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十四五”時期,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內在要求,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為切實提升荊州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促進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根據《荊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總體要求,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形勢
(一)發展定位。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荊州對接國家和省級重大戰略,建設鄂中省域區域性中心城市破題開篇、成勢見效的關鍵五年。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湖北代表團審議和考察湖北時,多次對就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強調要切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有針對性地開展援企穩崗擴就業等工作,加強全方位就業服務,為做好新時代荊州就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市委五屆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全會和荊州第六次黨代會描繪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要求加快建成鄂中省域區域性中心城市,為做好新時代荊州就業工作明確了前進方向。做好“十四五”時期荊州就業工作,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緊緊圍繞我市“鄂中省域區域性中心城市”目標定位,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突出工業優先、招商優先、項目優先、環境優先意識,打好工業突圍戰、招商陣地戰、投資立體戰、“雙最佳化”攻堅戰,著力促進就業擴容提質,提升就業服務水平,努力打造湖北高質量發展就業先行區。
(二)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對就業的巨大衝擊,荊州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全市就業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就業規模穩步擴大,城鎮新增就業35.9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低位運行,沉著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就業的巨大衝擊,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就業結構更加最佳化,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比從“十二五”末的39.2%提升至“十三五”末的40.5%;重點群體就業總體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我選湖北·鳳鳴荊州”計畫深入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保持在107萬人以上,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達14.19萬人,退役軍人、殘疾人、婦女、退捕漁民等就業得到有力保障;就業質量進一步提升,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到58371元,年均增長6.7%,企業勞動契約簽訂率達到97%以上,勞動權益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創業帶動就業成效凸顯,截至2020年末,全市市場主體達到40.05萬戶,較2015年末增長76.77%;大力實施“荊州能人返鄉工程”,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24萬筆、23.41億元,扶持城鄉勞動者創業3.89萬人,帶動就業10.54萬人,引導農民工、退役軍人等人員返鄉創業1.73萬人。荊州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復工之初,首開勞務輸送專列“點對點”返崗復工先河,獲評2020年度中國地方就業創新事件,同時入選2020年湖北就業十件大事,2020年9月,荊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表彰為抗疫先進集體。
(三)機遇挑戰。
荊州市第六次黨代會強調,未來五年要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五區五中心”為支撐引領,奮力開創建設鄂中省域區域性中心城市新局面,打造湖北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十四五”時期,我市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荊州“一城三區、一區多園”發展戰略不斷取得重大成功,產業招商蓬勃開展,“4611”現代產業體系逐步形成,“雙最佳化”專項治理活動縱深推進,勢必在根本上不斷最佳化我市的就業創業環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帶來巨大發展機遇,新的就業增長點持續湧現。
同時,就業工作面臨的挑戰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勞動力市場發生深刻變化,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反映我市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對大齡勞動者就業帶來新的挑戰。我市高校畢業生規模保持高位運行,青年受教育年限持續增長,脫貧勞動力、失業人員、退役軍人、退捕漁民等群體就業保障任務較重,對城鎮就業崗位供給,特別是高質量就業崗位供給帶來較大壓力。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勞動者的權益保障還存在不少短板。結構性就業矛盾將成為就業領域的主要矛盾,產業轉型升級增加了對高技能人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新成長勞動力的教育培養、部分大齡勞動者的技能水平與市場需求還不完全匹配,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發展也使得一些傳統崗位面臨被替代的風險。
二、總體要求
(四)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按照市委五屆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全會和荊州市第六次黨代會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有效應對失業風險,更加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不斷增強人民民眾對就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為荊州建設鄂中省域區域性中心城市作出積極貢獻。
(五)基本原則。
——堅持就業優先、協調聯動。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先目標,就業優先政策繼續強化、聚力增效,財政、金融和產業等政策合力支持穩定擴大就業,組織動員政府各部門及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各方面力量共同促進就業。
——堅持擴大容量、提高質量。兼顧容量與質量,挖掘內需帶動就業,加大投資創造就業,穩定外貿擴大就業,培育壯大新動能拓展就業空間,千方百計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在開發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上下功夫,培育高質量就業增長極。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調控。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堅持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方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健全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調動各類市場主體吸納就業積極性。強化政府責任,加大就業促進政策支持,強化基本公共就業服務保障。
——堅持提升能力、最佳化結構。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聚焦勞動者技能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提升,強化人力資源開發,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著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堅持突出重點、守住底線。緊盯勞動者權益保障,紮實做好就業托底工作,強化分類幫扶援助,幫助重點群體和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創業,防範失業風險,兜牢民生底線。
(六)主要目標。
到2025年,要實現以下目標:
——就業規模總體穩定。“十四五”時期城鎮新增就業27.5萬人以上,重點群體就業總體穩定。城鎮就業比重穩步提高,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比逐步擴大,勞動力市場供求基本平衡。
——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增長基本同步,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勞動者權益保障機制更加完善,人崗更加匹配,平等就業機制更加健全。
——勞動者就業能力明顯提高。勞動者素質普遍提升,人才隊伍規模不斷擴大,占勞動者總量比重進一步提高,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7年。
——創業帶動就業動能持續釋放。創業政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創業孵化載體數量穩步增長,創業融資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組織開展創業指導和創業培訓6萬人次,扶持大學生創業1萬人,勞動者投身創新創業活動積極性不斷增強。
——失業風險有效控制。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援助機制更加完善,失業預警和風險防控應對機制不斷健全。
——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建設或整合一批縣級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一批鄉鎮級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站,就業服務標準化、智慧化、便民化、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
三、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促進就業擴容提質
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與就業擴容提質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七)強化就業優先導向的巨觀調控。堅持實施以穩定和擴大就業為基準的巨觀調控,在政策資金使用結構上,擴大公共就業服務、創業扶持補助、購買人力資源服務、高技能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支出比例,由兜底保障型轉為就業促進型。建立健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的長效機制,實施重大產業就業影響評估,明確重要產業規劃帶動就業目標。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最佳化消費供給,壯大生活服務消費,釋放農村消費潛力,拓展文化旅遊、醫療健康、體育健身、教育知識等消費,創造更多就業增長點。聚力打造消費服務平台,豐富電商經濟、夜間經濟、假日經濟、小店經濟、會展經濟、節會經濟等消費場景,補齊新型零售業態短板,吸引一批知名品牌建立首店、旗艦店、概念店、體驗店,新建一批大型商業綜合體,打造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度假目的地和新型消費商圈。積極參與推進“宜荊荊恩”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擴大區域就業承載力。按照國家、省部署,積極開展探索開展高質量就業地區試點工作。
(八)著力增強產業吸納就業能力。加強經濟社會發展與就業發展的協調,發揮政府公共投資、重大項目、中國(湖北)自由貿易區荊州協同區對就業的拉動作用,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擦亮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金字招牌”,圍繞“4611”現代產業體系,優先發展就業帶動能力強的裝備製造、醫藥化工等產業,帶動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持續拓展現代服務業內涵,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培育更多家政、育幼、養老等社區生活服務業就業增長點。支持生產性服務業創新發展,加快家政、育幼、養老等社區生活服務業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穩定開發社區超市、便利店、社區服務和社會工作崗位,持續擴大服務業就業。加快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培育實施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高素質現代農民,拓寬農村電子商務、鄉村休閒旅遊、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就業空間,吸納更多農村勞動力就業。
(九)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持續穩定發展增加就業。構建常態化援企穩崗幫扶機制,持續減輕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負擔,激發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活力,增強就業崗位創造能力,鞏固提升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主力軍作用。最佳化中小微企業發展生態,取消各類不合理限制和壁壘。支持勞動者創辦投資小、見效快、易轉型、風險小的小規模經濟實體。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融資支持力度,加強普惠金融服務。著力最佳化營商環境,弘揚“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精神,更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十)鼓勵多渠道靈活就業。支持靈活就業人員開辦小微實體,擴大非全日制就業,支持數字經濟、平台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把靈活就業崗位供求信息納入公共就業服務範圍,免費發布供求信息,按需組織專場招聘。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發布短工、零工、兼職等需求信息。創新方式方法,最佳化服務功能,加強零工驛站建設。積極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規範平台企業用工,明確平台企業勞動保護責任,引導支持靈活就業人員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參加社會保險。對符合條件的靈活就業人員給予社保補貼。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在外賣、出行等行業開展先行試點,探索建立新就業形態職業傷害保障制度。推進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試點工作。
四、大力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釋放就業倍增效應
(十一)持續最佳化創業環境。持續推進最佳化營商環境革命,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最大限度解除對創業的束縛。大力推進“一網通辦”和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全力支持企業開辦和新業態自主創業,完善企業開辦“9210”機制,逐步推進企業開辦全程網上辦。對新產業新業態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建立便利、高效、有序的市場主體退出制度。推進創業領域信用體系建設,探索建立智慧財產權侵權快速反應機制。健全市場監管機制,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信用監管、跨部門協同監管等新型監管方法。
(十二)加大創業政策支持。落實稅收、用地、融資等方面支持初創實體的優惠政策,進一步降低創業成本。繼續實施支持和促進重點群體創業就業稅收政策,扣除限額(定額)按照國家規定的最高上浮幅度執行。加大創業補貼、創業扶持項目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對初創企業的場地支持、設施提供、房租減免、住房優惠等政策扶持力度。用足用好創業擔保貸款政策,持續擴大貸款覆蓋面,降低反擔保門檻。推進電子化審批,縮短貸款審批時長。對申請創業擔保貸款的創業者實施全額財政貼息,對小微企業按規定給予財政貼息。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對帶動就業能力強的創業投資企業予以引導基金扶持、政府項目對接等政策支持,更好發揮私募股權、風險投資和天使投資基金等對創業的推動作用。
(十三)提升創業服務水平。加快完善創業服務網路,加強創業服務隊伍建設,提升一站式創業服務水平,將創業服務進一步向社區、校區、園區延伸,積極培育市場化創業服務機構,打造創業服務品牌,實現與公共創業服務優勢互補。發展“網際網路+”創業服務。健全創業培訓體系,鼓勵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技工院校、培訓機構等開設創業培訓課程,推廣實施“馬蘭花計畫”,強化“1+X”創業培訓,構建多層次、模組化的創業培訓課程體系;擴大創業培訓講師隊伍,組織開展“馬蘭花”創業講師大賽,共建“宜荊荊恩”創業培訓講師團。搭建多元化、綜合型的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園區、眾創空間等創業平台,不斷提高平台建設質量,繼續打造一批省級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和創業示範園區,爭創國家級創業創新孵化示範基地。積極發展“網際網路平台+創業單元”模式,提升初創企業成長率和持續發展能力。
(十四)激發各類勞動者創業活力。持續最佳化創業生態,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促進高端人才向企業集聚,推動科技和人才資源更好為企業創新服務。持續培育大學生創業項目,開展市級大學生創業扶持項目評審,積極申報爭取省級大學生創業扶持項目,促進大學生等青年群體創業。深入實施“我興楚鄉·能人返鄉”工程,完善升級“荊州能人返鄉”智慧平台,開展市級返鄉創業示範評選,緊抓省級返鄉創業示範縣、示範園區、示範項目創建工作。抓好外出推介和能人回流機制建立,深化和廣東等地人力資源合作,推動縣(市、區)將“能人返鄉”工程與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結合起來。不斷鞏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創建成果。通過開展“楚創薈”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宜荊荊恩”大學生創業創新大賽、荊州“能人返鄉”創業示範項目路演評選大賽等活動,打造“創客荊州說”品牌欄目,營造社會鼓勵創業、支持創業、參與創業的濃厚氛圍。
五、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
(十五)切實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首位。支持科技含量高的智力密集型產業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崗位,多方位拓寬就業領域。加強人才驛站建設,不斷完善服務功能,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月活動,做實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制就業幫扶,常態化開展專項招聘、就業見習、技能培訓、職業指導等工作。實施“才聚荊楚·鳳鳴荊州”工程,落實就業創業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政策,吸引更多大學生在荊州就業創業。統籌實施“三支一扶”等大學生服務基層項目,引導更多畢業生到艱苦地區和基層一線就業。
(十六)支持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將退役軍人按規定納入就業創業、教育培訓等扶持政策範圍,並進一步加大優待力度。完善退役軍人適應性培訓機制,加強退役後職業技能培訓,健全學歷教育支持政策,提升退役軍人就業創業能力。研究制定適合退役軍人優先就業崗位目錄。各級機關、群團組織、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在招錄或招聘人員時,對退役軍人的年齡和學歷條件可適當放寬,同等條件下優先招錄(聘),並實行定向招錄(聘)等優惠政策。促進退役軍人投身鄉村振興,培育一批致富帶頭人,推動退役軍人在鄉村就業。開展“1+N”退役軍人專場招聘活動,引導退役軍人到重點行業、開發區和城鄉基層就業。落實企業吸納退役軍人就業獎補等政策,鼓勵企業優先招用退役軍人。建立健全退役軍人困難群體就業援助機制。完善退役軍人就業服務功能,建立荊州市退役軍人及優撫對象就業創業基礎信息庫。
(十七)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實施鄉村振興和擴大內需戰略,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更大力度引導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就地就近就業。扶持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生活服務業發展,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農產品初加工、休閒旅遊等,吸引農民工在農業前端、後端和農村內部就業。引導社會資本下鄉,增加農民工就業崗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開展以工代賑吸納農民工就業。建設一批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電商孵化基地,帶動鄰里鄉親就業。深入推進“宜荊荊恩”、廣東等地省內省際勞務協作,不斷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有序化程度,加強勞動力跨區域精準對接,創建區域勞務輸出品牌,培育和發展鄉鎮、村兩級勞務組織和經紀人。開展創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示範縣工作。深化拓展“春風行動”,圍繞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有針對性地舉辦各類招聘會,組織送崗位下鄉進村入戶,拓展直播帶崗等線上招聘。
(十八)保持脫貧人口就業穩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總體要求,保持脫貧人口就業規模總體穩定。健全勞務協作機制,將脫貧人口作為優先保障對象,加大有組織輸出力度,保持外出務工規模總體穩定。支持脫貧地區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發展一批當地優勢特色產業項目,扶持就業幫扶車間等就業載體,鼓勵返鄉入鄉創業,帶動脫貧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針對有就業創業意願的脫貧人口和招工企業,搭建公共就業服務平台,開展就業幫扶行動周活動,幫助已脫貧人口實現就業,幫助已就業人口實現穩定就業。鄉村公益性崗位優先安置脫貧人口中的弱勞力、半勞力。
(十九)實施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健全就業援助長效機制,繼續實施精準就業幫扶、強化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等系列就業援助服務活動,重點加強對“去產能職工、殘障人士、大齡失業人員、零就業家庭有勞動能力勞動者”等各類就業困難人員等“四類人員”的幫扶,努力幫助他們實現就業並穩定就業,常年保持零就業家庭“動態消零”。進一步規範公益性崗位使用管理,適時動態調整崗位規模和安置對象範圍等,充分發揮兜底安置功能。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幫助殘疾人就業、自謀職業,全方位扶持殘疾人創業,推進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民辦非企業單位按相關規定安置殘疾人就業。
(二十)統籌做好其他群體就業工作。積極挖掘大齡勞動者人力資源潛力,幫扶大齡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創業。支持婦女平等就業,實施創新創業巾幗行動,為因生育中斷就業的女性提供再就業培訓公共服務,促進更多婦女高質量就業。持續做好長江禁捕退捕漁民就業保障工作,提供“1311”就業服務,開展適合退捕漁民特點的創業培訓,通過發展產業、務工就業、支持創業、公益崗位等多種方式促進漁民轉產轉業,切實維護退捕漁民的社會保障權益,確保退捕漁民上岸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六、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著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
(二十一)大力實施技能強市戰略。緊緊圍繞區域性科教創新中心和區域性人才高地的目標定位,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最佳化職業教育結構和布局,打造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全力支持科創大走廊-大學城建設。落實高職擴招三年行動計畫,推進高職院校“分類招考”。持續推進技工教育集團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建設“品牌學校、品牌專業”。對接荊州“4611”現代產業體系,實施產教融合計畫,推廣“學習+實習實訓基地+合作企業”辦學模式。深入推進校企合作“訂單班”專項計畫,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定向培養一批企業緊缺高素質技能人才。抓好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開展“首席技師”評選。繼續開展技能強省工程示範縣創建工作,“十四五”期間,力爭創建2個技能強省示範縣。
(二十二)深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牢固樹立大人才觀,通過“築巢引鳳”的辦法系統育才,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提升惟楚有才美譽度。開展民間工藝技能培訓和技藝傳承人才培養,探索推動荊州非遺技藝技能傳承和現代職業教育相結合。廣泛開展新業態新模式從業人員技能培訓,推進高危行業技能人才、數字技能人才、康養行業技能人才、“湖北護工”等重點群體專項培訓。全面推廣使用職業培訓券,促進職業技能培訓縱深發展,提升企業競爭力。加大職業技能競賽宣傳,打造“荊州能人”競賽品牌,鼓勵行業、企業和院校多形式開展技能比武、崗位練兵等活動,承辦全國、全省職業技能大賽,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規模和質量。鼓勵各類院校、職業培訓機構、就業訓練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推動培訓設施共建共享、融合發展。圍繞鄂中省域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要求,謀劃建設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領域公共實訓基地。
(二十三)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業績為核心,健全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職業技能競賽多元化評價體系。深入推進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打破專業技術職稱評審與職業技能評價界限,推進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有效銜接,促進人才融合發展。
七、建設高標準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
(二十四)健全人力資源市場體系。貫徹落實《湖北省人力資源市場條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建設中國江漢平原農村人才市場,完善招聘、培訓、交流、維權以及人才培育引進評價等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企業和公共服務機構在人才市場進行相關活動,提升市場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開展人力資源服務許可告知承諾制試點,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培育。推動人力資源服務企業聚集發展、創新發展,做大做強湖北江漢平原(荊州)人力資源產業園,擴大輻射效應。加強人力資源市場管理信息化、人力資源服務標準化和人力資源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信用評價標準和制度。開展專項整治行動,規範人力資源市場秩序。保障城鄉勞動者享有平等的就業權利,依法糾正身份、性別等就業歧視現象。
(二十五)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建立專業化、信息化、產業化、國際化的人力資源服務體系,實現公共服務有效保障,經營性服務逐步壯大,服務就業創業與人力資源開發配置能力顯著提高,人力資源服務業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穩步提升。最佳化產業結構,鼓勵發展人力資源管理諮詢、高級人才尋訪、人才測評等高人力資本、高技術、高附加值業態,促進服務主體進一步多元化,服務業態更加豐富,產品附加值顯著提高,各類業態協調發展。壯大人才隊伍,加大行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不斷提高從業人員專業化、職業化水平。提升服務能力,培育人力資源服務業“領軍企業”,創新套用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推動人力資源服務創新發展,提高規模化、品牌化和信息化水平。
(二十六)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圍繞建設“鄂中省域區域性中心城市”發展布局,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區域互助機制、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加強市內協同發展和省內外交流合作,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向縣城集聚,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鎮化。建立和完善有利於人力資源合理開發、配置和使用的市場供求機制,促進用人單位和人才兩個主體全面進入市場。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人力資源流動機制和信息機制,真正實現以市場來引導人才,充分發揮市場對人力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落戶限制,高校畢業生可憑畢業證書在市內合法穩定住所或擬就業創業地城鎮落戶。保障常住人口享有與戶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就業創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鈎的配套政策。加強流動人員檔案服務保障,推行“一點存檔、多點服務”“線上申請、異地通辦”。逐步消除地區、城鄉、戶籍、身份、年齡等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增強勞動力市場包容性。拓展基層人員發展空間,加大對基層一線人員獎勵激勵力度,引導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
八、完善統籌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
(二十七)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明確市、縣(市、區)和街道(鄉、鎮)三級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機構的職能定位,推動就業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推動公共就業服務實現城鄉常住人口便利共享。財政投入和資源配置向基層傾斜,強化硬體建設。充實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力量,加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職業化隊伍建設,完善工資待遇等激勵保障措施。統一就業信息服務制度、失業登記管理制度、就業援助制度、就業信息監測制度等,推進公共就業服務規範化和標準化建設。完善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技能培訓、創業指導、補貼發放等服務的質量標準體系。鼓勵社會組織參與就業創業服務,創新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提供方式。綜合運用就業補助資金等,結合區域發展布局和地區產業結構,建設一批專業性人才市場。
(二十八)推動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發展。推動以“網際網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在全市就業領域的廣泛套用,構建線上線下一體的就業創業服務,強化經辦、監管、統計、分析、風控、大數據套用、智慧服務等線上線下一體化功能,支持資金審核監管和服務績效考核,支撐開展就業形勢分析預判。推動服務向移動終端、自助平台延伸,打造集政策解讀、業務辦理等於一體的人工智慧服務模式。
(二十九)提升公共就業服務水平。強化公共就業服務保基本、兜底線功能。健全公共就業服務標準體系,統一公共就業服務視覺識別系統,推動標準化服務。加強公共就業服務人員專項培訓,提升服務能力。持續開展“一企一策”活動,完善對用人單位尤其是重點企業用工常態化服務機制,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常態化的用工服務和指導。針對不同時段特點和不同群體需求,舉辦多樣化公共就業服務活動。創新公共就業服務模式,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深入參與就業服務。持續開展“減證便民”行動,簡化最佳化服務流程,加強跨轄區、跨層級、跨業務經辦銜接,紮實推進公共就業服務“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事聯辦”,深入推進行風建設,最佳化23℃就業服務。加強公共就業服務示範城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示範縣和充分就業社區建設。
九、最佳化就業環境,提升勞動者收入和權益保障水平
(三十)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加強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機制建設,健全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大力推進“和諧同行”三年行動計畫,穩步推廣創建和諧勞動關係示範園區、示範企業工程。完善聯席會議制度,逐步形成具有荊州特色的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新模式。規範勞務派遣用工行為。制定勞務派遣地方技術標準,規範特殊工時、休息休假和勞動定額定員管理,推動行業自律。督促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依法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完善就業失業登記、社會保險登記、勞動用工備案三項業務信息共享、統一登記和業務協同制度。建立健全勞動關係風險監測預警和群體性事件應急處置機制。
(三十一)完善工資合理增長機制。科學開展薪酬調查工作,提高薪酬調查的科學性、準確性,分行業、分類別常態化開展企業薪酬調查工作,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強化行業工資指導,擴大行業工資指導價位覆蓋面,增強工資指導價位指導性、實用性,引導企業形成工資增長長效機制。大力推進勞動契約和集體契約制度建設,加強對用人單位勞動契約用工的指導和服務力度,鞏固勞動契約簽訂率,提高勞動契約的履行質量。與總工會、工商聯等聯合推進工資集體協商,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協商,擴大集體協商和集體契約覆蓋範圍。完善最低工資標準制度,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評估機制,完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強化職工最低工資保障。全面改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實行國有企業“效益增、工資增,效益降、工資降”。
(三十二)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貫徹落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湖北省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辦法》,依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加強勞動崗位風險預警防範工作。強化勞資糾紛隱患日常排查力度,建立多渠道勞動風險預警信息採集機制,加強信息互聯互通和情報預判,完善風險預警和化解處置工作手段,提高應對緊急重大風險和複雜局面的能力。深入推進勞動監察屬地化、網路化建設。完善責任明確的屬地管理體系,推進勞動保障監察信息全市共享,實現管理信息化、執法規範化、監管一體化。推進分類監控管理制度建設,對違法行為高發的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實施重點監管。健全勞動保障守法誠信體系,規範用人單位守法誠信等級評價、重大違法行為社會公布、拖欠農民工工資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暢通勞動者舉報投訴渠道,查處和督辦重大勞動保障違法案件。健全科學高效的仲裁辦案機制。建立小額簡易案件快調快裁機制,提高辦案效率。規範終局裁決的法律適用標準,充分發揮“一裁終局”制度快速化解爭議的作用。創新“網際網路+”仲裁服務平台,健全仲裁與法院信息共享。構建合理的仲裁工作機制,最佳化市、區仲裁機構案件管轄,建立以屬地化為主的案件處理機制。提升基層仲裁機構實體化水平,確保其獨立性與專業性。強化市級仲裁機構的統籌指導職能,不斷提高仲裁辦案的規範化水平。
(三十三)提升勞動者社會保障水平。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持續推進全民參保計畫,提高勞動者參保率,推動實現基本養老保險由制度全覆蓋到法定人群全覆蓋。持續深化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積極促進有意願、有經濟能力的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規範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要求,穩步推進繳費基數標準、基本養老金計發基數標準、計發辦法調整。推動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協調發展,多渠道擴大企業年金覆蓋面,推動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建設,發展個人養老金制度。按照國家和省統一部署,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構建積極穩健的失業保險制度。研究完善失業保險相關制度,進一步暢通失業保險待遇申領渠道,擴大失業保險保障範圍。完善失業保險支持參保企業穩崗、參保企業提升技能政策體系。健全失業監測預警機制,加強失業動態監測。根據省統一部署,實施失業保險基金省級統籌。擴大失業保險受益範圍,穩步提高失業保險水平,強化失業保險保基本生活功能。完善工傷保險制度體系。健全工傷預防長效機制。建立部門間工傷事故與安全生產信息互通制度、聯合檢查制度。開展工傷事故和職業病預防與專項整治工作。完善工傷保險市級統籌制度,推動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建設,進一步規範工傷保險專項資金的管理和使用。完善工傷保險待遇調整和確定機制,合理確定待遇調整水平。落實工程建設領域農民工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科學合理提高工傷保險待遇水平,實現工傷保險政策向職業勞動者的全覆蓋。完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實施社會保險經辦能力提升工程,提高經辦隊伍服務能力和專業化水平。整合社會保險經辦服務資源,落實對接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依託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服務大廳或政務服務中心實體視窗,實施綜合櫃員制經辦服務模式,實現“一門式”“一窗式”無差別辦理;依託省級集中統一業務經辦系統,通過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業務協同辦理,做到線上“一網通辦”。實施統一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經辦規程,簡化最佳化經辦流程。推進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順暢便利。強化經辦風險防控,全面實現風險防控進規程、進系統。加大經辦人員培訓力度,提高培訓層次和質量,提升經辦服務水平。加強個人信息保護,保障社保數據安全。
十、構建有力的保障支撐體系,確保規劃落地見效
(三十四)加強就業形勢研判。充分利用本市數據資源共享平台,做好就業失業動態分析監測。建立健全企業用工需求信息平台,掌握各類企業用工信息,準確預測勞動力供求發展趨勢,實現企業用工動態監測和跟蹤服務。加強與珠三角等主要勞動力輸入地的信息對接,及時掌握勞動力流動趨勢。
(三十五)提升失業風險應對。發揮失業保險預防失業促進就業作用,積極預防和有效調控失業風險,促進就業穩定。切實發揮失業保險功能,做好失業保險援企穩崗工作,減輕企業負擔,保障參保失業人員基本生活。加大失業保險基金促進就業力度,提高基金使用效率,有效應對突發性、規模性失業風險。
(三十六)完善就業目標考核。健全“就業綜合指數”考核機制,將就業目標完成、就業工作開展情況,納入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政績目標考核和縣域經濟考核等考核體系。探索建立就業工作先進地區激勵辦法,對落實穩就業政策措施工作力度大、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成效較好的地方,加大表揚激勵和資金支持力度。
(三十七)加大就業資金支持。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支持,按政策保障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社會保障、人才開發等資金投入。統籌用好就業補助資金、失業保險基金等,用於企業穩定崗位、鼓勵就業創業、保障基本生活等穩就業支出。切實加強就業補助資金使用監管,強化預算執行和監督。
(三十八)強化組織實施保障。加強規劃實施的巨觀指導和綜合協調,及時制定規劃目標任務分解方案。科學制定年度事業發展計畫,加強統計數據分析套用,強化市縣兩級就業綜合指數考核,推進規劃主要指標落實。加強規劃實施情況監測,適時開展規劃執行情況評估。落實各級政府促進就業責任,充分發揮各級就業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凝聚就業工作合力,抓好規劃組織實施。
解讀
為深入推進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3月29日,荊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關於印發荊州市“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的通知》(荊政辦發〔2022〕6號),現對出台背景、主要內容解讀如下:
一、起草背景
“十三五”時期,荊州市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全市就業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十四五”時期,荊州繼續存在結構性就業矛盾,同時也面臨重點群體就業保障任務較重、城鎮高質量就業崗位供給壓力較大、傳統崗位被替代、新就業形態和靈活就業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存在短板等新挑戰。編制《荊州市“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事關我市就業創業政策的深入落實、就業創業服務的持續最佳化、就業創業軟環境的不斷改善,有利於增強人民民眾對就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為荊州建設鄂中省域區域性中心城市作出積極貢獻。
二、主要內容
《規劃》主要包括十部分:
第一部分,發展形勢。介紹“十三五”時期荊州就業工作主要指標完成情況,“十四五”時期在我市以“五區五中心”為支撐引領,以“四個優先、四大會戰”的實幹態勢奮力建設鄂中省域區域性中心城市這一發展定位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第二部分,總體要求。明確“十四五”時期荊州就業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第三部分,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促進就業擴容提質。強化就業優先導向的巨觀調控,大力提升消費供給功能。圍繞“4611”現代產業體系,優先發展裝備製造、醫藥化工等就業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帶動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增強產業吸納就業能力。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持續穩定發展增加就業,鼓勵多渠道靈活就業,推動形成高質量發展與就業擴容提質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第四部分,大力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釋放就業倍增效應。持續最佳化創業環境,加大創業政策支持,提升創業服務水平,深入實施“我興楚鄉 能人返鄉”工程,激發各類勞動者創業活力。
第五部分,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實施“才聚荊楚·鳳鳴荊州”工程,落實就業創業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政策,吸引更多大學生在荊州就業創業。支持退役軍人就業創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保持脫貧人口就業穩定,實施困難群體就業援助,統籌做好其他群體就業工作。
第六部分,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著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大力實施技能強市戰略,緊緊圍繞區域性科教創新中心和區域性人才高地的目標定位,構建現代職業技能體系,最佳化職業教育結構和布局,打造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全力支持科創大走廊-大學城建設。牢固樹立大人才觀,通過“築巢引鳳”的辦法系統育才,深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提升惟楚有才美譽度。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促進專業技術人才與技能人才融合發展。
第七部分,建設高標準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健全人力資源市場體系,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
第八部分,完善統籌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加強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公共就業服務信息化發展,提升公共就業服務水平。
第九部分,最佳化就業環境,提升勞動者收入和權益保障水平。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完善工資合理增長機制,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提升勞動者社會保障水平。
第十部分,構建有力的保障支撐體系,確保規劃落地見效。加強就業形勢研判,提升失業風險應對,完善就業目標考核,加大就業資金支持,強化組織實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