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北抗日根據地
- 所屬地區:華北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後,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八路軍總部作出了分兵發動民眾,開展獨立自主的敵後游擊戰爭,創建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部署。建立 八路軍第115師以一部在聶榮臻率領下,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師部率主力...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8月15日)於敵後開創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是華北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7年9月平型關大捷後,八路軍一一五師主力南下,聶榮臻率一部分部隊和軍政人員留駐五台山,開展游擊戰爭,創立了晉東北、察南、冀西三個游擊區。11月7日成立了晉察冀軍...
中國共產黨在華北領導的晉冀魯豫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正太路以南,平漢路以西,白晉路以東,黃河以北,因太行山脈縱貫其南北而得名。遺址介紹 抗日戰爭中,太行根據地的轄區和名稱多次變更。根據地開闢時期,由於地處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地區,稱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39年7月日軍打通白晉路,把晉冀區...
以太行山為依託的晉冀豫地區,是華北的戰略要地之一。1937年11月13日,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在山西和順縣召開會議,傳達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關於創建以太行、太岳山脈為依託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指示,布置開展游擊戰爭的任務。會後,倪志亮、宋任窮等率領工作團和部分武裝,分別到沁縣、長治、晉城等地,在地方黨組織及...
中國革命老根據地,簡稱革命老區或老區,是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的革命根據地。介紹 抗日戰爭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關於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思想和實踐。1938年10月,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一文中指出,在今天的半殖民地大國中國,已經具備以鄉村戰勝...
《華北抗日根據地農民精神生活研究》是2014年1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立柱。內容簡介 緒論部分對華北抗日根據地農民精神生活研究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研究狀況和研究思路等進行了闡述。第一章論述了民族戰爭、社會變革與農民精神生活彼此依存、相互影響的互動關係。第二至六章,從文化、娛樂、信仰、人生禮儀...
不僅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戰略作用,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也具有首創的意義。聶榮臻曾指出“這在全中國及全人類的歷史上都是開闢新紀元的最光輝的一頁。”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華北抗戰的堡壘”之一,是抗日戰爭的最前線,又是聯繫華北、東北、華中根據地的樞紐。它牽制、抗擊和消滅了日本法西斯的...
冀中抗日根據地的發展,引起了日軍的極度恐慌和憂慮,他們一次次對我軍進行合圍掃蕩。面對敵人瘋狂的“清剿掃蕩”,冀中軍區號召全區軍民廣泛開展地雷戰和地道戰,不斷消耗和殺傷敵人的有生力量。在爆炸物的使用上,蠡縣、無極、定縣、新樂等縣開展較早,收效也最顯著。一年內,敵人被炸死炸傷400多人。這種被日軍稱...
”毛澤東指示八路軍在統一戰線基本原則下,進一步發揮獨立自主精神,放手發動民眾,擴大抗日力量,力爭使敵占區的大多數鄉村成為游擊根據地,廣泛地發展敵後游擊戰爭,把日軍的後方變成他們的前線。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精神,八路軍和新四軍先後挺進敵後,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在華北、華中...
冀魯豫邊區地處華北的門戶,冀魯豫三省結合部,聯結中原地區向四周拓展的戰略樞紐,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創立較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見證了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冀魯豫革命根據地從創立到鞏固,並由“小冀魯豫”發展為“大冀魯豫”,從而奠定了解放戰爭勝利基礎的過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在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創建了一個東至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至石德路、滏陽河,南跨隴海路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遺址介紹 1937年底至1938年春,在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下,華北重鎮太原、濟南相繼淪陷,國民黨軍隊向南潰退,地方政權瓦解,使平漢、...
包括山西、河北、察哈爾、熱河、遼寧等五省之各一部,面積40萬平方公里,人口2500萬,縣治108個,成為華北敵後最大的抗日根據地。由於地處華北敵人的心臟地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八年抗戰中,根據地軍民與日偽軍作戰3.2萬次,斃傷日偽軍35萬餘人。央視播出 首播頻道:CCTV-9(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首播日期:2013...
冀熱遼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創建領導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創建領導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津、北平、沽源、赤峰、錦州之間,是連線東北、華北的咽喉地帶。1938年7月舉行的冀東抗日大暴動,為冀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打下基礎。1939年,堅持冀東鬥爭的八路軍第十三支隊建立,李...
華北軍區在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時,舉行了熱河保衛戰,勝芳保衛戰,易滿、保南、正太、青滄、保北、大清河北、清風店、石家莊、淶水、晉中、察綏、冀熱察等戰役,並促使了綏遠和平解放。歷史沿革 軍區前身背景 (1937~1948)晉察冀軍區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大軍區之一,領導與指揮河北省大部和山西、察哈爾...
日軍為鞏固其華北占領區,使之成為進行太平洋戰爭的後方基地,加緊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所謂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相結合的“總力戰”,先後發動了5次“治安強化運動”,連續進行殘酷的“掃蕩”和“蠶食”,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這時,國民黨頑固派也不斷進行“反共”軍事摩擦,因而,八路軍處於極其...
太岳革命根據地於1937年10月創建,1949年8月完成歷史使命,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兩個時期。抗戰時期一般稱為太岳根據地,它發軔於晉冀豫敵後抗日根據地,是晉冀魯豫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戰爭時期一般稱太岳解放區,是聯絡華北、西北與中原的紐帶,是人民解放軍打破國民黨軍進攻、保衛延安、挺進豫陝鄂、逐鹿中原...
1938年2月,按照毛澤東同志關於“以霧靈山為根據地進行游擊戰爭”的指示,晉察冀軍區以第一支隊三大隊為基礎,組成鄧華支隊,挺進平西,開創了平西抗日根據地,開始了偉大的平西抗戰。平西抗日根據地成為插在華北敵後的一把尖刀。平西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對於堅持華北的長期抗戰,打敗日本侵略者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
第三編 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 第七章 華北敵後戰場的開闢 第一節 太原失陷後的華北形勢 第二節 八路軍敵後實施戰略展開 第三節 華北地方民眾抗日武裝的建立 第四節 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創建 第五節 粉碎日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首次圍攻 第八章 華北敵後抗日游擊戰的發展 第一節 華北敵後游擊戰的發展 第二節 ...
晉察冀根據地的創立,鞏固和發展,對堅持華北敵後抗戰和全國持久抗戰起了“堅強堡壘”的作用,對全國戰略反攻和進軍東北起了“前進陣地”的作用。根據地軍民在對敵鬥爭和根據地的各項建設中,創造了極為豐富和寶貴的經驗,被中共中央譽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
白洋淀周圍的安新、高陽、任丘、蠡縣等縣,組織抗日游擊隊,白洋淀成為當時冀中華北地區最重要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之一。“雁翎隊”是抗戰過程中活躍於淀區的一支神出鬼沒、屢戰屢勝的水上奇兵。成為抗戰時期淀區水上敵後抗日武裝的代名詞,有力地配合了華北乃至全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白洋淀人民抗戰的事跡被凝結成“嘎子”...
冀中是華北抗日根據地的糧倉,華北八路軍主力部隊和各機關、學校的給養多來源於此。這就是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岡村寧次發動“五一大掃蕩”的主要原因。華北日軍這次“掃蕩”的方針是對冀中八路軍主力進行突然襲擊、包圍作戰,企圖消滅根據地的抗日力量,使之成為“治安區”。1942年11月,殘酷的戰爭形勢要求隱蔽地道均需向...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中原,開闢華北抗日根據地。轉戰一年,途經56個村莊,八路軍總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長期駐紮北村。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左權副總參謀長等革命前輩在這裡整訓軍隊,同八路軍廣大官兵開荒種地,生產自救,粉碎國民黨經濟封鎖,創建了華北大片敵後根據地,掀起了以上黨為主的...
為保衛晉察冀根據地的腹心地區,在阜平境內進行的戰鬥也不下數百次,東西莊戰役、東莊戰役、王林口戰役、神仙山戰役等,已載入八路軍革命戰爭史冊。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我黨我軍在華北敵後創建的第一塊抗日根據地,曾被毛主席譽為“抗日模範根據地”。阜平作為根據地的腹心地區,作為根據地的政治軍事中心,全縣9...
民國二十五年(1937年)聶榮臻同志以阜平為起點創建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塊敵後抗日根據地,毛主席親筆授予“模範抗日根據地”光榮稱號。抗日戰爭時期,以阜平為中心的晉察冀邊區是堅持華北抗戰及全國持久抗戰的堅強堡壘。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位於河北省阜平縣城南40華里處,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
冉莊始建於隋代,唐代植槐於街,宋朝一度繁榮,素有唐村宋鎮之說。冉莊位於清苑區西南方向,距區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保定市30公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鬥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裡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冉莊...
1941年,日軍華北方面軍開始推行所謂“治安強化運動”,進行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相結合的“總力戰”,更加頻繁、殘酷地進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並實行分割、封鎖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使敵後抗日游擊戰爭進入一些困難階段。為渡過難關,晉察冀軍區於5月以各軍分區的游擊支隊、獨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