放兩三個小方桌,桌上擺放“查乾”、“修木爾”、油炸饃、酥油奶茶、糖果和酒等。當迎親和送親隊離午餐地點有相當距離時,男方派出兩名強悍機靈小伙子騎快馬前去迎接,該二人準備有一些炒麵。當他倆走到新娘和四位伴娘前邊,抓幾把炒麵向對方的頭上方撒去,而後急速撥馬往回快跑。與此同時,女方那兩位小伙子打馬緊迫,如果在午餐地點之前追上,就用羊腿打他們。如果前者先於後者到達午餐地點並下馬,則追逐結束,後者不能動手。用羊腿打是象徵性的,並非真打,此乃婚禮中一種遊戲,以增益熱鬧氣氛。當眾人到達午餐地點後,除新娘和四位伴娘外,全都下馬圍坐在氈墊上,按敬“查乾”、“修木爾”和酒等禮儀進行。而後敬茶、饃饃等;對新娘和伴娘,這些禮儀均在馬上進行,午餐結束,繼續登程。

到夫家

在新房前拜天地和交拜等儀式。當眾人來到距新娘家約100米處,送親人紛紛高喊:你們要不要人,若不要,我們就帶回去啦。把新娘圍在中間,繞新郎家三圍,邊轉邊喊。男家早已煨好 ,派出迎接人員(對女方重要客人要捧哈達迎接),並吹起海螺。同時,男方派出一名強悍機靈的青年馳馬沖入繞蒙古包轉圈的送親隊伍中,緊緊抓住新娘的馬韁,牽出人群直奔新房門前,十分有禮地請新娘下馬,眾人隨之,此時新郎出來迎新娘。蒙古包前鋪著數條白氈和地毯,新郎新娘由四位伴娘陪同站在新房前白氈上。雙方客人坐在兩旁,其他氈毯上置數小方桌,桌上放“查乾”、“修木爾”及各種食品和酒。其中間一個盤中放兩樣東西,一是用綢緞包著的一方塊木膠,一是用哈達包著的一塊羊後腿骨。這象徵和祝願一對新人如膠似漆,愛情堅貞。而後進行如下儀式;
1、由喇嘛邊念經祝福,邊用奶水給二位新人洗臉洗水,以表示婚姻的純潔美滿。還有專人朗誦祝詞。
2、兩位新人面向太陽磕3個頭,向大山磕3個頭。
3、隔著遮掩布向雙方父母(及祖輩老人)磕3個頭。
4、新郎新娘手握一塊系有哈達的羊後腿骨拜3拜,象徵把兩顆純潔的心拴在一起,祝願婚姻天地共久,日月同輝。這裡也有專人朗誦特定內容的祝詞。
5、親朋恭喜搭禮,蒙語稱“巴德爾如套哈那”。雙方親朋列隊依次給二位新人贈禮。一般每人要準備兩份禮物,輕重不限。送哈達、綢緞、布匹等則搭在二人脖子上。送茶葉、鍋盆等則放在二人面前白氈上,如送牛、羊、馬等禮物者則拿兩條哈達。在給二人掛哈達時予以說明即可。如果二人脖子上搭的物品多了,就由雙方伴娘代為拿在手中。
6、雙方親屬各派一名代表(一般是重要親戚),向雙方親朋匯報各自的全部聘禮和嫁妝(包括雙方用於婚禮的開支費用),即使針線、小刀也要清點清楚。
7、男家送給女家一匹3歲的棗紅馬,備好鞍薦轡頭,馬頭上系彩綾或紅布,交付女家。由新郎表弟交給新娘表弟,後者接韁後騎上馬繞蒙古包和 3周,然後直奔新娘家。在交馬時也有專人朗誦馬的頌詞。
8、搶帽子 把新郎新娘的帽子放在約l0步遠的地方,雙方各派一名伴娘,聽號令去搶(男方伴娘搶新郎的帽子,女方伴娘搶新娘帽子),誰先搶得並戴在各自陪伴的新人頭上,則誰將是這個新家庭的第一主人(掌柜)。當然,這是一種遊戲,並非當真。
至此,新房前的儀式結束。伴娘陪伴新郎新娘暫時進入其他蒙古包內休息。眾人進入新房,娘家親戚按輩份坐在右側,婆家親戚按輩份坐在左側,敬“查乾”、“修木爾”,上奶茶、油餅及各種食物、乾果、敬酒。兩位伴娘代表新郎新娘向雙方親屬獻哈達。而後,新郎新娘由前二位伴娘陪同進入新房,站在門邊,獻哈達的二位伴娘站在二位新人之後。從此開始了婚禮中最為隆重的儀式。

新房中

新房中的敬佛祭火禮等儀式。主要有如下幾項。

敬佛

先給佛象叩頭3次,然後新郎點燃一盞佛燈(酥油燈)供在佛龕,再給佛象掛哈達一條。

祭火神

先向火爐叩頭3次,而後由新娘把用哈達包有松柏葉、青稞、曲拉、油饃等物的小包放入爐火中。

交飯勺

由婆母把系有哈達的一把舀飯勺交給新娘。新娘接過勺子後,先往燉在火爐上的茶鍋里放半盆鮮奶,然後用勺子攪動,奶茶熬好後,盛入茶壺,給客人一一敬茶。這意味著婆母把操持家務的權力交予兒媳,向眾人表明新娘已成為家庭主婦了,並以主婦身份接待親朋。

正宴開始

在火爐上方已擺好整羊肉(把羊大塊卸下後,按前腿、腰尾等部位平放在面板上,最上邊置羊頭,並放一小塊酥油於羊頭上,不放羊脖子。這些均煮成半熟,一般放1至3隻整羊肉)。整羊肉旁支一口鍋(銅鍋為上品,鐵、鋁鍋也可),鍋中盛滿酒。正宴開始,由男家請的專人朗誦祝酒詞,朗誦之前,由新郎父親向朗誦者披哈達和綢緞,以示尊重和感謝。朗誦者邊朗誦邊用大勺子攪動鍋中的酒,每誦畢一段向上方四周灑一點酒。眾人則齊聲歡呼。朗誦完畢,新娘把鍋里的酒盛入灑壺,新郎端起銀碗(盤中放兩個銀碗)。新娘手提酒壺,向所有客人敬酒。這表示新郎新娘是以男女主人身份敬酒致意。至時婚禮氣氛逐漸熱烈,歌手們唱起優美讚歌,歌唱祖先、歌唱草原、歌唱純潔愛情。招待人員忙前忙後,上茶上食敬酒。

新房讚詞

新郎新娘敬酒完畢,開始贊新房,這也請專人朗誦。朗誦者可以是祝酒詞的同一人,也可另請專人。如是另請者,同樣要給他披哈達和綢緞。該朗誦者取下蒙古包的“撐桿”(巴哈那),頂端系一條哈達,而後手持撐桿朗誦,把蒙古包的里里外外、每個部件,都要用詩的語言形象而寓意深切地讚美一番。

布克勒熟斯

獻“布克勒熟斯”——整羊肉。禮節和程式與剪髮禮中基本相同,區別在於削肉時,羊背至尾部(削羊尾)必須由婆家的人進行,娘家人則削羊胸叉。雙方把削下的肉放在盤子裡,請客人們每人吃一塊。至此,婚禮達到高潮。唱歌、猜拳、大塊吃肉、大碗喝酒。二位新人頻頻敬酒勸食,親家和客人相互敬酒。主食一般有餃子、包子、燴飯等。

上馬宴

即婚禮結束宴。婚禮進行到下午五、六點,時近傍晚了,客人們有的醉倒春山,有的倦意正濃,應是告辭之時了。男方主人又一次敬獻“查乾”、“修木爾”,新娘父親或叔叔宣布這是“上馬宴”,對眾人光臨婚禮再次致謝。同時,再上一次茶,敬一次酒。這時,女方母親、舅舅或其他親戚再次向男家父母兄嫂囑託,請求對新娘多作指教,多加愛護,祝家庭和睦、婚姻美滿。最後,男家給女方客人贈送禮品,一般為綢緞、布匹、哈達、茶葉、酒等。不論輕重每人一份。客人們陸續跨馬離去,留下來男家親朋,往往酒酣興濃,通宵達旦。

解遮掩布儀式

到婚禮第三天,要舉行解遮掩布儀式。儀式上,舉行規模較小的宴席,也要敬獻“查乾”、“修木爾”,上茶、煮肉、敬酒,特別是請專人朗誦專門頌詞。這時,把兩個木桿解下來,將布放好保存。此外,男家管事人員把婚禮上所收禮物(包括物品錢財),向新郎新娘及新郎父母親清點清楚,至此,婚儀全部完成。

家庭財產繼承

蒙古族家庭,一般是一對夫妻及未婚子女組成的小家庭,也有三代同堂的。子女長大成家後,雙方父母給分出一些生產和生活資料,獨立生活。通常住在父母蒙古包附近,與老人共同勞動,家中長輩男子為家長,握有實權,也有兒子長大後主事的。習慣上丈夫地位高於妻子,但在家庭內務方面多由妻子作主。蒙古族一般不許離婚,俗雲“只有死別的,沒有生離的”。《衛拉特法典))中有嚴禁破壞他人家庭的科罰條款。男女都有財產繼承權,一般長兄先分出去,最後由幼子全部繼承。無子者,近親侄輩可以繼承,或作“布施”捐贈寺院。也有的收養義子義女,待成人後娶妻或贅婿以延宗嗣的。老年人在家庭中有崇高地位,逢年過節賓客來訪,首先向老人獻哈達、問安、祝福。尊老是蒙古人傳統美德。

結婚制度

第一種是族外婚制。即與本族以外的民族通婚,這是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時的規定。那時每個氏族跨過廣闊的草原去迎娶婚嫁。時間一長,蒙古族之間的血統就比較混雜,又有同宗之間不能結婚的規定。
第二種是聘婚制。進人封建社會以後,泉族結婚時,男方家裡要給女方下聘禮,主要是牛、馬、羊等牲畜,以九為吉數,其次也有金、銀、等財務,聘禮越多越貴重,窩意則越好。這樣,到了年齡的,婆家下的聘禮就成了衡母一個女子價值的尺度,婚姻也就成了父母的買賣交易。對於沒有聘禮的窮人就只能打著光棍了。
第三種則是人贊婚,也稱招女婿,是指將男子嫁到女子家中。分永久性人贊和非永久性人贊。前者多為男子家裡無力迎娶女方.結婚後搬到女方家裡生活。後者則是男子發揮雷鋒精神,人贅到沒有勞動力的女方家裡,或是沒有男子繼承家業的女方家裡,在生下一個男孩兒後就可以帶著妻子回自己的父母家裡。
最後一種就是收繼婚。主要特點就是結婚後若是丈夫不幸早亡,妾子如果想要改嫁,只能嫁給丈夫家族的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