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縣清涼山

戶縣清涼山

清涼山,位於戶縣南白廟鄉境內的甘、澇二峪之間,整個景區面積約12平方公里。為避暑遊覽勝地。清涼山呈南北條狀,勢如臥龍,東有蛇形馬鞍嶺,西有龜勢吉寶山,南聳屏障五鳳山。遠望似綠色寶石嵌于山巒之中,身臨其境,更覺幽雅秀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清涼山
  • 地理位置:延安城北
  • 占地面積:12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清涼寺、崇正書院、掃葉樓等
  • 又稱:太和山
基本內容,外形結構,四大景點,河北省石家莊景點,地方簡介,地方歷史,清涼山主峰,宗教狀況,植被狀況,清涼勝境,旅遊資料,江蘇省南京市景點,基本資料,掃葉樓,崇正書院,遼寧省岫巖縣景點,黑龍江省嘉蔭縣景點,山西省懷仁縣景點,地理位置,傳說故事,山西省繁峙縣景點,河南安陽市水冶景點,陝西省乾縣景點,河南夏邑馬頭鎮景點,基本介紹,馬頭遺址,梅州景點,陝西戶縣景點,人文景觀,傳說故事,

基本內容

主峰東西兩側,溪水流繞,將清涼山環抱於中,素有“二龍戲珠”之稱。春夏之際“終南綠樹成蔭,四季花果飄香”,是對清涼山的貼切寫照。
1985年清涼山殘存古蹟得以逐漸修復,對三清殿、藥王洞、老母洞、土地廟進行了修繕。還修建了三清泉亭、山門樓。修復大小雕塑20餘尊,壁畫20餘幅。特別是三清殿內的3尊天尊塑像和藥王廟內真人孫思邈的塑像,更是栩栩如生,使遊人嘆為觀止。
景區內還有歷史傳聞地名數處。主峰之東傳說有西漢王莽變化的蛇形嶺,五代時老晉王駕下大將軍李存孝打虎的羊虎溝。主峰之南有老子煉丹爐,孫真人所開的藥王泉。主峰之西有東海烏龜變化的龜勢吉寶山,五代時高鷂子故居遺址。主峰之北有唐僧取經遇仙的神仙堤、楊柳行。
清涼山每年春夏有兩次盛會.首次為農曆二月十五曰,為老子李耳誕辰紀念日。第二次是農曆六月十五曰,為老子上山乘涼講經紀念日。每次廟會期7—10日。
清涼山又名太和山,位於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與鳳凰山、寶塔山相望。這裡山勢高聳,風景別致。目前山上保存完好的建築物有自隋唐至清代的各類石窟,其中萬佛洞是最大的石窟,窟內四周牆壁上雕刻有神態各異的大小佛像萬餘尊,山頂有太和廟,西有屍毗岩、桃花洞、山腰有詩灣、水照延安、月兒井、琵琶橋、定痂泉、仙人洞、琉璃塔等名勝。清涼山東側是延安時期的中央印刷廠、新華廣播電台、新華通訊社總社、解放日報社等革命文物舊址。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登上清涼山才可以拍攝到遠處的寶塔全景。  清涼山也是革命聖地延安的象徵之一,陳毅《赴延安留別華中諸同志》詩云:“眾星何燦爛,北斗駐延安。大海有波濤,飛上清涼山。”另一首《詠“七大”開幕》云:“百年積弱嘆華廈,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今天,清涼山留下了許多革命舊址,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地方。  清涼山的名勝古蹟和革命舊址,有的已修葺整理,有的已對外開放,還新建落成了中國第一座新聞出版專業性紀念館——延安清涼山新聞出版革命紀念館。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來此遊覽觀賞,成為革命聖地延安主要旅遊風景區之一。

外形結構

清涼山名勝有18洞、24景、40多處摩岩石刻、詩詞、題詞等。山頂有太和殿一座。山下有著名的萬佛洞。萬佛洞西側山坡上有盧毗崖、三世佛洞、彌勒佛洞、釋迦而不墜,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到此游觀。桃花洞傳說大雪時有桃花飛舞而出。此外還有詩灣、水照延安、月兒井、琵琶橋、撒珠坡、俊峰泉、插金岩、落星岩、定痴泉等名勝古蹟,分布於萬佛洞周圍。  清涼山山高100 多米,方圓約4 公里,現已建成清涼山公園。園內樹木蔥鬱,地勢陡峻。主要古蹟有清涼寺、崇正書院、掃葉樓、駐馬坡、翠薇園等。  公園大門為牌坊式三拱門,中門上“清涼山”三字為掃葉樓主龔賢所書。清涼寺在清涼山南麓山坳處,現僅存五開間平房一座,紅牆黑瓦,四周植桂花與翠竹,門上書“古清涼寺”四字。房前圍牆圓門上書“清涼別苑”,房後有六角亭一座,亭內一口古井,稱還陽泉。

四大景點

石窟清涼山現留的石窟群,包括萬佛洞、2號窟、3號窟(彌勒洞)和4號窟。石窟中以萬佛洞最大,寬17米,深14米,高6.7米。洞中央有台基,原有3尊佛像,洞內四周石壁刻有浮雕1萬餘尊,故名“萬佛洞”。佛像神態各異,形像逼真,全著漢服,刻工細膩,充分體現了華麗纖巧的宋代石刻風格。洞頂兩屏柱間鐫刻著八角復斗式藻井3個,圖案精美。2號窟平面近似梯形,窟無前壁,呈敝口狀。窟左右壁各雕天王像一尊,氣宇軒昂,赳赳而立。還對稱雕有騎獅乘象的文殊、普賢菩薩等16尊羅漢像。3號窟內中央多級蓮台坐有一尊皆大歡喜彌勒佛,袒胸露臍,闊鼻薄嘴,兩耳垂肩,姿態動人,逗人喜愛。故稱“大肚彌勒笑世佛”。4號窟,窟平面似梯形。窟壁用深浮雕手法雕刻成山崖、岩石、行雲、流水、亭台樓閣及佛傳故事等。窟頂中央為一復斗式蓮花藻井。藻並周圍鑿成棋格形天井,雕有寶相花、如意雲紋、飛龍、朱雀。花卉、幾何紋等圖案。雕造精美,富有動感。詩灣詩灣,在萬佛洞南側上方。有歷代名人學者摩崖題刻50多處,真草篆隸,參差錯落,布滿全灣。位於詩灣旁有3米多長的一個平石台,中間有一個月牙形水缽,從水缽右角斜視水面,可見鳳凰山上的延安城牆,故名“水照延安”。水缽邊上矗立一塊二龍戲珠小石牌,牌中倒刻著“水照延安”4個字,圍繞水缽俯視見水中有“水照延安”4字,格外壯麗,非常有趣。過詩灣便到了懸空高聳、小巧瓏的印月亭,它像一隻雄健的騖鳥,凌空俯瞰。遊人登亭憑欄探身俯視,一鉤弓月從井底湧出,故稱“月兒井”。月明星稀之夜,井中明月與天空夜月交相輝映,使人無不為之驚嘆。范公祠范公祠,在印月亭南側。祠左右矗立兩個“望延亭”。祠中有范仲淹在延州抗禦西夏時的戎裝像。兩邊牆壁上鐫刻著范仲淹的名詞佳句。祠堂門匾額上有“宋朝人物第一”6個大字,對聯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公祠對面即為歇山四出水九脊十獸的古建殿宇,宏偉壯觀,殿門匾額上刻有“天下奇觀”4個字。還有兩幅以明“奇觀”之妙的聯語:“閱盡天下奇情事,方知世上路不平”,“縱觀二水一城古今英雄功過,遙看三川兩山歷代風流善惡。“天下奇觀”上方東山頭,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時的新聞出版機構——新華通訊社、延安新華廣播電台、《解放日報》社等部門舊址。《解放日報》社舊址建在清涼山東側山麓的《解放日報》社舊址大門,門額上石刻“解放日報”4個大字,是毛澤東的手跡。在清涼山下延惠溪的旁邊,矗立一座牌坊,牌坊兩邊刻有:“二水繞座晨望嘉嶺塔邊煙,八景環山夜對鳳凰樓上月。”橫額是:“清涼第一”。牌坊的石崖上有幾個石窟,黨中央到延安後,1937年4月24日,新華書店就誕生在這裡。

河北省石家莊景點

地方簡介

清涼山位於石家莊市井陘礦區西部,東距省會石家莊市區48.5公里沿石太高速和307國道均可到達。是一處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溶洞奇觀和滑雪運動為一體的休閒度假、旅遊觀光、運動健身風景名勝區。  清涼山既有北方山峰雄偉壯觀之勢,又有南方山川秀麗險峻之韻。目前已發現和開發的主要景點有:水龍洞、白雲觀、神女峰、石林、好漢寨、將軍救孤、滑雪場等72處。

地方歷史

清涼山主要由下古生界灰岩構成,在大地構造上地處井陘凹陷的西緣,在內外應力長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溫帶喀斯特景觀,經億萬年風雨侵蝕,使清涼山既有北方山峰雄偉壯觀之勢,亦有南方山川秀麗險峻之韻。因山勢峻峭,古木蒼翠,景色秀麗,山腰間多有天然溶洞,清泉常流,若炎炎 石家莊清涼山風景區(10張)夏日置身於此,頓覺清風習習,心曠神怡,實為避暑勝地,故名:“清涼山”。據民國二十年(1931年)《井陘縣誌料》記載,清涼山“有極大石坎,坎內建築神廟,規模宏大。山下有泉清淺可愛。夏季雨量充足時,即流出而成小河,亦佳景也,”說明清涼山歷史上已是井陘一帶名山勝地。

清涼山主峰

清涼山山勢呈南北走向,主峰好漢寨海拔888米,是清涼山的一處勝景。山頂呈橢圓形,凸起近百米,四周為懸崖峭壁,難以攀登,只在東南方向沿著懸崖峭壁開鑿有一條嶇崎的石徑,人稱“登天梯”。不畏艱險者由此攀援而上,可達頂峰,去領略那仙境般的南天門、聳入白雲的石林和險峻異常的美女峰。   由主峰好漢寨西望,巍峨壯觀的清涼山猶如一道垂直的絕壁橫亘在礦區西部,人稱“西山立壁”。由山脊構成的輪廓線,遠望酷似一位仰天而臥的美女,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尤其在落日紅霞輝映之時,美女形態完整更加清晰逼真,極富神韻,故又稱清涼山為美女峰。仰睡神女頭高百米,身長2000餘米,堪稱山體神女(臥像)造型之最。時至深秋,滿山的黃櫨紅葉如火焰、似晚霞,分外妖嬈。清涼山還有南天仙境的座座石林、鬼見愁劉秀洞上的層層自雲,在垂直絕壁上鑿出的蹬天梯,每每使人流連忘返。

宗教狀況

清涼山不僅以她壯美的景色招探著四方遊客,更以她眾多的神話傳說而吸引著文人墨客駐足、頌誦。據山上留存的大量墨跡、石刻印證,早在金代正隆二年(1158年)就有遊人在此登山攬勝。隨之以清涼山為題材的口頭文學便在民間廣為流傳。  清涼山是一座道教名山。據山上碑刻記載,明代山上己建道觀曰白雲觀,道觀主持道人叫高全信。黃龍坎中所建吳天寶殿內供奉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和道德真君。山上殿堂樓閣多依懸崖絕壁而建,遠遠望去大有凌空欲飛之勢,若登臨樓閣,置身百丈懸崖,俯瞰山下,似有微微顫動之感,使人肉跳心驚、咋舌息語。樓閣周圍自雲環饒,伸手可掏。  清涼山上的廟宇分為三層。第一層由南而入,經一大殿和一樓閣,便到明代成化六年建的“功德廟”,現房屋殘存,神像全無。由此迴旋而上,即是懸崖凌空的第二層。此層由三個天然溶洞構成,溶洞口原有各種神像,不知建於何代。在最南一個高大溶洞壁上刻有“金正隆三年正月二日陳××在此洞記耳”字樣。由此往南迴旋攀登而上,就到山峰主廟“玉皇廟”。懸崖之中有一廟門,高6米多,寬12米。門額橫匾有“白雲觀”三字。進門之後,左右各立一通石碑。往北有一大石坎,原來左右還各有一座巨型石碑,現不知去向。坎壁上到處皆是明清以來的題詞、題字。再向北便是昊天寶殿,青石結構,飛梁斗拱。大殿正門兩側各嵌一塊方碑,北碑寫有各州縣鄉村助緣善人姓名及村名。南碑寫“大明國直隸真定府井陘縣大化鄉崗頭村清涼山白雲觀靈岩雙陽洞黃龍坎創建玉皇殿謹領香頭開名於後頂神馬子九名”。兩碑均系明代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立。再向北通過一個廟門,上面原有古鐵鐘一鼎,敲擊鐘聲響徹雲霄,四鄉皆聞,今只有一鐵鐘。

植被狀況

懸崖古柏、奇峰怪石是清涼山另一個獨特之處。在懸崖峭壁的懸縫中及玉皇廟周圍,生長著數百株蒼勁的側柏,有的如龍騰鳳舞,有的似傘張雲飄,千姿百態,令人稱絕。山上千年水蝕鐘乳隨處可見,造型奇特,奇形怪狀,似飛禽走曾,如花烏魚蟲,任你張開想像的翅膀,看它象什麼就是什麼。這裡還是觀賞紅葉的好去處,每至深秋,滿山的黃櫨紅葉如火焰,似晚霞,層林盡染,分外妖嬈。

清涼勝境

清涼山有溶洞山泉多處,雖久旱無雨但從未涸竭。它給清涼山帶來了生機和靈氣。特別是長一千五百米的溶洞,名日“水龍洞”,洞內高低錯落,大致分上下兩層。主洞呈東西走向,微有彎屈,伸入山體腹內,像一條沉睡多年的巨龍蟄伏於清涼山內。洞內藏洞,洞壁怪石嶙峋,石筍、石柱、石花、石幔等景物隨處可見,更兼洞內泉水丁冬,如鳴環佩,令人神思遐想。尤其是洞內還有一大奇觀,即太行第一大裂縫,這是地殼變動山體斷裂時留下的痕跡,那斷裂縫隙,隨山就勢,直通天外,到底多長,好像無人能說清楚,堪稱一絕。1995年夏季由於雨水充足,洞中湧出山水有三個流量,連續月余大水不斷,形成多處飛泉瀑布。北方溶洞出水實屬罕見,乃一大奇觀。目前水龍洞口己雕塑一巨龍頭高 11.5米。洞口處乃一人工湖泊,面積有8畝左右,遊人可乘船從龍口入洞。洞口堤岸處桃紅柳綠,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岸邊石壁上刻“清涼勝境”四個大字,乃河北省畫院院長王懷綺先生所題。   據《井陘縣誌料》記載“民國十七年,奉晉之戰,奉攻晉月余,在井陘境內而論,以西山中之清涼山蛤螟背,為最激烈”。至今殘跡猶存。此外,山頂有兩個痕跡,一曰神仙屁股印,一日楊二郎腳印,均系民間神話傳說。清涼山不僅地勢險要,景色秀麗,是旅遊避暑的勝地,而且有歷史悠久的文物古蹟,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在這裡,您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賞紅葉、冬可滑雪,同時可爬山健身,挑戰自我;品味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一睹北方絕無僅有的自然奇觀——石林的獨特風貌;領略喀斯特地貌覆蓋的太行第一大裂縫及天然溶洞的神奇魅力。

旅遊資料

門票價格:30元/人(學生持學生證半價,現役軍人免費)  景區乘車路線:  1、 市內乘9路、114路或旅遊6路至西王客運站轉乘礦區方面的203路車可直達景區  2、 自駕車可走石太高速秀林出口下可到礦區清涼山風景區(沿途有指示牌);或走307國道經鹿泉、井陘可到礦區清涼山風景區。

江蘇省南京市景點

基本資料

清涼山,古名石頭山、石首山,踞於南京城西隅,位於南京市廣州路西端。唐以前,長江直逼清涼山西南麓,江水衝擊拍打,形成懸崖峭壁,成為阻北敵南渡的天然屏障。吳大帝孫權在此建立石頭 城,作為江防要塞,故此又有石頭城之稱。相傳諸葛亮稱金陵形勢為“鐘阜龍蟠、石頭虎踞”,這隻蹲踞江岸的老虎就指今清涼山。自唐以後,長江西徙,雄風不再。

掃葉樓

掃葉樓在西側山坡上,是座三開間二層翹角木結構建築,為龔賢舊居。龔賢(1619~1689年),字半千,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詩人,明亡後在清涼山定居。他曾作自畫像,手執掃帚作掃落葉狀,因之稱掃葉樓。

崇正書院

崇正書院在清涼寺東側山坡上,明嘉靖年間修建。書院共三進,前兩進兩側有遊廊相連。第三進稱“清涼勝境”,築於高處,正殿是一座高6 米、寬16米、深20米的重檐翹角古建築,殿前有水池與石刻的流水龍頭,西側是二層的“江天一線閣”,東側有假山、水池、六角亭。現崇正書院闢為中華奇石館。館東邊有駐馬坡、翠薇園等景點。

遼寧省岫巖縣景點

清涼山風景區位於岫巖縣東北部的湯溝鎮,因其山深林密、氣候溫潤涼爽而得名。景區以石怪、水清、峰秀、松奇、崖險而聞名於世,歷來為佛道兩家的清修之地。景區面積約30平方公里,最高峰帽盔山海拔1141.5米。主要旅遊景點有傳說中唐代名將薛禮東征時留下的葬馬石、藏馬谷、箭眼和點將台,還有天然的石湖十八羅漢洞、老君堂的洞中洞、龍象石、石花、石筍、石林、孿生風動石、 岫巖清涼山風景區(19張)漂亮的小天使等奇石。遼代古塔、千年古松、長年不解凍的冰洞。共有植物600多種,其中園林木38科78屬150多種,400多種中藥材;50多種山野菜;有貓頭鷹、禿頭鷲、棒棰鳥、狐狸、野豬等豐富的珍奇野生動物;山泉中還有珍稀動物娃娃魚和林蟲類龍蝦等。  清涼山風景區內有一奇特的天然水洞,洞中有一暗河,可乘船游至洞中深處。洞壁上有千姿百態的岩石和鐘乳石。  清涼山風景區內的石湖瀑布,位於朝陽鄉荒地村石谷溝內,源於清涼山岱王廟文山下,匯集東西兩股澗水而成。因水流不止,因而石湖天然形成“七瀑七潭”。此外,位於清涼山下的朝陽暖泉村還有豐富的溫泉水,水溫高達70℃,富含17種有機元素,對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和皮膚病有獨特療效。

黑龍江省嘉蔭縣景點

清涼山在嘉蔭縣太平灘南側,橫貫太平島東西。山中有黃柏、色木、紫椴、山槐、臭李子、山丁子、暴馬子、水曲柳、核桃楸、毛赤楊、三棵針等三十多種珍奇樹種,在林蔭之中生長著五味子、刺五加等幾十種木本、草本藥材,太平島是黑龍江省水域種類最多、密蔽度最大、聚集珍貴樹種最繁多的島嶼,堪稱北國天然野生植物王國。

山西省懷仁縣景點

地理位置

清涼山在懷仁縣何家堡鄉悟道村西約五里遠的地方,山勢陡峭,峰巒疊嶂。山上有一寺名清涼寺,據說是文殊菩薩赴五台山途中的第一道場。主峰有一座磚塔名華嚴寺磚塔,磚塔高約十多米,七檐八角,遼代所建,峰北山凹處有一石窟,石窟中一尊石雕文殊菩薩像,高1.78米,栩栩如生,端坐在須彌座上。主峰磚塔與峰北山凹處的石窟遙相呼應。據考證,石窟、佛雕和磚塔均建於遼、金時代。每逢夏秋之季,石窟所在的山凹里以及緊挨山凹的山坡上,各類灌木鬱鬱蔥蔥,多種野花遍地開放,為當年這裡的佛事活動提供了更加幽雅清靜的環境條件。現在古建築遺址和佛教活動所留遺物比比皆是,由此可以推斷當年這裡的佛事活動十分興盛。明代有一詩人,曾這樣吟:  詠清涼山  清涼山對射堂開,幾欲臨流問渡杯。  抵是陽城勤撫字,非緣孟尉不追陪。  盟虛鸞鶴漸逋客,望入煙雲護梵台。  雪勒春寒花事晚,只今猶及看花來。

傳說故事

清涼山還留下一些神奇的傳說和故事。一謂“舀不盡的鍋頭缽兒的水”。據傳,清涼山建寺前,半山腰的岩石中有一缽兒坑水清澈透明,無論多少人飲用都舀不盡,永遠是那么滿那么清,清涼山建寺後,和尚和遊人都飲用此水。人們因奉其為“神水”而建一石窯將水保護起來。後來,時過境遷,隨著廟毀窯倒,此水漸漸乾涸了。二謂“早種晚收的紅糜子土地”。據傳,在磚塔所在山峰東側的半山腰處,有一塊坡地約40平方米,原系和尚們種菜之用。一天,和尚們從深山裡採集回一些紅糜子籽種,為加快籽種 懷仁縣清涼山景區(5張)發芽,他們用“神水”浸泡了一下,第二天將籽種撒在菜地里,不料產生了奇蹟:人們眼睜睜地看見紅糜子出土、拔節、抽穗,晚上就能收割。不知是這片荒地有寶,還是“神水”神奇,反正此後和尚們不愁吃不愁喝,可以一門心思念佛修行。三謂“金牛運石碾出車道溝大道”。據傳,清涼山當年並沒有溝道,而是綿延一片的山巒,  清涼山建寺後,不知何時有一金牛拉著一輛金車住在主峰深處,每當夜深人靜之時,金牛便駕著金車往山外運石頭,從不歇息。經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搬運和碾壓,清涼山主峰該緩則緩,該陡則陡,愈顯得挺拔。俊秀。同時在主峰南邊碾壓出一條幾丈寬的溝,當地人為懷念金牛功績,稱這條溝為“車道溝”。現在清涼山景區已成為人們旅遊度假的一個絕好去處。有詩曰:清原十里彩雲誰,好景願宜首曇來。  山色不隨春色去,花顏困閘笑顏開。  休乘寶筏尋真境,目酌金層對法呂。  北頤玉龍誰蹈尺,皇歸知是否徘徊。

山西省繁峙縣景點

即五台山,據《清涼三傳》(《古清涼傳》、《廣清涼傳》、《續清涼傳》)和《清涼山志》記載,五台山古稱清涼山。  在五台縣和繁峙縣之間,是二縣的界山。

河南安陽市水冶景點

清涼山,非《鹿鼎記》中所說清涼山,位於河南安陽西北35公里磊口鄉,唐代佛塔,建築精美,修定寺塔,塔身磚雕1(黑色的為90s修葺的,紅色為唐代)。文革時砸壞的飛天,因為高而保存下來的仕女、完好的龍、塔身唐代的雕刻精美和明代重修的塔頂的粗陋、離開唐塔的一個紅旗渠時期的水渠涵洞,還能看到標語呢,就是已經沒有水了。典型的北方的山路,用條石鋪成,據說在民國時期還能走獨輪車,當時的商業交通要道。明代的白鹿院,也叫水盆庵,為什麼叫水盆庵?原因就是那口井,確實有獨到之處,在一個缺水的半山腰,此井的水位居然非常高,而且大旱時也不乾枯,甚至連水位都不降,此井水含多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有病治病無病健身。。。不要錢,不過要自己打,墊轆轤的那塊帶花紋的石頭是明代萬曆時代石碑的頭。山頂的清涼寺已經在民國時期毀掉了,都是新蓋的。

陝西省乾縣景點

法雨清涼——乾縣鐵佛寺鐵佛寺位於陝西省乾縣鐵佛鄉鐵佛寺村境內的清涼山麓。鐵佛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相傳漢朝峙清涼山上曾有一座清涼寺,僧眾千餘,規模宏大,至萬曆年間毀於火焚,唯余鐵佛一尊。後人移鐵佛於清涼山腳,並建鐵佛寺以供祀之。現寺中仍保存有直徑807厘米的柱底石。由此可以想見鐵佛寺當年之盛。世事無常,寺宇屢有輿廢。1958年大煉鋼鐵,鐵佛被煉,鐵佛道場亦被拆毀,夷為平地。 l985年五台山正文法師卓錫於此,主持鐵佛寺務。1986年文法師率領全國各地居士善信四十餘人朝拜弗教名山。遂結下善緣。爾後四方信眾,尤其是四川、山西二省居士,共同發心助緣,在原有三間破窯洞的墓礎上,歷時五年,耗資兩百六十多萬元,重修復鐵佛寺。如今鐵佛寺占地三十餘畝,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伽藍殿、相師堂、齋堂、寮房、東西方丈室、流通處等建築,布局緊湊,建造精巧,已成遠近聞名的弘法清修的淨道場。1992年復從外地請求鐵佛一尊,於1995年建成大殿一座供奉,使鐵佛寺名副其實,恢復其本來面貌的一角。1986年,縣政府準鐵佛寺正式對外開放,如今皈依寺中的三寶弟子數次乾計,及全國各地。該寺除開展常規佛事活動外,每年還舉行六次佛七,鐵佛每月九集逢農曆1、4、7並在每年農曆正月十六、七月十五、九月二十都舉辦物資交流及佛會每次為期五天,吸引著全國各地的客商及信徒參加,鐵佛集市及古會據史料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漢代,尤又四川、山西、河北、北京、遼寧、甘肅、寧夏等地居士為叄加者達千餘人。 寺中珍藏《大藏經》兩部,其他佛教書籍四萬餘冊,面向國流通。有常住僧十餘人。 鐵佛寺現任住持政文法師,1912年出生,山西太原人,1935年在北京廣濟寺受具足戒。現任監院壽楊法師,27歲,甘肅人1990年出家,師從政法師。

河南夏邑馬頭鎮景點

基本介紹

馬頭鎮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境內現存的清涼山、崇覺寺兩處古蹟屬龍山文化遺址。東漢設“馬頭郡”,轄三縣,後魏設“建平城”。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曾在此設立“雪商亳縣”,建國後,設馬頭區政府,1983年改為馬頭鄉,1997年撤鄉設鎮。2003年5月被河南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鎮域內馬頭寺、白廟集是聞名遐邇的兩個古老集鎮,歷來是兩省交界的商品貿易、物資交流中心。

馬頭遺址

馬頭遺址,位於夏邑縣西南二十五公里馬頭集南街東側,整個遺址基本呈正方形,邊長約200米,面積大約4萬平方米。原最高處高出地面6米,明代曾在此建一規模較大的寺院名“崇覺寺”,1958年以來,當地民眾多在此取土作肥料,致使遺址上部被挖成南北長一百餘米,東西寬約80米的大坑,深約4-5米,其兩側為民眾住宅區,故被保留下來。1974年至1978年,經河南省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文物二隊三次調查,定為河南龍山文化遺址。1989年,被公布為夏邑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遺址面積較大而且文化層堆積較厚,內涵十分豐富,上層有明清時代的瓷片,發現宋代小銅鏡和莽幣一枚,還有一件直徑為70cm的戰國大陶瓮,通體磨光。黑亮光滑,肩部飾一周穗帶紋,做工十分精細。二層為商周文化層,遺物主要有陶片,能夠看出器形的有:鬲、 尊、盆、甑、碗、豆、鼎等。三層為岳石文化層,發現遺址有半月形雙孔石刀及一些陶片。四層為河南龍山文化,其特徵與遺址南6公里處的清涼山遺址相似。  在遺址的南端曾發現有陶井7眼,值得一提的是在遺址的中部下層有一南北長100米,寬2米,深1米的排水溝。由此可見,馬頭遺址已具備城池的規模。

梅州景點

秋奔日,崖重走龍坑到高觀音路,登高遠眺。空氣能見度一般,高觀音上面拍下來的梅城不清晰,改日再拍。在下山的路上發現有條岔路可以去清涼山,便擇道前往。

陝西戶縣景點

清涼山在縣西南蔣村鎮富村窯村南。據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修清涼山廟記》碑載:“甘、澇二峪之間,傍大壑峻岭,拾級而登,鳥道百餘步,土峰突起,林木叢翳,號清涼山”。 今沿富村窯村南行,山坡起伏,溪水長流,約半里許即進入山門。東有馬鞍山,西為雞寶山,中夾一谷。聳立南端的一座秀峰,呈扇形,突兀挺拔,林木繁茂,芳草萋萋,宛如天然屏障。再前行,穿蘋果林,即至山上。此地山清水秀,林壑優美,清爽雅靜。  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於此建造三清廟,建國後,尚有古建築九座三十餘間,“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壞。現僅存大殿3間,西廊3間,玉皇樓一間半,新建道舍3間。還有石像數尊,《重修清涼山三清廟記》石碑一通(清乾隆十五年庚午立)。清涼山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文景觀

清涼山,有三清殿、藥王洞、老母洞、土地廟等古蹟。清  涼山每年春夏有兩次盛會.首次為農曆二月十五曰,為老子李耳誕辰紀念日。第二次是農曆六月十五曰,為老子上山乘涼講經紀念日。每次廟會期7—10天。

傳說故事

古歷七月初,天象正逢大暑節氣。一日,驕陽似火,頭戴著斗笠遮陽,肩上斜背著包袱,深青色長衣已被汗水浸濕了大半的老子李耳,坐騎在氣喘吁吁的青牛背上,沿著秦嶺腳下的蜿蜒山路向西蹣跚而行,此時日將正午,晴空萬里無雲,燥熱的天氣讓昏昏欲睡的老子強打精神,不由手搭涼棚,環視一下四周,發覺西南方二三百米外山色奇異,心中一喜,便離了牛背,舒緩地對著牛“嘚起”。  剛一轉入西南方位,便有一股涼風迎面而來,青牛先是停了下來,擺了下頭,甩了下尾後,就又揚起頭對著山林常常地來了一聲“嚒--------”。老子走到路旁樹蔭下,摘下斗笠,挽起長衫,望著山巒,凝視良久後,便牽上青牛向半山腰而上。  此時常年在山上採藥的藥農何陽正好從此小路下山,看見老子汗流浹背卻精神矍鑠的樣子,便問道:“尊翁欲何往?”老子答道:“游道。”略一頓,老子反問:“此山何名焉?”何藥農對答道:“無名。”老子頷首一笑,對何藥農說:“差矣,有名且為大名也。若不信,請隨吾觀之。”何藥農本來就是一個喜好獵奇的藥師,現在面前又遇到一位這樣仙風道骨之人,不由心動,脫口說道:“願隨先生問根。”於是,老子牽著青牛在前,何藥師在後,走過一段山路後,老子將青牛栓在一棵大樹上,對何藥師說:“穿過柏樹林,到泉溪去。”何藥師點點頭。來到山溪旁,老子蹲下身子,掬起一捧水,伸到口邊,一吸溜,“吱”就完了,回頭看了看何藥師,問道:“汝以為溪大乎?”何藥師回答道:“微微爾。”老子說:“汝欲溪大水汪,當在吾飲之處刨挖。”說罷老子走到一旁。  半信半疑的何藥師取出挖藥的鏈,在老子剛才飲水處刨了幾下,頓時就有水往上冒,何藥師非常詫異,望了一眼老子,見其對自己微笑,深信自己遇到聖人了。接著又刨了起來,溪水便大了許多,儘管此時驕陽似火,但是周圍便覺涼氣襲人,老子對何藥師道:“可矣,可矣。”見多識廣的何藥師此時已覺得面前之人非常人也,便停下來。老子眼注視著湧出的清泉, 忽然輕吐一口仙氣,略一沉思,便輕吟道:“沐清風兮吾神智復醒矣,觀涼泉兮吾口咽起津矣。  暑天涼氣,甘霖止渴,真乃陰陽相隨,自然之道哉。水孕萬生,然適量可矣,上善當若水。噫,道應法乎自然也。此山異奇,此後定當四季清涼,蓋過周圍群山。”說罷,便轉身向青牛之處走去。 何藥師下山後,將這一經歷告訴了鄉鄰,人們也在半信半疑中上山查看,果真如此。清涼山就是這樣得名的。現在的泉眼就是當年何藥師在老子的指導下開挖的。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清涼山(3張)
石家莊清涼山風景區(10張)
岫巖清涼山風景區(19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