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源流
萍,一說為會意兼形聲字,一說為形聲字。“萍”字最早見於《說文解字》中的小篆,尚未見於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上,小篆中的“萍”字(圖A)從水、從艸、平聲,即由“水”、“艸”和“平”三部分組成,本義為一年生水草(浮萍)。其中,“水”和“艸”表示這種水草是浮生在水中的草本植物;“平”表聲,兼表這種水草是平浮於水面的草類植物。隸書中的“萍”字(圖B)將“水”寫作“氵”而“艸”寫作中間斷開的“艹”,楷書中的“萍”字(圖C)則中間斷開的“艹”連起來寫作“艹”。字義上,“萍”字的意義一直比較穩定,基本沒有變化。
詳細釋義
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píng | 名詞 | 一年生水草。 | duckweed | | 浮萍 |
劍名用字。 | | | 青萍 |
地名用字。 | | | 萍澤 萍鄉 |
姓;一說是官職用字。 | | 《 周禮·秋官》:萍氏,掌國之水禁,幾酒,謹酒,禁川游者 。 | 萍氏 |
通“苹”,藾蕭,也即“藾蒿”。 | Artemisia | | |
(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第十一上二】【水部】
萍,苹也,水艸也。從水、苹,苹亦聲。薄經切。
說文解字注
【卷十一】【水部】
萍,苹也,
註:“苹”、“蓱”二篆見【艸部】。篇、韻皆云:“萍、蓱同字。”疑許書本有“萍”無“蓱”。《小正》、《毛詩》、《爾雅》皆作“苹”。《爾雅》、《毛傳》皆曰:“蓱也。”“蓱”即“萍”之別字。《周禮》“萍氏”疑本作“苹氏”。然則《說文》【艸部】“苹”下曰“萍也”與【水部】“萍”下曰“苹也”為轉注,不當有“蓱”篆。
水艸也。從水、苹。
註:“水艸也”三字釋從水之意。
苹亦聲。薄經切。
註:十一部。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部】萍
《唐韻》:薄經切,《集韻》:旁經切,並音瓶。《玉篇》:萍草。《本草注》:萍即楊花所化,一葉經宿即生數葉,葉下有微須,即其根也。《禮·月令》:萍始生。《周禮·萍氏注》:萍之草無根而浮,取名於其不沉溺。《後漢·鄭傳》(《後漢書·鄭玄傳》):萍浮南北。
又青萍,劍名。
又地名。《竹書紀年》:蒐於萍澤。《晉書·地理志》:萍鄉,屬安成郡。
又《集韻》、《正韻》:與“苹”同。《韻會》:“苹”、“萍”本是一物,字異而音義相同。
按:《詩》
(《詩經·小雅·鹿鳴》):“食野之苹。”毛氏傳云:“苹,也。”鄭氏箋云:“苹,藾蕭也。”疏云:“萍是水中之草,非鹿所食。故鄭氏不從毛氏,觀下食蒿食芩,皆陸草可知,則苹當依經疏藾蕭,萍是浮萍,絕然二物,字可通借,義不相通,《韻會》之說非。”
| | |
四庫全書本《說文解字》 書影 | 《說文解字注》書影 | 同文書局本 《康熙字典》書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