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胥國(華胥之國)

華胥國

華胥之國一般指本詞條

華胥國又稱華胥古國,是上古時期中華大地上一位傑出的母系氏族的女首領華胥氏所創立的國度。華胥,也稱華胥氏,風姓故里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關於華胥的記載最早見於《列子·黃帝》,其後上百種典籍均有記載。

華胥是中國上古時期母系氏族社會傑出的部落女首領,相傳她踩雷神腳印,感應受孕 ,生伏羲和女媧 ,傳嗣炎帝黃帝,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母。在八千多年前,華胥為了部族生存,帶領遠古先民們不斷游徒,足跡遍布黃河流域,創造了中國的漁獵農耕文化,開創了中華文明史 。“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一說是源於華山,也位於陝西)。學界普遍認為,處於黃河流域上中游的華山方圓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而華山的得名,除了其山形像“花”(古代“花”與“華”同)之外,還因為華胥氏族就生息、繁衍在華山之陽。因此,中華民族之“華”源於華胥之“華”。

華胥國,傳說中虛擬的理想國度,最早見於《列子·黃帝》。華胥氏作為華胥國的女首領,“其治國有方,民無嗜欲,自然而已,是為盛世樂土“。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為追求治世強國,夢寐以求地希望能夠復興華胥國的輝煌,於是有了”黃帝夢遊華胥之國,而後天下大治“的典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胥古國
  • 外文名:huaxuguguo
  • 釋義:理想國度
  • 出處:《列子·黃帝
  • 起源:相傳為華胥氏所居之國
  •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華胥鎮 
  • 建議遊玩時長:2到3小時
  • 周邊景點:華胥陵 
  • 適宜遊玩季節:春秋夏三季
由來,歷史記載,華胥地望,陝西說,山東說,山西說,浙江說,華胥遺蹟,後世紀念,

由來

據說黃帝即位三十多年,因思天下大治之事,三個月無心治理政事,忽一日夢遊到華胥氏之國,見其國上無國君,下無貴賤愚賢之分,人民無所嗜好,既不戀生也不畏死;既無親疏背向之隔,也無愛憎利害之心,是一個沒有人間利害得失的奇妙極樂世界。黃帝醒來,如獲養身治國之道,又過了二十八年,國家大治,差不多同華胥氏之國一樣,而黃帝卻仙逝了,百姓因此慟哭,兩百多年慟哭不絕。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就開始用各種方式構想自己的未來,在傳說的華胥國中,沒有統治和被統治之分,人民沒有超出必需的欲望,也淡然面對生死。對人對物,以一待之,毫不偏廢。既不愛惜什麼,也不畏懼什麼。一切都順其自然。這個理想國是天下為公無有尊卑等級的大同世界;在《道德經》里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在《列子》中里是《黃帝篇》里的“華胥國”;在《莊子》里是“至德之世”;在陶淵明筆下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在《無能子》里是“無奪害之心,無瘞藏之事”的太古之世。
華胥國
黃帝從這個夢中受到了很大啟發。黃帝一醒來心情愉快,召來手下的大臣,說:“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專心養神養身,希望能學到保養保養身體、應付外物之道,最後卻沒有得到。今天竟然夢到了這樣的事情。如今我才知道,這道不是說想求就能求到的。我終於知道什麼是道了,我得道了!但卻無法告訴你們。”
此後黃帝便以此治國,二十八年之後,天下大治,幾乎和華胥國完全一樣了。在他死後,這種局面仍然延續了二百年。其實黃帝所謂的道,不過就是道家之道——自然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而已。因此,後世將黃老並稱,共同看作道家的創始人物。

歷史記載

華胥國最早見諸史書於《列子·黃帝》,此外《新唐書》中的州來,以及《山海經》等史籍記載的華胥氏之後生活的地方等也曾是歷代探討的華胥之國地望所在。
《列子·黃帝篇 》
黃帝)晝寢,而夢遊於華胥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之斯(離)齊國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所愛惜。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摘無痛癢。乘空入履實,寢虛若處林。雲霧不礙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列子·黃帝篇》
《山海經》華胥之後
山海經》中有這樣的記載:女媧“以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智慧無窮,力大無窮。“燒蘆灰而止淫水,斬黑龍而降水妖”。但是在遠古的時代,在人們的心智並不成熟的時代,人們只能信仰“神”的力量,只能相信“神”的力量。所以極有可能,人們將治水這種運用人類的力量,而戰勝自然的行為“神”化,等同於本身所擁有的“神力”。華胥和他的兒女女媧、伏羲都成為神仙,華胥國也就是西方《聖經》中記載的伊甸園。
《新唐書》中的州來
據《新唐書》記載:李氏出自嬴姓。帝顓頊高陽氏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皐陶,字庭堅,為堯大理。生益,益生恩成,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至紂之時,理征字德靈,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於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於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氏。李利貞也是娶陳國契和氏家的女兒,生兒子叫李昌祖,後在陳國任大夫,住在苦縣。李昌祖的兒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孫叫李碩宗,被周康王賜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隸社會時期帝王或諸侯封給卿、大夫的連同土地上勞動的奴隸在內的土地)於苦縣。李碩宗的五世孫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壽氏女嬰敷,這就是李耳的父親和母親。伊侯之墟就是伊尹相湯的亳州,都五百里為甸服,老子母益壽氏女嬰敷壽州人,苦音古,古國之意,周武王封神農氏之後於譙,其國名是州來,州來之意從神仙所居之州而來,神仙之國也。《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宋戴公子考父說食采於華,因氏焉。華地所在的宋國是中國春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國君子姓,位於河南商丘一帶。其疆域最大時包括河南東北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山東西南部。
《國語·鄭語》中的華地
《國語·鄭語》:(太史伯曰)“若克二邑(指虢、鄶),鄢、蔽、補、丹、依、駻、歷、華,君之土也” 歷先為國後為邑後為鄉,“歷史”之稱可見歷國之古。歷又作瀨今作渦。歷、華並提,華就是古華胥國,後為蒙地,莊子為南華真人,《莊子》又名《南華經》。又傳說舜目重瞳,是把“華”解釋為眼睛人之神戶。故華之南為壽,人之眉主壽稱華蓋。“華”居十之上,是天下之中也。重回千萬年的記憶,神仙之國古華胥國確實令人神往。
華胥國(華胥之國)

華胥地望

陝西說

從現代考古學和人類社會學研究可知,華胥氏是距今八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的一支,生活在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的渭河流域,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的代表。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蒙昧時期的母系氏族社會的自然、淳樸、和諧成為文明時代提倡清靜無為、返璞歸真、小國寡民的道家的社會理想,於是便有了華胥國的社會模式。
華胥國位於今藍田縣華胥鎮,《綱鑑易知錄》載:“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注云:“華胥,在今陝西蘭田縣,小淵日渚。”又據《竹書紀年前編》:“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箋:“按,華胥,地名,在陝西藍田縣。小淵日渚。”大體而言,古華胥國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約20公里的藍田縣華胥鎮。至今華胥鎮保留有一塊關於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其中一通碑石上,中間有華胥國三個大字,左邊有伏羲肇娠右邊有黃帝夢遊的字樣。
西安市文史研究館的張中和認為:大量的史載、遺物,可資佐證:三皇時代的部落中心即華胥國。華胥的姓氏為風,是現西安市藍田人。她處在8300多年前,既是三皇中女媧和伏羲的生母,又是華胥國末期一位傑出的部落首領。是華夏民族在上古時代,與天地八荒進行抗爭和孕育文明的領軍人物。
華胥國(華胥之國)

山東說

菏澤:據《禹貢》及《菏澤市志》記載,華胥國在雷澤,即今天的菏澤市一帶,還有史學家考證在巨野縣城區一帶。
台州:《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與《哀公十四年》均日在齊地(今山東博山縣)。台同邰、駘,《左傳·哀公六年》云:邰在今山東章丘縣。《大清一統志》載:“章丘縣西朝陽故城有赫胥墓”。既然華胥後裔之墓在此,那么這個華胥國(即部落)也就在今山東章丘,華胥亦自然生於此。

山西說

《左傳·昭公元年》云:“汾川”,“則台駘汾神也。”《論衡》寫作“台台”。《路史·後紀四》稱默台、墨台,即台台。今山西汾水流域的侯馬有駘神廟,其他縣市也各有台、駘之地名。因而有的學者認為“華胥之國”在山西南部,華胥生於此。

浙江說

台州是傳說中的“華胥氏之國”,很多書籍記載了黃帝與台州的故事。略摘錄如下:
唐·王瑾《廣黃帝本行記》有黃帝“藏丹經於委羽山,最後息駕反真,乘龍升天為太一君”等記載。
宋·臨海人陳耆卿著《嘉定赤城志》和《民國臨海志》、《台州道教考》等書都記載了《列子·黃帝》“黃帝夢遊”的典故,“華胥氏之國,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
宋·李昉《太平御覽》卷四十引《郡國志》云:“台州(臨海)覆釜山即龍符山)……夸父逐日之所踐”。夸父即不少文獻中與黃帝並稱的炎帝。《史記·晉語四》稱:“昔少典娶於有蛟氏,生黃帝、炎帝。”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一有軒轅黃帝“嘗往天台山受金液神丹”的記載。
明·萬曆《仙居縣誌》引南朝宋孫詵《臨海記》云:“《韋羌山》此山之最高者,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俗傳夏帝踐歷,故刻此石。”
清·戚學標《台州外書·遺聞》云:“華胥洞在巾子山兩峰交界山腰”。
清·胡昌賢《委羽山記》稱:軒轅黃帝慕道週遊四方,求解三一真氣之要。遂南浮於江,登會稽至天台受金液神丹之方,煉九鼎之丹於縉雲……而付之以丹經,藏於委羽山。
《華胥氏之國》所指的“弇州”、“台州”古地名在那裡呢?張湛云:“不必便有此國。”但弇州的臨海、天台、黃岩、仙居等地卻有黃帝神話傳說。說不定弇州(今江蘇太倉)、台州(今浙江台州)這一廣闊地域還真是黃帝時代傳說的“華胥氏之國”。

華胥遺蹟

華陽故城
華陽故城別名卸花城,古華國的國都,位於河南省新鄭市郭店鎮華陽寨村。是戰國時期韓國的北部門戶和軍事重鎮。著名的華陽之戰就發生在這裡。也是傳說中古華胥國所在地。
華陽故城雖然仍有東周城址轉折收縮的遺風,但在四面城牆及城角加築了用於守城和瞭望的馬面,數量達10個之多,是目前所知最早全方位配置馬面的一座古城,也是當時城防體系最完備的中原戰城。其防禦牆也是東周城址考古的首次發現。
戰國時期護城河、防禦牆、城壕、防衛坑等大型城防設施的遺蹟,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和古代軍事戰爭史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豐富的仰韶、龍山文化遺存,以及大量商代二里崗時期和西周時期的文化遺存,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1986年11月21日被公布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胥陵
華胥陵也稱羲母陵,位於陝西省藍田縣華胥鎮孟岩村。華胥陵是華胥氏死後安寢的陵地,它北枕驪山,南臨灞水,隔河與白鹿原相望,是一塊純陽的風水寶地。華胥陵原周長200米,高8米,封土堆南北長80米,東西寬40米。陵區古柏參天,鐘鼓高懸,殿宇祭台雄偉,常年祭祀不斷。
據許多史書記載,中國上古時期有過一個華胥國,且有遺址存在。據《太平寰宇》記載:“藍田為三皇故居,境內華胥陵”。明·清七部《藍田縣誌》均載“藍田有華胥氏陵,尊廬氏陵,女媧氏谷遺址,史稱三皇故居。”《陝西通志》中說:“羲母(風華胥)陵在藍田縣北35里”。《藍田縣誌》中說:“藍田縣內有華胥氏陵,史稱三皇故居”。根據這些記載,華胥陵遺址就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華胥鎮宋家村。
華胥陵周圍分布著許多同華胥氏與之有關的人文遺址、遺蹟。有華胥溝、三皇廟、毓仙橋、阿氏村(媧氏村)、女媧堡、補天台、人宗廟、磨合山、華胥窖、畫卦台等。伏羲創建《八卦》時的“畫卦台”;雷家莊相傳是當年“雷澤”的所在地;傳說“華胥窯”是華胥氏履大人跡後,感虹而生伏羲女媧的窯洞;“毓先橋、毓聖橋”相傳是華胥氏在妊娠伏羲和女媧時所走過的橋樑;宋家村至今還保存著一通有關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碑的正中刻有“古華胥國”四個字,左右兩邊分別是“伏羲肇娠,黃帝夢遊”八個字。宋家村至今還保存著一塊明代記載“三皇”功績的碑石,碑文正中刻有“古華胥國”字樣,左右兩邊分別刻有“伏羲肇娠,黃帝夢遊”八個字。這些都是十分珍貴人文遺址與實物。也都進一步印證了《陝西通志》“羲母陵在(藍田)縣北三十五里”的記錄。華胥陵是中華大地上一座古老而神秘的陵冢,是一個令全球華人嚮往祭奠的聖地。
華胥國(華胥之國)
文學作品中的華胥國
黃帝神遊是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列子所提出的一個的哲學命題。因為黃帝的這個夢,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華胥國一詞具有了三層意義。第一,被視為遠古盛世的象徵。如晚唐詩人曹唐,在《聖帝擊壤歌四十聲》詩中,對唐堯盛世予以熱情歌頌,對華胥國那種樸素、安逸、衣食富足而又道德高尚的太素之鄉,寄予深切的企盼。其中有句曰:“寤寐華胥國,嬉遊太素鄉。”第二,被視為可以逃避現實煩惱的樂土。如黃庭堅《醉落魄》“陶陶兀兀,尊前是我華胥國。爭名爭利休休莫。雪月風花,不醉怎生得。”陶陶兀兀,形容沉湎於酒,放縱傲慢。這幾句是說,只有沉醉於酒,才能不再去想追名逐利,才能充分享受風花雪月。第三,作為清美之夢的代稱。如姜夔《踏莎行》:“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是說自己懷念美麗的情人卻無法相見,只能在夢裡與之重逢了。無論是哪種意義,都是一種理想的境界。
華胥國也曾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在《二刻拍案驚奇》里有一個故事叫《田舍翁時時經理,牧童兒夜夜尊榮》,講的是一個孤兒叫寄兒,生來愚蠢,不識一字,替人家做苦力為生,後來又簽字畫押,被土財主雇去放牛,穿著破布襖,晚上睡在草房裡。
一個道人看中了寄兒的道骨,想帶他出家,寄兒不願意,於是道人就傳授了寄兒一句五字真言,就是“婆珊婆演底”,說是睡覺前將這五字真言念上一百遍,就可以夜夜快活。寄兒遵照道人的囑咐,睡覺前整整念了一百遍,然後入睡,在夢裡進入了華胥國,在華胥國里,寄兒獻萬言長策,被任命為著作郎,旗幟鼓樂,高頭駿馬,送入衙門上任。從此以後,寄兒白天勞苦,晚上就念“婆珊婆演底”進入夢中華胥國,飲美酒,享佳肴,看歌舞。被招為駙馬後,又因消除玄菟、樂浪兩個鄰國的威脅,立了大功,被封為黑甜鄉侯,富貴到了極點。到後來寄兒在放牛時發現了一窖金銀,獻給土財主,被土財主收為養子,開始享受富裕生活,五字真言也不念了。但從此以後,白天和晚上開始顛倒過來,白天享富貴,晚上做惡夢。原來傳授五字真言的道人又來了,他向寄兒講明了其中的道理:白天享富貴的,晚上就要做惡夢;白天勞苦的,晚上就進華胥國享受富貴。
這個故事是是根據《列子》中的故事改編的,又加入了黃粱夢故事中的細節。《列子》中有一篇講黃帝即位十五年後,白天睡覺做了一個夢,夢遊華胥國。華胥國里沒有君主,一切都是自然狀態,老百姓都沒有嗜欲,不以生為樂,不以死為惡,人與人的關係那么和諧,因而也就沒有什麼愛憎,無利無害,因而也沒有爭鬥,沒有需要處理的人際關係。那個國家的人都沒有恐懼,甚至入水不溺,入火不熱。這樣的一個國家簡直比天堂還美好。後人就用“華胥國”來指美得不能再美的夢境。
《列子》中的另一篇故事講的是周朝有一個富翁,有很大的一份家業,天天想著家業,想著如何掙更多的錢,弄得身心俱疲,而到了夜晚,一入睡就做夢,夢見自己給人家當奴僕,累得要死,還要受主人的辱罵和鞭打,痛苦得在夢中叫喚,一直到天亮。而這個富翁使用的一個老奴僕,年老體衰,還要整天地勞作,但是一到晚上就夢見自己成為國王,大權獨攬,吃喝玩樂,要啥有啥,快樂無比。當有人對這個奴僕如此辛勞表示同情時,這個僕人說:“人生百年,一半白天一半黑夜。我白天為奴僕,很辛苦,但是到了晚上就成了君王,其樂無比。有什麼可怨恨的呢?”那個富翁為晚上夢中的辛勞而煩惱,他的朋友就告訴他說:“你白天是富翁,享受富貴,晚上做夢自然就要勞苦,這是自然的規律。你想白天黑夜都享受,怎么可能呢?”

後世紀念

首屆華胥文化論壇在古城西安舉行。北京大學陸地教授、中國伏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楊東晨、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楊琳等五十餘位國內知名文化、歷史、考古、經濟及產業專家齊聚古城,在華胥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華胥氏的偉大功績及華胥文化的深遠影響,為全球華夏兒女架起探索追尋華胥文化的橋樑,奉獻一場尋根問祖的文化盛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