蒔蘿子,中藥名。為傘形科植物蒔蘿Anethum graveolens L.的果實。分布於我國東北、甘肅、四川、廣東、廣西等地有栽培。原產歐洲南部。具有溫脾開胃,散寒暖肝,理氣止痛之功效。用於腹中冷痛,脅肋脹滿,呃逆食少,寒疝。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蒔蘿子
- 別稱:時美中、慈謀勒、蒔蘿椒、小茴香、癟谷茴香、土茴香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傘形目
- 科:傘形科
- 屬:蒔蘿屬
- 種:蒔蘿
- 採集時間:夏、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
- 用量:內服:煎湯,1-5g;或入丸、散
- 毒性:無毒
貯藏,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一、採集加工,二、炮製方法,形態特性,生長環境,鑑別,一、藥材性狀,二、飲片性狀,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貯藏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脾、胃、肝、腎經。
功效
溫脾開胃,散寒暖肝,理氣止痛。
主治
用於腹中冷痛,脅肋脹滿,呃逆食少,寒疝。
相關配伍
1、治小兒氣脹,霍亂嘔逆,腹冷,食不下及脅痛:蒔蘿為末,糊丸如綠豆大。三歲三十丸,青皮湯下。(《普濟方》蒔蘿丸)
2、治疝氣偏墜,女子瘕病:蒔蘿一兩二錢。炒褐色,為細末,無灰好酒調服。(《攝生眾妙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氣陰不足及內有火熱者禁服。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夏、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果枝,打落果實,去淨雜質,曬乾。
二、炮製方法
1、蒔蘿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2、炒蒔蘿子:取淨蒔蘿子,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鼓起為度。
形態特性
蒔蘿又名:洋茴香,野小茴,野茴香。一年生草本,稀為二年生,高60-120厘米,全株無毛,有強烈香味。莖單一,直立,圓柱形,光滑,有縱長細條紋,徑0.5-1.5厘米。基生葉有柄,葉柄長4-6厘米,基部有寬闊葉鞘,邊緣膜質;葉片輪廓寬卵形,3-4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絲狀,長4-20毫米,寬不及0.5毫米;莖上部葉較小,分裂次數少,無葉柄,僅有葉鞘。復傘形花序常呈二歧式分枝,傘形花序直徑5-15厘米;傘輻10-25,稍不等長;無總苞片;小傘形花序有花15-25;無小總苞片;花瓣黃色,中脈常呈褐色,長圓形或近方形,小舌片鈍,近長方形,內曲;花柱短,先直後彎;萼齒不顯;花柱基圓錐形至墊狀。分生果卵狀橢圓形,長3-5毫米,寬2-2.5毫米,成熟時褐色,背部扁壓狀,背棱細但明顯突起,側棱狹翅狀,灰白色;每棱槽內油管1,合生面油管2;胚乳腹面平直。花期5-8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我國東北、甘肅、四川、廣東、廣西等地有栽培。原產歐洲南部。
鑑別
一、藥材性狀
雙懸果多分離為分果,呈扁平廣卵形,長3-4mm,寬2-2.5mm。表面呈棕色,側棱延展呈翅狀,合生面中央有一條稜線。氣微香、味辛、麻舌。
二、飲片性狀
蒔蘿子參見“藥材性狀”項,炒蒔蘿子形如蒔蘿子,表面棕褐色,香氣較濃。
藥理作用
抗真菌作用。
現代套用
用於治療腰痛,脅痛和疝氣腫痛等。
相關論述
《日華子》:“健脾,開胃氣,溫腸,殺魚,肉毒。補水髒及壯筋骨,治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