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

葉德

葉德(1958—),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植物生長發育調控與逆境應答方向學術帶頭人。1991年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VUB)博士。1991-1994年德國馬普育種研究所(MPIZ)博士後,1995年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SU博士後,1995-1996年美國冷泉港實驗室(CSHL)訪問學者,1996-2000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子農業生物學學院(IMA)研究員(Research Fellow)。2000-2002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子農業生物學學院生物技術研究經理(PI級),2002-2004年新加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學院(IMCB)生物技術研究經理(PI級)。2004年10月起在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從事科研教學工作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葉德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省湛江市
  • 出生日期:1958年7月5日
  • 職業: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
  • 畢業院校: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人物簡介,人物成就,工作經歷,教學研究,人物論文,

人物簡介

葉德,廣東省湛江市人,生於1958年7月5日。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1982年7月畢業於華南熱帶作物學院(現華南熱帶農業大學,現海南大學),獲農學學士學位。1982年9月考取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1985年12月獲得碩士學位。1987年10月赴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分子生物學學院攻讀植物分子遺傳專業博士學位,1991年9月獲得博士學位。1991年7月應邀到德國馬普育種研究所植物遺傳研究室做博士後研究。1995年1月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生物技術學院繼續做博士後研究,同年10月被聘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分子農業生物學學院研究員。赴新加坡之前,先在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做訪問學者。在新加坡期間,於2000年8月升任生物技術研究經理(主任研究員級),獨立組建和領導油料作物生物技術實驗室;2002年8月,他加入新加坡科技局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學院,任生物技術研究經理(主任研究員級),繼續從事植物發育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工作。
2004年8月,他作為優秀人才被引進中國農業大學工作,被聘為生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繼續從事植物發育遺傳學與分子生物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2005年3月,他被教育部批准為第六批“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葉德在國外曾經擔任4年的研究小組組長和4年多的主任研究員,有非常豐富的實驗室管理經驗和極強的獨立組織和管理科研的能力,已建立起獨立的研究體系,正值成果創新和產出高水平的黃金時期。他取得了三項學術水平和套用價值皆非常高並被國際同行認可的重大創新成果,提出了一個在國際同行中頗有影響的花葯細胞分化發育調控機制的假說。此外,他還發現了一個與果實發育相關且能大大提高籽實產量的遺傳突變體,該基因具有很好的套用前景。

人物成就

1987年至1991年,他在比利時首先成功地誘導出雌雄異株植物汝蔞草的雌性單性單倍體,發現了決定雌性的X染色體是胚胎髮育所必需的。該成果為雌雄異株植物汝蔞草性別決定作用的研究開闢了新的途徑。1996年至2000年,他在新加坡帶領一個研究小組篩選出大量與各種不同發育過程相關的突變體,為當時所進行的擬南芥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做出重大貢獻,為今後的研究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驗材料並打下了堅實的研究基礎。1999年,他在新加坡首先發現了一個調控擬南芥孢子形成作用的SPL基因。SPL突變影響雄孢子形成和花葯發育,證明了在花葯發育的過程中,花葯壁細胞的分化發育依賴於正在發育的小孢子母細胞。該發現是花葯與胚胎髮育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為研究花葯細胞發育的細胞和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2001年,他從油菜中分離出調控裂莢作用的BnALC基因。該基因突變可防止莢果提前裂莢,能減少籽實的丟失,因而在農業生產中具有很大的套用價值。2003年,他領導實驗室首先發現了擬南芥花葯中調控絨氈層細胞分化發育的TPDl基因,這是花葯發育研究領域中的又一重大突破,對花葯發育的細胞與分子機制研究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並在國際同行中產生重要影響。

工作經歷

1982年7月獲海南大學農學學士學位。
1985年12月獲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學碩士學位。
1991年9月獲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分子生物學學院博士學位。
1986年至1987年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實習研究員。
1991年至1994年在德國科隆馬普育種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
1995年1月至9月在美國濱西法尼亞州立大學做博士後研究。
1995年10月至1996年7月在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做訪問學者。
1995年10月至2002年7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原分子農業生物學學院(IMA) 任研究員(Research Fellow),生物技術研究經理(PI, 主任研究員級)。
2002年8月至2004年7月在新加坡科技局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學院(IMCB) 任生物技術研究經理(主任研究員)。
2004年8月至今在中國農業大學任特聘教授。
2005年3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教學研究

專業:植物學,植物遺傳學,植物發育遺傳學,植物分子遺傳學植物分子生物學,植物生理與生物化學。
研究方向:植物有性生殖生物學,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擬南芥模式植物,研究植物雄配子體形成和授粉受精作用的分子機制及與農業性狀相關的植物發育過程的分子遺傳機制。
最熟悉的領域:植物發育生物學,植物分子遺傳學,植物有性生殖生殖生物學(尤其是配子體的發育,授粉受精和果實的發育),植物分子生物學。
植物花葯發育的細胞和分子機制
顯花植物擬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花粉的形成依賴於兩類不同細胞的分化發育及其相互作用。一類是生殖細胞,叫小孢子母細胞(microsporocytes),另一類是花葯壁體細胞,叫絨氈層細胞(tapetal-cells)。小孢子母細胞經過減數分裂產生小孢子,而絨氈層細胞支持小孢子進一步發育成花粉。我們實驗室最近的研究結果暗示絨氈層細胞的分化發育也可能會受來自生殖細胞的信號調控,TPD1和EMS1基因在這一信號轉導的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我們實驗室通過研究TPD1-EMS1信號轉導通道的分子機制,了解在花葯發育和花粉形成的過程中,不同類型細胞分化發育及其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
植物雄配子體的形成與授粉受精作用的分子機制
擬南芥花葯發育的過程中,小配子母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形成小孢子,小孢子進行兩次核有絲分裂,形成含有一個營養核和兩個精核的花粉。成熟的花粉被傳遞到雌蕊的柱頭上,花粉與柱頭表面的相互作用誘導花粉吸漲,萌發出花粉管。花粉管侵入柱頭,經花柱和傳導管(transmitting tract),把兩個精核送入雌性的胚囊中。一個精核與雌性的中心細胞結合形成胚乳,另一個精核側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合子。合子進一步發育成胚。儘管整個過程對植物有性生殖很重要,分離和鑑別相關的基因,通過研究這些基因的功能及它們之間的協作機制,了解植物雄配子體的形成和授粉受精作用的分子機制。
與農作物經濟形狀相關的植物發育過程的分子遺傳機制
與農作物經濟形狀相關的植物器官有根、莖、葉、花、果和籽實等。葉德教授的實驗室主要是通過分離與果實大小、籽實產量、根系的發育、雄性不育和具有觀賞價值的器官形態相關的突變體,研究相關基因的遺傳功能,開發利用這些基因改良農作物品種。

人物論文

(1). Yang S.-L., Jiang L., Puah C. S., Xie L.-F., Zhang X.-Q., Chen L.-Q., Yang W.-C., Ye D*. Over-Expression of TPD1 alters The Cell Fates in The Arabidopsis Carpel and Tapetum via Genetic Interaction with EMS1/EXS. Plant Physiology 139:186-91 (* corresponding).
(2). Shi D.-Q., Liu J., Xiang Y.-H., Ye D., Sundaresan V., and Yang W.-Cai.(2005) The SWA1 Gene Encodes a WD40 Protein That I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Mitotic Division Cycles during Gametogenesis in Arabidopsis. Plant Cell 17: 2340-54
(3) Pagnussat G.C, Yu1 H.-J., Ngo1 Q.A., Sarojam R., Mayalagu S., Johnson C.S., Capron A., Xie L.-F., Ye D., Sundaresan V. (2004). Genetic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required for femal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 in Arabidopsis. Development 132:603-14.
(4). Jiang L.,Yang S.-L, Xie L.-F., Puah C.S., Zhang X., Yang W.-C., Sundaresan V., and Ye D*.(2005).VANGUARD1 that encodes a pectin methylesterase is required for enhancing growth of pollen tube in the Arabidopsis style and transmitting tract. Plant Cell 17: 584-596.
(5). Yang S.-L, Xie L.-F., Mao H.-Z., Puah C.S., Yang W.-C., Jiang L., Sundaresan V., and Ye D*.(2003).TAPETUM DETERMINANT 1 is required for cell specialization in the Arabidopsis anther. Plant Cell 15: 2792-2804.
(6). Yang W.-C., Ye, D**., Xu, J. and Sundaresan V. (1999). The SPOROCYTELESS gene of Arabidopsis is required for initiation of sporogenesis and encodes a noel nuclear protein. Gene and Development 13: 2108-2117. (** co-first author).
(7). Parinov S., Sevugna M., Ye D., Yang W.-C., Kunaran M. and Sundaresan S (1999). Analsysis of Ds flanking sequences from transposon insertion lines to establish a database for reverse genetic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Cell 11: 2263-2270.
(8). Kumaran M.K., Ye D, Yang W-C. Griffith M.E. and Sundaresan V. (1999). Molecular cloning of abnormal floral organs: a gene required for flower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 Sex Plant Reprod 12: 118-122.
(9). Lebel-Hardenack S, Ye D, Koutnikova H, Saedler H, Grant SR (1997). Conserved expression of a TASSELSEED2 homolog in the tapetum of the dioecious Silene latifolia and Arabidopsis thaliana. Plant J 12: 515-526.
(10). Hardenack S., Ye D. and Grant S. (1994). Comparison of MADS box gene expression in developing male and female flowers of the dioecious plant white campion. Plant Cell 6: 1775-178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