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村村(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胡村鎮董村村)

董村村(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胡村鎮董村村)

董村村位於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胡村鎮,現有733戶,人口2558人,農村勞動力970人,耕地面積4639畝。近年來,該村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單位面積生產效益的同時,大力發展工業企業,以工促農,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使全村經濟步入了快車道。與此同時,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帶領下,兩個文明建設同頻共振,互動發展,全村呈現出環境衛生整潔、民眾安居樂業、鄉風健康向上、和諧發展的景象。從2002年起,連續四年被授予“省級文明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董村村
  • 位置: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胡村鎮
  • 戶數:733戶
  • 人口:2558人
  • 耕地面積:4639畝
  • 榮譽:“省級文明村”
  • 勞動力:970
工業強村,農業發展,社會事業,生活環境,

工業強村

在歷史上這裡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爛董村,“春天白茫茫(鹽鹼地)、夏天水汪汪、秋天蛤蟆叫、冬天變成溜冰場”。這一歌謠形象地道出了董村人苦不堪言的生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董村人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從治理鹽鹼灘入手,同貧困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把昔日的鹽鹼灘變成了今天的米糧川。1982年太谷縣委、政府確立了“工業強縣”戰略,縣裡最大的瑪鋼企業之一太谷瑪鋼實業有限公司入駐該村,村黨支部、村委會利用這得天獨厚的優勢,提出了快速建設“工業強村”的發展思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獎勵和優惠政策,鼓勵本村能人創辦和吸引外來企業入駐本村,短短几年時間,先後有亞洲最大的瑪鋼企業——太谷瑪鋼有限公司和太谷瑪鋼實業公司以及榮成瑪鋼、新平碳素、鐵藝鑄造、財達瑪鋼、萬江瑪鋼、吉隆瑪鋼等11家大型企業(300人以上)在董村安營紮寨,同時村內發展起各類企業、商業網點200餘家,還在全國設有瑪鋼經銷點30餘家,最大的銷售額超過了億元。工業企業的迅猛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全村970個勞動力,80%的在工業企業工作,人均年工資超過了1萬元,此外還吸引了外來勞力2000多人。到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37586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3259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17元,位居全縣第二。“爛董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工業經濟強村。

農業發展

董村在通過發展第二產業走向富裕後,並沒有丟掉農業這個根本。在支部、村委的積極引導下,大力發展農業主導產業,推進第三產業,積極構建和諧穩定的農村經濟結構。一是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全村的3400畝耕地主要用於發展高蛋白玉米、優質小麥等高效糧食作物的種植。二是根據本村實際,大打紅棗戰略,發展紅棗經濟林1200畝,並多次聘請紅棗專家對農民進行培訓,同時啟動了投資60萬元的紅棗加工廠和一座冷庫的建設項目,以解決棗農的後顧之憂。三是發展規模養殖業,以“養雞、養豬、養奶牛,農業轉化多增收”為指導思想,以規模養殖為重點,2006年投資50萬元建成了占地40畝的規模養殖小區,同時還投資20萬元新打井配套4眼、埋設地下管道2000米、修補防滲渠道1500米,保證了全村的農業生產用水。農業投入的增長,大大改善了該村的生產條件,有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2006年董村農業收入占到經濟總收入的20%,同時瑪鋼業的發展也帶動了該村的商飲業、運輸業、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2006年三產收入3836萬元,人均產值14996元。董村呈現出了工業帶動、三業並進的良好勢頭。隨著工業企業的發展,該村的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村級集體固定資產總額淨值272萬元,村集體年收入近70萬元,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社會事業

經濟發展了,村黨支部、村委會把興辦社會公益事業作為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任務來抓。他們首先把加強對下一代的教育作為建設新農村的基礎工作,投資130萬元,新建了面積達1820平方米的三層教學樓,並配備了電腦和聲樂電器,更新了課桌,每年還都投以大量資金充實教學設備、改進辦學條件,改善教師生活。2006年投資26萬元把國中學生全部送到了太谷明星中學,集體還購置了一輛中巴車,每天免費接送70多名在明星中學上國中的學生。其次,強化了公共設施建設。建起了一座高標準的幼稚園、一個功能齊全的老年活動中心、2個美容美髮中心、2個洗浴中心、3個衛生所,建設了農村網路文化站,使電腦開始成為農民致富的好幫手。同時投資10萬元建立完善了圖書室,為強化農民培訓學習,提高素質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董村還實施了一系列的村民福利待遇,實行了全縣農業用電最低價、村民吃水免費、農網改造和農戶安裝有線電視補貼等一系列福利性措施,基本實現了“小有教、老有樂、病有醫、玩有場”。今後,該村還將逐步實施60歲以上老年人養老補助、大病醫療補貼、大學生獎勵等等更具社會主義新農村特色的福利措施,以促進村民生活質量的改善和提高。

生活環境

董村經濟的迅速發展,使村民的生活水平大為提高。如今董村大變樣,“吃飯講營養、住房講寬敞、穿衣趕時尚、家具擺高檔、生活更瀟灑”,面對今天的幸福生活,董村人又有了自己的新歌謠。近幾年來,全村98%的人家住上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新房,近30戶農民還在城裡買上了樓房,人均住房近37.5平方米,全村75%的戶都按了行動電話,近100戶有了冰櫃、電腦、小轎車。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董村支部、村委從“五化”入手,強化了村鎮環境的改善。從1998年起,村集體連續投資170萬元,對全村29公里道路進行了硬化,實現了戶戶通;2006年一開春,首先對董村的門戶——幸福路進行了徹底整改,拓寬了路面、修築了路肩,總投資達11萬多元;在村中心建起了4000平方米的街心花園和2條800米的綠色長廊,2006年投資18萬元,大搞村內綠化,栽植各種樹木2.8萬株;2006年投資13萬元,重新安裝了村內11條大街小巷路燈130盞,投資10萬多元,對全村的牆壁進行了粉刷,標語進行了更新;為徹底整治村容村貌,董村建立了長效的衛生管理機制,制定出台了嚴格的門前三包衛生責任制,組建了一支由10人、4輛車組成的環衛隊,每年出資3萬元對村內生活垃圾進行定時定點清理。“五化”工程的實施,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黨中央提出的關於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更進一步堅定了董村人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眼下,黨支部、村委會已經繪就了董村“十一五”的宏偉藍圖,他們要在幸福路兩側建設占地500畝,投資6400萬元,水、電、暖、煤氣配套的別墅小區和單元樓住宅區,力爭用5年時間實現舊村換新村,將舊村區騰出的1300畝土地用於招商引資,發展高科技、環保型的工業企業和商業服務業,促進農村經濟更快更好的發展。並要建成商貿集貿市場,開辦董村國中、職中,更重要的是要新建一座鐵路公路立交橋,徹底打破制約董村經濟發展的瓶頸。
主要農產品:紅椒、彌猴桃、洋菇、紅苕、土豆、油桃、香菜
村內資源:珍珠岩、綠石、白鎢礦、電氣石、鋯石、長石
村里單位:董村黨支部、董村衛生院、董村中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