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苗疫病

主要在早、中稻秧苗和早稻大田前期發生,為害秧苗葉片。葉上初生黃白色小圓斑,後擴展成灰綠色水漬狀不規則條斑,病害擴展後病斑融合使葉片縱卷或折倒。濕度大時病斑上可見白色稀疏霉層,即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病斑漸褐變、中央灰褐色,白色霉層逐漸變為灰白色,常造成稻苗中、下葉片局部枯死,嚴重時整葉或整株死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草莓疫霉稻疫霉變種
  • 拉丁學名:Phytophthora fragariae Hickm.var.oryzo-bladis Wang et Lu.
  • :真菌界
  • :鞭毛菌亞門
  • 分布區域:長江流域發生多
  • 危害作物:水稻
  • 為害部位:葉片
孢子囊,病菌,

孢子囊

稻苗疫病稻苗疫病
孢囊梗2~5根自寄主氣孔伸出,束生或單生,偶具1~2回分枝,大小6.5~40.5×2.9~5.7(μm)。孢子囊頂生,長橢圓形,大小36~98.3×22.1~66.5(μm),孢子囊成熟後不脫落,遊動孢子從孢子囊頂端孔口散出。遊動孢子腎形,休止孢子圓形,以芽管萌發產生次生小型泡囊。藏卵器近圓形黃褐色,直徑31.2~72μm,雄器圍生,扁圓形,淡黃色,大小12.2~25.9×15~30(μm),卵孢子圓形,黃色,大小21.7~57(μm)。

病菌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有水存在條件下萌發,產生遊動孢子侵入為害。飽和濕度條件下病斑上才能產生孢囊梗,孢子囊產生需有水滴或水膜存在。遊動孢子休止後由休止孢產生芽管從葉片氣孔侵入寄主。受侵染秧苗在飽和濕度下形成典型病斑,相對濕度60%~90%只產生淡褐色小斑。
發病適宜溫度16~21℃,氣溫超過25℃病害受抑。陰雨連綿有利於發病,三葉期前後秧苗最易感病。秧田水淹或深灌有利發病,串灌病害易於流行。播種過密,秧苗弱易發病。偏施氮肥發病重。
(1)選地勢高的田塊作秧田,且秧田要年年輪換。
(2)加強肥水管理,要淺水勤灌,防止串灌,適當增施磷鉀肥,提高抗病力。
(3)藥劑防治。秧苗3葉期噴灑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劑800倍液或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1:2:240倍式波爾多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