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凍害

茶樹凍害

茶樹凍害受凍嚴重的葉緣及芽變成黑褐色,葉片失水捲縮或脫落。早霜襲擊後,枝條梢端或桑葉枯萎,受凍枝條從上向下逐漸失水或皺縮,樹皮乾皺或枯梢,嚴重時出現部分死條。夏秋季用葉過度、偏施過施氮肥,桑枝出現徒長的桑園易受害,夏伐桑園較春伐桑園、新桑園較老桑園受害重,南方品種、尤其是枝條皮色淺的桑樹品種受害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樹凍害
  • 外文名:Tea freeze
  • 主要原因:所帶來的氣溫的驟降秋霜的襲擊。
  • 類型:自然災害
  • 農業影響:樹皮乾皺枯梢,嚴重時出現死條。
症狀,病因,病原,類型,防治方法,

症狀

北方植桑區常遭晚霜或早霜襲擊。晚霜襲擊時,受害重的幼芽四周結,氣溫上升後,凍害處呈水漬狀,受害輕的葉色變淺或皺縮,生長緩慢。受凍嚴重的葉緣及芽變成黑褐色,葉片失水捲縮或脫落。早襲擊後,枝條梢端或桑葉枯萎,受凍枝條從上向下逐漸失或皺縮,樹皮乾皺或枯梢,嚴重時出現部分死條。

病因

氣溫低於0℃,冷空氣沉降形成霜害,晚霜常較早霜受害重。-5℃以下易發生凍害。山東植桑區晚霜為害多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發芽早的品種易受凍,矮乾的常較高幹易受害,冰核細菌的存在常加重凍害的發生。凍害多發生在早春。夏秋季用葉過度、偏施過施氮肥,桑枝出現徒長的桑園易受害,夏伐桑園較春伐桑園、新桑園較老桑園受害重,南方品種、尤其是枝條皮色淺的桑樹品種受害重。
條。

病原

氣溫低於0℃,冷空氣沉降形成霜害,晚霜常較早霜受害重。-5℃以下易發生凍害。山東植桑區晚霜為害多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發芽早的品種易受凍,矮乾的常較高幹易受害,冰核細菌的存在常加重凍害的發生。凍害多發生在早春。夏秋季用葉過度、偏施過施氮肥,桑枝出現徒長的桑園易受害,夏伐桑園較春伐桑園、新桑園較老桑園受害重,南方品種、尤其是枝條皮色淺的桑樹品種受害重。或桑葉枯萎,受凍枝條從上向下逐漸失水或皺縮,樹皮乾皺或枯梢,嚴重時出現部分死條。

類型

1、根系凍害:根系發生凍害後,外部皮層已變為褐色,皮層與木質部分離,甚至脫落。地上部分表現為春季萌芽晚或不整齊,有的凍害較輕,雖然能發芽抽梢,但生長緩慢,嚴重時抽出的新梢漸凋萎枯乾。
2、主幹凍害:主要表現為乾基凍害、主幹破裂和枝杈受凍。乾基凍害是幼齡茶樹常常發生的一種凍害,主要主幹在地表以上8-10厘米發生凍害,輕則只有向陽面的皮層和形成層縱向開裂、變褐死亡,重則背陰面也死亡,形成一個死環,包圍樹幹一周,使全株死亡。
3、嫩枝凍害:停長較晚、發育不成熟的嫩枝,抗凍能力較低,遭受凍害後,易乾枯死亡。
4、新芽凍害:在北方茶區,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茶芽開始萌發,有的早生品種已到收穫季節,若遭晚霜危害,輕則造成芽葉葉尖變紅,重則造成成片芽葉焦枯,產生“麻點”現象,嚴重影響名優茶的產量和質量。

防治方法

1)選用抗寒性強或較強的品種。一般採用自然鑑定法,即在凍害發生時,調查鑑定茶樹受害情況,主要調查葉片受害率,受害率低,抗性強。也可根據芽葉受害率及枝幹受害情況,按5分制進行抗性評分,分值越高,抗性越強。我國現有茶樹栽培品種已600多個,其中較大面積栽培的有250多種,各地可因地制宜選用抗寒性強或較強的品種。抗寒性強的品種有祁門種、黃山種、茗洲種、柿大茶、安徽1號、安徽3號、安徽7號、皖農95、樂昌白毛茶、恩施大葉茶、鶴峰苔子茶、高芽齊、白毫早、宜興種、茴香茶、寧州2號、紫陽種、顧渚紫筍、藤茶、水古茶、龍井43、龍井長葉、碧雲、苔香紫、迎霜、青峰、浙農113等。抗寒性較強的品種有楊樹林783、黃荊茶、波毫、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本山、大葉烏龍、福雲6號、福雲10號、碧波茶、鋪埔白葉、五嶺紅、臨桂大葉茶、都勻毛尖、黔循601、信陽種、信陽10、宜昌大葉茶、雲台山種、藍山苦茶、江華苦茶、君山種、儲葉齊12、錫茶5、錫茶11、贛茶1號、青山大有、台茶13號、苹雲、眉峰等。
其它方法
1〉 熏煙防凍法 茶區可結合燒制焦泥灰進行,選擇在無風的晴夜,因為這樣的天氣最易出現濃霜給茶樹造成危害,此時熏煙防凍效果最理想。
2〉 化學方法 在茶樹越冬前和越冬期間噴射一些化學藥劑,可以起到保溫、減少茶樹蒸騰、促進枝葉老熟、提高木質化程度的作用,從而增強茶樹的抗寒能力,減輕凍害的程度。比如在茶樹上噴射抑蒸保溫劑,有一定的防凍效果。
3〉 生物方法防護 茶樹霜凍害的形成與葉面冰掛細菌的存在有密切關係,這些細菌的存在有助於冰掛的形成,同時使冰掛形成所需的溫度明顯增高,因而加重了霜凍的危害。採用噴施殺菌劑或抗生菌液,減少和抑制細菌活性,可以起到防治凍害的作用。
合理運用茶園管理技術
1.深耕改土:建園前的土壤深耕(深50厘米以上),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茶樹凍害,即使發生凍害,恢復亦較容易。深耕應在秋茶結束後立即進行。
2.茶葉採摘:採用“合理採摘,適時封園”的原則,封園期可在處暑至白露之間,如果茶樹上尚有部分幼嫩枝梢,應採摘乾淨,這樣可以降低茶樹的受凍指數。幼齡茶樹採摘要特別注意最後一次打頂輕采,使之采後不再發新梢。
3.茶園施肥:常有凍害發生的茶區,茶園施肥要做到“早施重施基肥,前促後控分次追肥”。基肥的施用可在“白露”至“秋分”期間進行。春夏茶前追施氮肥,可在茶芽萌動時施用,以促進茶樹生長;秋季追肥應控制在立秋前後結束。秋季追肥過遲,會產生新梢“戀秋”現象,對茶樹安全越冬極為不利。
4.灌足越冬水並輔之以鋪草等保墒技術,是行之有效的防凍措施。有噴灌設施的茶園,更具灌溉防凍的便利條件。
受凍茶樹的救護 茶樹遭受凍害後,必須進行修剪,使之重發新梢以培養骨架和採摘面。修剪時要按照“照顧多數,同園一致”的原則。比如在一塊茶園中,多數茶樹僅在採摘面3-5厘米處的枝葉受害的,宜採用輕修剪;凍害較重、骨幹枝已受到損害的,宜採用重修剪;地上部枝葉已失去活力的,宜採用台刈。宜在早春氣溫穩定回升後,較常年春茶前修剪適當提前的時期進行修剪。受凍茶樹在修剪後應及時灌水,早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茶芽萌發後勤施氮肥,嚴格控制秋季氮肥的施用時間和用量,防止新枝徒長,提高復壯枝的木質化程度,以便安全越冬。待新枝葉片成熟後,進行根外追肥效果更佳。
茶樹凍害防控方法的研究
茶(Camellia sinensis (L.))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氣候變化背景下,低溫、霜凍等以凍害為代表的極端天氣氣候災害對茶樹越冬、春茶生長的不利影響呈增強趨勢,嚴重影響茶樹的推廣,也不利於茶產業的穩產增產。
通過地表覆蓋、設定風障等實驗,研究茶樹凍害的防控措施;以能量為基礎,分析溫度下降規律,研究區域茶樹凍害預報方法。
利用稻草、薄膜覆蓋的實驗表明,地面覆蓋可不同程度地提高茶園地表溫度,具有保溫和增溫作用。不同覆蓋材料作用有較大差異,兩種稻草覆蓋和地膜覆蓋的地表最低溫度對照分別提高4.4℃、4.3℃和1.8℃,溫度變幅分別比對照小6.4℃、6.5℃和1.7℃,稻草覆蓋的保溫效果優於地膜。稻草覆蓋的適宜厚度與氣候背景有關,合肥地區適宜的稻草覆蓋厚度介於10~20cm。
天氣狀況是影響覆蓋作用的主要因素,晴天的增溫作用顯著強於陰雨天,其中薄膜覆蓋的作用又強於稻草覆蓋;陰雨天稻草覆蓋的保溫作用顯著強於薄膜。在2月底以後,稻草覆蓋物應予以去除,否則將影響春季土壤溫度轉換,地膜覆蓋則可繼續保留。管理得當的地表覆蓋可使茶園土壤上下層溫度轉換期提前,茶芽萌發期可提前1~3天。
伴隨低溫過程的較大風速可加重凍害,實驗表明,設定風障可以有效降低保護區的風速。風障在上風方位和下風方位各有一個有效防護區域,其中下風位是主要的防護區域,在茶樹冠層高度,下風位的有效防護區域寬度約相當於風障高度的7.5倍。薄膜材質的風障阻滯了局部氣流的運動,在下風位可形成相當於2倍風障高度的靜風區,防護效果達最優,但大風過程中風障承受風壓大,因此不適宜用作大面積茶園風障建設的材料。大風作用可加速茶樹冠層葉片水分消耗,葉片含水率下降,幅度與風速正相關。在風障有效防護區內,大風過程結束後葉片含水率可在2~3天內恢復,表明風障具有較好的防護作用,風障可以作為茶園抗凍的有效措施。
氣候因素對茶葉產量具有較強的影響,利用11年步長直線滑動平均模擬法進行茶葉產量分析,結果表明氣候因素導致的產量變化約占宣城市茶葉產量的7.4%,變化範圍介於-36.7%~20.2%之間,與灰色GM(1,1)模型產量分解的結果基本一致,證明了產量分解的可靠性。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構建的宣城市氣候產量與氣候因子的線性模型為y=-0.155+0.008x_5+0.001x_(53)+0.005x_(51),檢驗結果表明模型結果的趨勢性較為準確,準確地預測出2006-2008年均表現為氣候增產,但預測值與趨勢線性模型分離而獲得的氣候產量值之間存在偏差。造成這一偏差的可能原因是氣候因子之間作用的非線性,因此將線性模型非線性化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能量水平是物體維持一定溫度的物質基礎,溫度的變化取決於熱交換速率,在時空範圍較小的情況下,能量水平的變化率主要取決於天氣狀況。通過天氣類型降溫特徵分析,參考灰色理論建模方法,構建不同天氣類型溫度預報模型,並根據降溫速率與天氣類型的關係,構建天氣類型判斷模型,初步建立基於單站實時溫度的茶樹凍害預警系統。實踐表明該系統具有較高的準確率。
利用輻射資料測算宣城市茶園平均光能利用率約0.18%,與光能利用率的理論極限相比仍有極大的上升空間,因此目前的茶葉產業應立足現有茶園的改造與品質改良。根據現有的光能利用率水平與科技進步水平,宣城市茶葉趨勢產量2020年可達到2.684噸/公頃,2030年達到5.122噸/公頃。
實驗表明,冬半年及初春茶園小氣候變化較為劇烈,常常出現持續時間只有1~2小時的小氣候過程,這類小氣候過程對春茶茶葉的生長具有重大影響,因此為提高監測信息的完整性,茶園小氣候觀測的採樣時間間隔不應超過1h。 針對茶籽貯藏的研究表明,茶籽貯藏前的乾燥脫水時間不應超過29天,縮短時間有利於提高茶籽的存活率,乾燥脫水時間與發芽率之間關係為y=1/1+20.59e~(-0.072x_1+0.022x_2)。貯藏過程中茶籽含水率會發生較大變化,溫度越高變化越劇烈,貯藏過程中含水率變化將降低茶籽的活性。-20℃的低溫環境不適合貯藏茶籽,4℃的溫度環境可短暫貯藏茶籽,-70℃低溫可有效貯藏茶籽18個月以上。-70℃條件下茶籽含水率越高發芽率下降越快,保存6個月時含水率12%的發芽率最搞,保存18個月則是含水率8%的發芽率最高。-70℃低溫貯藏的茶籽解凍速度越快,越有利於保持茶籽活力。
綜合分析表明,種子的貯藏特性隨環境條件的變化具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在長期的引種、馴化過程中,茶籽的頑拗性趨於減弱,安徽農業大學試驗茶場龍井43種子具有較強的脫水耐性、低溫耐性和貯藏耐性,屬於弱頑拗性種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