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戰國末期歷史事件)

荊軻刺秦(戰國末期歷史事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荊軻刺秦指的是公元前227年,荊軻受燕太子丹派遣,攜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嬴政。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事敗被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荊軻刺秦
  • 外文名:The Emperor And The Assassin
  • 原因:秦已滅韓趙,兵臨易水
  • 時間: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
  • 相關人物:荊軻、燕太子丹、秦王嬴政
  • 結果:荊軻失敗身亡,秦王發兵滅燕
  • 地點:燕都薊,秦都鹹陽
起因,事件經過,事件結果,有關故事,相關文學作品,史料,原文,注釋,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文言特殊句式,

起因

戰國後期,經過長期的諸侯割據戰爭,諸侯各國盛衰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而變化最大的莫過於秦國。秦國物產豐富,地理條件優越。自公元前359年起,秦孝公任用商鞅施行變法,為秦國的富強打下了良好基礎,逐步向東擴展。秦惠王、秦昭王時期,繼續擴張,推行商鞅變法,軍事實力大增。經由孝公至莊襄王六世百餘年的苦心經營,秦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都遠勝於其他六國。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薨,其年13歲的太子嬴政繼位為秦王,但當時的國政大權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同時也開始周密部署戰鬥,準備統一六國。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軍攻占韓國都城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虜韓王安,設定潁川郡,韓國滅亡。
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大舉攻趙,名將王翦率軍由上黨出井陘,楊端和由河內進攻趙都邯鄲。公元前228年,攻占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滅亡。之後,秦國兵臨易水,威脅燕國
燕國在七國當中,較為弱小,但也有其輝煌的時期,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名將樂毅為上將軍,統率燕、秦、楚、韓、趙、魏六國軍隊攻齊。在濟水之西大敗齊軍,攻克臨淄。之後燕軍僅在六個月的時間內,就攻取了齊國七十餘城,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城,使齊國幾乎亡國。燕昭王死後,對樂毅不滿的燕惠王繼位,齊臣田單乘機使反間計,使燕惠王撤換了樂毅,派騎劫代替樂毅。田單用火牛陣一仗擊潰燕軍主力。並一舉將燕軍逐出國境,收復淪陷的七十餘城,使齊國復國。自此,燕國便一蹶不振,國勢日衰。至燕王喜時期,國力更加衰落,由他的兒子太子丹(?—前226)主持朝政。
燕太子丹曾在秦國為人質,秦王待太子丹不友善。後太子丹逃歸燕國。大臣們勸他跟齊、楚、魏再組合縱對抗聯盟,太子丹認為那已不切實際,緩不濟急。他決心採取左道旁門的手段,派遣刺客去脅迫嬴政,命他承諾退還侵略的土地,並保證不再繼續侵略。如果他拒絕,就把他刺死,以此來阻擋秦國的兼併之勢。燕太子丹首先找到田光,經過田光先生的引見而結識了著名的俠士荊軻。
荊軻,衛國人。衛亡,遊歷趙國的榆次、邯鄲等地。至燕,整日在市井放歌縱酒,酒醉之後常與好友高漸離等相對而泣,旁若無人。並且荊軻“好讀書擊劍”,“雖游於酒人乎,然其為人沉深好書”,也就是說,荊軻更是一個有學問的沉穩之士,而非一介山野莽夫。太子丹向荊軻袒露腹心,“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荊軻開始婉拒太子丹讓他刺秦的要求,但太子丹將他尊為上卿,給予他極為優厚的禮遇,致使荊軻答應了他的請求。
此時秦將王翦率軍至燕國南部邊界。太子丹十分恐懼,便對荊軻說道:“秦兵如果渡過易水,我軍如何能敵,願荊卿早日打算。“荊軻說:“依太子之言,臣願謁之,但是就算是現在去秦國,也未必能接近秦王。現在秦王以黃金千兩,食邑萬戶欲購樊將軍的頭顱。如能將樊將軍頭顱和燕國督亢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定要見臣,臣才能有機會。”太子說道:“樊將軍窮困來投於我,我不能為自己的私心而殺前來投我的樊將軍,願荊卿再考慮一下別的辦法。”
荊軻知道太子不忍,但私下見樊於期說道:“將軍與秦王可謂血海深仇,今聽聞秦王欲以千金,食邑萬戶購將軍頭顱,您要怎么辦?”樊於期仰天長嘆說道:“我一想到此處,常痛於骨髓,也想不出什麼辦法。”荊軻說:“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於期於是問:“為之奈何?”荊軻說:“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王,秦王自然十分高興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其胸;刺殺秦王,以解燕國之患又能報將軍之仇,將軍以為如何?”樊於期聽完便拔劍自剄。
太子聞之,極其哀傷。但事以自此,無可奈何,但將樊於期頭顱盛入盒中。
於是太子便求尋刺殺利器,得到了趙國人徐夫人的匕首。用毒藥煮煉,交給荊軻。又派了一個勇士秦武陽,做為荊軻的副手。
荊軻本打算再等一個能助其一臂之力的朋友共赴秦國,但因太子催之甚急,只得帶領秦武陽離燕赴秦,慨然踐諾。

事件經過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即燕王喜二十八年,太子丹派荊軻作為使者,攜帶夾有匕首的燕國督亢(今河北易縣、涿縣、固安一帶)地圖連同秦國逃亡到燕國的敗將樊於期的首級,以請求「舉國為內臣」的名義去朝見秦王嬴政。以便行刺秦王,挽救燕國。荊軻臨行前,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行。高漸離擊築,荊軻和之,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表達了自己義無反顧的精神。大家聽了非常傷感,皆垂淚涕泣。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前往秦國都城鹹陽。
至秦國都城鹹陽後,荊軻持送厚禮給秦王的寵臣蒙嘉。由蒙嘉進言:“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舉兵以逆軍吏,願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斬樊於期之頭,及獻燕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聽後非常高興,乃朝服設九賓,在鹹陽宮朝堂上召見燕國使節。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台階。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的那種陣式,不由得害怕的發起抖來,臉色蒼白。使秦國群臣大為驚詫。荊軻只得對秦王說道:“北方蠻夷粗野之人,從未沒見過如此大的場面,未免有些害怕,請大王諒解。”王政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荊軻從秦舞陽手裡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捲地圖慢慢打開,直到圖窮匕現。當荊軻右手拿起匕首,左手抓住嬴政的袖子正要說話。秦王此時大驚,出於本能反應,起身掙脫開了荊軻,荊軻抓著的袖子被扯斷。秦王想將佩劍拔出,但劍太長,心裡又著急,劍沒有拔出來。荊軻向秦王撲來,秦王環柱逃避,荊軻緊追秦王。旁邊雖有許多人,但是都手無寸鐵;而殿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定,沒有秦王召令是不準上殿的,官員中有個侍醫夏無且,急中生智,拿起手裡的藥袋對準荊軻扔了過去。因為荊軻揚要起手來擋避這個藥袋,而使他分了神。這時,一邊的大臣對著秦王喊道“大王背負著劍鞘,背負著就能拔出來了”。秦王抓住剛才夏無且製造的機會,將劍負於背拔出,剎那間斬斷了荊軻左股,荊軻因傷栽倒到地上,勉強坐起,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擲去,擊中桐柱,擦出火花。嬴政再用劍砍他,荊軻用手去接,五個手指應聲而落。荊軻自知大事未成,倚柱而笑,對秦王說:“事情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為我想活捉你的,一定要你同我們訂下條約來回報太子啊。”此時,侍從的武士已受秦王命令,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而秦舞陽也被侍從的武士砍殺於朝堂的台階下。

事件結果

事後秦王政大怒,命令大將王翦攻打燕國,燕太子丹帶兵抵抗,無奈非秦軍的對手。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軍攻下燕國都薊,燕王喜與太子丹逃往遼東郡。秦王又派大將李信率軍追擊,非要將太子丹拿住,否則不肯罷休。燕王喜聽從了代王嘉的計策,被迫縊死太子丹,將太子丹的人頭獻給秦軍求和。暫緩了危局。秦軍便南下攻打魏國和楚國,當魏楚兩國被滅之後,便轉而收拾燕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攻打遼東,俘燕王喜,燕國滅亡。

有關故事

秦王政重用尉繚,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
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併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
後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他把荊軻收在門下當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軻坐,自己的飯食、衣服讓荊軻一起享用。荊軻當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音jiān)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軻。太子丹說:“拿兵力去對付秦國,簡直像拿雞蛋去砸石頭;要聯合各國合縱抗秦,看來也辦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見秦王,挨近秦王身邊,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應了最好,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荊軻說:“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邊,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們是向他求和去的。聽說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還有秦國將軍樊於期,現在流亡在燕國,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他。我要是能拿著樊將軍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對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為難,說:“督亢的地圖好辦;樊將軍受秦國迫害來投奔我,我怎么忍心傷害他呢?”
荊軻知道太子丹心裡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說:“我有一個主意,能幫助燕國解除禍患,還能替將軍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
樊於期連忙說:“什麼主意,你快說啊!”
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你,如果我能夠帶著你的頭顱去獻給他,他準能接見我。”
樊於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準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藥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年才十三歲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鹹陽去。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別。臨行的時候,荊軻給大家唱了一首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大家聽了他悲壯的歌聲,都傷心得流下眼淚。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鹹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鹹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台階。
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
秦王政左右的侍衛一見,吆喝了一聲,說:“使者乾么變了臉色?”
荊軻回頭一瞧,果然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就賠笑對秦王說:“粗野的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原諒。”
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從秦舞陽手裡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地圖來。荊軻把一捲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裡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後一轉身,把那隻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台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裡的藥袋對準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隻藥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秦王政見荊軻手裡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八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台階下的那個秦舞陽,也早就給武士們殺了。

相關文學作品

《詠荊軻》
陶淵明
燕丹善養士,⑵志在報強嬴。⑶
招集百夫良,⑷歲暮得荊卿。⑸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⑹慷慨送我行。
雄發指危冠,猛氣充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⑺宋意唱高聲。⑻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⑼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⑽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⑾豪主正怔營。⑿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譯文】
燕國太子喜歡收養門客,目的是對秦國報仇雪恨。
他到處招集有本領的人,這一年年底募得了荊卿。
君子重義氣為自己而死,荊軻仗劍就要辭別燕京。
白色駿馬在大路上鳴叫,眾人意氣激昂為他送行。
個個同仇敵愾怒髮衝冠,勇猛之氣似要衝斷帽纓。
易水邊擺下盛大的別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漸離擊築築聲慷慨悲壯,宋意唱歌歌聲響遏行雲。
座席中吹過蕭蕭的衰風,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紋。
唱到商音聽者無不流淚,奏到羽音荊軻格外驚心。
他明知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將萬古長存。
登車而去何曾有所眷顧,飛車直馳那秦國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過萬里,曲折行進所經何止千城。
翻完地圖忽地現出匕首,秦王一見不由膽顫心驚。
可惜呀!只可惜劍術欠佳,奇功偉績終於未能完成。
荊軻其人雖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遠激勵後人。
【注釋】
⑴本篇詠史,歌頌荊軻的俠義,惋惜他的失敗。荊軻為燕太子丹復讎,以匕首逼秦王,不成被殺。事跡見《史記·剌客列傳》。
⑵燕丹:戰國燕王喜太子名丹。
⑶強嬴:指秦國。秦為嬴姓。
⑷百夫良:能匹敵百人的良士。春秋時秦國子車氏的三子,國人稱之為三良,《詩經·黃鳥》稱之為“百夫之特”。
⑸荊卿:即荊軻,燕國人謂之荊卿。
⑹素驥:白馬。《史記》說荊軻從燕出發時燕太子丹及賓客著白衣冠(喪服)相送易水上。作者本此翻創為白馬送行。
⑺漸離:人名,姓高。築:樂器名,似箏,十三弦,頸細而曲。
⑻宋意:燕國的勇士。
⑼商、羽:各為五音之一。
⑽蓋:車篷。飛蓋:似謂車行如飛,極言其迅速。一說“飛”字形容其高,就是“飛閣”、“飛檐”的飛。
⑾圖窮:荊軻獻秦王督亢地圖,中藏匕首。秦王展圖,圖窮而匕首現。荊軻取匕首刺秦王。“事”,即指行刺。
⑿豪主:指秦王。怔營:惶懼。

史料

原文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2)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3)曰:“秦兵旦暮渡易水(4),則雖欲長侍(5)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6)。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7)。夫今樊將軍(8),秦王購之金千斤(9),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10)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11)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12)!”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13)將軍,可謂深(14)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15)。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16)”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17)見臣。臣左手把(18)其袖,而右手揕(zhèn)(19)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20)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tǎn)扼(è)腕而進(21)曰:“此臣之日夜切齒拊(fǔ)心(22)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收盛(chéng)(23)樊於期之首,函封之(24)。
荊軻刺秦王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25)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cuì)之(26)。以試人,血濡(rú)縷(27),人無不立死者。乃為裝遣荊軻。
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即秦舞陽,在《史記》中為“秦舞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wǔ)視(28)。乃令秦武陽為副(29)。
荊軻有所待,欲與俱(30),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頃之未發,太子遲之(31)。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 叱(chì)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32)!今提一匕首入不測(33)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34)!”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35)。高漸離(36)擊築,荊軻和(hè)而歌,為變徵(zhǐ)之聲(37),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38),士皆瞋(chēn)目(39),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40)。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41),厚遺(wèi)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42)。
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43)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願舉國為內臣。比(44)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45),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46)。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使使(47)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48)。”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鹹陽宮。
荊軻奉(49)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50)。至陛(51)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52),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shè),願大王少假借之(53),使畢使於前(54)。”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 發(fā)(55)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56)。拔劍,劍長,操其室(57)。時恐急,劍堅(58),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59)。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60);諸郎中(61)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cù)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jū)以其所奉藥囊提(dǐ )(62)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63)!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64),乃引(65)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chuāng)(66)。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jī)踞(67)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68)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詳見《史記》、《戰國策》)

注釋

(1)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荊軻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2)收:占領。北:向北(名詞用作狀語)。略:通掠,掠奪,奪取。
(3)荊卿:燕人稱荊軻為荊卿。卿,古代對人的敬稱。
(4)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過易水了。旦暮,早晚,極言時間短暫。易水,在河北省西部,發源於易縣,在定興縣匯入南拒馬河。
(5)長侍:長久侍奉。
(6)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即使太子不說,我也要請求行動。微,假如沒有。謁,拜訪。
(7)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當下去卻沒有什麼憑信之物,就無法接近秦王。信:憑信之物。親:親近,接近。
(8)樊將軍:即下文的樊於期,秦國將領,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國。
(9)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秦王用一千斤金(當時以銅為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做賞格,懸賞他的頭。購,重金徵求。邑,封地。
(10)督亢:今河北省易縣,霸縣一帶,是燕國土地肥沃的地方。
(11)說:同“悅”,喜歡,高興。
(12)更慮之:再想想別的辦法。更,再、另外。
(13)遇:對待。
(14)深,這裡是刻毒的意思。
(15)戮沒:殺戮和沒收。重要的人殺掉,其他人等收為奴婢。
(16)顧計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麼辦法罷了。顧,不過,只是,表輕微轉折。
(17)善:好好地。
(18)把:握,抓住。
(19)揕:刺。
(20)見陵之恥:被欺侮的恥辱。見,被。陵,侵犯,欺侮。
(21)偏袒扼腕而進:脫下一隻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這裡形容激動憤怒的樣子。偏袒,袒露一隻臂膀。扼:握住。
(22)拊心:捶胸,這裡形容非常心痛。
(23)盛:裝。
(24)函封之:用匣子封裝起來。函,用匣子。
(25)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個收藏匕首的人。
(26)工:工匠。以藥淬之:在淬火時把毒藥浸到匕首上。淬,把燒紅的鐵器浸入水或者其他液體,急速冷卻,使之硬化。
(27)濡縷:沾濕衣縷。濡,浸濕,沾濕。
(28)忤視: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著目光看。
(29)為副:做助手。
(30)荊軻有所待,欲與俱:荊軻等待一個人,想同他一起去。
(31)遲之:嫌荊軻動身遲緩。
(32)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復命的,那是沒用的人。反,通“返”。豎子,對人的蔑稱。
(33)不測:難以預料,表示兇險。
(34)請辭決矣:我就辭別了。請,請允許我,表示客氣。辭決,辭別,告別。
(35)既祖,取道:祭過路神,就要上路。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踐行和送別。
(36)高漸離:荊軻的朋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高漸離因擅長擊築(竹製的樂器),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一天,高漸離得著機會,用築去打秦始皇,要為燕國報仇,沒打中,遇害。
(37)為變徵之聲:發出變徵的聲音。古時音樂分為宮,商,角,徵,羽,變徵,變宮七音,變徵是徵音的變調,聲調悲涼。
(38)慷慨羽聲:聲調激憤的羽聲。
(39)瞋目:形容發怒時瞪大眼睛的樣子。
(40)終已不顧:始終不曾回頭。形容意志堅決。
(41)持千金之資幣物:拿著價值千金的禮物。幣,禮品。
(42)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以厚禮贈送給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遺:贈送。
(43)誠:確實。振怖:懼怕。振,通“震”。
(44)比:並,列。
(45)給貢職如郡縣:像秦國的郡縣那樣貢納賦稅。給,供。
(46)奉守先王之宗廟:守住祖先的宗廟。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國土。
(47)使使:派遣使者。前一個“使”是動詞,派遣,名詞作動詞;後一個“使”是名詞,使者。
(48)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聽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49)奉:兩手捧著。
(50)以次進:按先後順序進來。
(51)陛:殿前的台階。
(52)顧笑武陽:回頭沖武陽笑。顧,回頭看。
(53)少假借之:稍微原諒他些。少:通“稍”。假借,寬容,原諒。
(54)使畢使於前: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55)發:打開。
(56)自引而起,絕袖:自己掙著站起來,袖子斷了。引,指身子向上起。絕:掙斷。
(57)操其室:握住劍鞘。室,指劍鞘。
(58)劍堅:劍插得緊。
(59)還:通“環”,繞。卒起不意,盡失其度:事情突然發生,沒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態。卒,通“猝”,突然。
(60)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種兵器。
(61)郎中:宮廷的侍衛。
(62)提:擲擊。
(63)負劍:負劍於背。
(64)廢:倒下。
(65)引:舉起。
(66)被八創:荊軻受了八處劍傷。被,受。創,傷。
(67)箕踞:坐在地上,兩腳張開,形狀像箕。這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
(68)劫:強迫,威逼(其訂立盟約)。

通假字

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yuè,高興。
日以盡矣 以,通“已”,已經。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陵,通“凌”,凌辱。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返回
請辭決矣 決,通“訣”,訣別。
燕王拜送於庭 庭,通“廷”。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懾。
願大王少假借之 少,通“稍”。
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出現
秦王還柱而走 還,通“環”,繞。
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倉促,突然。

古今異義

1、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走投無路,陷於困境。今義:生活貧困,經濟困難。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將軍。今義:年長之人。
4、將軍豈有意乎
古義:有心意,此引申為同意、願意。今義還有“故意”之意。
5、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遇:古義:對待。今義:遇到,碰以。 深:古義:刻毒,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古義:解衣裸露一臂。今義:偏護一方,保護一方不受傷害。
7、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義:在這時,今義;表順承關係或另提一事。
8、終已不顧
古義:不回頭。今義:不照顧,不考慮不顧忌。
9、左右乃曰
古義:皇帝周圍的侍衛人員。今義:表兩種方向;或表大體範圍;有時亦有控制之義。
10、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古義:可以用它來,為“可以之”的省略。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11、秦王購之金千斤
金:古代指金屬總稱,用於流通貨幣時,先秦指黃金,後來指銀,文中指銅。今義:特指黃金。

一詞多義

1.見陵之恥:被(表被動)
2.圖窮而匕首見:通"現",看到
3.秦王必喜而善見臣:召見
  1. 誠能得樊將軍首:如果
  2.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實在
  1. 顧計不知所出:不過,只是
  2. 顧笑武陽:回頭
  3. 將軍宜枉駕顧之:回來
  1.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被(為表被動)
  2. 乃為裝遣荊軻:準備
  3. 為變徵之聲:發出

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斷句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②省略句 秦王購之 ( 以 ) 金千斤 欲與 ( 之 ) 俱 ( 往 )
③被動句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④倒裝句 常痛於骨髓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詞類活用
進兵北略地 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北。
函封之 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前為謝曰 方位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樊於期乃前曰 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走上前。 左右既前同上。
其人居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遠的地方。(省略“於”)
使使以聞大王 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
太子遲之 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遲。
發盡上指冠 名詞作狀語,向上。
群臣怪之 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怪。
箕踞以罵曰 名詞作狀語,像簸箕一樣。
秦兵旦暮渡易水 偏指一方,馬上。
乃欲以生劫之 形容詞作狀語,活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