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備於我,是孟子關於精神境界中“物”、“我”關係的哲學命題。出自於《孟子·盡心上》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物皆備於我
- 提出者:孟子
萬物皆備於我,是孟子關於精神境界中“物”、“我”關係的哲學命題。出自於《孟子·盡心上》雲。
萬物皆備於我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wàn wù jiē bèi yú wǒ。於:表示被動。萬事萬物的本性都為我所具備。指萬物本性都與我所通。出於《孟子·盡心上》。基本信息出處:《孟子·盡心上》:“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
萬物皆備於我,是孟子關於精神境界中“物”、“我”關係的哲學命題。出自於《孟子·盡心上》雲。出處 《孟子·盡心上》云:“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這裡的“萬物”之“物”,並非指“物...
北宋程顥提出的關於人生精神追求的命題,戰國時的孟子說過:萬物皆備於我,“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上》),認為天地萬物運化流行皆與“我”渾然一起。儒家“萬物一體”的思想即淵源於此。北宋張載在《西銘》中提出民胞物與的...
“萬物皆備於我矣”作為一句名言,被認為是典型的主觀唯心 主義哲學觀。這裡面的是與非不在我們關心的範圍。我們關心的 是孟子說這話的意思。所謂“萬物皆備於我”並不是像有些人所 理解的那樣,說是“萬物都為我而存在。”(由此...
唯我論是認為除“我”或“我”的精神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存在,整個世界及其他人都是“我”的感覺、經驗和意識的一種觀點。是主觀唯心主義走向極端的必然結論。在中國哲學史上,孟子所說的“萬物皆備於我”(《孟子·盡心上》),王守仁...
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 孟子心物觀所討論的不是心與自然事物的關係,而是:①心與仁、義、禮、智等社會道德準則關係;②心與事的關係;③心與個人禍福、國家興衰、天下治亂的關係。孟子認為,人心天生具有識別善惡是非的能力和向善的趨向...
反身而誠,語出《孟子.盡心上》:“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原文出處 《孟子.盡心上》: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原文譯文 孟子說:“萬物之理我都具備了。
《玉樓春·西園花落深堪掃》是王國維著於1905年的一首詞。此詞王國維明為寫景,實為寫理,通過景道出了萬事萬物永恆的哲理。上半闋寫景,由花開花落,聯想到年韶易逝。下半闋蘊涵哲理,講出了莊子所說的“萬物皆備於我”的思想...
(四)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說:“萬物之理我都具備了。反問自己,所具備的道理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快樂沒有比這更大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沒有比這...
”所謂“天地乾坤君臣父子夫婦之道在我矣”說的是“萬物皆備於我”的理想境界,“隨處體認天理”是達到這種境界的途徑。隨處體認天理是湛若水的心學宗旨,其中所說的天理包含道德之理,他特別指出“體認兼知行也”。在知行合一的基礎上,...
結合道教的先天象數學與孟子“萬物皆備於我”的思想,作“先天圖”,用八卦來推測自然和人事的變化,此圖的排列方法是後代所有象數學者的基本依據。以“太極”、“道”作為宇宙本原,由此而化生天地萬物,所謂“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
夫人之求其成己、成人、成物、成務者,外求其道於天下萬事萬物,水世而不可得;反求之於吾心,便即得之矣。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故求其道於吾心,自可普萬事而無或遺。孔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足...
不學周易,不明易理,則不知吾人本有此體,不知萬物皆備於我,以致凡事捨本逐末,向外馳求,造成一己與民眾的種種災禍。學易明理,則能趨吉避凶。凶之最大者為生死問題不能解決,吉之最大者即是學為聖人。欲學聖人,必須先求...
你的上帝使萬物皆備於你一人,我的上帝使他創造的一切生物都互相幫助。”在這裡,喬治·桑對於婦女屈從於男子社會秩序進行了抗議。同時也表達了她對上帝忠實信仰的樂觀主義。如果說她在第一部作品中塑造了幾個典型的形象的話,那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