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村(河北省文安縣孫氏鎮董村)

董村(河北省文安縣孫氏鎮董村)

董村人文歷史頗多,有漢朝“高樂城”遺址,在董村西街仍能見到古城牆夯基的痕跡。在董村西北尚有一條西南、東北走向的古河殘堤,高約丈許,目前尚存。它源自西南,有東光縣的砥橋村蜿蜒東北,經南皮縣的堤口張、董村、蘆莊子、龍堂村,過鹽山縣的璋壁,孟村縣的羅瞳,述跡東北,直至河濱。此堤高丈余不等,寬窄各異,如一條巨龍,彎曲回還,巍然壯觀,堪稱勝景。當地村民稱之為:“城堤”、“大堤崖”、“防水堤”。舊滄縣、鹽山縣誌稱為“齊堤”【齊國擋水築的堤】,鹽山列為八景之一。舊南皮縣誌則謂之:“古黃河堤”,近年有人考證為:“浮河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董村
  • 外文名稱:無
  • 別名:無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孫氏鎮
  • 下轄地區:轄10個村委會
  • 政府駐地: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羅董鎮
  • 電話區號:0316
  • 郵政區碼:526500
  • 地理位置:文安縣城的正南方向
  • 面積:136.83平方公里
  • 人口:23003人
  • 方言:白話,豐陽話,客家話,標話
  • 氣候條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楊池古村
  • 機場:流亭國際機場
  • 火車站:董村火車站
  • 車牌代碼:冀R
董村,歷史,

董村

位於著名“古窪”之稱——文安縣城的正南方向。
羅董村位於位於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羅董鎮。耕地面積3300畝,其中水
田面積2200畝,旱地1100畝,林地7000畝,總農戶達623戶,農業人口2800人,人均純收入4300元。主要經濟作物有黃煙、柑桔、油栗、花生。該村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實施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不斷壯大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歷史

建於秦,原稱謂之“四合廟”。西漢武帝時,為齊孝王子劉越【高樂侯】的封地,置高樂縣城,又名【永樂城】。王莽新朝時期,更名為【思鄉城】、【西鄉城】。漢宣帝時,景城侯劉雍的五個兒子也曾被封在這裡,距董村北四公里的今蘆莊子村西和西古村西【殿崗】一帶有遺址。因五子分居城內,故曰【五壘城】,此城東西窄,南北長。現西古村西【殿崗】有五壘城遺址,並清晰可見。“五壘斜陽”曾為“南皮十景”之一。
元末明初,董氏家族由外地遷入此地,人丁興旺,商貿繁榮。故取名“董子村”、“董子鎮”、“董村鎮”。歷經數年演變,後簡稱董村至今。
明朝時為董村里駐地,清朝為董村鎮駐地,民國時期董村為南皮二區駐地。在**戰爭時期,董村還是革命的搖籃。1938年5月,南皮縣**民主政府在董村成立,同年6月又在該村成立了南皮縣工作委員會。8月由肖華領導的**挺進縱隊進駐董村,並在該村領導和指揮了“三打燈明寺”、“解放樂陵”的戰役。1940年6月該村劃入鬲津縣,1943年劃歸南皮縣。解放後,董村一直是人民公社、鄉鎮政府的駐地。並在70年代成為省農業示範村【東街】。時任公社書記的關金忠同志被譽為“莊戶書記”。修渠平方,農田灌溉,在農業機械化水平中處於領先地位。歷史
在近千餘年的歷史發展中,幾經興衰,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品牌。積累、傳承並發展了手工業和飲食業。
董村在民國初期,古鎮風貌已初具規模,商業發達,逢五排十集日,吸引了百里之外的客商,雲集於此。在趕集的前一天客商就住滿了大街上的客店。晚上燈火通明,大街上鋪面林立。各種招牌和房檐上的紅燈籠在風中搖曳。歌舞昇平,酒館內划拳猜令,酒菜飄香,說書場和藝館傳出的朗朗笑聲在空中迴蕩。
董村還有許多的典故和傳說:有董村“無梁大殿”、“九雞夢”的故事、“狀元墳”的傳說。每一個故事的後面都有著豐富的傳奇色彩和文化內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