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疫霉稻苗變種

草莓疫霉稻苗變種,菌類植物。在稻苗病斑上,孢囊梗2-5根從寄主葉片氣孔伸出,與菌絲無明顯分化,單生或呈假軸分枝,405-675μm×2.9-5.7μm。分布在中國江蘇邗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草莓疫霉稻苗變種
  • :真菌界
  • :真菌門
  • 亞門:鞭毛菌亞門
  • :卵菌綱
  • 霜霉目
  • :腐霉科
形態特徵,中國分布,世界分布,本種特點,

形態特徵

在稻苗病斑上,孢囊梗2-5根從寄主葉片氣孔伸出,與菌絲無明顯分化,單生或呈假軸分枝,405-675μm×2.9-5.7μm。孢子囊倒梨形或長橢圓形,頂部鈍圓或稍乎,或稍作圓弧形凹陷,接近萌發時頂壁稍增厚,排孢孔寬11.5-20.0μ m,頂生或側生,成熟後不脫落,43 -93μm×28-58μm,萌發產生9-40個遊動孢子。遊動孢子腎形。休止孢子直徑10.5-20.0μm;具孢囊層出現象。藏卵器近球形或不規則圓形,黃褐色,直徑39-58μm,壁厚2.2μm。雄器近球形,稍長或略扁,淡黃色,圍生,罕側生,15-30μ m×12-26μm,平均21.9μm×19.2μm;有的雄器(約占11%)具短小突起,高3.0-4.2μm,粗約 2.9μm。卵孢子球形,表面平滑,淡黃褐色,直徑27-48μm,壁厚約3μm,不滿器。 [根據王金生、陸家雲(1978)的描述]
草莓疫霉稻苗變種
草莓疫霉稻苗變種

中國分布

水稻Oryza sativa L. :江蘇邗江(王金生、陸家雲,1978)。   

世界分布

中國。   

本種特點

在OMA和CMA等培養基上只產生菌絲體,將帶菌絲的固體培養基小塊移至蒸餾水和皮氏液等液體中,均不產生孢子囊和卵孢子。
為害稻苗的Phytophthora,除P. fragariae Hickman var. oryzo-bladis J.S.Wang & Lu外,尚有P. megasperma Drechsler和P. oryzae( Ito & Nagai)Waterhouse,後兩者由於菌絲呈節狀膨大和水生習性,而與前者相區別。
本變種與原變種(Phytophthora fragariae Hickman var. fragariae)的主要區別在於後者的雄器多數為穿雄生,少數為側生;而前者則全為穿雄生,且雄器上具短小突起。
此菌為害稻苗的初期症狀與稻苗葉稻瘟相似,中期病斑與細菌性褐條斑病類似,後期病斑在葉表出現的霜狀霉層和葉內形成的卵孢子,極易與霜霉病混淆,在診斷病害和採集標本時須特別注意。此變種與草莓疫霉Phytophthora fragariae Hickman在形態上有差異,兩種寄主的親緣關係又相距甚遠(雙子葉與單子葉),因此有人主張將它提升為種:Phytophthora oryzo-bladis(J.S. Wang & Lu) Xu(徐玲,198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