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學是“莫文隋”(諧音”莫問誰“)精神的發源地,20年來,在“莫文隋”精神的傳承和浸潤下,扶危濟困、助人為樂、大愛奉獻在公立南通大學(Nantong University)已生根發芽、蔚然成風。
2005年3月4日,南通大學“莫文隋”青年志願者協會正式成立,並設立“莫文隋”基金與官方網站,各下屬二級學院設有莫文隋志願服務隊,至此,南通大學志願者事業走向了組織化、規範化和專業化。
百年之前,張謇先生興辦教育,提出“道德優美、學術純粹”的育人宗旨,知善至善,是為上善。“莫文隋”精神已使南通大學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文化與大學精神。“莫文隋”精神需要代代相傳,通大曆屆師生們都積極參公益事業,並將”莫文隋“精神傳播至全國各地與海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莫文隋
- 諧音:莫問誰
- 發源地:南通工學院(今屬公立南通大學)
- 起源事跡:捐助兩名特困生至大學畢業未留名
- 起源時間:1995年3月下旬
- 通大精神:崇真尚美 通精極致
莫文隋的起源,莫文隋通大近年事跡,莫文隋在各地的發展,莫文隋之傳誦,
莫文隋的起源
1995年3月下旬起,南通工學院兩位貧困學生先後受到署名“莫文隋”的陌生人的資助,這兩位學生為了尋找幫助自己的好心人,按照匯款單上的地址到處打聽,卻沒有著落。隨後電視、報紙、電台等新聞媒體發動廣大市民幫助尋找,卻依然找不到“莫文隋”的真人。而“莫文隋”卻在不斷地變換著名字和不存在的通訊地址,繼續著他(她)的無償資助。(南通工學院前身為私立南通紡織專門學校,於1928年成為私立南通大學/Nantung University紡織科,1952年院系調整時遭拆分、外遷,1985年1月南通市復建紡科,定名“南通紡織工學院”,後更名為南通工學院,2004年參與組建公立南通大學/Nantong University)
在人們急切地尋找“莫文隋”的時候,無意中卻發現了南通市還有一些“莫文隋”式的好人。例如:資助困難學生的“衛英才”和“葉中恭”(疑為“一中共”的諧音)等;資助孤兒院的“吳銘”(疑為“無名”的諧音);匯款給社會福利院的“魏群”(疑為“為群”的諧音)。
這些人都在默默地幫助著別人,但沒有一個願意走出來被人們所認識;即使有人承認曾經資助過別人,卻不是人們要找的人。“莫文隋”已經不是一個人,而是變成了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莫文隋”式的群體。他們中有的是黨員幹部,有的是普通民眾,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做了好事始終不願披露自己的姓名。
一個偶然的機會,僅有的幾個人認識了“莫文隋”。在幾次對話過程中,“莫文隋”說:從來就覺得幫助他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他的父親就是一向樂於克己助人的。看到特困生的那種難處,心裡很著急。除了國家、學校關心他們外,“像我這樣有一定經濟條件的人,理當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同時,又實在不想驚動任何人,更不願使那些我給予幫助卻至今還不認識的學生有不必要的壓力。如此而已!”在他的再三懇求下,媒體至今也沒有公開“莫文隋”的真實身份,外界只知道他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一位中共黨員。
“莫文隋”克己幫困,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也沒有曲折迷離的過程,卻產生了事前不曾預料到的群體效益,熱心續寫“莫文隋”故事的人與日俱增,弘揚“莫文隋”精神的方式也越來越多。
據南通市慈善會、社會福利院和希望工程辦公室不完全統計,從1995年湧現“莫文隋”開始,在不到3年的時間內,就收到捐款近百萬元,其中不留名的就有一百多筆。
莫文隋通大近年事跡
83歲的原南通醫學院副院長莊堅為貧困生捐贈1萬元;
87歲的離休幹部李慶選向貧困生捐贈4000元;
王瑞清副教授定期為學生提供心理諮詢,並連續4年捐助兩名貧困生,每人每年1800元;
陳燕飛老師連續4年為學生義務教授書法,並免費贈送學習教材;
2014年12月,通大政治學院政教師範131班的劉曉霞同學,突然感到左眼視力日漸模糊,被診斷為急性視網膜病變,全院師生捐助10918元。經過有效治療,劉曉霞同學左眼被治癒,並在新學期重返課堂。
2015年1月11日晚,貧困生梁建明突發腦溢血,短短數日南通大學師生捐款了數萬元,學院師生自發組織看護,輔導員劉保山和班主任梁志峰24小時輪流守護,梁建明同學最終轉危為安。
2015年1月17日,通大機械工程學院2013級研究生孫志鵬被確診為腎衰竭,僅教職工和研究生就募得善款24550元。這一善舉成為了通大莫文隋精神的鮮活見證。
南通大學“莫文隋”歷經數十載,已由當初的一人發展成現在會員達27000餘名,其中大部分為通大曆屆師生,也有很多慕名而來的人。
南通大學“莫文隋”志願服務立足通大、輻射社會,形成了“情系村小”志願服務、“多背一公斤”志願服務、“校居共建”志願服務、西藏民族中學愛心助教團等奉獻形式。志願者們在愛心助教、助殘、敬老、環保、法律援助、暑期三下鄉等多方面表現優異,奉獻了青春、汗水與智慧。
“莫文隋”青年志願者協會累計已開展志願服務4000餘項,全國參與人數近50萬人,先後有500餘人(次)獲得國家、省、市級表彰。
其中,2011年,南通大學“莫文隋”青年志願者協會團支部被授予“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
莫文隋在各地的發展
“莫文隋”精神不久從南通傳至全國各地:
在南京市新街口郵電局,有人化名“良民”,向南通市社會福利院匯出一筆8000元捐款。南通方面收到這筆匯款後,立即請求當地郵局幫助查找捐款人,也一直未果。
一些海外華人也加入了“莫文隋”:
香港有位年過七旬的老太太,1997年到南通聽說“莫文隋”的事跡後,被深深打動。她趕到慈善會,一下子捐出了15萬元,並再三請求不要公開她的姓名。
一名印尼華僑多次慷慨出資為南通辦學校、建醫院、造橋鋪路修水利。南通決定以其名字命名這些項目,均被他婉言謝絕。新聞單位多次尋訪報導,也被一一擋駕。
莫文隋之傳誦
1997年,“莫文隋”精神被搬上了話劇舞台。六幕話劇《走近“莫文隋”》展示了南通市“莫文隋”群體的光輝形象。正如主題歌中所唱:“請莫問我是誰,風雨中我是一把傘,乾渴時我是一杯水,迷茫中我是一顆星“。
一、
雖說是一朵遲開的臘梅,
卻是她最早營造出立春的氛圍。
等到百花盛開的日子,
她已是一滴平平常常的露水。
雖說是一隻遲到的畫眉,
卻是她最早傳遞著驚蟄的分貝。
等到百鳥齊唱的時候,
她已是一根普普通通的鼓槌。
二、
《離開雷鋒的日子》催人掉淚,
返璞歸真是我們幾代人的追隨。
沒有高度的山峰不會有向背,
沒有了向背也就談不上壯美。
沒有深度的河流不會有泊位,
沒有了泊位也就談不上作為。
“莫文隋”既不是山又不是水,
她的高度與深度卻令人久久敬佩!
三、
我們告別昨天的彈雨橫飛,
美與醜的較量並沒有因此收尾。
窮和富的界碑等著我們摧毀,
苦和樂的站台等著我們接軌。
愛的號角依然需要我們勁吹,
愛的戰鼓依然需要我們常擂。
人生的紐帶上多一個情結呵,
心靈的枝頭就會添一簇新蕾。
四、
“莫文隋”喲莫-問-誰,
莫問是東?是南?是西?是北?
既然是同一片陽光下的花草,
就該同樣地溢彩、同樣地流翠。
“莫文隋”喲莫-問-誰,
莫問是兄?是弟?是姐?是妹?
既然是同一塊熱土上的骨肉,
就該同喜同悲、同歌同醉……
五、
雖說是一朵遲開的臘梅,
那春汛,已把風鈴搖得又甜又脆。
雖說是一隻遲到的畫眉,
那春色,已把紅綠擠得有瘦有肥。
我為“莫文隋”作詩是一個快慰,
那滋味,不可言傳只能意會。
我為“莫文隋”謳歌是一種責任,
那澎湃的心潮使我夜不能寐。
讓我們一起學習“莫文隋”精神“ :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如果你要告訴我們什麼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揚那最美麗的理想?你既然活著,你又是否為了未來的人類生活付出你的勞動,使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麗?我想問你,為未來帶來了什麼?在生活的倉庫里,我們不應該只是個無窮盡的支付者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