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氏蒼羚(學名:Nanger granti):是偶蹄目、牛科、蒼羚屬的動物。體重45-65千克,體長140-166厘米。是一種體型大皮毛淺的羚羊,它們有長長的角和腿。後軀處具有明顯的矩形,白色形狀,並在大腿下方延伸出鮮明的黑色條紋。雄性和雌性具二態性。雄性比雌性大,它們的角更長,更粗,範圍在50-80厘米。與雄性相反,雌性的角較小,30-40厘米,細而對稱。
棲息於草原、灌木叢和熱帶稀樹大草原。具有遷徙性,除了在全年有豐富的草料供應的地區,它們季節性地在整個分布範圍內遷徙。該物種成群遷徙,牧群可以分為單身雄性群和雌性群,雄性占優勢。以短草、灌木葉片為食,該物種從植物中獲取水份,幾乎從不需要喝水。分布於非洲國家衣索比亞、肯亞、索馬里、南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和烏干達。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遷徙,領地,行為,食物,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葛氏蒼羚體重45-65千克,體長140-166厘米。是一種體型大、皮毛淺的羚羊,它們有長長的角和腿。白色臀部與體背的棕色顯現出明顯的矩形,並在大腿下方延伸出鮮明的黑色條紋。雄性和雌性具二態性。雄性比雌性大,它們的角更長,更粗,角長50-80厘米。與雄性相反,雌性的角較小,30-40厘米,細而對稱。
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和犬齒均退化,但下門牙保留,下犬齒門齒化,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於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瑯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後表面形成複雜的齒紋,適於吃草;胃4室,反芻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額骨的突起衍生出來形成的對稱骨枝,不分叉,內部空心,外被可脫落的角質套(角鞘),套在骨質的角心上(骨心),並且隨著骨心的生長而擴大;角上無神經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後,不能再生長;一般長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長,且不更換角鞘。
棲息環境
僅生活在非洲東部,海拔高度從海平面到海拔2,500米。棲息地都包括所有亞熱帶在內的沙漠、低地的荊棘叢、稀樹草原林地、開闊的平原和高達2500米的山地草原。該物種的棲息地以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平原和稀樹草原為代表。葛氏蒼羚利用其”飲水系統的獨特性“,在其他食草動物無法到達的地方生存。有些族群甚至在旱季遷移到短草平原,在雨季遷移到熱帶草原林地,這與主要遷徙相反。但大多數葛氏蒼羚也在雨季共享生存地域範圍,並和更多的湯氏瞪羚混群。布萊特亞種生活的大部分地區非常乾燥,但它們會定期棲息在涼爽的高原草原和半沙漠地區。在東南部地區,它們比其他物種更能適應在樹木繁茂的地區生存。彼特亞種本質上是一種低地物種,在塔納河三角洲,生活在非常平坦的平原上,這些平原定期被洪水淹沒。
生活習性
遷徙
葛氏蒼羚具有遷徙性,除了在全年有豐富的草料供應的地區,它們季節性地在整個分布範圍內遷徙。該物種成群遷徙,有些群體建立了家園範圍。牧群可以分為單身雄性群和雌性群,雄性占優勢。這種物種的社會等級可以從雄性遷徙時的組織方式中看出。統治力越弱,越年輕的雄性走在牧群的前面,而占優勢的雄性則在後面。這種組織也會在戰鬥中產生同樣匹配的對手,因為附近的雄性更有可能表現出統治力並互相爭鬥。
領地
葛氏蒼羚全年的活動面積約為290平方公里。領地上的雄性用糞便和尿液標記區域。這種標記要求蒼羚為它的白色臀部做廣告。作為該廣告的結果,其他葛氏蒼羚顯示出興趣或退出。葛氏蒼羚與許多其他有蹄類動物一樣,表現出選擇性排便的抗寄生蟲行為。它們在特定的地方排便,以使與糞便堆相關的寄生蟲遠離畜群的其他成員。另外,葛氏蒼羚也會避開在排便的地方覓食。葛氏蒼羚通過尿液和糞便,性信息素和視覺展示物製成的地域標記進行交流。它們通過警報姿勢,警報聲和標記來傳達掠食者的存在。
行為
葛氏蒼羚在與其他領地雄性對恃時,雄性動物可能會通過抬起脖子和輕微傾斜犄角來表達自己的支配地位。它們顯示出統治力的第二種方法是戰鬥。當兩個雄性互相靠近打架時,它們迅速向下移動頭部,並朝另一個靠近,因為其中一個試圖使另一個失去平衡。搏鬥顯示了競爭者頸部肌肉的力量。
作為一種反掠食行為,葛氏蒼羚會使用姿勢來發出警報,警報聲和踩踏聲作為對附近存在掠食者的信號。它們避開捕食者密度高的地區,避開水坑,那裡的食肉動物很多。它們也會採取協同防禦措施保護易受傷害的小羚羊,當幼仔被捕食者俘獲時,雌性可能會抵抗,與其他雌性合作以激烈捍衛被綁架的小羚羊。這種防禦經常會將掠食者趕走,使小羚羊不受傷害。
食物
葛氏蒼羚的食物中很大一部分是植物的葉子和莖。由於生活在乾旱的環境中,因此節水和用水對生存至關重要。湯氏瞪羚使用蒸發冷卻作為降低體溫的方法,而葛氏蒼羚則允許它們的體溫隨著氣溫的升高而升高,當溫度降低時,它們會將熱量散發到周圍的空氣中。到了晚上,它們也可能會吃樹葉,在涼爽的夜間,這些葉子含有更多的水分。
分布範圍
分布於衣索比亞、肯亞、索馬里、南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和烏干達。
布萊特亞種分布於烏干達東北部至索馬里南部,其範圍圍繞圖爾卡納湖,並橫跨肯亞北部非常乾旱的地區。一片高地和森林被認為是指名亞種與布萊特亞種的分界線。
繁殖方式
當雌性葛氏蒼羚發情時,它的尿液中含有性信息素,表明其對雄性的生殖狀態。為了檢測這些,雄性會靠近用嘴唇和鼻子嗅吸空氣,以檢測是否存在性信息素。如果檢測到信息素,則雄性會主動追蹤雌性。進行求偶時,雄性騰躍著將頭高高舉起,尾巴呈水平姿勢,最終交配。但是,如果未檢測到性信息素,則雄性不會進一步追求該雌性。
葛氏蒼羚雄性到3歲時達到性成熟,而雌性則在1.5歲時達到性成熟。交配季節的時間取決於地點。例如,在肯亞南部和坦尚尼亞,全年都可進行交配。在塞倫蓋蒂,除6、7、10和11月外,所有月份都可進行交配。妊娠期約27周。幼羚出生後,母親會徹底清除小羚羊身體的所有體液。幼羚開始吮吸母乳,並在其母親附近尋求保護。如果母親要出去吃草,則小羚羊會留在安全的藏身處,從母親放牧的地方可以觀察到。母親與幼仔的關係是葛氏蒼羚中唯一的持久關係。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
1 | 葛氏蒼羚指名亞種 | Nanger granti granti | Brooke, 1872 |
2 | 葛氏蒼羚布萊特亞種 | Nanger granti notata | Thomas, 1897 |
3 | 葛氏蒼羚彼特亞種 | Nanger granti petersii | Günther, 1884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葛氏蒼羚在東非範圍內仍然廣泛分布。估計總數為14萬,其中約30%生活在保護區。只有大約25%的物種被認為是穩定的或正在增加,其餘的則在下降。如果這種下降趨勢繼續下去,那么該物種瀕臨瀕危只是時間問題。彼特亞種尤其令人關注,因為它們的物種數量規模最低(<15,000)並且正在下降,其保護範圍不足以覆蓋其分布範圍。
對於大多數物種當前的生存範圍,主要來自空中調查。這些估計的總和總計約為140,000隻,但這個總數可能是低估了,因為航空調查中的計數不足,並且某些地區缺乏數量估計。物種數量趨勢呈下降趨勢,除了西比洛(Sibiloi)和馬薩比特國家公園(Marsabit National Park)以及肯亞北部的一些北部牧場地區,萊基皮亞、馬賽馬拉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安博塞利、塞倫蓋蒂、塔蘭吉雷和姆科馬齊等例外。指名亞種數量最多,2014年在塞倫蓋蒂生態系統占35,000-55,000隻,2011年在塔蘭吉雷地區有4,300隻。儘管許多種群數量下降,但該亞種的種群規模可能超過75,000隻。
儘管由於偷獵和牲畜數量增加而與葛氏蒼羚形成食物競爭,部分物種因農業擴張而減少,但整個物種仍在保護區內外廣泛分布。然而,令人擔憂的是,該物種的數量在其大部分範圍內似乎正在下降,並且已知穩定或增長的種群僅占該物種總數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