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磚塔

華嚴寺磚塔

華嚴寺磚塔位於懷仁縣何家堡鄉悟道村西2.5公里的清涼山。山分為南北兩峰,南峰海拔1467米,北峰海拔1500米。二峰之間山凹盆地上有華嚴寺遺址。考之殘垣斷壁和部分殘存筒板瓦等,當系遼代始創,清代重建。寺院座北朝南,全部範圍原有正殿、樂樓、東西廂房等。寺之西北有蹬道,通向山腳,為進入寺院的道路。寺前方靠右散存三件殘石雕像和塔址遺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嚴寺磚塔
  • 地理位置:位於懷仁縣何家堡鄉悟道村西2.5公里的清涼山
  • 南峰海拔:1467米
  • 北峰海拔:1500米
簡介,建築價值,建築結構,建築特色,建築歷史,佛像介紹,相關傳說,景觀,

簡介

 華嚴寺磚塔位於懷仁縣何家堡鄉悟道村西2.5公里的清涼山。山分為南北兩峰,南峰海拔1467米,北峰海拔1500米。二峰之間山凹盆地上有華嚴寺遺址。考之殘垣斷壁和部分殘存筒板瓦等,當系遼代始創,清代重建。寺院坐北朝南,全部範圍原有正殿、樂樓、東西廂房等。寺之西北有蹬道,通向山腳,為進入寺院的道路。寺前方靠右散存三件殘石雕像和塔址遺蹟。正北山腰開鑿石窟,石窟背山面谷,依岩雕鑿。窟前磚砌出前檐洞,外檐磚雕精緻,明間上題曰“清涼寺”。石窟的開鑿年代史籍無載,從現存佛像考查,系遼金時期雕鑿。窟門洞上有鹹豐八年(1858)重裝題記。至於窟檐洞和磚雕當系清代重加無疑。東側有文殊院遺址。石窟是寺中附屬奉佛場所。在西南峰頂端造塔,為主要建築。這些文物的遺存,足證這裡當年是佛教的繁盛之地。
華嚴寺華嚴寺

建築價值

華嚴寺磚塔,不僅為研究當地歷史建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而且重要的是對研究中國造塔的結構做
法、體例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正北山腰開鑿石窟,石窟背山面谷,依岩雕鑿。窟前磚砌出前檐洞,外檐磚雕精緻,明間上題曰“清涼寺”。石窟的開鑿年代史籍無載,從現存佛像考查,系遼金時期雕鑿。窟門洞上有鹹豐八年(1858)重裝題記。至於窟檐洞和磚雕當系清代重加無疑。東側有文殊院遺址。石窟是寺中附屬奉佛場所。在西南峰頂端造塔,為主要建築。這些文物的遺存,足證這裡當年是佛教的繁盛之地。
華嚴寺華嚴寺

建築結構

華嚴寺磚塔,俗稱清涼山塔。創建年代不詳。從其他佐證和現存結構分析,應為遼代中期遺構。塔聳立在山巔,坐北朝南,平面呈八角形,八隅邊長1.50米。七級空心,通體施各種尺寸的溝紋磚砌築,高13米左右。最下層磚砌單層須彌座,高約1米。座下施石材,也不設方形基座,依塔身用磚直砌數層,逐漸內收,為束腰。每面束腰上枋、下枋以倚柱劃分為三間壺門,壺門中凸肩收成曲線,高0.26米,寬0.50米。倚柱做成金剛、力士支撐上部平座和塔身。

建築特色

塔身由外壁、塔心室組成。外壁各轉角處都砌成抹角方形壁柱,高約2.5米,上承普柏枋。塔身正南面 開高1.55米、寬0.60米的磚券門,上置門額,供人出入塔心室。室內空間較小,平面呈方形,四隅各寬1米,稍有收分,總高3.4米。頂部用大小不同的磚挑疊砌成方形和八角形,逐層遞減內收,使攢尖頂略收即平,形式與製作都比較精緻。
磚塔磚塔
塔身上檐設仿木結構的四鋪作斗拱一周,以上各層不用。斗拱放於普柏枋上,其用材較大。配置情況:角柱上各施轉角鋪作一朵,其做法櫨斗上用足材泥道拱上承柱頭枋,中間隔以散斗。外挑出華拱一道,上托撩檐枋挑撐著塔檐。塔檐雕拼成椽、飛、連檐、瓦口等。翼角為磚木混合結構,下出老角梁,仔角梁。上部六層檐、椽做法亦同。頂部剎桿、寶瓶等其他構件現已不存。塔的立面形象呈圓錐體,和其他遼塔一樣。二層以上的塔身驟變低矮,塔身寬度由底向上遞減,塔檐距離較近,形成微微膨出的曲線輪廓,故造型優美秀重。
塔下採用須彌座,使用大量的浮雕,如壺門、束腰、柱額、牆面、塔檐各部完全模仿木構建築,這是遼、金時期佛塔的重要特徵。其次,把各種動、植物圖案和飛天、力士等雕拼上去,以達到華麗美觀的作用。另外,塔身上檐柱端及補間無施斗拱,和同時期的塔相比較,常可見到。塔的最下層很高,以下各層間距特短,外部塔檐層層緊接。層間不設門,不開窗孔,這種做法,在遼塔中是最常見的一種。塔重疊數層,但毫無重壓之感,處理得很自然。

建築歷史

遼代統治者崇信佛教,在五京轄地廣建寺院,不僅吸收融合了當時漢族建築文化,同時繼承和發展了隋、唐時期的固有結構和施工技術,創造出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佛寺殿塔,如大同下華嚴寺薄迦教藏殿、善化寺大雄寶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和山門等,均在世界建築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與此同時,磚、石塔得到空前發展,其式樣與類型增多,雕拼手法更加洗鍊精熟,和早期塔比較,遼、金塔以雕刻細膩、裝飾華麗和逼真的仿木構形式取勝。特別是從遼道宗清寧初年開始,和我國富有傳統的建造技法相結合,如台基、平座斗拱,不同式樣的勾欄拼上去,多姿華麗,成為遼、金塔高基座形式的重要特徵。
遼代中期磚塔平面設計盛行八角形,塔體做成密檐式,空心塔之構造大多承襲唐代“單套筒”構制。塔的外輪廓線呈錐體狀,和唐以前的不同。須彌座大多雕字紋樣式或歌舞、伎樂、金剛、力士等。再如斗拱的使用,遼塔轉角大都有45°斜拱,其他各代卻不同。就塔檐變化來說,唐代以前均為古老的疊澀檐,而遼代塔檐做法與我國木構建築的出檐結構可謂惟妙惟肖,如連檐、瓦隴、翼角等。上述時代特徵是很明顯的,可以華嚴寺磚塔的年代相印證。

佛像介紹

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在華嚴寺內。為存放經的殿堂,故名。遼重熙七年(1038年) 建,面闊五間,進深四
間,殿身東向,單檐歇山頂。深五作雙抄,梁架折平緩,檐柱升起顯蓍,出檐深遠,整個建築結構嚴謹,比例適當,猶存唐代建築,是中國遼代殿堂建築的優秀遺構。殿內斗八藻井等亦是遼代舊物,內槽彩畫中所繪網目紋、三角柿蒂等遼代通行的紋樣尚依稀可辨。寬闊的佛壇上布列遼代塑像三十一尊,技法嫻熟,如出一手。四壁列重樓式壁,為僅見之遼代小木作,堪稱藝術珍品。
華嚴寺磚塔景觀華嚴寺磚塔景觀

相關傳說

合掌露齒菩薩是大同華嚴寺薄伽教殿內的著名彩塑。相傳,遼代皇家崇信佛教,徵調能工巧匠修建華嚴寺。城外有個雕造技術出眾的巧匠,不願為皇家賣命,而且也不忍心留下年輕的獨生女兒一人在家。這惹惱了官府,總管以“違抗皇命”的罪名把他痛打一頓。由於眾工匠的請求,才免於更大災禍。他女兒惦念老父親,便女扮男裝,假充工匠的兒子,托人說通總管,前來照顧老父親,並為皇室幹活。修建工程浩大,監管人員經常責打工匠。那姑娘主動替大夥煮飯燒菜,端茶送水。她見父親和工匠們塑造神像時苦苦思索,便常在一旁或立或坐,做出雙手合十、閉目誦經的姿態,為他們祈禱。雕工們受到啟示,便依著她的身段、體形、動態塑造修飾。這對工程進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姑娘的舉動,引起一個年輕工匠的注意。他覺察她並不是老工匠的兒子,而是老工匠的女兒,並且擔心被監工發現,那姑娘就會碰上厄運。事情果然發生了。一天,總監工發現老工匠的包工活沒幹完,就命人痛打他。就在這時,姑娘挺身而出,主動承擔責任。總監工似乎發現了這兒的秘密,就勒令剝光上身毆打。眼看情況就要暴露,她深情地望了望大家,隨即莞爾一笑,縱身投入鑄鐘造塔的滾沸的鐵水中。沸騰的鐵水濺了老高,老工匠的女兒化為一朵白雲,飄向了天空。那總監工被濺起的鐵水燒死了。年輕工匠記住了老工匠女兒臨去之前的露齒一笑,就照她生前的身態、形體、眼神鵰成了一尊菩薩像,放在顯要位置,特別把那露齒莞爾一笑的神情塑在雕像上。

景觀

華嚴寺殿宇嵯峨,氣勢雄偉壯觀,是遼金時期中國華嚴宗重要寺廟之一。始建於遼,遼代佛教華嚴宗盛
行,道宗亦曾親撰《華嚴經隨品贊》十卷,故云中(即雲中郡,今大同雁北一帶)特建華嚴禪寺。因寺內曾奉安諸帝石像、銅像,當時還具有遼皇室祖廟性質。遼保大二年(1122年),寺內部分建築毀於兵火,後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為雲中巨剎。明宣德、景泰年間大事重修,補塑佛像,勃然中興。明中葉以後分上下兩寺,各開山門,自成格局。清初寺院復遭摧折,幾經修繕,成今日之規模。現上下二寺雖連成為一體,仍各以一主殿為中心。上寺以金建大雄寶殿為主,分為兩院,有山門、過殿、觀音閣、地藏閣及兩廂廊廡,高低錯落,井然有序。下寺以遼建薄伽教藏殿為中心,保存有遼代塑像、石經幢、樓閣式藏經櫃及天宮樓閣。下寺磚雕二門以東,又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門,別為一院。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東方,這與契丹族信鬼拜日、以東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習俗有關。
華嚴寺華嚴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